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是针对传统语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而进行的一次教学改革工作,新课改对于解决传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沟通不足、知识点模块僵化不易吸收等问题,都在新版教材中给予了相应的修正,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对于新课改工作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于新版教材的应用探讨。但伴随着对新课改工作的肯定,也出现了对传统教学全盘否定的偏激观点,这种观点的出现,是对传统教学中的优点认识不足所致,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思想。在本文中,就语文传统教学中的优点进行分析,以期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语文 新课改 模仿 机械记忆
新课改以来,新版教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欢迎,这是因为新课改是针对传统的语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而进行的一次教学改革工作,新课改对于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师生沟通不足、知识点模块僵化不易吸收等问题,都在新版教材中给予了相应的修正,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对于新课改工作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于新版教材的应用探讨。然而,在充分肯定新课改工作、肯定新版教材的优点的同时,不少人对于传统教学大加鞭笞,指摘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对于这一言论,笔者不禁思索:传统教学中确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新课改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亦是正确的,但如果就因此而全面否定传统教学,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点于无物,是否属于过于偏激的观点呢?须知各学科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有其自身的存在原因的,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既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观点,也是对于传统教学工作中的优点认识不足的表现。
那么,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具体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呢,有哪些教学思想值得充分肯定与传承呢?在此,笔者谨根据自己多年以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谈一谈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
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文字是人们用于记录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记录,是人们所见所思的反应,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灵活掌握“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为了达成这一根本任务,传统的语文教学工作往往从某些贴近生活的角度去着手,例如对于学生的描述性的文字练习,就时常从身边的小事物进行,或议论文的写作,也是依托于身边的,近期的一些社会热点新闻来开展。而当下一些语文教学工作却有“好高骛远”之嫌,一味从名家大作入手,动则要求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创作,这种与基础脱节,不符合语言学习的科学规律的要求,是难以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的。
二、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一贯强调让学生反复诵读来体会其意,积累语感,陶冶性情,并促进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字晓其义也。”
语文的传统教学之所以选择诵读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之中机械性记忆最好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们由于人生经历不够丰富,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对于课文中所要表达的一些情感,往往不能够理解到位,而通过反复的诵读,则可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即使一时不能够理解到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增加,学生们终将理解文字的含意。这也是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应试教育,而着眼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此外,通过大段的背诵,也能够使学生们做好知识储备,在下笔时不至于穷思苦想,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
而当前一些语文课教学,却多是三大段的定式教育模式,语文课上成了理论课,虽然使用的是新教材,但却是新瓶装旧酒,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丢失了,新教材的特点却没能发挥出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传统语文的诵读与背诵是不能丢弃的,而是要加强。
三、教学过程注重模仿训练
强调通过模仿训练,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传统,然而时至今日,这一传统却渐有冰雪消融的趋势,一些教育从业人员认为过于强调模仿,将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殊不知创新源于现实的基础,没有打下扎实的基础,创新的空间就无从谈起。早在千余年前,元朝的程端礼就曾引用史家卿的话说;“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治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可见古人在很早以前就充分的认识到了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创新源于模仿,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的变革。特别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更加依赖于模仿,小到对于一个细节的描述,大到一种意境的体现,如果凭空想象,让学生在缺乏文字写作功底的情况下自由发挥,结果必然是惨不忍睹,因此,让学生依托一定的文字写作模板进行模仿,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实现写作知识的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文笔风格,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优点。
总之,教学工作的改进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教无止境,但在改进的同时,切忌全盘创新,而要求我们去芜存精,对于原有的教学方法中的精华部分,要予以继承和发展,在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伯棠.中学语文教材简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班图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语文组)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语文 新课改 模仿 机械记忆
新课改以来,新版教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欢迎,这是因为新课改是针对传统的语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而进行的一次教学改革工作,新课改对于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师生沟通不足、知识点模块僵化不易吸收等问题,都在新版教材中给予了相应的修正,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对于新课改工作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于新版教材的应用探讨。然而,在充分肯定新课改工作、肯定新版教材的优点的同时,不少人对于传统教学大加鞭笞,指摘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对于这一言论,笔者不禁思索:传统教学中确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新课改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亦是正确的,但如果就因此而全面否定传统教学,视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优点于无物,是否属于过于偏激的观点呢?须知各学科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有其自身的存在原因的,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既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观点,也是对于传统教学工作中的优点认识不足的表现。
那么,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具体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呢,有哪些教学思想值得充分肯定与传承呢?在此,笔者谨根据自己多年以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谈一谈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
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文字是人们用于记录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记录,是人们所见所思的反应,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灵活掌握“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为了达成这一根本任务,传统的语文教学工作往往从某些贴近生活的角度去着手,例如对于学生的描述性的文字练习,就时常从身边的小事物进行,或议论文的写作,也是依托于身边的,近期的一些社会热点新闻来开展。而当下一些语文教学工作却有“好高骛远”之嫌,一味从名家大作入手,动则要求学生进行有深度的创作,这种与基础脱节,不符合语言学习的科学规律的要求,是难以得到学生的积极回应的。
二、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一贯强调让学生反复诵读来体会其意,积累语感,陶冶性情,并促进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字晓其义也。”
语文的传统教学之所以选择诵读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之中机械性记忆最好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们由于人生经历不够丰富,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对于课文中所要表达的一些情感,往往不能够理解到位,而通过反复的诵读,则可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即使一时不能够理解到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增加,学生们终将理解文字的含意。这也是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应试教育,而着眼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此外,通过大段的背诵,也能够使学生们做好知识储备,在下笔时不至于穷思苦想,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
而当前一些语文课教学,却多是三大段的定式教育模式,语文课上成了理论课,虽然使用的是新教材,但却是新瓶装旧酒,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丢失了,新教材的特点却没能发挥出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传统语文的诵读与背诵是不能丢弃的,而是要加强。
三、教学过程注重模仿训练
强调通过模仿训练,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传统,然而时至今日,这一传统却渐有冰雪消融的趋势,一些教育从业人员认为过于强调模仿,将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殊不知创新源于现实的基础,没有打下扎实的基础,创新的空间就无从谈起。早在千余年前,元朝的程端礼就曾引用史家卿的话说;“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治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可见古人在很早以前就充分的认识到了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创新源于模仿,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的变革。特别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更加依赖于模仿,小到对于一个细节的描述,大到一种意境的体现,如果凭空想象,让学生在缺乏文字写作功底的情况下自由发挥,结果必然是惨不忍睹,因此,让学生依托一定的文字写作模板进行模仿,让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实现写作知识的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的文笔风格,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优点。
总之,教学工作的改进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教无止境,但在改进的同时,切忌全盘创新,而要求我们去芜存精,对于原有的教学方法中的精华部分,要予以继承和发展,在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伯棠.中学语文教材简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2]班图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语文组)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