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的想象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和语言的表达往往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手段,那么,这个阶段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事关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当前,小学生作文教学,也有许多误区,也有许多成功经验。为此,教师教学要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的为学生写好作文有着积极的作用。有了创造性思维,优化作文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力;写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是“写话“和“习作”的性质。的确如此,小学阶段,学生从认识“字”到连成“句”,过渡到“段”、“篇”、“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课标的这个要求既符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又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当前,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教育改革也靠创新。小学语文,作为综合学科的一门最基础的学科,更要注重创新,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重要意义,当然,加强创新思维、创新教育,方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于在于教学中如何发掘想象点,激活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一条行之有效之举。
一、带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
教师每上新课,在备课之中,都应准备导入环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节的关键,导入好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学生有了兴奋点了,那么,对整节课就有兴趣,就认真听。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教师教学,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去山中访友,你会怎么与山中友打招呼呢?怎么说话?说了哪些话?这样的设疑,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再次创疑山中友是指哪一些?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这些朋友都有什么特点?通过这样设计一堂课的开端,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课堂,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挥。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跨越时空的思维,它通过认知、感受、觉悟中让人们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展开,创新能力发展。如《用心灵去倾听》开头:小时候,家里最让我着迷的是那台老旧的电话机。教师导入新课,点明让学生思考,回忆一下曾记得的老旧“电话机”是啥样的,老旧“电话机”与家里有何关系?作者为什么“着迷”等问题的创设,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思考,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想象去发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去认识新的重要载体。简而言之,好的开题是成功的一半,带入新课,导入新题,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想象,教师有必要去研之。
二、进入课堂,特殊情境,激活学生想象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带学生进入课堂,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教材真意同时也要让学生感觉到作者写作的目的、意义,许多教材的特殊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利用这点特殊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是有十分重要意义。比如六年级人教版《中华少年》第一节“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我是蓝天下翱翔的雏鹰;从七沟八梁的黄土坡走来,我是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啊!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我们是中华的少年!”作者引用排比的句式,把来自不同民族的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表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通过想象“冰山上的一朵雪莲”---中华少年纯洁高尚;“海风中的一只乳燕”---中华少年勇敢乐观;“蓝天下翱翔的雏鹰”---中华少年抱负远大;“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中华少年热烈顽强。这样的排比句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想象力,增强语势,把感情表现的非常热烈。可见,想象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课堂,带进特殊情境,这样就能够引发学生在原有感性想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想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发掘课文中的想象点,诱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提高创新力,在此其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三、课后设疑,注意发掘,历练学生想象
教师在课前设疑,注重学生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设疑,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那么,课后设疑,历练学生想象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重要目标之一。人们常说,问题是思维起点,也是思维产生原动力,是学生想象源头。在教学过后中,教师布署合理地设置疑问,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进而引发思考,在思考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提升,不断发掘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所设置疑问应是有效,为确保问题有效,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设置疑问一定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学生思维特点。比如, 人教版《梅花魂》,外祖母送我墨梅图时说的话,有几层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教版《凡卡》中凡卡信寄出后,有什么情况?人教版《狼和小羊》中狼扑向小羊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许多内容,留给学生空間去体会、去想象。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认真研究,独立思考,入情入境,让学生自发地去发掘,去想象故事的发展,去延伸故事的情节,去拓展自己想象空间。可见,在教师在课后设疑,引发学生思考,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学生思维能力才能有所进步与提高。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而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想象力的高低,想象力是智力因素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想象力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工作学习和劳动的成效。人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从小就必须培养和发展想象力,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有趣的想象活动,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视野,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有志.小学语文课堂思辩性阅读的策略研究[J]---教育参考,2017(04)
[2]陈梅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素质教育,2017,3(23)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力;写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是“写话“和“习作”的性质。的确如此,小学阶段,学生从认识“字”到连成“句”,过渡到“段”、“篇”、“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课标的这个要求既符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又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当前,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教育改革也靠创新。小学语文,作为综合学科的一门最基础的学科,更要注重创新,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重要意义,当然,加强创新思维、创新教育,方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于在于教学中如何发掘想象点,激活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一条行之有效之举。
一、带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
教师每上新课,在备课之中,都应准备导入环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节的关键,导入好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学生有了兴奋点了,那么,对整节课就有兴趣,就认真听。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教师教学,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去山中访友,你会怎么与山中友打招呼呢?怎么说话?说了哪些话?这样的设疑,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再次创疑山中友是指哪一些?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这些朋友都有什么特点?通过这样设计一堂课的开端,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课堂,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挥。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跨越时空的思维,它通过认知、感受、觉悟中让人们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展开,创新能力发展。如《用心灵去倾听》开头:小时候,家里最让我着迷的是那台老旧的电话机。教师导入新课,点明让学生思考,回忆一下曾记得的老旧“电话机”是啥样的,老旧“电话机”与家里有何关系?作者为什么“着迷”等问题的创设,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思考,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想象去发现问题,通过发散思维去认识新的重要载体。简而言之,好的开题是成功的一半,带入新课,导入新题,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想象,教师有必要去研之。
二、进入课堂,特殊情境,激活学生想象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带学生进入课堂,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教材真意同时也要让学生感觉到作者写作的目的、意义,许多教材的特殊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利用这点特殊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是有十分重要意义。比如六年级人教版《中华少年》第一节“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我是蓝天下翱翔的雏鹰;从七沟八梁的黄土坡走来,我是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啊!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我们是中华的少年!”作者引用排比的句式,把来自不同民族的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表现的淋漓尽致,让学生通过想象“冰山上的一朵雪莲”---中华少年纯洁高尚;“海风中的一只乳燕”---中华少年勇敢乐观;“蓝天下翱翔的雏鹰”---中华少年抱负远大;“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中华少年热烈顽强。这样的排比句式增强学生的学习想象力,增强语势,把感情表现的非常热烈。可见,想象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学生创新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课堂,带进特殊情境,这样就能够引发学生在原有感性想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想象,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发掘课文中的想象点,诱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提高创新力,在此其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三、课后设疑,注意发掘,历练学生想象
教师在课前设疑,注重学生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设疑,提升学生思维能力,那么,课后设疑,历练学生想象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重要目标之一。人们常说,问题是思维起点,也是思维产生原动力,是学生想象源头。在教学过后中,教师布署合理地设置疑问,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进而引发思考,在思考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思维能力提升,不断发掘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教师所设置疑问应是有效,为确保问题有效,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设置疑问一定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学生思维特点。比如, 人教版《梅花魂》,外祖母送我墨梅图时说的话,有几层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人教版《凡卡》中凡卡信寄出后,有什么情况?人教版《狼和小羊》中狼扑向小羊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许多内容,留给学生空間去体会、去想象。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认真研究,独立思考,入情入境,让学生自发地去发掘,去想象故事的发展,去延伸故事的情节,去拓展自己想象空间。可见,在教师在课后设疑,引发学生思考,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学生思维能力才能有所进步与提高。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而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想象力的高低,想象力是智力因素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想象力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工作学习和劳动的成效。人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感性的认识。因此,教师从小就必须培养和发展想象力,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有趣的想象活动,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视野,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有志.小学语文课堂思辩性阅读的策略研究[J]---教育参考,2017(04)
[2]陈梅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素质教育,201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