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真的教育无法用数量化来描述与表达,因此人们常常借用教育隐喻,这样就能非常确切并精致地表述教育的本真,使得教育具有一种开放性和解放的意趣。
国内外的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的本真与过程的理解是见仁见智的,例如:著名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著名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和我国著名文学家叶圣陶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等等。
而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教育者不应是一只水桶,而要做一个支架”,是我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教育隐喻。以前有人提出“茶壶与茶杯论”,即把老师看成是茶壶,而学生是茶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是在把自己这个茶壶里的水倒入学生的茶杯里,而学生学习知识只是接受老师的茶壶里的水,这就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参与性。也有人常说:“如果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就需要准备一桶水。”也就是所谓的“水桶论”,把教师比喻成水桶,但实际上,现在的教育要求老师仅仅是一桶水还很不够,老师必须是活水,能够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流。
如此看来,现代社会教师只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应该是鲜活的自来水,什么时候想要什么时候都有水。但是,“水桶论”给人的感觉始终都是教师是“灌输”的形象,而且是从上往下倒,“水桶论”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必须高于学生,而现实社会,学生有许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老师不知道的事物,那么教师应该做什么才能更好地搞好教学呢?我认为,应该是支架,教师应该扮演好支架的角色。
所谓教学者是一个支架是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起临时性的、过渡性的辅助作用。而要做好支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首先,教学支架切不可从零开始。不管你教哪个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都不可能是零,所以老师的这个支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现有水平而搭建。这就要求老师在传授知识时传授什么知识、传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而不是以老师的水平或教参为标准。
其次,支架要高出学生的现有水平,但不能无限制的高,支架应该列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在别人的指点下能够达到的水平。考察学生出现了更加科学的标准:即现有水平加最近发展区,也就是学生独立完成达到的水平加上在别人的指点下达到的水平,这样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更加明显也显得更加重要。这也是平常常说的“跳起来摘桃子”理论,让学生能够摘到桃子,但是必须跳起来,这就要求老师传授知识难度要适中,要把所传授知识列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再次,教学支架应越来越短,且互动递减。也就是说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增长,老师的支架作用越来越弱,或者说学生越来越不需要老师,这个时候老师怎样发挥支架作用呢?这就需要老师能够捕捉学生的临场需要,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方、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这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我们老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最后,适当的时候撤去教学支架,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教,我们需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死的知识。知识是死的,但能力是活的;知识容易忘却,但能力终生受益。事实上,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死的知识对我们现在一点用处都没有,因为我们早已把它们忘记,我们现在依靠的是我们的学习能力,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才能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这个社会。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学生,“水桶论”已完全无法满足我们的教学工作,而“支架论”恰恰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巧妙灵活地运用,不做一成不变的水桶,巧做抛砖引玉的支架,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发挥得更好,让无数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攀登知识的高峰。当我们作为支架适时撤去,当我们的学生成为栋梁之材,作为曾经引导他们的支架,我们又怎能不欣慰,不自豪?
国内外的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的本真与过程的理解是见仁见智的,例如:著名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长”、著名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和我国著名文学家叶圣陶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等等。
而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教育者不应是一只水桶,而要做一个支架”,是我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教育隐喻。以前有人提出“茶壶与茶杯论”,即把老师看成是茶壶,而学生是茶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是在把自己这个茶壶里的水倒入学生的茶杯里,而学生学习知识只是接受老师的茶壶里的水,这就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参与性。也有人常说:“如果学生需要一碗水,教师就需要准备一桶水。”也就是所谓的“水桶论”,把教师比喻成水桶,但实际上,现在的教育要求老师仅仅是一桶水还很不够,老师必须是活水,能够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流。
如此看来,现代社会教师只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应该是鲜活的自来水,什么时候想要什么时候都有水。但是,“水桶论”给人的感觉始终都是教师是“灌输”的形象,而且是从上往下倒,“水桶论”要求教师的知识储备必须高于学生,而现实社会,学生有许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老师不知道的事物,那么教师应该做什么才能更好地搞好教学呢?我认为,应该是支架,教师应该扮演好支架的角色。
所谓教学者是一个支架是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起临时性的、过渡性的辅助作用。而要做好支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首先,教学支架切不可从零开始。不管你教哪个阶段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都不可能是零,所以老师的这个支架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现有水平而搭建。这就要求老师在传授知识时传授什么知识、传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而不是以老师的水平或教参为标准。
其次,支架要高出学生的现有水平,但不能无限制的高,支架应该列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在别人的指点下能够达到的水平。考察学生出现了更加科学的标准:即现有水平加最近发展区,也就是学生独立完成达到的水平加上在别人的指点下达到的水平,这样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更加明显也显得更加重要。这也是平常常说的“跳起来摘桃子”理论,让学生能够摘到桃子,但是必须跳起来,这就要求老师传授知识难度要适中,要把所传授知识列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再次,教学支架应越来越短,且互动递减。也就是说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增长,老师的支架作用越来越弱,或者说学生越来越不需要老师,这个时候老师怎样发挥支架作用呢?这就需要老师能够捕捉学生的临场需要,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方、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这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我们老师应该追求的目标。
最后,适当的时候撤去教学支架,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教,我们需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死的知识。知识是死的,但能力是活的;知识容易忘却,但能力终生受益。事实上,我们以前学过的那些死的知识对我们现在一点用处都没有,因为我们早已把它们忘记,我们现在依靠的是我们的学习能力,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才能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这个社会。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学生,“水桶论”已完全无法满足我们的教学工作,而“支架论”恰恰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巧妙灵活地运用,不做一成不变的水桶,巧做抛砖引玉的支架,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发挥得更好,让无数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攀登知识的高峰。当我们作为支架适时撤去,当我们的学生成为栋梁之材,作为曾经引导他们的支架,我们又怎能不欣慰,不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