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教文育人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fwf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构建主体性教育模式,是以人 为本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帮助,激励作用,最在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师主导 以文育人 以人为本 平等对话 师生互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她需要的是整体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推行视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发展、弘扬学生主体性为根本目的的主体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那么,如何更新落后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呢?结合本人有限的教学实践经验谈,我认为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教育思想并在其指导下努力构建主体教育模式,才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
  一、教师主导,以文育人
  语文教学是由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施教者组成的三维立体动作过程。其中施教者是组织者,起中介作用,他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将转化为教学信息的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递给学生,学生的接受与否又形成一种反馈,施教者及时调控教学活动,使之和谐完善,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运转,如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般。那么,教学对象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这些因素,又构成了在运转里的小运转,如同地球自转一般,所以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高难复杂的动态动作体系。鉴于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必须具备高度的主体性素质,及时更新落后的教育思想,在教学环节中实施创造性的改革,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为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提供动力能源。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如何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条件、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已成为教学艺术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更新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总是让全体学生参与整个过程。总之,每个学习环节都让学生充分参与,充分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教师教给学生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地展示具体的操作方法,绝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读懂,吃透上,而要把课文中对感性材料的认识、理解、感悟的方法教给学生。
  二、 学生主体、以人为本
  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既是语文教学思想的深刻改革,同时又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说,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尊重其自主发展,在学习中让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与之民主平等地交往。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一改往昔被动地接受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能够积极地、主动的、自觉地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在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自主互动,可以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有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
  三、 平等对话,师生互动
  教师的参与都是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是双边互动的过程。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生为中心,而是教师引导的交流共进,师生平等对话,相互教育,共同成长,这是我们构建自主性教育模式的目标。教师只有倾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感受,才能逐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王尚文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心灵未必比学生高尚,教师的人格未必比学生高贵,教师的能力未必比学生高强。”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对话中,教师应以自己丰富的阅历,深邃的思想,宽广的知识面,宽容的襟怀,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对话,真心倾听,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看法和观点,激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问题并且互相问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发现,在肯定学生敢想、敢说的同时引导学生会想、会说,使学生的语文生命健康成长。师生互助平等对话,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以上所述,构建主体性教育模式,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帮助,激励作用,最在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它必将成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才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其他文献
贵州省声势浩大的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好几个年头。方方面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但是当我们冷静地反思中学语文课改的得失时,震惊地发现占中考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作文教学犹如断翅的鸟儿,想飞却飞不高。  一、语文课本编排体例制约了作文教学  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教材的最大特点是编排方式一反传
[摘要]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只有采取恰当的方法,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达到转化后进生这一目的,班主任必须认真分析班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全面细致地掌握各方面的材料,分析形成“后进”的原因。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  后进生是指因智力以外的其他因素而导致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纪律涣散的一些学生群体。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后进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更需要特别的培育与爱护,作为班主任,对后进生更应给予格外的呵护与关爱,让这些弱苗脆弱的心灵充分享受爱的阳光雨露的滋润。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更是教育工作者挂在嘴边的话题,对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探讨更是多之又多,在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的经验是:  一、情感的沟通,点燃奋进的激情  形成后进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来自学生本身的,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周围生活环境
【摘要】作文,学生怕写,老师怕教。教师应创设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而且让孩子们轻松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关键词】“招术”兴趣鼓励活动辩论想象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是语文界同仁们最头痛的问题。学生们怕写作文,老师们怕教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是,一提及作文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如何在四十分钟内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性地位,应该把握教材,有明确意识,抓住基本环节,重视练习,提高教学效率。建立起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课堂新形式,以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知识合理组合的教堂模式,促进学生
“在巴黎的大街上,一个衣冠不整的人低耷着脑袋踯躅着。突然他抬起头,发现前面有一块黑板,不由喜上心头,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粉笔,把脑中思索的问题写下,计算起来。这块黑板向后慢慢退去,这位计算者如此专心,一边跟着向前,一边继续计算着。渐渐地,这块黑板退得更快了,这位计算者也跟着跑起来了。马路上的行人喧闹起来,有人向他喊叫,有人拍手大笑,而他都没有觉察到。最后,他实在跑不动了,气喘吁吁地停了下来,抬眼一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中提出这样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这无论对培养阅读能力,还是对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激发识字兴趣、培养主动识字和课外巩固识字及评价等方面阐述了突破学习难点的有效操作途径。  【关键词】自主识字评价低年级  小学低年级的学正处在"扶床起步"的阶段,识字任务相当繁重。但在一般人看来,识字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生字即可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它使幼儿超脱真实与现实,去追逐知识的火花。想象力是幼儿知识发展的基础,能引发幼儿情绪情感的变化,激发幼儿创造力,对幼儿智力发展乃至未来人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扩大幼儿视野,丰富幼儿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  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要指导孩子去感知客观世界,使其置身于大自然中,多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模仿,去观察,通过参观、旅游等活动开阔幼儿
[摘要]“感受”具有丰富和教育价值。阅读就是“感受”的过程,“感受”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新课程把感受性学习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语文,应将“感受”进行到底。针对当今中学生面临的“感受”危机,语文教师可从增强意识,锻炼感觉的敏锐性,培养学生丰富情感,营造真正阅读的氛围等途径,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使感受成为一种牵引力,牵引学生的智慧和人性爬坡。  [关键词]感受 新课程 语文学习力  一、感受
【内容摘要】“单元复习课”是基于教材的一种教学方式。以现行人教版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单元整体备课,可以对本单元课文进行调整、重组、链接丰富的课外资源,进行全盘考虑的一种教学设计,把研究的重点从“篇”转移到“单元”。基于对复习课的研究,我认为复习课教学模式应整合复习内容,明确目标;紧扣单元导语,乐中求学;巧设练习,步步深入;单元小结,注重学法迁移。通过单元复习,落实“字词句篇”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