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牧童总是村庄里最鲜活的元素。田埂、山头、河边、林间,那些牧童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有时候会把湛蓝的天空也吸引得俯下身来,聆听这滚动在村庄的生机。 在我的记忆中,以前一到暑假,校园便把喧闹让给了田野。田野,敞开她绿色的胸襟,尽情地拥抱那些好久未见的牧童。羊儿咩咩,牵引着田野走向更远的天边。 天边,也总有牧童的吆喝声,年轻着古老村庄的视野。连村庄的脸庞,仿佛一下子也如天边的晚霞,红彤彤的! “借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牧童总是村庄里最鲜活的元素。田埂、山头、河边、林间,那些牧童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有时候会把湛蓝的天空也吸引得俯下身来,聆听这滚动在村庄的生机。
在我的记忆中,以前一到暑假,校园便把喧闹让给了田野。田野,敞开她绿色的胸襟,尽情地拥抱那些好久未见的牧童。羊儿咩咩,牵引着田野走向更远的天边。
天边,也总有牧童的吆喝声,年轻着古老村庄的视野。连村庄的脸庞,仿佛一下子也如天边的晚霞,红彤彤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古诗中的牧童成为唯美的画面。
如今的农村,再没有土窑洞,也没有泥泞不堪的道路。一天天的变化,有时候我都不敢相信,这是我以前生活的村庄吗?
我更留恋的是,田野中的牧童。可是,广袤的田野中,充满童稚的吆喝声,已随天边的云朵,飘逝而去。只成为镶嵌在心头中的一幅凝固的画面。
没有了牧童的村庄,仿佛也一下子变得沉寂而孤独。山头也孤零零地,厮守着古老而又年轻的村庄。
田野,耷拉着眼皮,无声地,发出长长的叹息。那悠长的牧歌,只能随风而去,飘落,飘落……
有时候,久居喧嚣城市的我,忽发想法:到村里去,放一群羊,当一回“牧童”,青山就在身后,绿水就在眼前,草儿的味道散开在心扉;羊兒的叫声,牵着我,走进我思念已久的村庄……
其他文献
艺术观念与思潮,溯之愈古远,愈见“错落”审美浓厚意韵。青铜器纹饰涡旋流转、曲尽幽情,周代礼乐六律五声、万籁交响。在书法艺术中,书家追求“错落”比注重“平正”更为久远。“平正”只是伴随楷书出现才走进书家视野,在前期文字与书法中,更强调“错落”“顾盼”“融合”等审美属性。汉蔡邕在《九势》中提出“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将“错落”提到书写准则至高位置
遼金元,提起这三个朝代,你能想到什么? 在这段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我们的关注点往往集中于两宋,对契丹、女真、蒙古所建立的政权似乎没有那么熟悉。 9月11日—11月29日,“西京烟云——大同辽金元文物展”将在长沙博物馆举办。该展览由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长沙博物馆和大同市博物馆承办。这个展览,也许能成为我们了解这段神秘历史的引子。 在本次展览中,可以看到一位全真道人墓葬中出土的器物,他叫做
云冈石窟修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与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并称“中国四大名窟”。它继承了秦代以来的雕刻技术,吸收了外来的佛教艺术,造型精美,堪称雕刻艺术的经典。 今年暑假,我怀着满腔热爱,终于到达了梦中圣地。云冈石窟共有51000多个佛像,最大的佛像高17米,最小的仅为0.02米,令人叹为观止。主持修建石窟的是北魏的昙曜,他所修建的五个石窟被称为“昙曜五窟”。每个石窟
从明代开始,大同城设有左辅和右辅,左辅即城东的聚乐堡,右辅即城西的高山堡,它们共同构成对大同城的拱卫犄角之势。这里要说的就是大同城左辅——聚乐堡。 亦“堡”亦“城” 聚乐堡位于大同城东三十公里处,北依采凉山脉,南面平原沃野,地理位置优越,水源充沛,是大同镇重要的产粮区,现属云州区。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149年,发生的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突显出大同镇在抵挡北方“边患”的重要地
记忆中,有一个很大的菜园子,园子的周围,密密地盛开着一圈金黄色的向日葵。 明亮、燦烂的向日葵,对着太阳,不知疲倦地微笑;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坐在土埂上,仰着小脸,对着向日葵如痴如醉地微笑。当时,如果梵高看到那个画面,相信一定会画下来的。 那个画面,就是我的童年。 我童年中最美最暖的花朵,就是向日葵。 向日葵执著而暖人的微笑,映刻在我幼小的心中,即使冰天雪地的冬天到来之时,也仿佛能感受那灿然的
一路向北,地势渐高,离天空越来越近了。那是什么样的颜色?瓦蓝?靛蓝?青蓝?浅蓝?真说不清楚。很少见到这么纯粹这么澄澈的蓝,随时要融化似的。数团云朵吊在半空,如点缀的花篮。朋友似乎猜出我的心思,抢先说,大同就要到了。 我抬头望了望,天空似乎更蓝了。我仍然难以用准确的词汇描绘这莫测的蓝。不过不要紧,重要的是,在大同,蓝,无处不在。 到大同,一定要登长城。单单一个左云县,就有三个朝代的长城遗址,即东
5月的云冈石窟大景区,阳光明朗,草木葱茏,大佛庄严,游人如织。 此刻,再度置身于这座世界艺术的宝库、人类文明的瑰宝,内心的感受直如著名作家冰心当年游历云冈石窟之后的感受,“万亿化身,罗刻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面对具足精严的云冈雕塑、建筑、装饰艺术,亦有目不能注、足不能停、口不能道,方知文字之无用的体会。记者已记不得是第几十次来云冈了,但愈了解,愈感知之甚少,愈感敬畏有加,愈感云冈石窟确如一
晚秋,如果恰好不是那么冷,景色的美最醉人心魄。红的、黄的、金色的……各种颜色的渐变、果实的饱满甚至残荷败柳,枯黄卷曲的树叶,那一树的褐色在暖阳的抚照下,显出了油画般的质感,还有一种魂归沃土的悲壮。 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细雨霏霏,甚至一场罕见的大雾,北方的古城都填了一份肃穆。越来越冷去的日子,夹裹着城市和乡村里的辛劳、不屈以及面对痛苦时自嘲般的调笑。可是,无论经历怎样的生活的逼仄,这一方土地上的民众
连日来说有雨,却每次都轻描淡写的。故我和同学仍按之前约定登上了发往浑源县城的大巴,去体验一德街的民国风情和地道浑源的原真味道。车行路上,雨一反常态紧随而至。遐想雨中品味老街旧梦也许别有一番风味,人未到,心已许。 一德街位于浑源县城恒山南路与永安东街交汇的古城中心地带。据说,在清代中晚期曾是享誉三晋、名冠浑州的恒麓书院所在地,后败落成为民居。如今改建成为一条长500米,由“晋商往事”、“民国风情”
日月映血的长城时代早已遁入不远的昨天,如今以废墟的形式融入大同人常态的日子和炊烟里,呈现出岁月原本的样子。 我像一个天真的孩子,无邪地走进长城的生命谱系,流连忘返于一个个城垛的伤口上、一处处撕裂的土堡里、一片片倒伏的残垣前。那一刻,感觉时间倒流,从今至明,从明至秦,及至更远…… 绿,像这个时代从天而降的容颜,它不光挑战着我对火山群的判断,而且分明在提醒我:其实,你已经进入大同火山群的核心地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