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体语言研究的新突破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hsmit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语言对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于根元在《中国现代应用语言学史纲》(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392页)中指出:“长期以来,新闻语言的研究很薄弱,1980年以来仍然如此。”近年来,虽然已有部分学者论及新闻语言问题,但大多是从写作角度出发的。已经出版的几本新闻语言研究专著,都没有全面论述新闻语言。如段业辉的《新闻语言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只限于报刊新闻研究,黄匡宁的《电视新闻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只对相关的语言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李元授的《新闻语言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仅涉及了报刊和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其余散见于学术刊物上、涉及各媒体新闻语言研究的论文,也多是从写作角度涉及新闻语言的,即便涉及它们内部的区别,也只是从文体的角度,如消息、通讯、评论等,探讨其间的差异。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新闻语言的研究仍囿于报刊语言,而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对于异军突起的网络新闻语言的系统研究几乎还是空白。而且学术界对于不同媒体(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新闻语言之间的差异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李杰博士的这本专著正是力图从宏观上探讨新闻语言的一般特征,从微观上寻求不同媒体新闻语言的个性特征。这种可贵的探索必将对新闻传播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建设,以及提高新闻活动的传播效果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对汉语的语体研究,乃至汉语语体学的建立和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杰博士的《媒体新闻语言研究》有三个部分,分别为总论编、比较编、专论编。外加前言、附录和后记,书中内容含量丰富,反映了作者治学的心迹。纵观全书,具有如下特色:
  一、积极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融会贯通地运用于新闻语言的特征分析
  本书以功能语法理论为主要理论背景,并以此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新闻传播学、新闻心理学、语境学、语用学、语体学等理论,着力使各种理论同新闻语言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比较分析了四种媒体新闻语言的异同。作者在新闻语篇与信息、新闻语篇的衔接、新闻语言的冗余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值得赞赏的探索。
  二、内容编排上系统周密
  本书各篇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较好地做到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第一编“总论”,首先从宏观上提出了媒体新闻语言的研究纲目,即“从新闻传播语境出发,抓住媒介(体)这个关键环节,以传播者和受众为依托,考察不同媒体新闻语言的差异。”并指出研究的角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媒介(体)在新闻传播语境中的地位及其对新闻语言的总体影响,媒介差异带来的语体特点,语篇差异带来的结构特点。”其次,对新闻语言信息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总的论析。第二编“比较”,则从三个方面对四种媒体新闻语言进行了周密、翔实而又细致的比较。第一章论述了新闻语言的信息单元、编码结构和解码结构;第二章论述了新闻语篇的衔接问题。作为特殊的汉语语篇变体,新闻语篇有其自身特殊的衔接手段,作者比较了不同新闻语篇内部的种种衔接手段;第三章论述新闻语言的冗余问题。对冗余现象存在的原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不同媒介新闻语言的冗余度做了比较。第三编“专论”,分别对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网络新闻语言的特点等学术界涉及较少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探索。研究的内容涉及标题、指称词语,语言的主观化、规范化以及语用特征等,研究的新闻体裁涉及消息、述评、新闻论坛BBS等;附录部分,收录了作者花了很大精力整理的、广播电视权威新闻节目相同或相关新闻消息的内容提要。以上编排既考虑到点面,又考虑到总分;既涉及到传统新闻媒体,又涉及到新兴的电子媒体;既注重单一媒体的特征,又兼顾多种媒体的比较;既关注新闻语篇的标题,又关注新闻语篇的正文;既关注到书面形式的新闻语言,又注重口头形式的新闻语言;既照顾到新闻语篇的制作主体,又照顾到新闻语篇的接受主体。
  三、注重学术研究的实用性
  书中在论述某种观点时,总附有具体的数据材料。例如在论及新闻语言“量”的冗余时,特别提到地方广播电台和国家广播电台的差异。在如何处理“信道中产生的新闻信息冗余”问题上,精辟地指出:“这方面的冗余有两种:横向单层面(平面)的静态冗余和纵向多层面(立体)的动态冗余。前者是多(单)通道中的复合冗余,是共时解读中的静态冗余,后者是历时解读中的动态冗余。为方便受众解读信息,我们应适当扩大动态的冗余,而尽力减少静态的冗余。”在处理整个传播过程中的冗余问题时,作者指出:“新闻语言的冗余问题涉及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而贯穿其中的冗余度调控的最高准则是:以信宿为判断标准,综合传播媒介的特点,兴利除弊,以保证信源编码信息‘量’的最低限度传输到位为基准,以到达信息‘质’的最高标准,即实现信息的语用功能(审美功能,以及能动地影响、改造社会和信宿个人,促进社会和人类进步)为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上安排各个传播阶段中的质的冗余和量的冗余,才能最经济地发挥新闻语言负载新闻信息的最高效能。”在“专论”编中,作者着重论述了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原则以及有待规范的语言现象的某些方面。“附录”部分提供的广播、电视消息的内容提要,可以直接作为新闻研究人员或从业人员的参考材料。总的看来,全书紧扣“媒体”“新闻”和“语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内容实在、全面,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有相当强的实用意义,有助于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语言素养,帮助认识不同媒体新闻语言的内部规律,写出更好的新闻作品。
  四、学风扎实,具有创新精神
  新闻语言研究是一种语体语言研究,当属汉语应用的范畴。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有其特殊的方法论,本书十分注重这一点。书中的每一项研究,都有作者细致、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尤其值得赞赏的是,研究所得均用具体的实例予以说明,并大多附上必要的统计数字。一般认为,统计所得的数据需进行分析才有价值。作者在向读者展示统计数据之后对数据都有详细的分析,让读者了解数据背后的精髓。可以说,本书有实例,有统计,有分析,有比较,有理论深度,有作者独到的见解,这既体现了作者研究中求实的学风,也显示了作者研究上的创新精神。
  最后,笔者还想特别强调,作为一部以汉语新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新闻语言学著作,本书中有许多部分是写得相当精彩的,对语言材料的发掘也是十分深入的。例如,新闻语言的“冗余”问题,很少有人关注和论述。作者认为,新闻语言,从语言要素和言语要素着眼,可以分为“质的冗余”和“量的冗余”。前者是静态冗余,涉及语言要素的成分性质,如不同类的词汇、短语、句子以及语篇组合方式等,这些语言要素本身的冗余度大小不一;后者是动态冗余,涉及言语成分的数量,即冗余成分出现的多少。从传播学角度着眼,冗余与新闻传播的“信源(编码)”“信道”和“信宿(解码)”都有一定的关系。新闻信息中的冗余成分主要存在于编码中,也有部分存在于特殊的信道中,信宿解码中有时也会产生。对于上述两个方面,作者都有“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的分析。这就使得“冗余”问题的研究有理有据、血肉丰满,有了立体的视角。又如,新闻语篇的“衔接”问题。不同媒体的新闻语篇自然有所差异,但并非没有“共核”,作者认为,“它们的差异只在各类手段使用频率的高低不同”;而对于特殊媒体,如电子媒体(即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其新闻语篇的衔接手段又有特殊的个性。作者将衔接手段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前者包括“词汇、语法、逻辑”衔接;后者主要有“语境”衔接,包括“情境语境跟语言的相互衔接”以及“语篇与语篇之间的逻辑衔接”。而作者对电子媒体新闻语篇衔接现象的发掘,突破了传统的衔接研究领域,尤其值得珍视。这种将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起来的做法,避免了研究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再如,“专论”部分对网络新闻语言的探索,从总体的特征,标题的创制、语法语用特征与规范、主观化的表现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可以视为这一研究领域的新开拓,相信会引起学界同行的进一步关注。
  总之,李杰博士的《媒体新闻语言研究》“是一本严谨的承前启后的学术专著”,它“大体吸取和评析了此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又整合推进了一步。这本书又进一步启发我们研究许多问题”。“写这本书,要阅读和消化许多著述,还要调查研究。这本书里的调查材料很多,分析也多,都是很不容易的。这些必要的工作量,体现了这本书的厚重。”(于根元先生《序》)
  任何研究都是阶段性的,新闻语言的研究也是这样,我们盼望李杰博士在自己的研究道路上继续走下去,更期待同行进一步关注新闻语言的研究。
  
  (朱蓓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 200437)
其他文献
著名辞书理论家和词典编纂家林玉山教授领衔主编的《中华多用成语大辞典》(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多用》)以其丰卷厚帙的浩瀚、大观之貌呈现于读者面前。《多用》共收成语近4万条,共450万字。    一、释义创新和书证工夫    释义力求语义结构和语法结构相一致的做法,是释义精密化,语义分析精密化的表现。这也是汉语的特色。汉语的总体构成是一元化的,词、词组、句、句型,乃至于句群、篇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参照物角度对“有点A(了)”和“A(了)一点”的语义进行分析,并试图分析二者在用法上的异同点。  关键词:有点 一点 参照物 程度差    一、引 言    对于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来说,区分“有点A”和“A一点”①的用法是很难的。目前最为普遍的观点是,“有点”通常用于表示不如意的时候,像“高兴”“认真”“舒服”等表示如意的词语一般不与“有点”搭配,除非是“有点A了”格式。②于是,学习者
期刊
摘要:赵欣认为,汉语补语小句中的空谓语不是Sybesma和Mulder所提的“there”,而是在语义和句法上与“there”相近的动词“有”;并用SC理论分析了处所义双宾结构,但其解释并不理想,不具有说服力。其实Sybesma和Mulder提出的空谓语“Ф”,并不就是“there”,它只是一个零形式——空谓语,跟“有”和“there”作用相仿,表示存在或出现的意义,要求其主语必须是不定指的名词。
期刊
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使用同一种语言,由于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很容易造成语用失误。遵守礼貌原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语用失误的产生,使双方都能准确理解话语中的含义,从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本文以“bn”一词的语用失误为例来分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关键词:bn 语用失误 礼貌原则 跨文化交际    一、语用失误  根据英国语用学家Jenny Thomas的《跨文化语用失误》(1
期刊
摘 要:本文选取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重订本)》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两套教材,试从语法体系、词类、短语(词组、结构)、句子以及其它语法层次方面入手,进行语法方面比较研究,以期对今后的教学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语法 词类 句子    现代汉语是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而关于这方面的教材也种类繁多,且各有优劣。本文就选取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胡裕树主编的《现
期刊
摘 要:流行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流行语有着不同的时代特征。笔者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1978~1989年间的流行语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挖掘出流行语背后隐藏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并力图探究出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流行语 社会语言学 原因    流行语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指在一定的时段和区域内,由一定数量的人们普遍使用的词语、短语、句子等。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
期刊
摘 要:“动词+形容词+名词”(V+A+N)是一个有歧义的句法格式,它的句法层次可以是“V+(A+N)”,也可以是“(V+A)+N”,在两种组合层次中,句法结构表达的意义不同。“节律常规”即汉语音节组配的倾向性,它对“V+A+N”格式的歧义的形成有显著的作用。本文从“V+A+N”这一句法格式出发,讨论了韵律因素对歧义格式和歧义度的一般影响。  关键词:“节律常规” 歧义格式 韵律组配 词汇化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接受徐州电视台《徐州夜新闻》栏目采访的310人的方言使用情况的记录为语料,通过对其统计分析试图总结出目前徐州市民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以期为进一步促进徐州市的推普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徐州市民 语言使用 推普    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北邻山东省,西接安徽省,东连连云港市,南邻宿迁市,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由于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
期刊
摘 要:江苏金坛方言属于北部吴语,与江淮官话接触并存。金坛方言的名词“子”尾和动态助词的读音,在市区(金城镇)东门外读“得[t]”,在市区和西门外读“则[ts]”。考察这一语音现象,有助于揭示金坛方言的存古特征和方音演变。  关键词:金坛方言 词尾异读 “子”尾 动态助词 方音存古    一  金坛是江苏省南部的一个县级市,隶属于常州市,驻地金城镇。金坛境内的方言主要有金坛话(吴语)、江北话(江淮
期刊
摘 要:针对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中的实际问题,本文在考察了一定数量的语料后,认为量词“场”和“部”后接“电影”时的用法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语体侧重、语义重点、具体词性、动词搭配四个方面。  关键词:对外汉语 教学 量词 场 部    量词是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出现错误较多的一个词类,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些留学生在学习了量词“场”和“部”都可以用来修饰“电影”后①,造出下列句子:  (1)*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