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狄娅和她的孩子们》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s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代俄罗斯文坛上,文学作品中不乏女性形象的阐释,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文学”也逐渐走向公众的视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女性小说”占据了俄罗斯图书市场的重要位置。乌利茨卡娅是当代俄罗斯写“女性文学”作家中拥有最多读者的女作家,她的《美狄娅和她的孩子们》因对女性形象的生动刻画而受到读者一致好评,本文意欲通过三类典型人物来分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美狄亚;女性形象;情爱观念;堕落女性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0-0014-02
  《美狄娅和她的孩子们》的作者是俄罗斯当代作家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这部中篇小说发表在1996年的《新世界》。乌利茨卡娅因1995年发表《索尼奇卡》而一举成名,随后荣获“美迪奇”外国文学奖、俄语布鲁克文学奖等多类奖项。乌氏的作品中一向注重对女性人物的关照,《美狄娅和她的孩子们》这一篇更是用细腻的笔触将俄罗斯女性的美好品质和生存现状描绘得淋漓尽致。
  一、传统俄罗斯女性的代表——美狄亚
  《美狄娅和她的孩子们》一文将大量的笔墨运用到女性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主人公美狄亚的身上。作者极力将美狄亚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俄罗斯女性形象,并且是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形象,这与作者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乌利茨卡娅生于莫斯科,父母都是犹太知识分子,她的生长环境使她选择了身边最熟悉的女性——犹太女性作为描写对象。而美狄亚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绝非简单地选择,她说“俄罗斯人,尤其是俄罗斯女性,拥有一种奇妙而美好的品质——那种温顺地接纳一切的能力。” ①她对于这种品质的赞赏也成为了她塑造美狄亚完美形象的直接原因。她从很多人物原型身上取得真经,最终将所有优秀品质揉炼成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美狄亚。作者之所以有意将美狄亚塑造为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除了作者本人是犹太人和想要显现出美狄亚的“给人安抚令人镇静的力量”之外,也有部分时代的原因。时逢苏联解体,千万人的信仰崩塌,人们的精神领域变成了真空,许多人缺失信仰感到迷茫,于是他们将信仰寄托给上帝,所以这时的文学出现了宗教题材。意识形态的变革对精神产生的空白注定要由宗教来完成救赎。美狄亚对于整个家族的中心地位也就合情合理了。
  传说中的美狄亚是杀兄弑子、背叛父亲的形象,是为爱疯狂,为了情人毁灭一切,放弃一切的形象。但是作品中美狄亚的形象是俄罗斯传统女性的形象,她出生于克里米亚的一个希腊家庭,从小心地善良、学习用功、成绩优异,幼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美狄亚16岁时父母不幸双亡,尚未成年的美狄亚便承担起了抚养弟弟妹妹长大的重任,为此她牺牲自己的青春,直至近30岁还未结婚,后来嫁给牙科医生萨穆伊尔。美狄亚这一生只有过一段爱情,也只结过一次婚,她和丈夫萨穆伊尔在相互的陪伴中恋爱,相携走过一生直到丈夫去世。即使是在丈夫去世多年后发现丈夫和自己的妹妹山德拉出轨并生下女儿尼卡后,她也选择了原谅,这与希腊神话中美狄亚的妒忌猜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她的丈夫萨穆伊尔认为她是唯一实实在在按照古老犹太法则生活的人,她的妹妹山德拉也说美狄亚是她们之中唯一的高尚女性。虽然她一生并无子女,但她是整个家族的“母亲”,家族的后代们都会提前在冬季预约好时间,在每年夏季去她那里度假,她非常喜欢这些后代,对他们也进行细密的观察,但是对于他们的不道德行为并不进行评判,也不加以干涉,只是始终在内心遵守自己的以责任为重、以道德为准的生活态度,从不做有违伦理之事,并以自己的美德和智慧感染新的一代。美狄亚以自身的坚定信念向整个社会展示了俄罗斯女性的母性本质,用“母爱”温暖着她的“孩子们”,也用“母爱”维系着整个西诺普里家族。
  二、堕落女性的代表——尼卡和山德拉
  由于俄罗斯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开始注重自我生命体验,女性已经不再是作为男性附属而存在了。她们逐渐敢于表达对于性的追求,但是这种追求却因为过激而走向反面。对于权利的诉求增强致使一部分女性只注重追求最原始、最真实的生理刺激,并将对性的自由选择权作为自我地位提高的一种表现。与美狄亚的爱情观念不同,她身边的亲人出现了表兄妹之间早恋、妻子在休闲度假时偷情、患者和病人在诊椅上打情骂俏、偷情的人随意地苟合、甚至于家庭内部乱伦等社会现象。这群人将性与爱分离,不负责任地随意发生关系,社会关系混乱。尼卡和母亲山德拉追求的是身体的享受,她们游走于男人之间,不停更换伴侣,在新鲜感和刺激感中满足自己的需求。山德拉从不寂寞,她不停地更换丈夫,甚至于和将她辛苦养大的姐姐的丈夫萨穆伊尔私通并生下了私生女尼卡。尼卡在生活上也不安分,她遗传了母亲迷人的女性特质,喜欢诱惑男人,随意与男人发生关系。这种遗传基因实际上来自于美狄亚和山德拉的母亲玛蒂尔达,她在嫁给美狄亚的父亲格奥尔吉的时候就有孕在身,让人丢尽了脸。美狄亚是在父母去世好几年才发现这个秘密的,并且以此警告过山德拉,以免她重蹈母亲的覆辙。但是山德拉并未接受建议。尼卡也遗传了这种基因,将爱与性看得随意,不想结婚也不想负责任,只是追求简单的感官刺激,将爱与责任丧失殆尽。年轻人混乱的生活在美狄亚看来像是儿戏,他们对于家人和婚姻都严重缺乏责任感,这与美狄亚自身强烈的责任感也形成巨大的反差。像尼卡和山德拉这样的女性,她们玩弄男人,将自己的身体作为筹码与男性进行交换,换来的只是躯体的快感和精神的空虚。她们不相信爱情,只相信现实,为了追求片刻的欢愉而放弃爱与性的界限,她们缺乏信仰,缺乏像美狄亚那样忠诚的责任感。此外,数次持久战争使俄罗斯男性数量锐减,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社会使男性变得抢手,这也必然引起了一系列婚姻和两性之间伦理的问题。乌利茨卡娅大胆地将这种混乱和荒诞的行为描写出来,真实地展现出新时代女性的需求和生存状态。   三、爱情悲剧中的牺牲者——玛莎
  与尼卡的随意相比,玛莎追求的是灵肉合一的爱情。玛莎是一位女诗人,幼年时在外公家受到极好的教育,聪明又有教养。父母出车祸双亡后受到外婆的逼迫曾一度患上心理疾病而自杀,后被祖母山德拉和尼卡精心照料陪伴康复。她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她和丈夫阿利克的婚姻是在不断地交谈中建立起来的,他们每天向彼此分享自己发生的事。他們的婚姻是与众不同的—— “在举行婚礼的前夕他们商定,他们的结合是自由人的结合,任何时候也不能在醋意驱使之下做出不体面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保留独立自主的权利。” ②甚至于玛莎因怀疑自己是否找对了丈夫而找几个男人进行试验,这些也被阿利克理解并接受了。在美狄亚的家里度假的时候,单纯的玛莎因性爱上了情场老手布托诺夫,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和布托诺夫的性爱体验激发了玛莎的灵感,她因此创作出来许多诗篇。玛莎越陷越深,最终到无法自拔的地步,但是布托诺夫是只享受爱欲的浪荡公子。他只是享受肉体的刺激,并不爱玛莎。对于玛莎热烈的爱,布托诺夫并不做出回应,甚至于还躲藏起来。被爱情折磨坏了玛莎最终精神崩溃,选择了断了自己的生命,酿成了悲剧。玛莎的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激化的结果,她追求的爱情没有办法实现,也不应该实现。
  在乌利茨卡娅的笔下,灵肉合一的境界是美好的,也是难以达到的。玛莎的行为在世俗的眼光看来或许是对丈夫的背叛,但是她和丈夫阿利克的恋爱观念反映出了当代青年对于自由性爱关系和婚姻关系的向往。玛莎勇敢冲出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乌利茨卡娅对于这种大胆追求理想爱情、追求灵与肉的绝对和谐的行为并不排斥,甚至于还喜欢他们这代人的勇敢,因为他们可以不惜任何代价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因此她塑造的玛莎并不讨人厌,甚至有点可怜。
  别尔嘉耶夫曾说:“在精神性的世界里,一切都是自由的,一切都是个体的……人的解放意味着精神向自己的返回,即向自由的返回。” ③现代化进程中被消解了的人的主体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又重新回归,人越来越注重个体生命的体验,这不仅体现在人对自由的追求,还表征为传统道德观念的解放。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女性越来越走向大众视野。女性在追求自我解放的路程中难免会走向理想主义的藩篱,做出违背现实和道德伦理的事情,产生混乱的男女关系。特别是当代青年信仰的缺失,使他们在对自由的追求中迷失了方向,走向了极端,这就导致悲剧的形成。美狄亚恪守本分,坚定信仰的形象与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有强大的内心,面对现实的诱惑,仍能坚守传统,不被物欲横流的社会所污染。中年结婚,晚年丧偶,膝下无子无女,她一生长时间处于“孤独”的状态,她在坚守道德和自律中过自己的生活,是那些轻浮的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注释:
  ①②柳·乌利茨卡娅著,李英男、尹城译:《美狄娅和她的孩子们》,昆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235页。
  ③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张百春译:《论人的奴役与自由》,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参考文献:
  [1]柳·乌利茨卡娅.美狄娅和她的孩子们[M].李英男,尹城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
  [2]陈方.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黎皓智.20世纪俄罗斯文学思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侯玮红.文学不能服务于实用性的思想——乌利茨卡娅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2004,(06):17-19.
  [5]张蕾.乌利茨卡娅小说中的堕落女性形象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7(01):148-153.
  [6]徐珊珊.《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中美狄亚形象的解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7]张建华.俄罗斯民族历史的“文化寻母”——乌利茨卡雅长篇小说《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中的女性话语[J].外国文学,2006,(05):54-61.
  作者简介:
  高莉莉,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然而这些资源并没有有效地作用于鄂尔多斯区域的良性发展。文章通过分析鄂尔多斯文化产业概况、梳理鄂尔多斯文化品牌,并以此为基础,对鄂尔多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具体对策,进而实现区域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鄂尔多斯;区域文化;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8-0081-0
期刊
【摘要】 文学观是不断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的,包括了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和对文学功能的追求等。先秦文学作为上古文学的发展阶段之一,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宽泛而具有包容性,这种特性对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上古文学发展阶段的第二个时期秦汉文学发展时期,其文学观依旧受到先秦文学观念的影响,与之后的魏晋时期的文学观的形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司马迁作为西汉时期的作家,他的文学观念局限在先秦和两
期刊
【摘要】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交流也随之发展。与此同时,影视传播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忽略。其中,情景喜剧倍受欢迎。《生活大爆炸》语言幽默,自被引入我国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受到了热烈的追捧。由于很多中国观众对英语语言和西方文化理解不够透彻,翻译就成了帮助中国观众更好欣赏故事情节的重要途径。幽默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更是一种文化层面。本文通过例证研究方法,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出发,深入分
期刊
【摘要】 萧红是最能体现“文体意识”的一位作家,她个人的小说学是:“小说应拥有一定的写法且需具有某几种东西,不需要如果契诃夫或者是巴尔扎克的作品那样。但我并不认可,而应是只要有各式各样的作者,便会形成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不会盲目地以传统小说结构展开创作,其是在有意识地对小说结构进行创新,即构建只属于她个人的小说美学。她以独具一格的笔触塑造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兼具群像性人物、音乐性结构与情感性情节
期刊
【摘要】 中华水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核心构成单元。将中华水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水利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关联在一起,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对中华水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水利院校学生的德育内涵进行探究,以水利院校的德育内容及方法为立足点,在水利院校学生的德育实践中,快速找到与水文化的结合点,就此为水利院校组织并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开辟新思路。  【关键词】 中华水文化;水利院校;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1
期刊
【摘要】 书法是我国很早就诞生出来的词汇,古人有云见字如见人,所以在古代,人们对于书法是极为看重的。书法是我国优秀的艺术瑰宝之一,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和传承。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普及,人们更多依赖于电脑和手机打字,对于书法也越来越不看重。现在提笔忘字,写的字完全认不出的现象非常多,这就导致我国书法艺术能不能继续传承和发扬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本文从文化馆书法工作的推进层次展开分析,希望对于书法艺术的
期刊
【摘要】 《陶渊明集》将陶渊明作品分为“诗”与“文”两类,作为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陶渊明共有诗歌125首,诗歌风格冲淡。其诗歌在艺术特点的结构方面也有所创新,在组诗形式方面,通过整体的组诗与内部单篇诗歌的结构安排,使诗歌前后联系更加紧密;在意象方面,意象的独特组合使得诗意更好表达;在思想方面,思想的儒、道、自然前后层次的融合,使诗歌的思想结构多元化,本文将从组诗结构、意象结构与思想结构三个方
期刊
【摘要】 插花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反映出各个历史时代的审美理想和人文精神。随着中华传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实施,插花艺术和书法、国画等文艺部类一样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和可行性。国际汉语教师要在开展插花艺术教学时注意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关注学生参与度和安全性,控制好教学难度和进度,注重语言和文化教学并重。  【关键词】 插花艺术;汉语国际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
期刊
【摘要】 为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契合我国“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要求,建设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文化持续健康发展。以云南瑞丽市胞波节建设传统体育旅游为切入点,从多维度,多角度认识积累深厚的中缅边境上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分析瑞丽市胞波节中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 瑞丽;胞波节;“一带一路”倡议;体育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短篇小说《乡村医生》是卡夫卡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之一。本文从卡夫卡的情感状况和生活状况入手,分析《乡村医生》一文中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孤独感的由来。文章中非理性的语言展现了卡夫卡被压抑的内心,他以隐晦的笔触揭露了自己与现代社会的疏离,并且展示了居于其中的现代人整体的孤独和无助。  【关键字】 卡夫卡;乡村医生;孤独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