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水文化在水利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bert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华水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核心构成单元。将中华水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水利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关联在一起,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对中华水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水利院校学生的德育内涵进行探究,以水利院校的德育内容及方法为立足点,在水利院校学生的德育实践中,快速找到与水文化的结合点,就此为水利院校组织并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开辟新思路。
  【关键词】 中华水文化;水利院校;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8-0079-02
  习总书记在高校思政教育会议上提到:思政教育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核心。在德育工作中引入水文化内容,是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的践行,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人性特征在水文化精神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其似强似弱,柔刚互换,曲直不定,水的人性化驱使人们将其与人的德育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有必要探寻中华水文化的基本精神,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启发。
  一、中华水文化所蕴含的德育内容
  (一)中华水文化的精神内涵
  目前学界对于水文化的内涵做了不少探索,但是尚未达成统一的看法。郑晓云认为,水文化是存在于各民族、各地和各国中,与水有关的一切文化,是人类对利用和治理水的过程中形成的综合性文化[1]。史鸿文认为,与中华水文化有关的理论和实践,最终要实现的是在人与水之间创建一种和谐关系的文化理念[2]。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了前所未有面貌,水利工作2019年度会议上,提出了以“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为核心的新时代水利精神[3]。结合新时代水利精神,本文认为,中华水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包含了道德层面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行为层面艰苦创新的实干精神以及价值目标层面的兼容并包的和谐理念,不仅具有历史传承性也具有新时代印记。
  (二)水利院校学生德育内涵
  2016年思政教育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到:“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
  水利院校学生德育是培养水利人才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又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水利院校的德育目标不仅要突出普通高校的一般特征,而且更应凸显水利院校德育的特殊属性和办学特色。学生德育指的是思政教育者按照有关计划,朝着某个目的,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影响受教育者,在实践活动中,使其具备和社会需求相符的思想品德。同样,水利院校德育主要包含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从本质上来说水利院校德育也是对高素质时代新人的培养。
  (三)两内涵之间的关联
  中华水文化是水利高校德育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水文化对水利高校的大学生的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水文化学习符合水利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规律,水利高校要加强水文化的学习教育与研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新时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输送“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鲜血液。
  二、中华水文化在水利院校德育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一)以水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夯实德育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精神状态,其中,中华水文化就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水文化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具有水文化的基本精神。比如,在水治理过程中形成的持之以恒的实干精神;历来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提炼出的珍惜时光、怜惜光阴的奋进精神等。中华水文化是水利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因为水精神也蕴涵着丰富的道德品质[5]。不论是“柔弱胜刚强”,还是“上善若水”“善利”“不争”“处下”等思想,无不流淌着水的形态、水的性格、水的精神。另外,人们在艰辛的治水时光中,培养了爱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美德,这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直观的教学素材。
  (二)以水文化的丰富衍生来优化德育模式
  含有“水”字的成语,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精粹,也是水文化的衍生。与水有关的成语,几乎包含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有反映哲理的,如:滴水穿石;有反映品德的,如:饮水思源;有反映灾害的,如:洪水猛兽。还有反映人的胸怀、外貌、才干、爱情的;赞扬真善美的等等。水是如此的不平凡,就连表达喜、怒、哀、乐、愁等种种思想感情也要借助水的特性来生动体现。炎黄子孙,一代又一代在治理开发利用水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思想、信仰、知识、组织等方面,继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水文化。几乎人的所有美德都可以从水中得到相应的启迪和表现,水文化所涵盖的道德资源是相当丰富的,这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大有帮助。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利用水文化的丰富衍生来优化德育模式,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内德育内容讲明白、讲透彻。
  (三)以水文化的时代精神来创新德育思维
  在2016年的高校思政会议上,习总书记还提到,在组织和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应该做到“因事,因时和因势而调整变化”。德育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德育思维,从精神内涵方面来看,水文化也具备因势而新的鲜明特征。水是千变万化的,在不同温度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状态,在德育工作中也是一样,不是固守一种办法就能解决多种问题,而是要根据所遇到事情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应对解决。德育工作的组织和开展也应该以时代需求为依据,在时代演变过程中,对思维和工作方式进行改进和创新,自古以来,所有德育人员都在为了实现此目标而艰苦的努力奋斗着。就现实的德育工作而言,应该从各种情况出发,持续创新有关内容和形式。在当今时代,改革创新属于一种时代精神,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思政课应该在改革创新活动中焕发新的生机,不斷创新德育思维,高校德育工作也以此为生存根基,其青春活力的保持也有赖于此。   三、中华水文化融入水利院校德育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师资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习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讲道:“教师在思政理论课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应该将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中华水文化融入水利院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生价值观的树立,理想信念的培养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和帮助。教师是学生的典范,思政老师应该对自身言行举止和个人品德进行重点关注,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明确有效的指引。尤其是水利院校的老师,更要注重不断提高自身中华水文化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储备,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会更具有说服力。此外,水利院校应该对思政课老师进行中华水文化的培训,中华水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全面渗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程感染力
  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中,习总书记讲道:“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较快,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应该和时代相适应,就此才能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探索适应现代水利事业发展需要的学科和专业,建立柔性的课程体系和新的教育教学模式[6]。在水利院校德育工作中,将水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其中,以水的仁厚、温和、细腻等品德为导向,指引人们学习水的品性,在为人处世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引,最终实现至善至美。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径,在中华水文化融入水利院校德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观念,综合分析当前水利院校学生需求,找到合适切入点,避免单一灌输和说教,重视多媒体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在疫情期间,思政课教师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云课堂,对学生进行深刻教育。另外,要在思政课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一定顺序、将政治引导工作长期坚持下去,从而推动思政课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水文化特色
  水文化向校园和课堂引入主要依托的是校园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并能够将其上进心与自信心充分激发出来。水利院校校园文化除了具有其他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使命外,还要传承先进水文化、引领先进治水理念,这是延续优秀文化、发展水利事业的需要,更是水利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对环境育人价值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知,在建设校园文化期间将水文资源充分挖掘出来,营造水文化环境,彰显水文化特色。在德育教学活动中实现水文化的全面渗透,以真誠,朴实且普通的语言,以水来形容美好的人格和品德,积极延伸教学空间,将中华水文化融入第二课堂,通过演讲、歌唱等多种形式开展水文化教育,让同学们感受水文化的熏陶,营造水文化氛围。还可开展丰富实践活动,如:建造“水文化长廊”和人物雕像,兴建水文化博物馆,让学生们熟知水传说、水利名人、水景观、河流湖泊等水知识,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和亲身体验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用所学知识来服务社会。借助于此途径既实现了在校园中将完整的水文化价值体系构建起来,也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水文化,将水利院校的水文化特征也充分展现了出来。
  参考文献:
  [1]郑晓云.水文化的理论与前景[J].思想战线,2013,39(4):1-8.
  [2]史鸿文.论中华水文化精髓的生成逻辑及其发展[J].中州学刊,2017,(5):80-84.
  [3]水利部.水利部关于印发新时代水利精神的通知[Z].2019-2-13.
  [4]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讲话[Z].2016.
  [5]李宗新.建设水文化弘扬水精神构建水文化核心价值体系[J].水利发展研究,2008,(2):77-80.
  [6]元小佩.高校“水文化”教育的偏失及教育策略研究[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20.
  作者简介:
  李杏杏,女,汉族,河南漯河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 冯小刚电影内蕴着时代文化的社会变迁,类型塑造的自反性尝试,同時,在其电影语言的影像化表征系统背后也渗透出流变而恒常的“身份”谱系意义建构策略。本文将主要从身份流变的叩问、主体性的再生产以及自我定位的迷思三个方面深入探究消费文化视域观照下,冯小刚电影的意义表征谱系呈现路径。  【关键词】 冯小刚电影;身份;话语;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 晚唐诗僧齐己融合百家之长,自成一派,而唐代诗人王维则是他重点学习的对象。齐己对王维的学习主要体现在诗画结合、清新自然和诗禅结合三个方面。  【关键词】 齐己;王维;接受;诗歌风格  【中圖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0-0006-02  齐己是唐末五代著名高僧,也是中国古代第一诗僧①。自幼好诗,又善于学习,转益多师,博
期刊
【摘要】 中国的“契约”一词是在清末修律时期才正式被确立为民事交易专有名词的,但契约精神古已有之,且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中国之特色。通过对古代“契”字内涵的深入探究,解读其中蕴含的义利关系和公私关系,可以窥探中国人独特的契约观念,用传统文化智慧为建立新时代诚信的社会秩序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 契;契约;书契;义利;公私  【中圖分类号】H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 电影《思悼》是韩国导演李俊益执导,演员宋康昊、刘亚仁、文瑾莹主演的古装电影。该电影讲述了在朝鲜英祖时期,在李朝面临内忧外患、朝政分踞的情况下,克服逆境登上王位的英祖为了政局稳定、宗社继承和个人野心,将自己的儿子关进粮柜八天饿死的历史悲剧事件。礼法下的君臣,人性之中的父子,在王位和权力的争夺中,上演了一场性格、命运悲剧。该电影通过演员精湛的演技与精致的拍制,一举提名为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的
期刊
【摘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国际交流日趋深入,而新闻是实现国家之间信息交流、文化传递的最直接手段。在此过程中,新闻翻译的作用尤为重要。与题材较为严肃的硬新闻不同,软新闻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更能激发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分析了软新闻研究及其自身特点之后,认为传统的翻译理论不能有效地指导软新闻翻译,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等反应
期刊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语言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并逐渐流行开来,这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直接的影响。面对这一状况,需要我们构建学科机制,客观分析影响,吸收网络语言中的有利因素,从而推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本文以网络语言特征为着手点,分析汉语言文学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进而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语言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  【关键词】 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
期刊
【摘要】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然而这些资源并没有有效地作用于鄂尔多斯区域的良性发展。文章通过分析鄂尔多斯文化产业概况、梳理鄂尔多斯文化品牌,并以此为基础,对鄂尔多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具体对策,进而实现区域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鄂尔多斯;区域文化;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8-0081-0
期刊
【摘要】 文学观是不断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的,包括了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和对文学功能的追求等。先秦文学作为上古文学的发展阶段之一,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宽泛而具有包容性,这种特性对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上古文学发展阶段的第二个时期秦汉文学发展时期,其文学观依旧受到先秦文学观念的影响,与之后的魏晋时期的文学观的形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司马迁作为西汉时期的作家,他的文学观念局限在先秦和两
期刊
【摘要】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交流也随之发展。与此同时,影视传播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忽略。其中,情景喜剧倍受欢迎。《生活大爆炸》语言幽默,自被引入我国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受到了热烈的追捧。由于很多中国观众对英语语言和西方文化理解不够透彻,翻译就成了帮助中国观众更好欣赏故事情节的重要途径。幽默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更是一种文化层面。本文通过例证研究方法,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出发,深入分
期刊
【摘要】 萧红是最能体现“文体意识”的一位作家,她个人的小说学是:“小说应拥有一定的写法且需具有某几种东西,不需要如果契诃夫或者是巴尔扎克的作品那样。但我并不认可,而应是只要有各式各样的作者,便会形成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不会盲目地以传统小说结构展开创作,其是在有意识地对小说结构进行创新,即构建只属于她个人的小说美学。她以独具一格的笔触塑造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是兼具群像性人物、音乐性结构与情感性情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