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亡,学校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学科渗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
一、历史学科是中职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非常广泛,历史学科由于其知识的特点,是中职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结合历史学科较紧密的并且对学生又较有效的则是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教育。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丰富的营养滋润学生。五千年的文明史,悠久的文化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爱国主义贯穿了历史的每个角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在创造物质文明对人类作出贡献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蕴藏着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品德,它孕育了无数的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等。这些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祖国作出贡献的伟人,他们的生平、思想、事迹、品德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中国人民克服困难,确立自尊,增强信心,勇攀高峰。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宝贵财富,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相当好的材料。
二、历史人物有助于中职生正确价值观的进一步提升
民族之星对青少年的教育起到正面作用。往往是对历史有较大贡献者,也就是杰出人物。学生学习的是这些杰出人物的精华部分,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辨别历史人物的能力。他们留下来的很多优秀的品德和精神,有精忠报国的品德,如戚继光英勇抗倭、康熙皇帝出征东北、林则徐虎门销烟,郑成功收复台湾,他们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有“天下为公”品德,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如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毛泽东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有“为民族立志勤学”品德,如悬梁、刺股、映雪、借书、挂角学习态度到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学;有热爱人民的品德,如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壮举等。历史人物有较强的直观性,通过弘扬杰出人物的品德和行为,有助于学生正能量的源源补充,通过旗帜鲜明批判民族败类,有利于学生形成更加清晰的是非观、价值观。
三、历史人物在教学过程中的强化是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升华的有效途径
历史人物的优良品德对青少年的教育,形式多样,教学过程的强化是一个最重要的渠道。
1. 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教育。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信息源源不绝,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提供的信息开展教育,如领导虎门禁烟的清朝官员林则徐;为抗日募捐的总数达30亿元之巨的爱国华侨陈嘉庚;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的抗日将领杨靖宇;冲破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到中国的中国原子弹之父钱学森等。这些民族脊梁的事迹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助推力。
2. 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展示历史人物的爱国事迹。职校的课程设置有较大的自主性,科任教师可根据兴趣爱好和专业申请选修课,开发校本教材。我们可以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开设历史专题选修课,收集中外有影响的爱国人物的事迹材料,通过讲述、讨论、观看视频等形式传递爱国主义正能量,陶冶学生情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 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纪念碑、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教育,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当讲述中日战争历史时,广州学生参观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衣冠冢及其石像,顺德学生可组织学生到顺德北滘的西海进行参观,生了解顺德人民如何团结一致,抗日救国的英勇事迹,当我们讲述近代维新变法时,南海区的学生可组织到梁启超纪念馆参观。如此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基地进行直观教育,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又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历史学科是中职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非常广泛,历史学科由于其知识的特点,是中职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结合历史学科较紧密的并且对学生又较有效的则是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教育。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丰富的营养滋润学生。五千年的文明史,悠久的文化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爱国主义贯穿了历史的每个角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在创造物质文明对人类作出贡献时,还创造了不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蕴藏着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品德,它孕育了无数的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等。这些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祖国作出贡献的伟人,他们的生平、思想、事迹、品德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中国人民克服困难,确立自尊,增强信心,勇攀高峰。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这些宝贵财富,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相当好的材料。
二、历史人物有助于中职生正确价值观的进一步提升
民族之星对青少年的教育起到正面作用。往往是对历史有较大贡献者,也就是杰出人物。学生学习的是这些杰出人物的精华部分,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辨别历史人物的能力。他们留下来的很多优秀的品德和精神,有精忠报国的品德,如戚继光英勇抗倭、康熙皇帝出征东北、林则徐虎门销烟,郑成功收复台湾,他们在国难当头之时,或为国御侮,或抗争不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有“天下为公”品德,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如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毛泽东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有“为民族立志勤学”品德,如悬梁、刺股、映雪、借书、挂角学习态度到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学;有热爱人民的品德,如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壮举等。历史人物有较强的直观性,通过弘扬杰出人物的品德和行为,有助于学生正能量的源源补充,通过旗帜鲜明批判民族败类,有利于学生形成更加清晰的是非观、价值观。
三、历史人物在教学过程中的强化是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升华的有效途径
历史人物的优良品德对青少年的教育,形式多样,教学过程的强化是一个最重要的渠道。
1. 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教育。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信息源源不绝,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提供的信息开展教育,如领导虎门禁烟的清朝官员林则徐;为抗日募捐的总数达30亿元之巨的爱国华侨陈嘉庚;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的抗日将领杨靖宇;冲破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到中国的中国原子弹之父钱学森等。这些民族脊梁的事迹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助推力。
2. 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展示历史人物的爱国事迹。职校的课程设置有较大的自主性,科任教师可根据兴趣爱好和专业申请选修课,开发校本教材。我们可以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开设历史专题选修课,收集中外有影响的爱国人物的事迹材料,通过讲述、讨论、观看视频等形式传递爱国主义正能量,陶冶学生情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 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纪念碑、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教育,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当讲述中日战争历史时,广州学生参观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衣冠冢及其石像,顺德学生可组织学生到顺德北滘的西海进行参观,生了解顺德人民如何团结一致,抗日救国的英勇事迹,当我们讲述近代维新变法时,南海区的学生可组织到梁启超纪念馆参观。如此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基地进行直观教育,既加深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又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