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EU%)、淋巴细胞比值(LYM%)、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择40例患者,每位患者抽取静脉血2ml,EDTA.K2抗凝,室温保存,在抽取样本后第4h、第6h、第8h、第10h、第12h上机进行血常规测定,分析上述项目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
结果:5个时间点的WBC、NEU%、PLT不全相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WBC逐渐上升,NEU%、PLT均逐渐下降。5个时间点的LYM%、RBC、H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血常规部分结果有显著影响,血常规标本有严格的时间要求。
关键词:血液标本 静置时间 血常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24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51-01
血液标本静置时间是影响临床检验结果比较隐蔽的因素之一,随着标本离体时间的延长,诸多指标均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1],从而使临床检验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真实状态,进一步影响临床的诊疗工作。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WBC、NEU%、LYM%、RBC、Hb、PLT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试验样本。2013年7月在我院体检科进行健康体检的研究对象40例,包括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2~58岁。此外,本研究对试验样本有一定的要求,要求试验样本无溶血、无黄疸、无脂血。
1.2 研究方法。①标本采集:嘱研究对象取坐位,前臂水平伸直并置于枕垫上,选择明显可见、容易固定的手背静脉或肘前静脉进行采血。采用碘酊在所选静脉穿刺处从内到外消毒皮肤,注意棉签旋转按顺时针方向进行,待碘酊挥发后再用75%医用酒精以前述方式进行脱碘。在穿刺点上方约6cm处将压脉带系紧,同时嘱咐研究对象将拳头握紧,有利于静脉充盈显露出来。拔除采血穿刺针护套,采血者用左手对研究对象前臂进行固定,同时用右手的食指、大拇指持穿刺针沿着静脉走向快速刺入皮肤(此时皮肤与针头之间的夹角为30°),然后将皮肤与针头之间的夹角调整成5°向前刺破静脉壁,针头进入静脉腔,见回血后将刺塞针端直接刺穿真空采血管的胶塞,血液即可自动流入真空采血管中,采血量达到2ml即可,采血完毕后迅速轻轻颠倒混匀数下。②标本检测:标本采集后置于室温下,准确记录标本采集时间,在抽取样本后第4h、第8h、第12h、第16h、第20h上机进行血常规测定即可,测定采用自动模式,在每批次40份研究样本测定的同时测定一份质控品,质控结果在控时该批次结果有效。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个时间点的WBC、NEU%、PLT不全相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WBC逐渐上升,NEU%、PLT均逐渐下降。5个时间点的LYM%、RBC、H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有关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结果影响的研究较多,不同研究选择检测时间点时存在较大的差别。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血常规抗凝血在室温下WBC、RBC、PLT可以稳定4h[2],因此本研究以标本采集后第4h作为起始检测时间点,在此后每2h再检测一次,连续检测5次。在实际工作中,血常规标本采集时间大多在凌晨6点左右,以此时间计算,标本采集后第12h大约在下午6点作用,因此本研究就是分析血常规标本在1个工作日内的变化规律。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检测系统精密度是反应检测结果重复性的重要指标[3],因此在每批次检测研究样本时我们需要同时检测一个质控品,这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前提。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血常规标本从采集第4h到标本采集第12h,WBC逐渐上升,NEU%、PLT均逐渐下降,而LYM%、RBC、Hb变化不明显。WBC升高与PLT下降有一定的关系,当新鲜静脉血被加入到真空采血管内之后,全血温度、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因素可以导致血小板在其周围形成丝状伪足,而几个血小板可以通过其各自的丝状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聚合体,该聚合体在仪器下进行血常规测定时可被划入WBC范畴,因此随着时间的延长,WBC逐渐上升,PLT均逐渐下降。NEU%下降、LYM%变化不明显则主要是由中性粒细胞寿命较短、淋巴细胞寿命较长所致。综上所述,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血常规部分结果有着显著影响,我们应该严格在血常规标本采集后4h内进行测定。
参考文献
[1] 金春明,苏咏梅,刘广勤.不同离体时间和抗凝剂浓度对血小板激活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9):811-8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0-143
[3] 张洪霞.两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精密度评价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2,07-15
方法:随机选择40例患者,每位患者抽取静脉血2ml,EDTA.K2抗凝,室温保存,在抽取样本后第4h、第6h、第8h、第10h、第12h上机进行血常规测定,分析上述项目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
结果:5个时间点的WBC、NEU%、PLT不全相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WBC逐渐上升,NEU%、PLT均逐渐下降。5个时间点的LYM%、RBC、H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血常规部分结果有显著影响,血常规标本有严格的时间要求。
关键词:血液标本 静置时间 血常规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524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451-01
血液标本静置时间是影响临床检验结果比较隐蔽的因素之一,随着标本离体时间的延长,诸多指标均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1],从而使临床检验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真实状态,进一步影响临床的诊疗工作。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WBC、NEU%、LYM%、RBC、Hb、PLT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试验样本。2013年7月在我院体检科进行健康体检的研究对象40例,包括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22~58岁。此外,本研究对试验样本有一定的要求,要求试验样本无溶血、无黄疸、无脂血。
1.2 研究方法。①标本采集:嘱研究对象取坐位,前臂水平伸直并置于枕垫上,选择明显可见、容易固定的手背静脉或肘前静脉进行采血。采用碘酊在所选静脉穿刺处从内到外消毒皮肤,注意棉签旋转按顺时针方向进行,待碘酊挥发后再用75%医用酒精以前述方式进行脱碘。在穿刺点上方约6cm处将压脉带系紧,同时嘱咐研究对象将拳头握紧,有利于静脉充盈显露出来。拔除采血穿刺针护套,采血者用左手对研究对象前臂进行固定,同时用右手的食指、大拇指持穿刺针沿着静脉走向快速刺入皮肤(此时皮肤与针头之间的夹角为30°),然后将皮肤与针头之间的夹角调整成5°向前刺破静脉壁,针头进入静脉腔,见回血后将刺塞针端直接刺穿真空采血管的胶塞,血液即可自动流入真空采血管中,采血量达到2ml即可,采血完毕后迅速轻轻颠倒混匀数下。②标本检测:标本采集后置于室温下,准确记录标本采集时间,在抽取样本后第4h、第8h、第12h、第16h、第20h上机进行血常规测定即可,测定采用自动模式,在每批次40份研究样本测定的同时测定一份质控品,质控结果在控时该批次结果有效。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个时间点的WBC、NEU%、PLT不全相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WBC逐渐上升,NEU%、PLT均逐渐下降。5个时间点的LYM%、RBC、H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有关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结果影响的研究较多,不同研究选择检测时间点时存在较大的差别。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血常规抗凝血在室温下WBC、RBC、PLT可以稳定4h[2],因此本研究以标本采集后第4h作为起始检测时间点,在此后每2h再检测一次,连续检测5次。在实际工作中,血常规标本采集时间大多在凌晨6点左右,以此时间计算,标本采集后第12h大约在下午6点作用,因此本研究就是分析血常规标本在1个工作日内的变化规律。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检测系统精密度是反应检测结果重复性的重要指标[3],因此在每批次检测研究样本时我们需要同时检测一个质控品,这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前提。
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血常规标本从采集第4h到标本采集第12h,WBC逐渐上升,NEU%、PLT均逐渐下降,而LYM%、RBC、Hb变化不明显。WBC升高与PLT下降有一定的关系,当新鲜静脉血被加入到真空采血管内之后,全血温度、外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因素可以导致血小板在其周围形成丝状伪足,而几个血小板可以通过其各自的丝状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聚合体,该聚合体在仪器下进行血常规测定时可被划入WBC范畴,因此随着时间的延长,WBC逐渐上升,PLT均逐渐下降。NEU%下降、LYM%变化不明显则主要是由中性粒细胞寿命较短、淋巴细胞寿命较长所致。综上所述,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血常规部分结果有着显著影响,我们应该严格在血常规标本采集后4h内进行测定。
参考文献
[1] 金春明,苏咏梅,刘广勤.不同离体时间和抗凝剂浓度对血小板激活的影响[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9):811-8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40-143
[3] 张洪霞.两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精密度评价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