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彝族信仰万物有灵,把不理解的自然现象归结为神灵的作用,就有了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上产生了多神崇拜,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模式一直延续到近代。现在已演化为一种丰富多彩而包含深厚底蕴的文化现象,以及彝族人民情系万物,热爱大自然,与自然物和谐共生的传统美德。不仅有它自身的神秘演绎内涵,也有保护传承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自然物 神灵 敬畏 和谐
彝族先民生活在千奇百怪的自然环境中,把不理解的奇怪自然现象归结为神灵的作用,就有了对自然物的崇拜,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模式一直延续到近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树立,这种原始、封建的“信仰模式”才逐渐淡出生活舞台。但是,彝族的自然崇拜并非一无是处。经过千年的积淀,保留下来的精华是值得我们讴歌与传承的。如今,在文化发掘大潮中,彝族的自然崇拜作为一种“叶子”文化享受着跌宕起伏的冲击,不仅有它自身的神秘演绎内涵,也有保护传承的研究价值。
一、多神论:万物有灵,与神共寝
(一)万物有灵
可以说,彝族祖先对世界乃至宇宙的自然物储存着的神的“能量”深信不疑,进而存敬畏、崇拜之情,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自然界起初是作为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彝族祖先每每耕作、出行、娶嫁、畜牧、生病、死亡等世俗之事都要祈令自然神保佑护航。
1.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物产生敬畏,继而崇拜为神
彝族先民在太古时代就已经和太阳、月亮顽强地斗争过,在感到不可抗拒之后,采用祈求的方法来换取日、月对人们的恩典,于是产生了对日、月的崇拜。彝族文典《古侯》(公史篇)记载:莫木都布则在混元初开时,早出了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分别在白天、晚上出来,草木都被晒死了,水也晒干了。神人支格阿龙手持银弓金箭射下了五个太阳,六个月亮,用大石板压在地上。剩下的一日一月吓得不敢再出来,到处黑沉沉。人们拿来各种祭品献上,它们也不出来,最后用白公鸡作祭品,午夜刚过,白公鸡一叫,它们就陆续出来了。从此月出明朗朗,日出亮煌煌。无力战胜大自然带来的灾难,转变为对大自然的日、月、水、天、地神的祈求祭拜。
2.对神秘的自然物产生敬畏,继而崇拜为神
至今在很多村寨,彝族人民对火的虔诚崇拜都有着特殊的眷顾,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神秘而长期不灭的火塘,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彝族先民对火的属性(温度、亮光)不了解,控制不了它而带来的灾难,使他们伤痛、惧怕,同时,火不仅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黑暗和严寒里带来光明与温暖,象征烟火不断,繁衍昌盛,因而产生神秘而深厚的敬畏感情。
3.对凶猛的自然物产生敬畏,继而崇拜为神
在中国,虎被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彝族对虎、熊、狮、豹等动物的凶猛、威武感到敬畏,幻想着自己能拥有它们的力量与威风,因而赋予它们特殊的内涵。不同地区的彝族家枝,多以不同的动物名作为本家枝的名号、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代代相传。在云南彝族多以虎的崇拜最为突出,尤其是黑虎。古代彝族的战士上战场要将脸涂黑,表示神灵护佑,鼓舞气势来吓唬敌人。这种涂黑脸的习俗,延续至今,常发生在彝族婚宴上,年轻人相互追逐将脸涂黑,而且一定要将新郎新娘的脸涂黑,有消灾避难的意思。现在许多地方的彝族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神,大门上贴着虎神,穿在身上的衣服绣着虎神,在村寨路也有石头做的虎神。他们把家族和自己的命运,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希望消灾避邪,吉祥如意。
4.对友善的自然物产生敬畏,继而崇拜为神
在大自然中的大部分自然物与人类是亲善的,不会对人类产生较大威胁,如松、竹、葫芦、马缨花等。可在彝族文化里,它们却有着特殊的含义。“古时候有个在山上耕牧之人,于山岩脚边避雨,见几筒竹子从山洪中漂来,取一筒划开,内有五个孩子。五人长大后,一人务农,子孙繁衍成为白彝族,一人铸铁制铧口,子孙发展而成为红彝族,一人编竹器,子孙发展成为后来的青彝族。因竹子从水中取出时是青色的,故名曰青彝。为了纪念老祖先,青彝始终坚持编篾为业,世世代代赶山赶水,哪里有竹就到哪里编。”青彝不仅把竹崇拜为至高无上的神,而且把竹视为神赐予他们的恩惠,世代编篾为生,以篾制器具的传播,来颂扬竹神护祖的恩德及对竹神的敬畏之情。
(二)与神共寝
彝族对大自然的自然物崇拜,比比皆是,不胜牧举。可以说,举手投足,远近高低,都有神灵护佑,被祖先编织的神话包围着。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歌舞、猎宴,都在神灵的注视与制约、督导之下活动,神与人俨然已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故而彝族与神灵有着一些特殊传统的过节的活动。如火把节、二月八节、密枝节、祭龙节、跳公节、青苗节、虎节等,既是敬神为目的,也以娱乐需求。不同的彝族支系,还有不同的祭祀活动,那就更多了:祭水、山、月、石、鸟兽、草木、雷电、星宿等等,包容之宽,磬笔难书。可见彝人大部分的活动都离不开神,体现为与神亲善的关系,可谓与神共寝。
二、功能论:物为我用,和谐共存
(一)物为我用
在我们今天看来,神灵并不能支配人们的生活,那只是一种虚幻的崇拜与理想。可在远古,科学技术的落后,致使人们无法正确看待大自然包括自身的一些正常规律与现象。在彝人看来,神灵就是他们的“看护人”,主管着他们的一切,不同的神主管不同的事务。如天神主吉凶祸福;地神主衣食;水神主水旱之灾;路神、桥神主病;雷神主死亡;石神主生育;羊神主瘟疫;玉麦神、荞神主该作物的丰歉……故不断对这些自然物进行敬祭。云南巍山县母沙科一带的彝族,逢农历正月初一要祭祀地母,彝语称祭“米斯”。昆明西山区谷律一带彝族,逢农历二月撒秧时要祭田神。云南永仁县拖计厂的彝族,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亦祭地神,称为“青苗大会”。皆杀鸡宰猪敬祭,磕头烧香祈祷,求地神保佑五谷丰登。云南寻甸等地举行作斋祭祖大典时,要祭水神,赶一只带角的雄羊到水源处“神泉”或“神井”驮水回来供祭。在武定、禄劝一带,要取斋场附近的常流水,由同宗人以竹筒取来祭祀。点香烧纸,磕头祈祷,以求不受水旱之灾。类似的情况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敬祭而产生的一些自然巧合和心理暗示作用,所得到的愿望达成,更促使他们对神灵的笃信。因此,彝人便利用冠以神灵名称的自然物来左右对人们不好的、邪魔的方方面面,以得消灾解难,丰收吉祥。最终的本质还是达到物为我用的结果。
(二)和谐共存
彝族人民生活在一个神话故事般的世界中,似乎一草一木,一石一土,一山一水都有一段神灵故事。被神包围着、守护着,神灵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致使彝族人民更加留恋和热爱家乡的一切自然物,继而泰然自若,心安理得的敬祭、利用“神灵附体”的自然物,并与之和谐共存。因此,彝族村落如何长期具有厚实、淳朴的民风、民俗,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彝族的多神现象,是彝族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一种产物。伴随着彝族人民的壮大与发展,多数已经成为彝族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不可磨灭。传承下来,体现在彝族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对神的祭祀活动,俨然已是对祖先的一种敬仰,讴歌彝族人民的智慧,亦演化为一种丰富多彩而包含深厚底蕴的文化现象,以及发扬彝族人民情系万物,热爱大自然,与自然物和谐共生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1995(3):35.
[2]宋恩常,何跃华.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M].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73.
[3]王俊策,严恩培.浅谈图腾文化艺术在彝族服饰中的体现[J]. 文艺生活 文海艺苑,2010(6).
[4]宋恩常,何躍华.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M].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93.
[5]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等编.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R],1963(5).
[6]马学良.从倮罗氏族名称中所见的图腾制度.边政公论[M]. 第六卷,第四期.
【关键词】自然物 神灵 敬畏 和谐
彝族先民生活在千奇百怪的自然环境中,把不理解的奇怪自然现象归结为神灵的作用,就有了对自然物的崇拜,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模式一直延续到近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树立,这种原始、封建的“信仰模式”才逐渐淡出生活舞台。但是,彝族的自然崇拜并非一无是处。经过千年的积淀,保留下来的精华是值得我们讴歌与传承的。如今,在文化发掘大潮中,彝族的自然崇拜作为一种“叶子”文化享受着跌宕起伏的冲击,不仅有它自身的神秘演绎内涵,也有保护传承的研究价值。
一、多神论:万物有灵,与神共寝
(一)万物有灵
可以说,彝族祖先对世界乃至宇宙的自然物储存着的神的“能量”深信不疑,进而存敬畏、崇拜之情,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自然界起初是作为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彝族祖先每每耕作、出行、娶嫁、畜牧、生病、死亡等世俗之事都要祈令自然神保佑护航。
1.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物产生敬畏,继而崇拜为神
彝族先民在太古时代就已经和太阳、月亮顽强地斗争过,在感到不可抗拒之后,采用祈求的方法来换取日、月对人们的恩典,于是产生了对日、月的崇拜。彝族文典《古侯》(公史篇)记载:莫木都布则在混元初开时,早出了六个太阳和七个月亮。分别在白天、晚上出来,草木都被晒死了,水也晒干了。神人支格阿龙手持银弓金箭射下了五个太阳,六个月亮,用大石板压在地上。剩下的一日一月吓得不敢再出来,到处黑沉沉。人们拿来各种祭品献上,它们也不出来,最后用白公鸡作祭品,午夜刚过,白公鸡一叫,它们就陆续出来了。从此月出明朗朗,日出亮煌煌。无力战胜大自然带来的灾难,转变为对大自然的日、月、水、天、地神的祈求祭拜。
2.对神秘的自然物产生敬畏,继而崇拜为神
至今在很多村寨,彝族人民对火的虔诚崇拜都有着特殊的眷顾,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神秘而长期不灭的火塘,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彝族先民对火的属性(温度、亮光)不了解,控制不了它而带来的灾难,使他们伤痛、惧怕,同时,火不仅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黑暗和严寒里带来光明与温暖,象征烟火不断,繁衍昌盛,因而产生神秘而深厚的敬畏感情。
3.对凶猛的自然物产生敬畏,继而崇拜为神
在中国,虎被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彝族对虎、熊、狮、豹等动物的凶猛、威武感到敬畏,幻想着自己能拥有它们的力量与威风,因而赋予它们特殊的内涵。不同地区的彝族家枝,多以不同的动物名作为本家枝的名号、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代代相传。在云南彝族多以虎的崇拜最为突出,尤其是黑虎。古代彝族的战士上战场要将脸涂黑,表示神灵护佑,鼓舞气势来吓唬敌人。这种涂黑脸的习俗,延续至今,常发生在彝族婚宴上,年轻人相互追逐将脸涂黑,而且一定要将新郎新娘的脸涂黑,有消灾避难的意思。现在许多地方的彝族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神,大门上贴着虎神,穿在身上的衣服绣着虎神,在村寨路也有石头做的虎神。他们把家族和自己的命运,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希望消灾避邪,吉祥如意。
4.对友善的自然物产生敬畏,继而崇拜为神
在大自然中的大部分自然物与人类是亲善的,不会对人类产生较大威胁,如松、竹、葫芦、马缨花等。可在彝族文化里,它们却有着特殊的含义。“古时候有个在山上耕牧之人,于山岩脚边避雨,见几筒竹子从山洪中漂来,取一筒划开,内有五个孩子。五人长大后,一人务农,子孙繁衍成为白彝族,一人铸铁制铧口,子孙发展而成为红彝族,一人编竹器,子孙发展成为后来的青彝族。因竹子从水中取出时是青色的,故名曰青彝。为了纪念老祖先,青彝始终坚持编篾为业,世世代代赶山赶水,哪里有竹就到哪里编。”青彝不仅把竹崇拜为至高无上的神,而且把竹视为神赐予他们的恩惠,世代编篾为生,以篾制器具的传播,来颂扬竹神护祖的恩德及对竹神的敬畏之情。
(二)与神共寝
彝族对大自然的自然物崇拜,比比皆是,不胜牧举。可以说,举手投足,远近高低,都有神灵护佑,被祖先编织的神话包围着。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歌舞、猎宴,都在神灵的注视与制约、督导之下活动,神与人俨然已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故而彝族与神灵有着一些特殊传统的过节的活动。如火把节、二月八节、密枝节、祭龙节、跳公节、青苗节、虎节等,既是敬神为目的,也以娱乐需求。不同的彝族支系,还有不同的祭祀活动,那就更多了:祭水、山、月、石、鸟兽、草木、雷电、星宿等等,包容之宽,磬笔难书。可见彝人大部分的活动都离不开神,体现为与神亲善的关系,可谓与神共寝。
二、功能论:物为我用,和谐共存
(一)物为我用
在我们今天看来,神灵并不能支配人们的生活,那只是一种虚幻的崇拜与理想。可在远古,科学技术的落后,致使人们无法正确看待大自然包括自身的一些正常规律与现象。在彝人看来,神灵就是他们的“看护人”,主管着他们的一切,不同的神主管不同的事务。如天神主吉凶祸福;地神主衣食;水神主水旱之灾;路神、桥神主病;雷神主死亡;石神主生育;羊神主瘟疫;玉麦神、荞神主该作物的丰歉……故不断对这些自然物进行敬祭。云南巍山县母沙科一带的彝族,逢农历正月初一要祭祀地母,彝语称祭“米斯”。昆明西山区谷律一带彝族,逢农历二月撒秧时要祭田神。云南永仁县拖计厂的彝族,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亦祭地神,称为“青苗大会”。皆杀鸡宰猪敬祭,磕头烧香祈祷,求地神保佑五谷丰登。云南寻甸等地举行作斋祭祖大典时,要祭水神,赶一只带角的雄羊到水源处“神泉”或“神井”驮水回来供祭。在武定、禄劝一带,要取斋场附近的常流水,由同宗人以竹筒取来祭祀。点香烧纸,磕头祈祷,以求不受水旱之灾。类似的情况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通过敬祭而产生的一些自然巧合和心理暗示作用,所得到的愿望达成,更促使他们对神灵的笃信。因此,彝人便利用冠以神灵名称的自然物来左右对人们不好的、邪魔的方方面面,以得消灾解难,丰收吉祥。最终的本质还是达到物为我用的结果。
(二)和谐共存
彝族人民生活在一个神话故事般的世界中,似乎一草一木,一石一土,一山一水都有一段神灵故事。被神包围着、守护着,神灵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致使彝族人民更加留恋和热爱家乡的一切自然物,继而泰然自若,心安理得的敬祭、利用“神灵附体”的自然物,并与之和谐共存。因此,彝族村落如何长期具有厚实、淳朴的民风、民俗,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彝族的多神现象,是彝族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的一种产物。伴随着彝族人民的壮大与发展,多数已经成为彝族历史文化光辉灿烂的一页,而不可磨灭。传承下来,体现在彝族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对神的祭祀活动,俨然已是对祖先的一种敬仰,讴歌彝族人民的智慧,亦演化为一种丰富多彩而包含深厚底蕴的文化现象,以及发扬彝族人民情系万物,热爱大自然,与自然物和谐共生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1995(3):35.
[2]宋恩常,何跃华.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M].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73.
[3]王俊策,严恩培.浅谈图腾文化艺术在彝族服饰中的体现[J]. 文艺生活 文海艺苑,2010(6).
[4]宋恩常,何躍华.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初编[M].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93.
[5]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民族调查组,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等编.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R],1963(5).
[6]马学良.从倮罗氏族名称中所见的图腾制度.边政公论[M]. 第六卷,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