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在心底的花儿

来源 :阅读(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lvia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晨起坐在书房,看着窗外朵朵繁花,突而想起四十多年前的儿时——那是一段“花儿”无处不在的岁月。那时对美好的向往,并没有因为贫穷而打折扣。好像所有的快乐与美好,都是不经意间从母亲嘴角溜出来的。
  不信?请随我穿越几十年的岁月看看去。
  母亲切葱时会说:“来,妈给咱切葱花。”葱白在她的刀下显得很听话,就那么一圈一圈倒下去,倒成层层绽放的花。红萝卜也很可爱——母亲自个儿高兴,或想让绷着脸的我变高兴,也会给我切个萝卜花玩。玩后直接塞嘴里,美了眼也甜了嘴。
  似乎童年的所有美好都离不开母亲。母亲像极了睿智的导演,或聪明绝顶的魔术师,没有华美场景,也没有道具,却同样可以让我童年的欢声笑语四处迸溅。
  母亲说话离不开“花”。看见菜已吃完的碟子,她也会说:“有油花花哩,不能浪费。”几乎是水煮的菜,天知道有几滴油。可母亲的“油花花”一出口,我们就争着抢着用馍将碟子擦拭一遍,而后便吃了那沾满油花花的馍块。
  连一不小心掉在桌子上的馍渣,母亲也叫“馍花花”。她会说:“看,把馍花花掉桌子上了。”好像每一個馍渣都是绽开的花,都在冲着我们憨笑,都在说:“看,我们也是花,要珍惜哟。”只要如此一想,我们就知错般用指尖儿捏起“馍花花”送进嘴里,一脸不好意思。
  或许是受了母亲的影响吧,从小,似乎一听到“花”,我心里就异乎寻常的柔软,就无法抗拒,满心里只有疼爱。哪怕是——“水花”。
  火炉上放着锅,水开了,“咕嘟咕嘟”翻滚着,像极了大朵大朵的花。母亲并不急着做后面该做的事,她会说:“看,多大的水花花,水把自个儿舒展开了。”说这话时她满眼疼爱,宛如水的知己、至亲。
  还有“冰花”。
  儿时老家的窗,那么大,只有中间一块镶嵌着玻璃,四周是白纸糊的。下雪后结冰了,窗玻璃好像炸裂了般,嘘—— “炸裂”这个词儿若被母亲听见,她会狠狠地训斥我的。她自己是不说狠话的,也不让我们说。老一辈人都叫它“窗花”,母亲哪能例外?例外的是,母亲会陪着我们欣赏它,用最简单又最神奇的语言描绘它。
  赖在母亲怀里,看着眼前窗上的“冰花”,想着它的模样像什么呢?边想边说,便觉得自己的眼界太狭窄了。我扭头就将这个困惑说给了母亲,她摸着我的西瓜瓢头说:“学着让自家的心宽展,心宽展了,能装下的事就多了,心就像大花园了,眼界自然就宽了。”
  我求学生涯的第一个书包,是我看着它做出来的。母亲打开炕头的包袱,里面攒着碎布片。
  “来,咱给你做个‘集花书包’。”
  听听,把花儿集中起来的书包,想想都好看得要命。我就趴在母亲盘着的腿上,看着她从碎布片里挑出颜色鲜艳的布片,拼成花朵样,一针针地缝起来,炕上就多了五颜六色的布花朵,再拼起来,就成了“集花书包”。我背着可骄傲了——比起那些富有家庭里母亲用一整块布做出的书包,我的书包好看多了。
  将贫穷的日子变成花的盛宴,沉淀在记忆里,至今温暖着我,这就是贫穷的岁月里母亲馈赠给我的礼物——开在心底永不凋零的花儿。
  提问:
  在作者看来,“母亲像极了睿智的导演,或聪明绝顶的魔术师……”请说说这是为什么?
其他文献
同学们,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时,除了领略那些精妙的建筑结构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你们有没有抬头看过这些建筑内部的屋顶呢?这些屋顶凝聚着绝美的中华文化符号——藻井。藻井是中国建筑里特有的天花板结构及装饰手法,通常选在天花板最显眼的位置,由四周不斷向中心悬挑内缩的斗拱,交织成网状的伞盖形顶棚,由下往上看,深邃如井,所以称为“藻井”。  今天,我们主要来欣赏一下藻井上的图案。藻井图案通常由中心纹样和四周装
期刊
1941年除夕夜,汪精卫在南京颐和路公馆大门上贴出了自书的春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公之大业。”第二天清晨,他发现春联已被人添了偏旁偷改为:“ ; 。”从此之后,汪精卫再也没有写春联的雅兴了。  明末大臣洪成畴,素以忠节自诩,故在厅堂的正中央亲书一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他在松山一战中败于清军,被俘后投降了清朝。有人便
期刊
有这样一个大院,里面住的全是手艺人,他们都爱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能耐。这年春节,张家首先贴出一副春联:虽住两间火烤烟熏屋,却是一位千锤百炼人。  王家看了不以为然,很快便在自家门口贴出春联:一把曲尺,能成方圆器;几根直线,造就栋梁材。  其他几家也不甘落后,李家贴出一副春联,上书: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有知音。  李家的还没粘好,赵家的便高高挂了起来。嘿,还是人家赵师傅的字好,龙飞凤舞,最见功力
期刊
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国学讲堂”!本期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如何读书的故事,先来读一读原文吧。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从学者云:“苦于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遇:指董遇,汉末三国时期的儒学大家。  2.
期刊
2019年1月,一部名为《白蛇:缘起》的国产动画电影悄无声息地上映了——之所以说“悄无声息”,是因为影片的发行商只做了最基本的小范围推广宣传(据说是因为资金短缺),险些埋没了这样一部难得的优质国产动画电影。  影片的故事取材于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白蛇传》,但在情节和人设上都做出了大胆的改编:故事发生在晚唐年间,主人公是尚在青涩少女阶段的白娘子“小白”,和许仙的前世——山村少年“许宣”。联系片名
期刊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照亮这个节日的就是那一盏盏形态各异、五光十色的花灯了!花灯照亮了街头巷尾、城市山村,更闪烁在人们的心头,让人禁不住喜笑颜开、心花怒放。  花灯,又名灯彩、灯笼,是一种传统民俗工艺品。它最初被叫作笼灯,是因为火烛被防风透光材料笼罩着,能在空气对流较强的环境下正常发光。具有防风和排烟功能的照明灯具,据考证出现于西汉时期,有代表性的出土文物为西汉长信宫灯。相传汉景帝把儿子刘胜分封
期刊
在上初中之前,我一直显得特别一般。学习成绩一般,运动能力一般,浑身上下没有丝毫比别人突出的地方,几乎没有哪个老师或同学多留意过我。唯一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我特别喜欢读课外书。  上初一那年,我遇上了何老师。他是我的班主任,教语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一篇作文被他拿到课堂上“口头发表”了。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被全班同学注目的感觉。  何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读了我的文章,还向同学们提问,让大家说说我这篇文章
期刊
背包可以说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生活用品之一了,古往今来,众多的背包既美观又实用,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不过我们今天介绍的这几款背包可是十分与众不同,绝对能吸引你的眼球,让你大开眼界!  “远看是个茶壶,近看是个拎包”,猜猜看是什么?对,就是茶壶包!设计师从生活用品中汲取灵感,巧妙地将它们设计成各种包,足够能以假乱真。  带上这个“电饭煲”,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饿肚子啦!打住、打住,不好意思,这个“电
期刊
加缪是我特别喜欢的法国哲学家、作家,他曾经说过,阅读一本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但是在阅读中、在小说里,他可能活过无数次。他把这个称为“活得长”与“活得多”的比较。不知道同学们听了这话会怎么想,是否同意他这样的看法?确实,有时候读一本书,我就觉得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经历了一次新的生活。当然,书里的生活,也会对我的生活、对我的心灵,产生一些新的影响。  最近,刚刚读过一本少年成长小说,
期刊
有一只飞盘,不愿再让人们  扔过来,扔过去,  于是就想有什么事情  它还力所能及。  当人们再次将它抛向空中,  它却飞上了天空,  飞呀飞,找点别的事情  换换口味。  它想做一只镜片,  但它却不透明。  它想做个UFO,  但人们说什么也不信。  它想做个盘子,  却因为有裂纹只好放弃。  它想做张比萨饼,  可是要被煎来烤去。  它想做个车轮盖,  發现车子开得太快。  它想做张唱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