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传授语文知识,也要在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德育教育,但它只能以穿插形式出现并要讲究一些技巧和艺术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技巧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65-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德育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传授语文知识,也要在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德育教育,让初中生在感悟到语文知识海洋浩瀚同时也学到做人、做事道理。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在日记书写中真情互动
“日记是道德长跑线,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中学生正值青春期,他们精力旺盛,认识敏锐,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具有冲动性。对一些事物认识往往简单、片面。但他们又富有激情、热情,敢于拼搏。于是我要求学生每周写日记,篇目不限。在日记中学生可以尽情地抒写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发泄自己不良情绪。对于学生的日记我也会及时的给予点评。评语中除了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日记,同时也会用真诚的话语给他们以指引,对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给予肯定,对他们青春期的苦闷给予指引,大到思想品德教育,小到对学生生活细节的关切。这种“融物无声”的德育渗透恐怕只有语文这一学科才能完美体现,日记这种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更是他们自身内省自悟的最好的德育载体。
2 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课本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想在教学中真正的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要将课本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要将学生的感觉和情感所能接受的东西传递给他们,才能使他们在理性上接受并产生共鸣。才会对课文中的生活思想情感产生爱憎的感情。七年级上册课文《父亲的谜语》,文章的结尾,当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写信询问父亲需要什么的时候,父亲用谜语把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时候,读者眼前浮现出一位老父亲孑然独坐窗前,思女念女的动人情景。此情此景催人泪下。在教学本课时,我谈到了现在的孩子在很多时候只是想到自己,过生日和同学一起过,却把父母撇在一边,却从来没想过爸爸妈妈对这一刻是多么的期盼;当爸爸妈妈冒雨穿雨衣来接孩子,而孩子却嫌弃他们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开车风光体面时,他们没有想过对这一刻的抱怨父母的心在流泪。通过这些情节教育学生珍惜亲情,不要 “子欲孝而亲不在”,给自己留下终身遗憾。在讲《紫藤萝瀑布》时,讲到了紫藤萝十年浩劫时的夭折再到后来的生机勃勃,讲到“我”面对生死的迷惑,疾病的痛楚却能够坚强振奋,大步向前,再现了生命的顽强。教育学生要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我们不能放弃,要坚强乐观,要懂得生命的意义,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努力学习,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学生从反复朗读分析品味中感受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也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当时一个弱国国民深受歧视,学生义愤填膺,振兴中华的情感油然而生。
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選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德育渗透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
3 多种形式深化德育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人文精神,提高个人品德修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语文教师是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的主要组织者,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
(1)积累格言。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警人深省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警句,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的。让学生摘录名言警句,了解它的深刻含义。不单是一种语言积累,而且在生活和学习中还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成为他们行为上的一种约束。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的体现和概括了他为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影响着整整几代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也从点点滴滴上指导着学生的言行。
(2)言语交际。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面狭窄,疏离倾向严重,适应社会能力差,很需要在教育中弥补这一欠缺。语文除了语音语调优美,还有各种场合的礼貌用语、富有情感的爱国歌曲和具有时代感的范文,都具有情感的感染作用、启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三字经》《弟子规》的学习和讨论,还可以结合环保日、植树节、国庆节、母亲节等纪念日开展相应的言语交际和宣传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深切感受,寓教于乐。
(3)手抄报。
通过写,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借以表达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摘录《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小故事,并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谈感受,说体会。从身边的人和事着笔,不胡编乱造,敢于讲真话。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只能是一种自然渗透,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忽略了教学,所以它只能以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就要讲究一些技巧和艺术性。总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得天独厚的教育功能,我们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黄汉清,黄麟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技巧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165-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德育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传授语文知识,也要在语文课堂上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德育教育,让初中生在感悟到语文知识海洋浩瀚同时也学到做人、做事道理。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在日记书写中真情互动
“日记是道德长跑线,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中学生正值青春期,他们精力旺盛,认识敏锐,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具有冲动性。对一些事物认识往往简单、片面。但他们又富有激情、热情,敢于拼搏。于是我要求学生每周写日记,篇目不限。在日记中学生可以尽情地抒写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发泄自己不良情绪。对于学生的日记我也会及时的给予点评。评语中除了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日记,同时也会用真诚的话语给他们以指引,对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给予肯定,对他们青春期的苦闷给予指引,大到思想品德教育,小到对学生生活细节的关切。这种“融物无声”的德育渗透恐怕只有语文这一学科才能完美体现,日记这种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更是他们自身内省自悟的最好的德育载体。
2 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教育,课本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依据。教师要想在教学中真正的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要将课本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要将学生的感觉和情感所能接受的东西传递给他们,才能使他们在理性上接受并产生共鸣。才会对课文中的生活思想情感产生爱憎的感情。七年级上册课文《父亲的谜语》,文章的结尾,当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写信询问父亲需要什么的时候,父亲用谜语把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时候,读者眼前浮现出一位老父亲孑然独坐窗前,思女念女的动人情景。此情此景催人泪下。在教学本课时,我谈到了现在的孩子在很多时候只是想到自己,过生日和同学一起过,却把父母撇在一边,却从来没想过爸爸妈妈对这一刻是多么的期盼;当爸爸妈妈冒雨穿雨衣来接孩子,而孩子却嫌弃他们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开车风光体面时,他们没有想过对这一刻的抱怨父母的心在流泪。通过这些情节教育学生珍惜亲情,不要 “子欲孝而亲不在”,给自己留下终身遗憾。在讲《紫藤萝瀑布》时,讲到了紫藤萝十年浩劫时的夭折再到后来的生机勃勃,讲到“我”面对生死的迷惑,疾病的痛楚却能够坚强振奋,大步向前,再现了生命的顽强。教育学生要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我们不能放弃,要坚强乐观,要懂得生命的意义,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努力学习,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如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学生从反复朗读分析品味中感受到了鲁迅弃医从文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也让学生深深感受到当时一个弱国国民深受歧视,学生义愤填膺,振兴中华的情感油然而生。
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選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德育渗透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
3 多种形式深化德育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人文精神,提高个人品德修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语文教师是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的主要组织者,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
(1)积累格言。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警人深省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警句,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的。让学生摘录名言警句,了解它的深刻含义。不单是一种语言积累,而且在生活和学习中还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成为他们行为上的一种约束。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的体现和概括了他为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影响着整整几代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也从点点滴滴上指导着学生的言行。
(2)言语交际。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面狭窄,疏离倾向严重,适应社会能力差,很需要在教育中弥补这一欠缺。语文除了语音语调优美,还有各种场合的礼貌用语、富有情感的爱国歌曲和具有时代感的范文,都具有情感的感染作用、启迪人和教育人的作用。“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三字经》《弟子规》的学习和讨论,还可以结合环保日、植树节、国庆节、母亲节等纪念日开展相应的言语交际和宣传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深切感受,寓教于乐。
(3)手抄报。
通过写,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借以表达学生的体会和感受。摘录《三字经》《弟子规》中的小故事,并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谈感受,说体会。从身边的人和事着笔,不胡编乱造,敢于讲真话。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只能是一种自然渗透,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忽略了教学,所以它只能以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就要讲究一些技巧和艺术性。总之,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得天独厚的教育功能,我们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黄汉清,黄麟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