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多媒体技术,改进美术鉴赏课课堂教学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近年来借助多媒体在美术课教学中的应用,深切体会到事半功倍是怎么回事了。美术教学,在高中教学段,主要是专业课的教学以及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两大块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视频学习绘画中的技法、借助多媒体评判学生优秀作业,这些功能已经是显而易见的,是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离不开的学习方式。在美术鉴赏课课堂中,借助多媒体发挥的作用,更不在专业课之下。
  课件,是每一位教师再熟悉不过的术语,也就是说它是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家常菜”。“家常菜”也值得一说吗?当然,且不说课件环节设置的精彩能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不断思考、环环相扣,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启迪思路、触类旁通、改进学生的学习惰性更是功不可没。单单就算那一张张生动鲜活的图片,也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心灵得到净化。情景、形象、色彩自然会冲击每一位同学的眼球,即使看不懂,也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感受。美术鉴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仅靠直觉是难以达到鉴赏的境界的。但如果没有这些大屏幕上的精彩图片,我们的鉴赏不更变成无本之木了?形象与内容永远是美术作品让人绞尽脑汁揣摩玩味的根本。不具备一定的欣赏知识和方法,仅凭直觉是难以上升到“鉴赏”的境界的,美术鉴赏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所以,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更深刻地感受它。
  鉴赏知识和方法依然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获得。美术作品的鉴赏方式大致有这么几种形式:感悟鉴赏、形式鉴赏、比较鉴赏、社会学鉴赏。
  例如形式鉴赏,以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作品为例,这幅画所展示的是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表现了巴黎市民英勇战斗的情景。引导他们前进的是一个“自由女神”的形象,她一手拿枪,一手高举大革命时期的三色旗,成为画面构图的中心。紧跟她前后左右的是工人、市民、孩子、学生等,他们手持武器,踏着血迹和尸体奋勇前进。背景中隐约出现巴黎圣母院教堂的轮廓。整幅画面气势磅礴,色彩与明暗对比强烈,用笔奔放。
  《自由引导人民》的构图采取了金字塔式的三角形,这种构图形式在此以前或者同时代的作品中是很普遍的,不同的是作者在处理上将其清晰化了,中间的女性形象高举三色旗是三角形中的制高点。运动感是这幅作品的另一种形式语言。这里运动感既指人物身体的运动,又指笔触与颜色形成的流动感。身体的运动感直接体现了人物激情与运动的即时性, 而颜色与笔触的运动感体现了画家在作画时的创作激情。
  其他,构图形式相近的作品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进行展示,例如《蒙娜丽莎》、《梅杜萨之筏》等。
  又如属于鉴赏基础知识之一的美术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如果来认识线条,那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把各种线条的表现力进行展现比较。中国画中的线条功力深厚,内涵极其丰富,线条的浓淡虚实、粗细长短、波折顿挫可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任何美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心灵修养与艺术技巧的综合,作品的立意有高低之分。“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欣赏者自然会与艺术作品产生感应。
  多媒体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每一个概念。因为绘画、工艺、欣赏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诸如构图、明暗、冷暖、透视、比例、对称、和谐等词语出现时,教师应作重点解释,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些词汇评论一个作品、一幅画。遇到运用得好的词汇要加以强调,在学生现有水平上给以指导,不要用美学家的标准区分要求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空间。
  借助多媒体可以更直观、方便地把经典作品进行比较,图片可以局部放大,同学们可以真切感受艺术家的心血和用意。
  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桥时,启发学生联系宋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桥梁建造的历史背景来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桥梁设计的独特和建造水平的高超。同时将凡·高的《吊桥》与宋代木桥进行比较,从桥梁的设计风格、造型、建造工艺、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中西艺术的对比分析,深入感悟桥梁建筑艺术之美,并让学生写出简短的赏析短文,大胆表达自己对中西桥梁艺术的感受和认识,使学生对中西桥梁艺术的特点和风格的差异有了直观形象的了解,充分领略了中西绘画迥异的绘画风格和迷人魅力。
  不仅是图片,相关作品的内容背景也可以通过查阅、选编、辑取精彩内容片段的形式通过屏幕来展示。当然,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功能如果利用得好的话在美术鉴赏课中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能让同学们很好地感受到艺术作品的情境、意境。美是和谐的,美从对立统一中求得和谐。好的作品不仅以情感人,还在表现形式和技法上也会体现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借助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的表现手段、风格和个性。掌握多媒体技术,能改进美术鉴赏课课堂教学,让美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快乐的课堂!
其他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积极情感如爱好、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爱好,并引导他们逐渐将爱好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熟悉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情感作为英语教学目标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那么,到底什么是情感呢?“情感”是心理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正在促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如何转变自身的观念、改革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也是政治教师适应新课程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政治
期刊
摘 要:主要从即时性评价的目的、即时评价的方法以及即时性评价的注意事项等三方面阐述如何运用即时性评价优化有效学习,以期为提高体育课堂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标准 即时性评价 体育课堂 有效学习  体育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交流过程。“在教学中老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正确、有效的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
期刊
摘 要:目前高中学生对健康的认识比较片面,且对健康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不大。而新课程标准里面对于两大主线之一的健康主线做了很清晰的论述,并将课改后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在高中阶段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体育课和健康课如何安排,以及体育教师和保健教师如何进行授课需要认真的思考。在这种新形势下,又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及时的学习。  关健词:高中阶段 体育与健康课程 健康教
期刊
在与同事们赴老河口市第一实验小学学习“四段式”教学法时,虽然只听了两节语文课,两位讲课老师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学为主,教为辅,构建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方法给我很大启发。  “四段式”教学模式的程序是:上课之初,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并据此提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相机纠正、指导自学
期刊
面对学生要有爱心,教育学生要有诚心,辅导学生要有耐心,让他们能清晰的感受到教育者的心意,明白教育者的善意,如此“三心二意”待每一个学生,我深信,我们的教育耕耘一定会喜获丰收。  ——题记  朱自清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啊,时光已不再,多年来的为人师表,在讲坛上反反复复演绎着自己的教学故事,许多都已随着
期刊
上午第二节课,开课还不到10分钟,正当我讲得眉飞色舞的时候,门外传来砰砰的敲门声。学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在门上,我被迫停止了讲课,无奈地去开门。“老师,检查校徽!”门一打开,一个学生干部模样的孩子对我彬彬有理地说道。我侧步让开一条道,教师里涌进了4个学生。顿时教室里像炸了锅一样沸腾,有的赶紧低头在书桌里寻找校徽,有的打开外套从口袋里往外掏校徽,有的举着校徽向检查者不停地晃动,还有的给忘记带校徽的
期刊
摘 要:德国职业教育,尤其是“双元制”模式的巨大成功,推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拟通过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的分析比较得出启示,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性的经验。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 中国职业教育 比较 启示  2012年10月,笔者参加了由教育部职业教育司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赴德国的培训,培训时间为两个月,既有理论学习,也有企业参观。通过这次培训,我
期刊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教师发展与学生成才)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人与学校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具有下列几个特点:1.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2.以人为本的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提高学校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条件。知识生产力指学校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适应“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管理方式,
期刊
与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活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因此,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  但长久以来,由于思想政治课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思想政治课与未来职业生活的联系,往往被认为是专业课程的附属课程,没有发挥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