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渊明,字元亮,另一说法是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生于东晋末年。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
陶渊明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现代人提起渊明先生,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悠美闲逸的诗句。也基本上都会认为诗人是一位生性淡泊、不与世争的隐人异士。其实,陶渊明更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名追求理想、激昂慷慨、壮志凌云、天真无畏的爱国志士。这从他所写多篇诗章中可以看出。尤其是以下这首读《山海经》后有感而作的诗文,更曾被鲁迅先生誉为“金刚怒目”式的光辉诗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赏析:《山海经》十八卷是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奇物异境的书,汉刘歆校定,晋郭璞作注和图赞,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本篇列第十首。诗人晚年正值晋宋易代之际,目睹了无数阴谋杀戮,心情极为激愤。在这首诗中他“惜荒唐之言,吐岔涌之情”,热情歌咏衔木石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争神的刑天,赞扬它们虽死不屈、抗争不息的精神, 惋惜它们空有过去的猛志雄心,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辰”。
本诗前四句引用了《山海经》中的两则故事。一则是古代炎帝的女儿女娃溺死于东海,死后化为精卫鸟,为了复仇,经常口衔西山木石,誓将东海填平的事。(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另一则是传说中刑天与帝争神被杀了头,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挥舞盾斧,坚持斗争的事。(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两句一事,分别勾画了精卫、刑天两个神话人物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精卫的坚毅精神和刑天的顽强性格的同情与赞叹。后四句中“同物”指生前同于有血有肉的众物。“无虑”是说没有顾虑,指女娃游东海、刑天与帝争神事。“化去”指死去化为异物。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女娃死去化为精卫鸟,刑天死后以乳化为目,以脐化为口,皆精爽之所化。即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准确阐说了精卫和刑天为追求理想,不顾其他,坚持其在昔之心,猛志豪情,斗志顽强,死而后已。
诗文中,诗人借古喻今,寄意言志,通过歌颂精卫填海和刑天抗争不息的顽强意志,赞扬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战斗精神,表明渊明对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但在诗文的结尾处,作者透过前后紧密呼应的“徒”、“讵”二字,明显地表现出对精卫填海和刑天抗天的壮志难以实现的慨叹,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壮志难酬、愤懑不平的情绪。事实上,诗人年轻时也曾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伟报负,晚年亦存壮志。“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他所处的时代的黑暗和污秽,使得诗人空有一腔热血却不得施展,最终愤然而“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然而,“精卫衔微木”确是一首“金刚怒目”式的光辉诗篇,精卫填海和刑天抗争不息的顽强意志正是诗人陶渊明精神风采的再现,也是中国人民传统的优秀品质的象征,在今天仍有其教育意义。
(作者单位:225124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杨寿中学 )
陶渊明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现代人提起渊明先生,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悠美闲逸的诗句。也基本上都会认为诗人是一位生性淡泊、不与世争的隐人异士。其实,陶渊明更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名追求理想、激昂慷慨、壮志凌云、天真无畏的爱国志士。这从他所写多篇诗章中可以看出。尤其是以下这首读《山海经》后有感而作的诗文,更曾被鲁迅先生誉为“金刚怒目”式的光辉诗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赏析:《山海经》十八卷是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奇物异境的书,汉刘歆校定,晋郭璞作注和图赞,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本篇列第十首。诗人晚年正值晋宋易代之际,目睹了无数阴谋杀戮,心情极为激愤。在这首诗中他“惜荒唐之言,吐岔涌之情”,热情歌咏衔木石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争神的刑天,赞扬它们虽死不屈、抗争不息的精神, 惋惜它们空有过去的猛志雄心,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辰”。
本诗前四句引用了《山海经》中的两则故事。一则是古代炎帝的女儿女娃溺死于东海,死后化为精卫鸟,为了复仇,经常口衔西山木石,誓将东海填平的事。(据《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另一则是传说中刑天与帝争神被杀了头,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挥舞盾斧,坚持斗争的事。(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两句一事,分别勾画了精卫、刑天两个神话人物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精卫的坚毅精神和刑天的顽强性格的同情与赞叹。后四句中“同物”指生前同于有血有肉的众物。“无虑”是说没有顾虑,指女娃游东海、刑天与帝争神事。“化去”指死去化为异物。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女娃死去化为精卫鸟,刑天死后以乳化为目,以脐化为口,皆精爽之所化。即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准确阐说了精卫和刑天为追求理想,不顾其他,坚持其在昔之心,猛志豪情,斗志顽强,死而后已。
诗文中,诗人借古喻今,寄意言志,通过歌颂精卫填海和刑天抗争不息的顽强意志,赞扬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战斗精神,表明渊明对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但在诗文的结尾处,作者透过前后紧密呼应的“徒”、“讵”二字,明显地表现出对精卫填海和刑天抗天的壮志难以实现的慨叹,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壮志难酬、愤懑不平的情绪。事实上,诗人年轻时也曾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伟报负,晚年亦存壮志。“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他所处的时代的黑暗和污秽,使得诗人空有一腔热血却不得施展,最终愤然而“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然而,“精卫衔微木”确是一首“金刚怒目”式的光辉诗篇,精卫填海和刑天抗争不息的顽强意志正是诗人陶渊明精神风采的再现,也是中国人民传统的优秀品质的象征,在今天仍有其教育意义。
(作者单位:225124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杨寿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