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段,相對于一篇大作文来说,它的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比较简单,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小故事、小情节。小学生学习作文,大致要经历“说话写话、片段练习、谋篇布局”三个阶段。
一、阅读积累——读段
作文教学实际上从阅读课上就已经开始了。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其中又有数量众多的经典段落,几乎所有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都蕴含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与精彩的段落里。
读段,要突出"思"字,要把学生学语文的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统一起来,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心理历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第一遍读,初步了解整段话写什么;第二遍读,概括每句话写什么;第三遍读,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意思,讲读后的读,要突出"熟"字,要指导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紧接着是说段。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段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是把课文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对课文语言进行同化或顺应`的基本训练。刚开始说段训练时,学生会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复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师应具体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说,然后,把整段话连起来说。《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自然段,在指导说段时,先复习"树木""积雪""小溪""小鹿"等词,然后说说这段写了春天的那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在指导说段时,还应把概括地说和具体地说结合起来进行。
最后是抄段。抄段,可以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为更加有效,应该选择那些在表达方面有特色的,并且容易被学生模仿的典型段落。
二、模仿迁移——写段
有了以上经典段落的积累,就得有一个“输出”的过程。三年级作文重点是练习"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在实践中,我把写好总分段作为写段的基本训练,进而写出具体的片段。作文教学中我主要的练习形式有以下几种:
1.补段。补总起句和总结句或补分说句。如在一次练习中,我给出总起句“秋天,公园的菊花真是绚丽多彩!”要求孩子们根据这个总起句补写分说句,即菊花的形状、颜色如何多,并提示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
2.仿段。规定选材范围,要求用总分段式写。如,我让孩子们留心观察盛夏酷暑时,马路上行人的穿戴,红绿灯口、车站等地方的人的打扮、等车的样子;自己出门感受一下“热”;卖西瓜的、卖冷饮的人的神态;到游泳池里感受一下;听听树上的知了,看看身边的小动物,它们各有什么表现。选取看到的、自己感受到的二三个例子说说,要用最能说明“热”的例子写段落,要求用总分结构写。
3.创设场景或氛围写片段。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可以通过表演等再现这些细节,以丰富他们的表象,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再作如实的描述。如,学生表演“掰手劲”,学生在观察后,说说比赛中二位同学的神态、动作,观众的语言、动作等,再做细致的描写,一定会很轻松了。又如我班残疾学生是怎样艰难地拄着拐杖来上学的,通过细致观察,学生只要抓住几个关键的动作,把这个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如实地描述下来,就是一个极好的片段。为了帮助学生把这样的生活片段写得更生动些,我还常常按照学生的描述,反复组织学生表演,写的学生作导演。这样的表演过程,实际上是再现片段作文的内容,学生会在有趣的表演中发现一些缺失的细节,自然就会自觉地弥补、完善,从而逐渐提高片段作文的水平。大量的片段不但能练就学生的观察能力、描写能力,而且能培植学生的作文意识,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4.读写结合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形式。借鉴课文中典型片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的其他内容,在模仿中习得方法、获得能力。如学了课文《家乡的红橘》,文中优美的词句让孩子们很感兴趣,我让他们学着写写家乡的特产,有写广柑的,有写西瓜的,重点写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和味道,写出来的片段让老师感到很满意。我还要求孩子们用自己的话写课文某段话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来写。如学了《快乐的小燕子》一文,要求孩子们能用总分段式写小燕子外行的片段等。
或许,学生模仿的片段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但却具体生动。其实,这样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过程,是学生作文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正如学生刚学走路,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步子,歪歪扭扭的,但都会自己走了,甚至会跑了,那又自然会是千姿百态,各显个性。作文中有具体描写的片段,就等于有了“画龙点睛”之笔,再通过学习课文后的积累,给所写的作文加上开头和结尾应该不难了。
总之,学习作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多留心,讲究一下方法。教师不应该随意拔高作文要求,将重心回归到段落上,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清楚,练得实在。
一、阅读积累——读段
作文教学实际上从阅读课上就已经开始了。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其中又有数量众多的经典段落,几乎所有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都蕴含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与精彩的段落里。
读段,要突出"思"字,要把学生学语文的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统一起来,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心理历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四自然段,第一遍读,初步了解整段话写什么;第二遍读,概括每句话写什么;第三遍读,抓住重点词理解句子意思,讲读后的读,要突出"熟"字,要指导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紧接着是说段。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段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是把课文语言转化为个性语言,对课文语言进行同化或顺应`的基本训练。刚开始说段训练时,学生会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复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师应具体指导学生一句一句地说,然后,把整段话连起来说。《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自然段,在指导说段时,先复习"树木""积雪""小溪""小鹿"等词,然后说说这段写了春天的那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在指导说段时,还应把概括地说和具体地说结合起来进行。
最后是抄段。抄段,可以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为更加有效,应该选择那些在表达方面有特色的,并且容易被学生模仿的典型段落。
二、模仿迁移——写段
有了以上经典段落的积累,就得有一个“输出”的过程。三年级作文重点是练习"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在实践中,我把写好总分段作为写段的基本训练,进而写出具体的片段。作文教学中我主要的练习形式有以下几种:
1.补段。补总起句和总结句或补分说句。如在一次练习中,我给出总起句“秋天,公园的菊花真是绚丽多彩!”要求孩子们根据这个总起句补写分说句,即菊花的形状、颜色如何多,并提示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
2.仿段。规定选材范围,要求用总分段式写。如,我让孩子们留心观察盛夏酷暑时,马路上行人的穿戴,红绿灯口、车站等地方的人的打扮、等车的样子;自己出门感受一下“热”;卖西瓜的、卖冷饮的人的神态;到游泳池里感受一下;听听树上的知了,看看身边的小动物,它们各有什么表现。选取看到的、自己感受到的二三个例子说说,要用最能说明“热”的例子写段落,要求用总分结构写。
3.创设场景或氛围写片段。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可以通过表演等再现这些细节,以丰富他们的表象,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再作如实的描述。如,学生表演“掰手劲”,学生在观察后,说说比赛中二位同学的神态、动作,观众的语言、动作等,再做细致的描写,一定会很轻松了。又如我班残疾学生是怎样艰难地拄着拐杖来上学的,通过细致观察,学生只要抓住几个关键的动作,把这个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如实地描述下来,就是一个极好的片段。为了帮助学生把这样的生活片段写得更生动些,我还常常按照学生的描述,反复组织学生表演,写的学生作导演。这样的表演过程,实际上是再现片段作文的内容,学生会在有趣的表演中发现一些缺失的细节,自然就会自觉地弥补、完善,从而逐渐提高片段作文的水平。大量的片段不但能练就学生的观察能力、描写能力,而且能培植学生的作文意识,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4.读写结合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形式。借鉴课文中典型片段的写法,写一写生活中的其他内容,在模仿中习得方法、获得能力。如学了课文《家乡的红橘》,文中优美的词句让孩子们很感兴趣,我让他们学着写写家乡的特产,有写广柑的,有写西瓜的,重点写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和味道,写出来的片段让老师感到很满意。我还要求孩子们用自己的话写课文某段话的意思,要求用总分段式来写。如学了《快乐的小燕子》一文,要求孩子们能用总分段式写小燕子外行的片段等。
或许,学生模仿的片段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但却具体生动。其实,这样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过程,是学生作文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正如学生刚学走路,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步子,歪歪扭扭的,但都会自己走了,甚至会跑了,那又自然会是千姿百态,各显个性。作文中有具体描写的片段,就等于有了“画龙点睛”之笔,再通过学习课文后的积累,给所写的作文加上开头和结尾应该不难了。
总之,学习作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多留心,讲究一下方法。教师不应该随意拔高作文要求,将重心回归到段落上,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清楚,练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