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国情怀是指学生对民族内心深处的认可与尊敬,包含国家归属感,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属于精神世界的培养与熏陶。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需要教师全面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认可中华民族,能够自觉形成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学科素养;教学方法
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家国情怀的渗透,让学生借助初中历史知识,理解何为家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国家归属感。针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为了让学生了解家国情怀,形成爱家爱国的意识,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历史知识来传递正确的学习和生活观念,让学生能够受到积极的主流思想影响,成为具备正确学习意识、积极生活观念以及良好三观的青少年。
一、借助生活化教学方式,渗透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学中涉及我国古现代史,也涉及国外的真实历史,其与学生所处的年代存在一定的距离,由于生活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学生在分析历史知识可能会存在某些误区。为此,教师可借助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与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根据现在的生活中生活情况来探究当时的史实,锻炼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居民的生活状况,从不同的方面显示当时人们的基本生活,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固有印象。同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现在的衣食住行,体会到社会主义逐渐发展对于我们普通百姓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在这样直观的变化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我国重要举措的正确性,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可以说,借助当时与现在的对比,能够加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讲解历史故事,渗透家国情怀
单纯地向学生传输史实时很容易让学生反感初中历史学科,教师在课上针对教材内容的重复讲述,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中的故事以及教学内容大纲,借助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人物高尚的家国情怀,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效性。
比如,在讲解“明朝的灭亡”这一课时,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简单的拓展。在清军入关后的崇祯十七年,明朝守军无力抵抗吴三桂与清军势力,开始节节败退。进入中原后,清军将军国号定为“大清”。这时,教师可以引入本节课需要为学生讲解的故事主人公顾炎武。在年少时经历儒家思想熏陶的顾炎武,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准则。顾炎武一直奋力与清军的抗争之中,归其缘由,是因为顾炎武认为,清军是剽窃贼。针对这种不忠不义的行为,明朝的顾炎武仍然心怀自己的国家,虽然天下的兴亡之事仅凭一人之力并不能左右,但他的所作所为和民族气节却一直被后世津津乐道。除外明朝灭亡后的顾炎武所做的事,教师还可以通过顾炎武年少和入仕后的种种事迹来加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在明朝灭亡后,顾炎武的挫败以及后来南明势力的崛起。
三、巧妙设计问题,实施家国情怀
课堂提问是教师普遍采取的方式,而如何针对家国情怀教育以及教学重难点合理设计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与实践。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有效思考,并产生探究史实、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需要教师合理设计问题,能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了解家国情怀,并实现最终的家国情怀教育。
例如,在学习“民族大团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主要的两大点,一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为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以整体的角度让学生来感知学习内容,再通过针对性的问题设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让学生了解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民族关系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引导学生分析历代中央政权是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当前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人知道历代中央政权是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吗?”同时,列举汉代、元代、清代的不同制度,讓学生分析为什么历朝历代都要统治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互相依存和不可分割的关系。随后,根据史实分析当时采取政策的针对性,以及现在我国采取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否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既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条件。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了解程度,并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意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最终使学生具备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决心。
参考文献:
[1]谢菡.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3):33+35.
[2]何勇.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刍议[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1):150.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学科素养;教学方法
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注重家国情怀的渗透,让学生借助初中历史知识,理解何为家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国家归属感。针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为了让学生了解家国情怀,形成爱家爱国的意识,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历史知识来传递正确的学习和生活观念,让学生能够受到积极的主流思想影响,成为具备正确学习意识、积极生活观念以及良好三观的青少年。
一、借助生活化教学方式,渗透家国情怀
初中历史教学中涉及我国古现代史,也涉及国外的真实历史,其与学生所处的年代存在一定的距离,由于生活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学生在分析历史知识可能会存在某些误区。为此,教师可借助学生生活中的实例与历史教学中的联系,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根据现在的生活中生活情况来探究当时的史实,锻炼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
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居民的生活状况,从不同的方面显示当时人们的基本生活,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固有印象。同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现在的衣食住行,体会到社会主义逐渐发展对于我们普通百姓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在这样直观的变化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我国重要举措的正确性,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可以说,借助当时与现在的对比,能够加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讲解历史故事,渗透家国情怀
单纯地向学生传输史实时很容易让学生反感初中历史学科,教师在课上针对教材内容的重复讲述,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中的故事以及教学内容大纲,借助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人物高尚的家国情怀,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效性。
比如,在讲解“明朝的灭亡”这一课时,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简单的拓展。在清军入关后的崇祯十七年,明朝守军无力抵抗吴三桂与清军势力,开始节节败退。进入中原后,清军将军国号定为“大清”。这时,教师可以引入本节课需要为学生讲解的故事主人公顾炎武。在年少时经历儒家思想熏陶的顾炎武,以仁义礼智信为做人准则。顾炎武一直奋力与清军的抗争之中,归其缘由,是因为顾炎武认为,清军是剽窃贼。针对这种不忠不义的行为,明朝的顾炎武仍然心怀自己的国家,虽然天下的兴亡之事仅凭一人之力并不能左右,但他的所作所为和民族气节却一直被后世津津乐道。除外明朝灭亡后的顾炎武所做的事,教师还可以通过顾炎武年少和入仕后的种种事迹来加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在明朝灭亡后,顾炎武的挫败以及后来南明势力的崛起。
三、巧妙设计问题,实施家国情怀
课堂提问是教师普遍采取的方式,而如何针对家国情怀教育以及教学重难点合理设计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与实践。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有效思考,并产生探究史实、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需要教师合理设计问题,能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了解家国情怀,并实现最终的家国情怀教育。
例如,在学习“民族大团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主要的两大点,一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为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以整体的角度让学生来感知学习内容,再通过针对性的问题设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让学生了解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民族关系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引导学生分析历代中央政权是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当前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人知道历代中央政权是如何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吗?”同时,列举汉代、元代、清代的不同制度,讓学生分析为什么历朝历代都要统治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互相依存和不可分割的关系。随后,根据史实分析当时采取政策的针对性,以及现在我国采取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否符合我国国情,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既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条件。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了解程度,并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意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最终使学生具备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决心。
参考文献:
[1]谢菡.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3):33+35.
[2]何勇.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刍议[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