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蛋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ubin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光说:“哥,你活得快乐吗?”
  我怔了一下,看了一眼面前的杨光,无奈地笑了笑。
  杨光说:“我不快乐!”
  我也不快乐。但我不说,说有啥意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活着。活着,哪有那么多快乐。
  杨光说:“我要回家去,回村里去。”
  哧溜一下,我正啃着的瓜一下啃秃噜了,柔软的瓜瓤蹭了我一脸,湿湿的,黏黏的。瓜本来就寡淡无味,这下更是毫无滋味了,一点点瓜味都没有了。我把手里的瓜扔到桌子上,问他:“为啥?拼死拼活好不容易在城里算站住脚了,虽没富贵,也算衣食不愁,咋还要拔脚回去呢?咋想的啊?”
  杨光一笑,把手里的半个瓜放回桌子上,望着瓜说:“哥,你喜欢吃瓜不?”
  我疑惑地看看瓜,望著杨光说:“喜欢啊!可这瓜没瓜味,也甜,但就是没咱们小时候吃的那股又甜又面又香的瓜味了。”
  杨光惊喜地望着我说:“对呀,我想吃咱们小时候吃的那种又甜又面又香的瓜了。我要回去种瓜!”最后的这句话,杨光掷地有声。
  我晃了晃头,有点蒙,也有点晕。我说:“不是,不是,你是说要回家去回村里去种瓜吗?是这个意思吗?”
  杨光用力点了一下头,十分果断。
  我惊讶万分。看着桌子上的瓜,吧嗒了一下嘴说:“这瓜是没什么瓜味了,可不能为了一口瓜,就放弃好不容易拥有的城市生活呀!”
  杨光微微一笑:“一个人总有舍弃不掉的东西。城市生活是很好,但这不是我想要的日子。这种日子让我不快乐!”
  一丝丝火气从心底爬上了我的头顶,我看着杨光:“你的人生就想吃口瓜吗?你回去,让村里人整天说你是个傻瓜蛋子吗?有意思吗?”
  杨光起身,笑笑,还挥了一下手,走了。走出了很远,转身冲我喊道:“哥,过几个月你回来吃我的瓜吧!保准甜掉你的大牙。”
  我起身,冲他使劲儿地挥了一下手:“你个傻瓜蛋子啊,不行就赶紧回来呀!”
  杨光转身,消失在了明媚的阳光下。
  不断有村里人给我打电话,问我:“杨光是不是脑子傻掉了?放着好好的城里日子不过,跑回来种瓜,是不是个瓜蛋?就是一个瓜蛋子嘛!……”
  我无言以对,如果我告诉他们杨光想吃小时候吃的那种又甜又面又香的瓜了,才回去种瓜的,怕是他们会笑掉大牙的。
  我起身回村里去,趁着杨光的瓜蛋之名还没有坐实,再把他拉回城里来。
  回到村里,没见到杨光。村里人笑嘻嘻地说:“杨瓜蛋啊,去乡里的牛马集市上拾粪去了。”
  “拾粪?怎么个意思?”我诧异。
  “杨瓜蛋说要种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瓜,不用化肥,用粪,所以拾粪去了。现在谁还用粪来做肥呀!又脏又臭,产量还不高,这不就是傻瓜蛋子一个吗!”村里人摇头叹气。
  我立刻往乡里的牛马集市跑去。
  来到牛马集市门口,还未进去,一眼便看到了杨光。他正穿梭在众多牛马之间,左手拎着一个筐,右手拎着一个铲子,寻宝似的铲着牛马粪便。他脏兮兮的样子与乞丐几乎没区别,脸上却满是阳光,仿佛能看到一片片嫩绿破土而出在努力地伸展着……
  这种阳光满满自信的伸展怎么可能不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与硕果呢?
  我揉了一下眼睛,赶紧转身离开了。
  三个月后,村长打来电话说:“你跟杨光说说呗,让他领着咱村里人种瓜吧,他的瓜真的好吃啊!就是我小时候吃的那种又甜又面又香的瓜呀。老多人出高价来买呢。”
  我说:“怎么还用我跟他说呢?”
  村长在电话里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了两声:“他回来种瓜,谁不笑他是个瓜蛋。杨光说,就你没笑他是瓜蛋,还偷偷回村来看他……”
  村长的电话挂掉,杨光的电话便打来了。杨光在电话里激动地说:“哥,回来吃瓜吧!又甜又面又香的,我留了一垄最好的,你回来摘吧,像小时候咱俩摘瓜一样……”
  泪水霎时盈满了我的双眼,我却清晰地看到了杨光满是阳光的笑脸。
其他文献
夜深人静了,我正在赶写一篇稿子。突然,脑子里闯进来一个人,板着脸质问我,你凭什么剥夺我的姓名权?  来人很陌生。我没时间也没心情搭理他。  我赶写的刘老师的报道明天上午必须交报社。  刘老师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纯属偶然。一民间网络平台发起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他曾经的一个学生,贴了一篇关于他的配图文章,没想到竟好评如潮。而在此之前,他就像遗落在田间地头的一颗小石子,没谁在意。  刘老师已退休两年
期刊
起风了,吹皱了眉头。  他上了“头条”,评论如潮。照片清晰可见,他坐着,老人站着。  可以用一整个下午回忆细节,那天理了发,“潮”的发型,精神得像去见初恋女友。他眉若卧茧,鼻若……他坐着,玩着手机;老人站着,低头看他。  家在山村,身在大城市,他想起母亲佝偻着腰爬上一道道坡,在混着小石子的山土里挖红薯的样子,起风了,母亲的脸被一岁岁的风涂抹成黄黑色,淌下的汗珠犹如黄河一样弯弯曲曲。攒点钱,就要寄回
期刊
曾癞子本名曾重一,因为小时候长过癞子的缘故,大伙都叫他曾癞子。曾癞子从小父母双亡,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十三岁开始就跟着别人在长江上跑船。  这眼看快四十了还没娶上媳妇,曾癞子的心慌得很,一上岸就迫不及待地让同村张大娘给张罗一门亲事。张大娘还真是个说媒的好主,给他领回一个模样俊俏的姑娘来,美中不足的,是个哑巴。消瘦的曾癞子眯着眼,一抹嘴,猛地咽下一口唾沫,打开用一层一层红布包裹着的一沓红绿票子交给张
期刊
“你或许是最后一个人类了。”  “为什么是最后一个?人类是绝对不会灭亡的。”  “能问一下,你的底气从何而来么?”  我没有回答,喝着机器人送上来的果汁。  嗯,还挺好喝的。  “人类灭亡是必然結果,我的资料里显示,我们机械族已经大约有三年没有见过野生的人类了。”  机器人整体呈圆柱形,下方安装了履带,两只机械手臂宛如触手,也和人一样,随心愿舞动。  我叹了口气,他说的是真的。我很久没有看见过同类
期刊
晚清年间,河北小黄庄大户人家之子黄大虎,自幼习武,加之骨骼清奇、悟性颇高,一时进步神速,小小年纪便打遍四里八乡无敌手。其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锐、棍、槊、棒、拐、流星锤十八般兵器样样精熟,可最喜欢的,还是使唤双刀,据说手上双刀一旦使唤开来,方圆几丈之内,万物俱没,只有刀影重重,如披风护体,端的是水泼不进,针插不入。  那年,承老佛爷开恩,武科重启。黄大虎心中一动,毅然进京
期刊
写作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发展变化,作品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形成超出作者初始构思的走向,甚至与读者的某种常态化期待大相径庭。文学是一面镜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成为作家采撷素材、塑造典型的起因。欧阳明的小小说创作视角,倾向于杂驳的凡人小事,以拨动人性的深层触须为切入点,于现实生活中呈现其多义性。  《佟鸭子》深得笔记小说之妙,佟鸭子既是店名和菜名,又是大家对店主的称呼。佟鸭子用料
期刊
A  那一晚,他和她凑在一起看电视剧。  那是一台老式的电视机,像他们租住的那间破旧的老公房,黑白的,没有有线电视,摁过来,摁过去,就几个台。有时电视机还不听话,都是雪花,跳不出屏幕。  她跑上前,就着电视机的外壳,拍打了几下。哦,还别说,画面就出来了。他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她笑,说,不听话就要  七岁的儿子发来微信: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想你。接着是一个流泪的表情符号。想到小小的人儿已多日
期刊
五朵下了客车,看了下手机,才十点。时间还早,她就不想去他那儿。印刷厂的人看见她,不定又要说他多少闲话。五朵就由着脚朝着热闹的超市去了,看见他爱吃的绿豆饼,买了两包。又到广场坐了一会儿,想着时间不早了,从包里掏摸出手机,果然是晌午了。站在印刷厂门口时,才觉出来轻松和欢喜。  他在印刷厂门房看门。年轻时,他们是一个学校里的民办教师。他带语文,她带数学。那时,她喜欢画画,还专门从县上的书店买过一本素描入
期刊
她出嫁那天,风和日丽,空气里飘满了香甜的气息。没有红嫁衣,没有迎娶的花轿和骏马,甚至没有几个祝福的宾朋。一条漂在河上的婚船,就这样承载了她全部的幸福和梦想。那一年,她23岁,他59岁,“一树梨花压海棠”,招来了多少外界眼光。那又怎么样呢?她嫁的是他的人、他倾世的才华和儒雅的风度,别的无关紧要。  河岸上站满了人,手舞足蹈,呼声震天。他们不是来当看客的,他们是来砸场子的。没办法,多才多艺、隽秀聪敏、
期刊
一  我叫李又白,是一名architect,中文翻译可为建筑师,也可为造梦者。  天,黑了。  做梦吧。  二  公元2048年,春天,北京,下午五点。  街道上散落着稀稀拉拉的人。这些人都戴着双层口罩、防毒面具、墨镜、帽子,全然看不见裸露在外的肌肤。  上班族张伟疲惫地下了地铁,在进入天鹅湖小区的时候测了体温,进入9号单元楼的公共洗浴问。从公共洗浴问出来,他已换了整套衣服,头发微微潮湿。  他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