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音乐教育呈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的那种纯粹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音乐学习,进行情感交流活动。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音乐教学往往与音乐审美相悖。例如,从乐谱和音符入手的歌谱训练,从时值出发的节奏训练,着眼于音程和弦的听觉训练等等。这些理性的、枯燥的机械操作,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教师应当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表现的过程。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一首好的歌(乐曲), 对学生具有情感熏陶的魅力。音乐教学中, 学生愉悦地进入音乐感受美、体验美,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因此,教师要重视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与音乐交流,感受美、体验美。
一、谈音乐的审美,需重视学生的生活及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行为、心境、理念被压抑,需要通过审美获得解放、宣泄,或者心意得到满足,音乐具有了“心灵鸡汤”的功效,这种审美趣味就是“常我”审美趣味。这一阶段将审美个体呈现在社会这一大背景下,个体做为社会人是普遍的存在方式,是恒常不变的,因此被称为“常我”。有关道德、心灵、励志、爱国、友情等音乐欣赏多在这一阶段为中学生所喜爱。中学生多被社会认可为“小孩子”:他们的情感是“小”的,他们的压力是“小”的,他们的想法是“小”的(幼稚)… …这些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可能是小的,对于中学生却是“天大”的。有一些负面的例子)(中学生因为学习压力等离家出走、犯罪甚至自杀)已经向社会敲响了警钟,必须要重新审视这些曾经被我们认为是“小”的事情。中学生急需“心灵鸡汤”,而音乐就是很好的“心灵鸡汤”。音乐教学应该多提供一些有关道德、心灵、励志、爱国、友情等内容的音乐,陶冶中学生良好的性情、塑造中学生美好心灵,缓解中学生生活、学习的压力。
二、与歌曲交流,理解情感美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们的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经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一首《走进新时代》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满怀豪情,意气风发,与时俱进的豪情壮志。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刻地
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体验情感。通过介绍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情趣,提高学生对美好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可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以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涵的深刻内涵,体验歌词中的文学美,达到通过音乐歌曲形象和歌词内在美感化学生心灵之效果。
三、与旋律交流,感受节奏美
音乐是时间性、动态性很强的艺术,而它的时间性、动态性又是通过节奏反映出来的。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发展学生音乐才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大量学习节奏的机会。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还可以在感受旋律节奏美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如:在训练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时,引导学生用拍手、拍肩、拍腿来感受节奏。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将学过的歌曲演奏一番,使学生在演奏中深刻地感受到节奏美。
音乐节奏来源于自然界,来源于生活。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着各种音响,充满节奏。如汽车的喇叭声,火车、飞机的隆隆声,虫鸟的叫鸣声,下雨的滴嗒声等都是自然的节奏。在教学中,我设计“声音与节奏”,引导学生将自然界里听到的有趣声音与节奏结合起来,体会声音与节奏的关系,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四、与歌词交流,体会文学美
著名诗人闻一多曾指出:“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歌词中的节奏美、音调美为音乐情感的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石祥作词,铁源作曲的《望星空》,旋律委婉、深情。然而,如果在没有旋律的情况下朗诵这首词,同样具有美的感受。它那亲切的诉说,贴心的交流,沁人心脾,令你倍感亲切,我们同样为它的真情而感动,被它的意境所感染。因此,教师在歌曲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歌词内在的文学美。在分析旋律的同时,引导学生与歌词交流,理解、体会歌词结合的艺术,帮助学生在学唱歌曲、欣赏歌曲、表演歌曲中,体验歌词美,将倾听音乐动态美与感受歌词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结合起来,在与歌词交流中逐步体会歌词的文学美。
冼星海认为: “音乐与诗歌所合成的歌曲,它的感应力量比单纯的诗歌或音乐要更大些。”要充分挖掘歌词的韵律美“让音乐从歌词中流淌出来。”教学中让学生与歌词交流, 了解歌词的字音响亮、句法整齐、句尾挥韵、句子重复、语言形象、生动等基本知识。引领学生在歌唱、欣赏中,体会歌词文学美,使审美体验领域更广泛、更具实效性。
五、与音响交流,欣赏音乐美
欣赏教学大多借助音响进行,最常见的工具是录音机。学生与音响交流是欣赏美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聆听音响效果,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其想象力。因此,让学生“静静地”与“音响”交流,领悟音响传递的音乐美十分重要。有一位音乐心理学家说得好:“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论也有巨大的价值,因为伟大的音乐作品会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与“音响”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学生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除了老师的点拨,背景材料的提供等辅助因素外,借助音响将乐曲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在与“音响”交流中,学生随着乐曲的荡漾,进入思索状态,产生多种多样的想象——有关贝多芬当时的个人命运、阶级命运以及当时的社会发展等等。
一、谈音乐的审美,需重视学生的生活及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行为、心境、理念被压抑,需要通过审美获得解放、宣泄,或者心意得到满足,音乐具有了“心灵鸡汤”的功效,这种审美趣味就是“常我”审美趣味。这一阶段将审美个体呈现在社会这一大背景下,个体做为社会人是普遍的存在方式,是恒常不变的,因此被称为“常我”。有关道德、心灵、励志、爱国、友情等音乐欣赏多在这一阶段为中学生所喜爱。中学生多被社会认可为“小孩子”:他们的情感是“小”的,他们的压力是“小”的,他们的想法是“小”的(幼稚)… …这些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可能是小的,对于中学生却是“天大”的。有一些负面的例子)(中学生因为学习压力等离家出走、犯罪甚至自杀)已经向社会敲响了警钟,必须要重新审视这些曾经被我们认为是“小”的事情。中学生急需“心灵鸡汤”,而音乐就是很好的“心灵鸡汤”。音乐教学应该多提供一些有关道德、心灵、励志、爱国、友情等内容的音乐,陶冶中学生良好的性情、塑造中学生美好心灵,缓解中学生生活、学习的压力。
二、与歌曲交流,理解情感美
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指出:“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乐)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作用于他们的一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经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一首《走进新时代》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满怀豪情,意气风发,与时俱进的豪情壮志。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刻地
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体验情感。通过介绍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情趣,提高学生对美好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可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以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涵的深刻内涵,体验歌词中的文学美,达到通过音乐歌曲形象和歌词内在美感化学生心灵之效果。
三、与旋律交流,感受节奏美
音乐是时间性、动态性很强的艺术,而它的时间性、动态性又是通过节奏反映出来的。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发展学生音乐才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大量学习节奏的机会。进行节奏训练,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还可以在感受旋律节奏美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如:在训练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时,引导学生用拍手、拍肩、拍腿来感受节奏。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将学过的歌曲演奏一番,使学生在演奏中深刻地感受到节奏美。
音乐节奏来源于自然界,来源于生活。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着各种音响,充满节奏。如汽车的喇叭声,火车、飞机的隆隆声,虫鸟的叫鸣声,下雨的滴嗒声等都是自然的节奏。在教学中,我设计“声音与节奏”,引导学生将自然界里听到的有趣声音与节奏结合起来,体会声音与节奏的关系,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四、与歌词交流,体会文学美
著名诗人闻一多曾指出:“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歌词中的节奏美、音调美为音乐情感的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石祥作词,铁源作曲的《望星空》,旋律委婉、深情。然而,如果在没有旋律的情况下朗诵这首词,同样具有美的感受。它那亲切的诉说,贴心的交流,沁人心脾,令你倍感亲切,我们同样为它的真情而感动,被它的意境所感染。因此,教师在歌曲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歌词内在的文学美。在分析旋律的同时,引导学生与歌词交流,理解、体会歌词结合的艺术,帮助学生在学唱歌曲、欣赏歌曲、表演歌曲中,体验歌词美,将倾听音乐动态美与感受歌词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结合起来,在与歌词交流中逐步体会歌词的文学美。
冼星海认为: “音乐与诗歌所合成的歌曲,它的感应力量比单纯的诗歌或音乐要更大些。”要充分挖掘歌词的韵律美“让音乐从歌词中流淌出来。”教学中让学生与歌词交流, 了解歌词的字音响亮、句法整齐、句尾挥韵、句子重复、语言形象、生动等基本知识。引领学生在歌唱、欣赏中,体会歌词文学美,使审美体验领域更广泛、更具实效性。
五、与音响交流,欣赏音乐美
欣赏教学大多借助音响进行,最常见的工具是录音机。学生与音响交流是欣赏美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聆听音响效果,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其想象力。因此,让学生“静静地”与“音响”交流,领悟音响传递的音乐美十分重要。有一位音乐心理学家说得好:“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论也有巨大的价值,因为伟大的音乐作品会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与“音响”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学生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除了老师的点拨,背景材料的提供等辅助因素外,借助音响将乐曲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在与“音响”交流中,学生随着乐曲的荡漾,进入思索状态,产生多种多样的想象——有关贝多芬当时的个人命运、阶级命运以及当时的社会发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