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流转一直以来是我国“三农”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塘川鎮为研究区,分析了塘川镇耕地流转的现状,并对该地区耕地流转的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自2012年塘川镇的耕地开始大面积流转,到2017年末,耕地流转的面积累计达到1487.47hm2,出租和转包为主要流转方式,流转后的耕地主要用于非粮食作物的种植。耕地流转后该地区耕地流转双方收益明显增多,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当地就业人员总数不断上升,撂荒、弃耕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自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开始,我国农村地区耕地流转得到了迅猛发展。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耕地流转形式和经营主体多样化。
自2012年塘川镇修建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开始实行政府引导农民流转耕地,该地区耕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效益不断增加。但目前,该地区农村耕地流转各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耕地流转效益并未得到最大化。耕地流转效益是促进耕地流转的主要动力,研究耕地流转效益对于促进耕地进一步合理流转、规范流转,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研究区域概况
(1)塘川镇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塘川镇位于青海省互助县的西部、海东地区北部,北与县政府所在的威远镇相接,东北与东山乡毗邻,东南与平安县接壤,西靠西山乡、蔡家堡,西南与省会西宁市相接。耕地总面积3200.66hm2,其中水浇地1621.07hm2,浅山地1579.59hm2。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5℃,主产油菜、蚕豆、豌豆、洋芋同时还可种植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属于川水和浅山地区,平均海拔在2300m,年平均降水量在450mm。镇内分布着由北向南,流域面积较大、贯穿全境的塘川河以及塘川东渠、西渠两条罐区,水资源比较丰富,灌溉便利,比较适合发展农业。
(2)塘川镇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塘川镇下辖28个村,共9858户,总人口40921人,以汉族为主还有土族、藏族、回族等。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3278人。2016年全镇全年生产总值达到36925.71万元,2017年全镇全年生产总值达到59325.88万元,同去年相比增长6.5%;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0706.87万元,占总产值的18.05%。农村居民纯收益达到51234.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20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143.94万元,占总产值的5.30%。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百亩特色种植基地、百米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田的带领作用不断凸显,特色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80%,粮食总产量达到1658.31万公斤,蔬菜总产量达到2320万公斤,畜禽出栏量达到82万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4309.71万元。
2、塘川镇耕地流转的现状
自2012年在塘川镇修建塘川总寨设施农业基地(青海凯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高羌村和雷家堡建设100栋日光节能温室、2个百亩特色种植基地和3处百米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田;在大通苑建设奶牛养殖小区;在董家村建设1个万头标准化养猪场、8个百头养猪场、1个年出栏100多头牛的肉牛育肥基地;在大庄村建设1处生猪养殖基地。当地耕地流转现象越来越普遍,耕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
(1)耕地流转规模
自2012年起塘川镇耕地开始大面积流转。2013年塘川镇的耕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601.79hm2,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8.80%,涉及的农户3053户。截止2017年末,耕地流转面积翻了2.5倍,累计达到1487.47hm2,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46.47%,涉及的农户累计达到7933户。2013年到2017年的具体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塘川镇耕地流转面积呈上升趋势,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在快速上升,耕地流转所涉及的农户总数量呈增长之势,整体趋势变化比较明显。
(2)耕地流转方式
通过从互助县塘川镇人民政府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和实地问卷调查获取的资料分析,发现该地区耕地流转的主要形式由过去农户零星自发流转转变为由政府引导的规模型流转。
该地区耕地流转的方式以出租为主,还包括互换、转包、转让、其他形式等多种形式。其中出租的耕地面积1245.53hm2,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83.73%;转包的耕地面积63.85hm2,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4.29%;互换的耕地面积为159.19hm2,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10.70%;转让的耕地面积为0.40hm2(2户人家);其他形式的耕地流转面积为18.49hm2,占流转耕地的1.24%。
(3)耕地流转受让主体及利用情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外流动,家中无人耕种或无能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开始将自己手中的耕地委托给相邻农户或亲戚代耕,耕地以无偿的形式在他们之间流转。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力投资,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畜牧业的规模养殖点不断增多,耕地的经济价值日益明显,耕地流转由原来的无偿流转逐渐转变为出租和转包的形式。耕地流转的受让主体除了过去分散经营的小型农户外还新增了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其他规模经营组织。根据调查统计,2017年末全镇耕地流转的各个受让主体及所占有的耕地面积如表1:
根据在塘川镇人民政府获取的数据分析,该地区流转耕地主要用于非粮食作物的种植,其中耕地流向粮食作物种植的面积为142.64hm2,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9.59%,流向非粮食作物作物种植的面积为1344.82hm2,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90.41%,非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以蔬菜为主,占用到流转耕地面积710.20hm2。 3、塘川镇耕地流转的效益分析
(1)有利于流转双方收益增加
耕地流转使转出方从农事生产中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其拥有两份收入来源,一是耕地转出的租金;二是外出务工的工资。根据问卷调查和政府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转出方耕地的出租金根据转入方的不同有所不同。流转给树苗种植的出租金为600-800元/亩;流转给树莓合作社的出租金为900元/亩;流转给镇府的出租金为1000元/亩;流转给私人企业的出租金为1200-1500元/亩。转出方外出务工能拿到的工资在1800-3500元/月(全年有6-8个月外出)。转出耕地的农户,每户纯收益达到23260元/年,而未转出耕地的农户,每户的纯收益为12520元/年,整体而言耕地流转有利于转出方的收益增加。
对于转入方而言,耕地流转使其种植达到一定规模,规模经营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较为明显,单位投入成本不断下降,纯收益明显增加。但由于转入耕地的数量有差异,种植的作物不一样,因此纯收益也有所不同,但跟耕地流转前的纯收益相比较,转入方转入耕地之后的纯收益明显增多。
(2)有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
耕地流转打破了传统各农户分散经营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农業连片开发,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相关部门调查到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塘川镇通过耕地流转共建成14个用于发展畜牧业特色产业的家庭农场,年销售农产品的总值达到257.78万元;在高羌村建成1个占用耕地面积67hm2的树莓生产基地(青海瑶池生物科技公司),在当地大力发展树梅产业。截至目前,树莓种植面积还在不断扩大,树莓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树莓果酱、树莓酒等树莓产品也在不断研发过程中相继形成;在总寨村建设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引进特色蔬菜品种10余种,主要有茄子、辣椒、西葫芦、黄瓜等,日产蔬菜3.9吨,日销售收入达到1.4万元。耕地流转使当地的畜牧业、树莓产业、特色农产品等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3)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岗位
耕地流转促进该地区不断形成新的家庭牧场和特色产业的扩展,该地区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农民除了用外出务工的方式来增加家庭收入之外,现在也可以在家附近就业。2017年,塘川镇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4360人,从事家庭经营的有829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有6495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为16068人其中常年外出的人员有14186人,虽然看数据显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比比较多,但与前几年相比,外出务工的总人数呈下降趋势,该地区农村的就业岗位随着耕地流转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4)有利于减少撂荒、弃耕面积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就业渠道增多,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农作物种植成本增加,塘川镇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种植农作物外出务工来增加家庭的收入,导致一部分农户手中的耕地闲置,撂荒和弃耕的现象十分普遍。近几年,塘川镇以投资商租赁、专业合作社转包等方式,使农村耕地有序流转,政府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予一定奖励,并在贷款、项目安排等方面对受让方予以支持。该地区耕地撂荒、弃耕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到2017年末,累计复耕的耕地面积达到了99.46hm2。有效地遏制了耕地撂荒弃耕的现象,农村撂荒弃耕的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
(作者单位:810007青海民族大学)
自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开始,我国农村地区耕地流转得到了迅猛发展。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耕地流转形式和经营主体多样化。
自2012年塘川镇修建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开始实行政府引导农民流转耕地,该地区耕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耕地效益不断增加。但目前,该地区农村耕地流转各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耕地流转效益并未得到最大化。耕地流转效益是促进耕地流转的主要动力,研究耕地流转效益对于促进耕地进一步合理流转、规范流转,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1、研究区域概况
(1)塘川镇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塘川镇位于青海省互助县的西部、海东地区北部,北与县政府所在的威远镇相接,东北与东山乡毗邻,东南与平安县接壤,西靠西山乡、蔡家堡,西南与省会西宁市相接。耕地总面积3200.66hm2,其中水浇地1621.07hm2,浅山地1579.59hm2。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5℃,主产油菜、蚕豆、豌豆、洋芋同时还可种植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属于川水和浅山地区,平均海拔在2300m,年平均降水量在450mm。镇内分布着由北向南,流域面积较大、贯穿全境的塘川河以及塘川东渠、西渠两条罐区,水资源比较丰富,灌溉便利,比较适合发展农业。
(2)塘川镇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塘川镇下辖28个村,共9858户,总人口40921人,以汉族为主还有土族、藏族、回族等。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3278人。2016年全镇全年生产总值达到36925.71万元,2017年全镇全年生产总值达到59325.88万元,同去年相比增长6.5%;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0706.87万元,占总产值的18.05%。农村居民纯收益达到51234.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20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143.94万元,占总产值的5.30%。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百亩特色种植基地、百米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田的带领作用不断凸显,特色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80%,粮食总产量达到1658.31万公斤,蔬菜总产量达到2320万公斤,畜禽出栏量达到82万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4309.71万元。
2、塘川镇耕地流转的现状
自2012年在塘川镇修建塘川总寨设施农业基地(青海凯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高羌村和雷家堡建设100栋日光节能温室、2个百亩特色种植基地和3处百米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田;在大通苑建设奶牛养殖小区;在董家村建设1个万头标准化养猪场、8个百头养猪场、1个年出栏100多头牛的肉牛育肥基地;在大庄村建设1处生猪养殖基地。当地耕地流转现象越来越普遍,耕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
(1)耕地流转规模
自2012年起塘川镇耕地开始大面积流转。2013年塘川镇的耕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601.79hm2,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8.80%,涉及的农户3053户。截止2017年末,耕地流转面积翻了2.5倍,累计达到1487.47hm2,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46.47%,涉及的农户累计达到7933户。2013年到2017年的具体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塘川镇耕地流转面积呈上升趋势,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在快速上升,耕地流转所涉及的农户总数量呈增长之势,整体趋势变化比较明显。
(2)耕地流转方式
通过从互助县塘川镇人民政府收集到的数据资料和实地问卷调查获取的资料分析,发现该地区耕地流转的主要形式由过去农户零星自发流转转变为由政府引导的规模型流转。
该地区耕地流转的方式以出租为主,还包括互换、转包、转让、其他形式等多种形式。其中出租的耕地面积1245.53hm2,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83.73%;转包的耕地面积63.85hm2,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4.29%;互换的耕地面积为159.19hm2,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10.70%;转让的耕地面积为0.40hm2(2户人家);其他形式的耕地流转面积为18.49hm2,占流转耕地的1.24%。
(3)耕地流转受让主体及利用情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外流动,家中无人耕种或无能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开始将自己手中的耕地委托给相邻农户或亲戚代耕,耕地以无偿的形式在他们之间流转。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力投资,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畜牧业的规模养殖点不断增多,耕地的经济价值日益明显,耕地流转由原来的无偿流转逐渐转变为出租和转包的形式。耕地流转的受让主体除了过去分散经营的小型农户外还新增了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其他规模经营组织。根据调查统计,2017年末全镇耕地流转的各个受让主体及所占有的耕地面积如表1:
根据在塘川镇人民政府获取的数据分析,该地区流转耕地主要用于非粮食作物的种植,其中耕地流向粮食作物种植的面积为142.64hm2,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9.59%,流向非粮食作物作物种植的面积为1344.82hm2,占流转耕地总面积的90.41%,非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以蔬菜为主,占用到流转耕地面积710.20hm2。 3、塘川镇耕地流转的效益分析
(1)有利于流转双方收益增加
耕地流转使转出方从农事生产中解放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其拥有两份收入来源,一是耕地转出的租金;二是外出务工的工资。根据问卷调查和政府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转出方耕地的出租金根据转入方的不同有所不同。流转给树苗种植的出租金为600-800元/亩;流转给树莓合作社的出租金为900元/亩;流转给镇府的出租金为1000元/亩;流转给私人企业的出租金为1200-1500元/亩。转出方外出务工能拿到的工资在1800-3500元/月(全年有6-8个月外出)。转出耕地的农户,每户纯收益达到23260元/年,而未转出耕地的农户,每户的纯收益为12520元/年,整体而言耕地流转有利于转出方的收益增加。
对于转入方而言,耕地流转使其种植达到一定规模,规模经营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较为明显,单位投入成本不断下降,纯收益明显增加。但由于转入耕地的数量有差异,种植的作物不一样,因此纯收益也有所不同,但跟耕地流转前的纯收益相比较,转入方转入耕地之后的纯收益明显增多。
(2)有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
耕地流转打破了传统各农户分散经营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农業连片开发,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相关部门调查到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塘川镇通过耕地流转共建成14个用于发展畜牧业特色产业的家庭农场,年销售农产品的总值达到257.78万元;在高羌村建成1个占用耕地面积67hm2的树莓生产基地(青海瑶池生物科技公司),在当地大力发展树梅产业。截至目前,树莓种植面积还在不断扩大,树莓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树莓果酱、树莓酒等树莓产品也在不断研发过程中相继形成;在总寨村建设互助县农业示范园区,引进特色蔬菜品种10余种,主要有茄子、辣椒、西葫芦、黄瓜等,日产蔬菜3.9吨,日销售收入达到1.4万元。耕地流转使当地的畜牧业、树莓产业、特色农产品等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3)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岗位
耕地流转促进该地区不断形成新的家庭牧场和特色产业的扩展,该地区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农民除了用外出务工的方式来增加家庭收入之外,现在也可以在家附近就业。2017年,塘川镇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4360人,从事家庭经营的有829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有6495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为16068人其中常年外出的人员有14186人,虽然看数据显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占比比较多,但与前几年相比,外出务工的总人数呈下降趋势,该地区农村的就业岗位随着耕地流转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4)有利于减少撂荒、弃耕面积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就业渠道增多,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加,农作物种植成本增加,塘川镇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种植农作物外出务工来增加家庭的收入,导致一部分农户手中的耕地闲置,撂荒和弃耕的现象十分普遍。近几年,塘川镇以投资商租赁、专业合作社转包等方式,使农村耕地有序流转,政府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予一定奖励,并在贷款、项目安排等方面对受让方予以支持。该地区耕地撂荒、弃耕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到2017年末,累计复耕的耕地面积达到了99.46hm2。有效地遏制了耕地撂荒弃耕的现象,农村撂荒弃耕的耕地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
(作者单位:810007青海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