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要明确新课程目标,更新观念。因此本文结合《杠杆的平衡条件》从用教材、积极的情境、合作探究三方面来阐述给学生探究的机会。
【关键词】教材;情境;传输;合作探究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认知,只要完成知识的传授就算成功,而对于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看成是附属的,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把握。而新课程则注重三维目标,更多的体现人文教育的因素,更多的强调科学探究过程,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可实现的具体途径,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则更加重视学生的体验,因此它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下面笔者就以《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片段的改进来具体的阐述一些感悟:
[案例](改进前):
师:请大家观察现在杠杆处于静止状态,这是不是平衡呢?请大家会想物体的平衡?
生: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物体的平衡,所以现在杠杆静止,也叫平衡。
师:那杠杆的平衡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
师:我们分三步来进行:1.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2.钩码的数量和位置都不变,改变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何变化?3.钩码的数量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
生:开始实验,收集数据,填入表格。
师:请大家分析表中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F1·L1=F2·L2
由于该设计存在不足,我又加以改进,如下:
[案例](改进后)
师:(出示小跷跷板,上面有大象和小猪模型),大家观察,要让小猪获胜,怎么办?
生:小猪远离支点,或者大象靠近支点。
生:小猪身上背个物体。
师:通过上面,你有什么启发?
生:我发现力臂变长长,所用的力变小,反之也成立。
师:由此看来,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存在着重要的关系,那么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大家猜猜看。
生一:F1+L1=F2+L2
生二:F1—L1=F2—L2
生三:F1·L1=F2·L2
生四:F1/L1=F2/L2
师:以上关系式只是我们的猜想,要验证猜想是否准确怎么办?
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要进行验证,那需要测量哪些物理数据?
生: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
师:如何去设计实验方案?请大家交流。
师:现在请一组到讲台将实验方案演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师:大家讨论这组同学的实验方案行不行?有何建议?
生一:他们的实验方案可行,不过在使用杠杆前应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即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水平。
生二:我认为不行。因为只有在水平平衡时才可以从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这样很简单
师:很好,大家还有什么建议?
生三:我认为方案中还应有实验的表格,用来记录数据。
师:很好(教师拿来投在屏幕上。)
师:你们为什么要设计三次实验呢?
生一:因为一次实验容易出现偶然性,三次实验才能找出规律。
师:很好,我们假设杠杆左侧动力,杠杆右侧为阻力。请各小组开始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开始巡视)实验完毕,教师投出实验结果。
师:现在你们就利用所得数据去验证上面的猜想。
师: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 F1·L1=F2·L2。
改进后,我发现,学生成了《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者”,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同事,在教学过程中, 我也参与到小组中,与学生一起探究。通过这次改进,我有了深刻的思考:
一、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
教材是用来教的还是用的?通过上面案例的改进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改进前我只是按照课本的知识排列进行讲解,学生学起来的积极性不高,改进后让学生从感性到实际操作的猜测,最后以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的正确性,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把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做到既教授给学生知识,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探究过程的快乐。
二、情境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
在改进前的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的情境有点强迫的味道,完全是在我的预设中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情绪并不能兴奋,导致学习的效率不高。因此,我进行了改进,使教学情境更加的积极,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建构主义理论提出:“我们不是仅仅为了选择教学策略,而是要创设学习者积极学习的现实环境”。
可见,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能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创设非威胁性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意识,使得探究学习更富有意义,以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使教学有着落点,促进学生积极的知识建构,进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评价阿基米德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
三、需要的是“传输”还是合作探究
在改进前的案例中,我主要是利用了讲授法,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容纳较多的信息,教学效率高,另外,讲授具有解释,分析和论证的功能,通过生动的讲解可以感染学生,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但实际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我感觉到我只是在传输知识,而学生知识一个个接受的“容器”,根本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考虑到它是一个探究性的实验,具有较稳定的结构,比如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处理、结论应用等,这种环节比较适合用小组合作,且应该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因此针对课堂教学所设计的策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最终我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我的引导、师生交流,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自由的体验,这种优越是改进是前所没有的。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在探究的乐园中自由驰骋。
【参考文献】
[1]高传富,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J].考试周刊,2007年
[2]陈水娣,探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成功(教育),2011(3)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国际学校初中部)
【关键词】教材;情境;传输;合作探究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认知,只要完成知识的传授就算成功,而对于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看成是附属的,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把握。而新课程则注重三维目标,更多的体现人文教育的因素,更多的强调科学探究过程,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可实现的具体途径,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则更加重视学生的体验,因此它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下面笔者就以《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片段的改进来具体的阐述一些感悟:
[案例](改进前):
师:请大家观察现在杠杆处于静止状态,这是不是平衡呢?请大家会想物体的平衡?
生: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物体的平衡,所以现在杠杆静止,也叫平衡。
师:那杠杆的平衡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
师:我们分三步来进行:1.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2.钩码的数量和位置都不变,改变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有何变化?3.钩码的数量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
生:开始实验,收集数据,填入表格。
师:请大家分析表中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F1·L1=F2·L2
由于该设计存在不足,我又加以改进,如下:
[案例](改进后)
师:(出示小跷跷板,上面有大象和小猪模型),大家观察,要让小猪获胜,怎么办?
生:小猪远离支点,或者大象靠近支点。
生:小猪身上背个物体。
师:通过上面,你有什么启发?
生:我发现力臂变长长,所用的力变小,反之也成立。
师:由此看来,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存在着重要的关系,那么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大家猜猜看。
生一:F1+L1=F2+L2
生二:F1—L1=F2—L2
生三:F1·L1=F2·L2
生四:F1/L1=F2/L2
师:以上关系式只是我们的猜想,要验证猜想是否准确怎么办?
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要进行验证,那需要测量哪些物理数据?
生: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
师:如何去设计实验方案?请大家交流。
师:现在请一组到讲台将实验方案演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师:大家讨论这组同学的实验方案行不行?有何建议?
生一:他们的实验方案可行,不过在使用杠杆前应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即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水平。
生二:我认为不行。因为只有在水平平衡时才可以从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这样很简单
师:很好,大家还有什么建议?
生三:我认为方案中还应有实验的表格,用来记录数据。
师:很好(教师拿来投在屏幕上。)
师:你们为什么要设计三次实验呢?
生一:因为一次实验容易出现偶然性,三次实验才能找出规律。
师:很好,我们假设杠杆左侧动力,杠杆右侧为阻力。请各小组开始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开始巡视)实验完毕,教师投出实验结果。
师:现在你们就利用所得数据去验证上面的猜想。
师: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 F1·L1=F2·L2。
改进后,我发现,学生成了《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者”,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同事,在教学过程中, 我也参与到小组中,与学生一起探究。通过这次改进,我有了深刻的思考:
一、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
教材是用来教的还是用的?通过上面案例的改进让我意识到教师应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改进前我只是按照课本的知识排列进行讲解,学生学起来的积极性不高,改进后让学生从感性到实际操作的猜测,最后以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的正确性,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把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做到既教授给学生知识,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探究过程的快乐。
二、情境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
在改进前的案例中,我给学生提供的情境有点强迫的味道,完全是在我的预设中进行的,所以学生的学习情绪并不能兴奋,导致学习的效率不高。因此,我进行了改进,使教学情境更加的积极,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建构主义理论提出:“我们不是仅仅为了选择教学策略,而是要创设学习者积极学习的现实环境”。
可见,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能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创设非威胁性的学习气氛,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意识,使得探究学习更富有意义,以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使教学有着落点,促进学生积极的知识建构,进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评价阿基米德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
三、需要的是“传输”还是合作探究
在改进前的案例中,我主要是利用了讲授法,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容纳较多的信息,教学效率高,另外,讲授具有解释,分析和论证的功能,通过生动的讲解可以感染学生,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但实际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我感觉到我只是在传输知识,而学生知识一个个接受的“容器”,根本体现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考虑到它是一个探究性的实验,具有较稳定的结构,比如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处理、结论应用等,这种环节比较适合用小组合作,且应该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因此针对课堂教学所设计的策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最终我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我的引导、师生交流,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自由的体验,这种优越是改进是前所没有的。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注重小组合作探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在探究的乐园中自由驰骋。
【参考文献】
[1]高传富,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J].考试周刊,2007年
[2]陈水娣,探析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成功(教育),2011(3)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国际学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