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数学中也是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和发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所谓联系,指的是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数学教学要注意揭示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如数与数、数与形、形与形,四则混合运算之间、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处理实际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 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之一——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和发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如何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呢?下面谈谈几点做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一、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注重操作活动,创设实践基地,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图形,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根据实践需要,提出问题引出概念。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例如:“求积的近似值”教学,通过例题教学得出应付2.288元,引导学生讨论:在收付现款时,通常只算到“分”,千分位上的8,满半分,进上1分。使学生知道取积的近似值,是生活实际的需要,自然引出课题,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渗透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所谓联系,指的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数学教学要注意揭示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数与数、数与形、形与形、四则混合运算之间、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处理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首先复习“商不变的性质”,然后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感知,3/4=6/8=9/12,接着讨论3/4→6/8→9/12的变化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接着通过二者对比沟通,“商不变就相当于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样,既揭示了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扩展了原有的认知结构,而且把世界上每一事物的运动和它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
三、渗透“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克服孤立静止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因而发挥原有知识的迁移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数的认识,由小变大,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认识客观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思考方法。
四、渗透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数学知识除去一般规律外,还有各自的特殊性,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数学知识的一般与特殊,灵活解决各种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当学生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后,出示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求其面积,然后将长依次变为7厘米、6厘米、5厘米……分别求其面积,当学生发现长5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就是正方形,从而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这样,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关系的认识,使学生直观感知事物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有机地渗透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交往、竞争、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等方面素质。
小组学习把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水平的学生一起共同学习。一方面,他们可交流彼此之间的信息。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习中养成同学之间自我竞争意识,促使学生思维过程形成“你追我赶”。另一方面某些同学胆小的学生在班级中不敢“抛头露面”,这时就会把自己所想结论“和盘托出”,供同学们参考。使各种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第三方面,小组讨论中形成同学之间合作意识。未来科学知识、科学研究,需要彼此之间进行合作,才能突破某种技术。如在某些数学竞赛方面,我国学生个人成绩都比较好,而在合作题方面,日本、德国的学生经常成绩比我们好。所以应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因为每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等不同,在同一个问题,他们却从不同考虑角度出发。各自突破知识点,得到结论,时而合作起来,又能突破难题。此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交往,进行互帮,让学生在实践中各方面得以共同提高。
数学本身含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教学中,要树立德育意识,将数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紧密结合教学的内容,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适当适度点滴渗透,使学生不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关键词:数学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 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并提出具体要求之一——通过数和计量的产生和发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如何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呢?下面谈谈几点做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一、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注重操作活动,创设实践基地,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图形,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根据实践需要,提出问题引出概念。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例如:“求积的近似值”教学,通过例题教学得出应付2.288元,引导学生讨论:在收付现款时,通常只算到“分”,千分位上的8,满半分,进上1分。使学生知道取积的近似值,是生活实际的需要,自然引出课题,使学生认识到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渗透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所谓联系,指的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数学教学要注意揭示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数与数、数与形、形与形、四则混合运算之间、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处理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首先复习“商不变的性质”,然后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感知,3/4=6/8=9/12,接着讨论3/4→6/8→9/12的变化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接着通过二者对比沟通,“商不变就相当于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样,既揭示了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扩展了原有的认知结构,而且把世界上每一事物的运动和它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去。
三、渗透“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克服孤立静止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因而发挥原有知识的迁移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数的认识,由小变大,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认识客观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思考方法。
四、渗透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数学知识除去一般规律外,还有各自的特殊性,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数学知识的一般与特殊,灵活解决各种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当学生掌握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后,出示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求其面积,然后将长依次变为7厘米、6厘米、5厘米……分别求其面积,当学生发现长5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就是正方形,从而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这样,加深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关系的认识,使学生直观感知事物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有机地渗透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交往、竞争、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等方面素质。
小组学习把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水平的学生一起共同学习。一方面,他们可交流彼此之间的信息。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习中养成同学之间自我竞争意识,促使学生思维过程形成“你追我赶”。另一方面某些同学胆小的学生在班级中不敢“抛头露面”,这时就会把自己所想结论“和盘托出”,供同学们参考。使各种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第三方面,小组讨论中形成同学之间合作意识。未来科学知识、科学研究,需要彼此之间进行合作,才能突破某种技术。如在某些数学竞赛方面,我国学生个人成绩都比较好,而在合作题方面,日本、德国的学生经常成绩比我们好。所以应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因为每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等不同,在同一个问题,他们却从不同考虑角度出发。各自突破知识点,得到结论,时而合作起来,又能突破难题。此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交往,进行互帮,让学生在实践中各方面得以共同提高。
数学本身含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教学中,要树立德育意识,将数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紧密结合教学的内容,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适当适度点滴渗透,使学生不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