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着诗歌的信札

来源 :东方艺术·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b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可
  原名吴军。两山水居、问松草堂、含烟草堂主人。1969年生于上海。
  个展:
  2014年,“吴可山水画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2015年,“苍山润水——吴可山水画精品展”(浙江美术馆,杭州)。
  2017年,“丹青的诗意”(巴黎国家工业宫,法国);
  “别样山水”(伦敦艺术大学,英国)。
  群展:
  2013年,“石禅·吴可扇面精品展”(宜兴鉴藏艺术馆,宜兴);
  “花甲一觉——黄阿忠师生作品展”(程十发艺术馆,上海);
  “高山流水——中国山水画展(第一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5年,“典·藏’2011—2013年度’‘2014年度’馆藏精品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上善若水——中国名家作品展”(成都);
  “国风·文脉——名家书画展”(全国政协礼堂,北京);
  “境在纸尺——2015当代中国写意画小品展”(北京)。
  2016年,“境在纸尺——2016《画友周刊》年度邀请展”(北京);
  “笔墨相知——中国画五人展”(新加坡);
  “《美术报》中国山水画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展”(中国湿地博物馆,杭州);
  “2016上海中国画小品展”(上海)。
  2017年,“高山流水——中国当代山水画展(第二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循此厦门,以入阃域(第一回)——刘云泉、林容生、吴可、刘明波书画展”(厦门);
  “一期一会——当代中国山水画邀请展”(北京);
  “海上闲集——中国画名家系列邀请展”(上海);
  “当代·同行——当代名家小幅中国画邀请展”(上海);
  “春江花月夜——吴可、刘明波雙人展”(杭州);
  “2017年法国国际美术沙龙”(卢浮宫,法国)。
  收藏:
  2014年,作品《香云遍山人自闲》被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作品《古径无人水自折》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2015年,作品《烟开雨色图》《胜处不在多》被浙江美术馆收藏;
  作品《青山远烟图》被《美术报》收藏。
  2017年,作品《别样山水系列之29》被英国伦敦王子传统艺术学院收藏;
  作品《别样山水系列之15》被法国巴黎国家工业宫收藏;
  作品《别样山水系列之22》被贝聿铭艺术基金会收藏;
  作品《别样山水系列之31》被贝聿铭家族收藏;
  作品《别样山水系列之35》被法国国家美术协会收藏。
  出版:
  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家——吴可篇》。
  2014年,《吴可山水画作品集》。
  2015年,《苍山润水——吴可山水画精品集》。
  2017年,《吴可山水画集》等。
  空气给予石头温度而生成了玉,
  松树叶就是绿色的羽毛。
  它们的美,独一无二、不可重复,
  上天不与人为敌。
  ——取自南朝民谣
  吴可出生于中国上海,从他的绘画中显而易见其典型的中国传统江南文人的画风,娴熟于运用中国传承已久的画家文房四宝来创作。笔、墨、纸、砚是他建造其古村雅景的牢固基石。吴可像演奏家们摆弄手中的键盘一样轻洒着他手中的画笔,乐点所击之处便是那些转眼化成的各种奇妙的斑点和线条,跃然纸上,俨然一片风光旖旎和山青水秀呈现眼前!柔性与刚性的完美结合所达成的种和谐,沉稳得近似于超越,这是吴可艺术的最显著的风格,并因此而独特。一幅画就是一首放着诗歌的有形的信札一首诗则是一幅被剥离了形和态的绘画——老子
  如果吴可仍然仅仅是致力于传统,那无疑不过是一个被囚禁的人。但他显然幸运的找到了一个跳板,巧妙地跨跃了永远存在着的那片密密丛林,奔着他的诗意而去,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生都在致力于逃避某些东西,这个过程的艰难可想而知,很多人走不过去。但如果他一旦成功逃越,那他必得荣耀和幸福,成为自己的国王。岩石、树木、瀑布,有时可能一个孤独的房子,都足以成为国王所得到的丰盛贡品,布满他华丽的宫殿。
  在一个笔触紧凑、疏密有间的规则下才能产生自然、虚实相生而无规则的绘画作品。由此,一个规则的掌握则意味着获取和涵盖了其他规则的多重性,——石涛
  由此,我对吴可艺术的探讨和欣赏提供两条线索。
  第一,安静、稳妥、娴熟的笔法,以及其中国山水的主脉——意境,这两个方面艺术家做的是相得益彰,几近完美,与西方的印象派精神也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遥相呼应,这是作为西方人打开阅读和理解吴可艺术的主钥匙。看似布满了画纸的山林亭榭,却总有令人惊喜的空白出现,犹如一个个神奇的秘密通道,不知不觉间延伸而消失在不知名处。可人的亮色如粉红、浅蓝、翠绿与灰色相处融洽,以及柔软婉转的线条所勾勒出的饱满而典雅的景象都给观者带来了视觉上的绝佳享受。可以看出艺术家是在遵循自己的内心,带着情感所进行的工作。
  第二,吴可的艺术从另一个角度看却似乎又隐隐地藏掩着忧伤和苦涩。这从他作品在墨汁的大片密织交错,以及画面中若隐若现的孤独的凉亭与游船中可见一斑,这些都不是某个戏剧的草图,而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中国古典绘画向来跟宗教禅学密不可分,中国艺术家生来带着特有的非常重的修心悟道、人间沧桑感。西方近现代绘画从印象派开始一直保留着以光取胜的传统,而中国水墨从传统到现当代仍延续以墨代色的创作方式,这种中国绘画艺术所具有的特质与它几千年的历史、人文,哲学等等都息息相关。并深深地影响到他们创作的技术和材料方面,到最后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吴可在这方面的功力和修养无疑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准;他能够不紧不慢,完美而到位的将丰富庞杂的中国画语言运用到他的绘画中,既保留了传统精髓,又拓展了当代文人的思维与精神,在吴可的绘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一种脱俗而内敛的力量,以及谦谦君子返璞归真的态度。
其他文献
在那部名为《再见,乌托邦》的纪录片中,以“寻找”消失的摇滚乐手小珂为线索,导演盛志民采用平行访问的方式,在不同的言语解说间回溯着那段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北京摇滚乐势力与卸下光环后的摇滚乐人们今日各自不同的内心状态,虽然片中不乏主观剪辑后的断章取义,但张培仁的一段话还是会让人想起那段尘烟喧嚣的“盛世情景”—“我看到每一个乐队,都没有好的器材,没有良好的资讯环境,没有外在的市场,没有财富的吸引。每个乐队都
期刊
艺术家是孤独的创造者。为了独辟蹊径的创造,艺术家需要尽量减少尘间凡事的纠葛,适度地远离现实生活。尽管当下有很多艺术家主张以艺术介入社会,但在这些行动之前,艺术家要经过漫长的观察期,以旁观者的姿态有距离地对现实生活进行观察。相对减少了与这个世界“形而下”的交互后,艺术家需要更多的“形而上”的资源来帮助他们了解世界。于是,对很多艺术家来说,阅读成了他们获取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有效途径。  不同的艺术家的阅
期刊
对生命终极的哲学追问究竟有多少种形式?阿拉里奥画廊北京空间今年首个影像群展取名为—“向死而生”,试图解开人们心中的这个疑惑。“向死而生”即“向死亡的存在”,揭示了人生并非是从“活着”走向“死亡”的线性发展过程。死亡始终是以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一直、并确定性地栖居于我们的生命之中。空间整个展厅布置犹如一个个独立的剧院,观众在步入展厅后即进入到艺术家所营造的不同的叙事当中。这次展览的作品都是艺术家基于对
期刊
看书是件很私人的事,如同吃东西、听音乐、旅行,自己的需要只有自己知道,每个时候的需要还都不一样,回答最喜欢的书是什么总是很困难,因为每个时期不一样,加个“最”字都太严重了;推荐别人看什么书也是个难事,每个人症状不一样,用药也不会相同。  出门除了钱,如果把要带的东西减到最少,那其实可以带本书。在我眼里,走路和读书是可以相伴的事,都很抽象,加分又不打扰,也都对身体好。有时带的书和路途上的遭遇有点吻合
期刊
黄笃:库奈里斯先生1936年出生于希腊著名的比利埃夫斯港,1956年移居罗马,并进入罗马美术学院学习。1960年在罗马的一家画廊做了第一次个展。如果关注一下西方现代艺术史,就会发现他有一件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那就是他于1969年在罗马直接将12匹马牵入画廊,并拴在画廊中—这是艺术史中一件难以避开的经典作品。  库奈里斯被认为是与博伊斯同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库奈里斯几乎
期刊
关于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  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位于北京华贸中心,紧邻大型购物中心新光天地,是繁华CBD中远离尘嚣的“应许之地”。  酒店拥有305间客房,包括38间套房和61间丽思卡尔顿行政客房。房间选用了柔和的装修风格,使客人体验到温馨的入住感受。  酒店共拥有6家餐厅及酒吧,包括巴罗洛意大利餐厅,玉中餐厅,香溢全天候餐厅,丽思卡尔顿酒吧,大堂吧和大卫杜夫会所。  客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世界各地的
期刊
1973年生于河北大名。1997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刘进安教授。现任教于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当代山水画的理论与创作研究。  主要展览  2004年,“‘多重语言’现代永墨作品展”。  2006年,“2006年全国中国画展”。  2007年,“2007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 
期刊
1975年,出生于北京。  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学士学位。师从张立辰、郭怡孮、金鴻钧、许继庄、赵宁安等诸位先生。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展览:  2017年,“阮晓晖花乌画作品展”(亨嘉堂,北京)。  2016年,“七零七零当代中国画八零后艺术家提名展”(中国政协文史馆,北京);  “山水有相逢——学院派先锋艺术家作品展”(天都首郡,黄山);  “两岸四地——艺术家作品联展
期刊
1903年5月8日,塔希提岛,除了临终时几个土著陪在身边之外,几乎无人注意到高更之死,但是这个塔希提小岛、这场平凡的故去,却把高更推向了后世的绝代传奇。  高更死在法国本土几千公里之外,太平洋法属的波利尼西亚群岛上。对高更的死,也许只有马丁主教小有留心,他几天后给教长汇报时写道:最近小岛上没有重大事件值得一提,除了有个名叫保罗·高更的人骤然死亡,他是知名画家,但也是上帝和一切道德的敌人。  死去之
期刊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C.G.荣格  前几日,微信朋友圈里刷爆“主要看气质”,我自是不明就里,可这句话看多,竟也生出几分玩味。  气质大概是心理,素养的外在投射,或是某种风骨。且不是一日养成,心智慢慢成熟后,所学见闻,世事沉浮,生活浸淫犹如投向我们内心湖泊的一块块击石,待得涟漪荡尽时,复又恢复平静,形成的一层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无处可得,但却实实在在的东西。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