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遮蔽下的现代人类精神困境

来源 :学问·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世纪大众文化的兴起与迅速繁荣,为深处精神与文化饥渴的现代人类找到了暂时的皈依之所,然而,身负重任的大众文化,在满足人们欲望的同时又使人们陷入一个隐形的文化荒漠:欲望的泛滥与心灵的空虚,身体的放纵与精神的沉沦,神圣的颠覆与信仰的缺失。在拯救文化的使命认可与表象遮蔽下,大众文化驶入了一条迷失之路。
  【关键词】大众文化;精神困境;遮蔽;拯救;迷失
  
  二十世纪是一个苦难与神秘交织的世纪。在二十世纪,人类经历了精神的低谷和文化的高峰,两次世界大战所带给人们的心灵创伤一度把人们的精神引入荒漠之中,而九十年代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又使深处精神饥渴的人们开始了饥不择食的对文化的疯狂占有之路。在知识狂欢与文化自足的遮蔽下,大众文化时代的精神困境不但没有消除,而且陷入更深的精神迷失中。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并未完成对现代人类精神拯救的使命,也未使大众走出自我迷失的幽谷。
  (一)欲望的泛滥与心灵的空虚
  在经历了物质极度贫乏的计划经济时代之后,中国迎来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大发展时期,以前被压抑与禁锢的欲望像潮水般涌来,让人欲罢不能。大众文化下的社会是一个消费型的社会,在汹涌澎湃着的物质之流中,人们寻求对生活压力的释放、寻求对空虚心灵的自慰,然而,他们获得的并不是出自生命内在需求的审美愉悦,而是陷入了"欲望的深渊",这是人类为自己制造的一个永远无法满足的需求"黑洞",它像一个会施魔法的女巫,驱使人不停地去追赶一个幻影。
  物欲的满足遮蔽了人们的心灵空虚,在潮水般的物欲之流中,还有谁会驻足观照自己的心灵需求?愈是追求物质,就愈是不满足,不满足后的心灵空虚就愈是牵引着人们不断地去追求,这样,就陷入了"不满足--追求--更不满足--更疯狂地追求"这样一个怪圈中,到最后,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人们在追求的旅途疯狂,在物质的巅峰绝望。在物质的极大丰盈以至再去追求的东西无处可寻时,他们会空虚得无法生存,这时他们或许才感觉到,他们苦苦追求的东西恰是对他们的捆锁,一种无形的精神镣铐和意志枷锁。所以,人们在消费欲求下的自由满足实际上是带着欲望镣铐的 "自由之舞",心灵的空虚被遮蔽在物欲的满足表象中,那种繁华背后所潜藏的是触目惊心的心理扭曲和灵魂萎缩。
  (二)身体的放纵与精神的沉沦
  在大众文化时代,被久已禁锢的身体欲望发泄出来,并且淋漓尽致。在一贯传统保守的中国,或许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对身体如此关注。然而,这样的矫正从一个极端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解放的同时又走向了另一种的禁锢:自由的禁锢,也即是精神的沉沦。
  在消费文化中,身体被认作是快乐的载体和幸福的源泉,尤其是女性的身体,成为消费的宠儿。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女权主义的声阵渐响,当代社会解放了身体的束缚和遮蔽,给身体的展露和交往带来了新的自由,这是对人性的解放和张扬;但是另一方面,对身体消费的过度重视又带来了精神的肉体化、庸俗化和商品化。与此同时,性开始泛滥起来,性欲取代了爱情,肉体替代了精神。中国人似乎一夜之间都从性沉睡中苏醒过来,身体彻底取代灵魂成为廉价的消费品。不仅如此,对身体欲望的放纵也赤裸裸地在文学及影视作品中表现出来,身体写作、感官描述,等等,文学对人的描写从形而上走向形而下、从上半身滑向下半身,身体的欲望与快感需求不断升温。伊格尔顿指出:"深受理性压抑之苦的现代人呼唤感性,身体的突围成了一场系统的冲动造反,是人身上一切晦暗的、欲求的本能反抗精神诸神的革命"。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身体写作"似乎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冲击力的"革命"先锋。在七十年代出生的所谓"美女作家"的小说里,酗酒、吸毒、纵欲、手淫、追求性高潮快感、泡酒吧、进舞厅……成为小说叙事的主体部分。寻求生存的刺激成为生存的全部内容,探索内心世界的历程最终发现的只是一片空白。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原本是对父权制文化的抗争与反叛,然而,在抗争与反叛中的身体写作,走向了身体的放纵与欲望的宣泄,由此,在身体的狂欢中,精神走向了沉沦。以纵欲为乐的生存理念,又如何会驻足观照精神的需求,身体的放纵无法遮蔽心灵的空虚,虚幻的快乐无法掩饰精神的颓废。"别把我当人看"、"我是流氓我怕谁"、"玩的就是心跳"等等,苍白无力的字眼写满精神的虚弱,在文化狂欢的热潮中走向灵魂的虚无。
  (三)神圣的颠覆与信仰的缺失
  大众文化下时代,是一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是一个世俗与祛媚的时代。在这里,神圣被颠覆,信仰被摧毁,留下的,是一个喧哗浮躁的完全世俗化了的地上红尘。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神本的权威被打破,人便成为我们生活的唯一关怀。脱离了神性崇高的时代,一切价值都呈现未完成态,一切都在颠覆的背后进行着所谓的重建。大众文化所引领的时代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一切神圣和崇高的东西被消解和颠覆,人们奉行及时行乐的人生哲学,拒绝宏大叙事,免谈责任意识和价值诉求,固然,这种对传统与专制的反叛不能说不是一种思想与行为方式的解放与选择,然而,令我们担忧的却是,大众狂欢下的文化是一种缺少深度的文化,在这种文化语境中,物质消费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世俗价值被极度张扬,精神价值渐趋衰微,纸醉金迷和一掷千金的生活追求最终使他们走向物的牢笼,成为"自由"的囚奴。如此一种世俗化乃至庸俗化、低俗化的价值取向暴露的是精神的极度空虚与生命的极度萎缩,信仰在沉浮中被玷污与践踏,人性在自贬中走向卑贱,如此,不能说不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四)文化的狂欢与文化的荒漠
  喧嚣浮躁的大众文化下,形形色色的所谓知识打着"文化"的旗号,堂皇进入了文化的殿堂。眼下种种喧嚣纷杂的大众文化现象指向的是文化退行和精神危机,"戏仿、反讽、秽语和文化颠覆"成为大众文化中的潮流。精英文化渐趋退位,大众文化以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神速占领了人们的心,站稳了自己的地盘,从表面上看,文化的外延确实扩大了,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是文化,娱乐文化、商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铺天盖地的文化大军,共同奏响着世纪的狂欢曲。我们生活的时代已完全成了文化的时代,然而,我们在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而自夸之时,不能不重新反思文化的分量与内涵,这个狂欢时代的文化压缩了我们曾经引以自豪、引以为身份地位象征的、具有尊贵品格的精英文化,不仅如此,它也降低了精英的品格与精神。在这里,消费主义至上,享乐主义盛行,人文精神不再,终极关怀缺席,娱乐日常生活的快餐文化消费,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文化也就沦为单向度的、匮乏贫困的文化。
  如此观之,大众文化在狂欢争鸣中,暴露着的正是文化的荒凉,真正的文化是缺席的,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所谓"文化"遮蔽了我们的视线与心灵,使我们在麻木与陶醉中走向精神的自我放逐,走向文化的荒漠,走向崇高的消解与神圣的颠覆,走向心灵的虚空与精神的沉沦。如此,我们不能不有所反思,大众文化在拯救文化的使命中走向了迷失,沦丧了自己。大众文化虚假繁荣表象背后的灵魂躯壳发出的呻吟,或许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思考:精英不再,文化何为?大众文化这艘承载无限吸引力的世纪航船,将驶向何方,我们需深深关注。
  
  【参考文献】
  [1][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常山.当代大众文化的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6).
  [3]孙叶飞.大众文化人文关怀透视[J].社会科学,2005,(04).
  [4]张捷鸿.大众与狂欢[J].山师大学报,2002,(02).
  [5]常山.关于当代大众文化的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06).
  作者简介:张丽芳(1982.12--),女,山东昌邑人,山东师范大学08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空间化思维是中国古人独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就了诗化的民族,空间化已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形成深层积淀,表现为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本文试图从这两方面论述李清照词的空间化倾向。  【关键词】空间化;李清照;意象;意境    古老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诗化的民族。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的意境完全不同于西方诗画有别的观点。古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一个诗化的民族,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在于
期刊
【摘要】以油画家徐悲鸿为例,分析艺术家人生经历对其作品的影响。徐悲鸿成年师从康有为,深受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思想的影响,其在日本考察学习期间,深受当时西方写实之风影响下的日本画的震惊,长达八年的留学苦读使他,吸收了西人写实思想,从而改良了中国画。  【关键词】绘画思想;中国画;写实主义    1徐悲鸿的生平  一个人的人生命运往往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命运。生于1895年而卒于1953年的徐悲鸿
期刊
【摘要】本文仅从人类求生存即摆脱饥饿的本能以及社会意识和女性自身的局限性角度探析人物命运的合理性,发掘作者对社会黑暗的抨击主题;同时运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志原理分析母女在痛苦追求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需求过程中存在其它人生道路的可能性与主人公的自我悲观无望、堕落相比较,发掘作者对人生悲苦的深刻生命体验的又一题。  【关键词】生存本能;社会意识;女性局限性;主观能动性;双重主题    文学界出现了
期刊
【摘要】狂欢在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那里意味着对官方意思形态、传统观念和社会秩序的一种反叛,它以戏谑的方式嘲弄了现实世界的严肃,撕破了文明面具下压抑人性的本质,给人们带来了一个自由平等、无拘无束、不拘一格的崭新的人性王国。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多数形象与现实中的女性形象一样,是一个被动、受控、弱小、从属的形象。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母亲"等。但在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
期刊
【摘要】杜丽娘,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她那强烈追求"至情"的悲剧精神,使她成为独特的一个艺术形象,她追求个性解放的悲剧形象呈现出强烈的反抗性,以情抗礼中又呈现出柔韧性,这个人物蕴含着丰富的悲剧意蕴,作者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这一悲剧形象,在她身上体现了悲剧的最高价值.  【关键词】杜丽娘 ;悲剧形象;情 礼;悲剧价值    《牡丹亭》这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最成功之处便是塑造了杜丽娘
期刊
【摘要】 在《米德尔马契》中,爱略特揭示虽然伦理自我主义者的行为违背道德原则,爱略特却在小说中倡导对其投去同情的一瞥,因为在同情的作用下会对为恶者进行宽容的道德评判,使他们的灵魂在爱的感召下得到救赎。  【关键词】爱略特;《米德尔马契》;道德 ; 自我主义; 同情    爱略特在《米德尔马契》这部小说中探讨了自我主义、同情、互助与责任等道德问题,表现了道德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是非善
期刊
【摘要】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最蓝的眼睛》中女权主义的彻底泯灭及黑人女性的觉醒,期望世人能够倾听黑人女性心灵深处的呐喊与挣扎,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同时,黑人女性自身要努力挣脱白人价值观的桎梏,建构出黑人女性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价值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  【关键词】女权主义;泯灭;觉醒;价值观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处女作《最
期刊
【摘要】80集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播出后掀起了阵阵收视狂潮,它博采众长为己所用,利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调侃戏谑,带给观众一道狂欢的娱乐大餐。而《武林外传》也对我们传统的戏剧形态——戏曲,有很多借鉴和学习,让观众眼前一亮。本文将对《武林外传》对中国戏曲的借鉴做出分析,以从中得到一些戏曲和电视剧结合的启示。  【关键词】武林外传;陌生化;戏曲元素     80集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自2005年
期刊
【摘要】资产阶级阔少亚历克·德伯只是玷污了苔丝的肉体,但安吉尔·克莱尔却完全摧毁了苔丝的精神世界。无论是真小人亚历克还是伪君子安吉尔都无法改变苔丝悲惨的命运。  【关键词】真小人;伪君子;苔丝    一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以浓烈的悲观主义情绪,开创了英国文学的哈代时代,成为"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曹操与汉室的关系;《汉纪》的思想表露以及《汉纪》具体的写作情况三个方面,论证了《汉纪》的修订不可能是曹操授意所为。  【关键词】《汉纪》;荀悦;曹操;修订原因    《汉纪》成书于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作者荀悦,字仲豫,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荀悦在修编《汉纪》之时,东汉政权事实上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境地。然而,荀悦仍然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了这项看似与时局无关的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