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要求实现“人的城镇化”。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社会人口的充分就业。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正处在转型发展期,城镇化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社会不同群体间的利益矛盾依然存在等。推进下一步城镇化的发展要对症下药,既要加强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又要在政策执行过程照顾到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均衡,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实现人的城镇化。
【关键词】:十八大 城镇化 成就 问题 对策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城镇化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的一项重点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
一、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1.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进入新型城镇化以来,我国的城乡发展也进入了转型发展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4%,比2012年末提高了4.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了1.4%,有效的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城镇化率稳步提升。
2.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新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居民生活水平也有着显著的变化。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616元,比2012年增加了9489元,增幅达6.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此外,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恩格尔系数下降至29.3%。在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发展的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致力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城市社会保障的资金支出,致力于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失业保险的不断完善。
3.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明显增强
在国家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在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是现代化交通运输,对于实现城乡发展起着物质连接作用。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据《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7.35%(常住人口/总人口),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国城镇化率总体水平不高。我国的城镇化计算方法是将在城镇居住连续超过6个月的居民纳入计算中。但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并未取得城市市民身份,生活水平与当地市民相差较大,公共服务问题也未得到妥善解決。按照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2016年我国实际城镇化率仅为41.2%(户籍人口/总人口)。因此,城镇化率存在虚高。第二,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发展水平不一,总体水平不高。
2.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建设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其主要表现为:其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实现一体化。与户籍制度相对应,我国实行的是城市和农村两轨并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2014年我国停止了对旧的户口类别的区分,但是附着于旧的户籍制度之上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实现城乡一体化。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缓慢,总体呈现为严重地发展滞后的状态,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3.城市协同性发展不足,综合承载力不够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表现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区域间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管理水平差别较大。一方面,特大城市经济水平高,城市人口集聚过快,总量庞大,但资源有限,人均服务相对不足,但城市管理能力却没有跟上脚步,一边严格把控户籍关口,一边又无法真正阻止人口的过分集聚,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给环境带了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内地城市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发展缓慢,不足以为大量的农民工创造更多的的就业岗位,城镇化速度缓慢。
三、城镇化发展对策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由于各地发展水平、管理能力等存在显著差异,户籍制度改革要结合当地水平有序开展,区别对待。对于特大城市而言,城市的资源、公共财政等决定了其容纳能力。大城市人口高度聚集,一旦放开户籍准入门槛,无疑会给这些城市的公共资源和公共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而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城市承载压力小,市民化吸纳潜力较大,可以考虑全面开放落户限制,降低户籍准入门槛。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的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较发达,因此,城镇化水平显示出较大的差异。加快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要立足各地域优势,将现有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此外,不同区域间要走协调互助联动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单一推进。东部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应深入内陆,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支持东部地区发展,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苏醒。
3.挖掘地方特色,提高自身优势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因此,加快城镇化建设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避免“克隆”现象。在规划建设中国要充分开发利用历史资源,丰富其内涵。此外,城镇化建设要丰富城市特色人性,打造“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特征的城市。
作者简介:王梦珂(1994年) 女 汉族 安徽省阜阳市 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关键词】:十八大 城镇化 成就 问题 对策
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城镇化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的一项重点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因此,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是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
一、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1.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进入新型城镇化以来,我国的城乡发展也进入了转型发展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4%,比2012年末提高了4.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了1.4%,有效的促进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城镇化率稳步提升。
2.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新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的居民生活水平也有着显著的变化。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616元,比2012年增加了9489元,增幅达6.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此外,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恩格尔系数下降至29.3%。在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发展的同时,中央和地方政府致力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城市社会保障的资金支出,致力于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失业保险的不断完善。
3.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明显增强
在国家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在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的作用不可替代,尤其是现代化交通运输,对于实现城乡发展起着物质连接作用。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据《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7.35%(常住人口/总人口),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国城镇化率总体水平不高。我国的城镇化计算方法是将在城镇居住连续超过6个月的居民纳入计算中。但实际上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并未取得城市市民身份,生活水平与当地市民相差较大,公共服务问题也未得到妥善解決。按照户籍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2016年我国实际城镇化率仅为41.2%(户籍人口/总人口)。因此,城镇化率存在虚高。第二,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发展水平不一,总体水平不高。
2.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建设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其主要表现为:其一,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实现一体化。与户籍制度相对应,我国实行的是城市和农村两轨并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虽然2014年我国停止了对旧的户口类别的区分,但是附着于旧的户籍制度之上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实现城乡一体化。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缓慢,总体呈现为严重地发展滞后的状态,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3.城市协同性发展不足,综合承载力不够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表现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区域间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管理水平差别较大。一方面,特大城市经济水平高,城市人口集聚过快,总量庞大,但资源有限,人均服务相对不足,但城市管理能力却没有跟上脚步,一边严格把控户籍关口,一边又无法真正阻止人口的过分集聚,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给环境带了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内地城市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发展缓慢,不足以为大量的农民工创造更多的的就业岗位,城镇化速度缓慢。
三、城镇化发展对策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由于各地发展水平、管理能力等存在显著差异,户籍制度改革要结合当地水平有序开展,区别对待。对于特大城市而言,城市的资源、公共财政等决定了其容纳能力。大城市人口高度聚集,一旦放开户籍准入门槛,无疑会给这些城市的公共资源和公共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而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城市承载压力小,市民化吸纳潜力较大,可以考虑全面开放落户限制,降低户籍准入门槛。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的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较发达,因此,城镇化水平显示出较大的差异。加快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要立足各地域优势,将现有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此外,不同区域间要走协调互助联动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单一推进。东部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应深入内陆,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支持东部地区发展,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苏醒。
3.挖掘地方特色,提高自身优势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因此,加快城镇化建设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避免“克隆”现象。在规划建设中国要充分开发利用历史资源,丰富其内涵。此外,城镇化建设要丰富城市特色人性,打造“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特征的城市。
作者简介:王梦珂(1994年) 女 汉族 安徽省阜阳市 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