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为广播节目是在录音室或直播间生产播出的,播音员主持人的面前并没有听众,但是播音员主持人必须想象着他的面前有听众。怎么做到有对象感,本文做了一些有益探讨。
【关键词】对象感问题;方法;措施
引言:
什么是对象感呢?我们细细观察日常生活会发现,人们在彼此谈话时,讲话者越有针对性,讲得越生动具体,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交流,那么听者就越容易被感染和接受。播音员坐在播音室里播音,面对着的是话筒,看不到听众。但播音员要设想自己面前有听众,要有听众就在面前的感觉。这就是对象感。那么,播音员怎样才能有对象感呢?
一、要摆正位置
播音员是宣传员,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国内外大事以及传播知识等等,要对听众起到鼓舞、教育和指导的作用。播音员与听众应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但是有的播音员在播音时,口吻以领导者或者智者自居,位于听众之上;有的为取悦听众矫揉造作,嗲声嗲气。这些都是没有摆正位置带来的问题。比如有家电台在夜间开办了《午夜悄悄话》节目,主题是爱情、亲情、友情,听众参与的热情度很高,但主持人却以智者的姿态出现,处处觉得自己高人一筹,常常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听众,不仅语气较为生硬,甚至还在节目中训斥听众,结果听众纷纷流失;还有一家电台开办了《星星知我心》互动节目,女主持人模仿港台语腔与听众在节目中随意调侃,最终这档节目因低俗而被停播。因此,作为播音员,首先要摆正与听众之间的关系。
二、要研究受众
播音员、主持人获得对象感最重要的方法是要研究听众,是哪些人在听,听众关注什么,喜欢什么,他们的收听习惯如何等。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收听对象,针对不同的对象,播音员主持人就要采取不同的播音方法。这些变化要建立在播音员、主持人把握受众对有声语言表达的反应上。在播出前和播出中,播音员主持人要揣摩受众的反应,做出相应的有声语言表达的调整。只有如此,对象感才是真正的活跃的对象感。播音员主持人可以从传播的源头来思考:节目是播给谁听,什么形式,要达到什么效果。可以设想听众是自己最愿意推心置腹的朋友,这个朋友是真实存在的,想象着自己正看着这个朋友的眼晴,告诉他稿件的内容。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凭借曾有的经历仿佛真的看到这位朋友的表情和态度,根据对方的反馈,调整播讲的技巧。
三、要丰富知识
有许多播音员认为,只要普通话说得好,把句子读顺畅就行了,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播音员担负着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责任,虽从事的职业不是教师,但其社会职责与教师同样重要,而且,从其社会影响面来说,比教师更大更广。因此,对播音员来说,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播音员自身的文化知识功底打得扎实,在播音时,才能将相关知识讲得有滋有味,听众才听得明白,乐于接受。否则,如果播音员自己糊里糊涂,一知半解,播讲起来必定味同嚼腊。比如对农节目,如果播音员学习了有关农村政策,对发展生产、农民富裕的相关措施熟知,拿到稿件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播讲愿望。如果播音员连农村的基本情况都搞不明白,对农村的事情根本就不关心,对农民朋友没有感情,就不可能打动听众、吸引听众从而达到传播知识促进致富的目的。
四、要深入生活
著名播音员、主持人朱军曾经说过:“要想让播讲的内容打动受众,播音员必须深入生活,对生活有较深的感悟,让自己融入到生活之中。”比如,播诵反映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类的通讯,就要求播音员有真切的生活体验,播诵起来才会感同身受,才能恰如其分地应用感情,带着深情去描绘、去叙述、去展现,听众才能受到感染。反之,如果播音员不深入生活,对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视若罔闻,不接地气,那么,播讲起来必然索然无味,语冷音涩。生活是丰富的、广阔的,要求播音员细心地品味生活,善于发现和思索生活中的真、善、美以及假、丑、恶,拿到稿件后,播音员不仅要熟悉稿件的字词,还要把它放到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去感悟。做到了这一点,播诵的内容才有生活气息,才能把文章播进听众的心里。对播音员而言,那就是有了鲜活的播音对象。
五、要学会沟通
大多数播音员在具体生活中的沟通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坐在播音室里与见不着面的虚拟听众沟通却常常感到困难。大多数节目,比如新闻(专题)类、知识类节目,与听众沟通的相对较少,但文艺类、谈话类节目与听众的沟通就多一些,要求就高一些。有的节目没有听众的现场参与,有的节目却要与听众互动直播。但无论哪一种形式,沟通必不可少。对没有听众直接参与的节目,播音员要站在听众的角度,提前充分考慮听众想说什么,想问什么,有什么需求,有什么心声,在播讲的时候,就巧妙地把听众的这些诉求剥衣见笋、娓娓道来,让听众在不言之中达到没有交流胜似交流的收听效果。有时,播音员还可以故设悬念,让听众的疑问在期待中一一揭晓,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感。这些,实际上都是隐性沟通。对听众参与的互动直播节目,要求播音员反映要快,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听众提出的问题作出较为恰当的回答;同时要求主持人在节目开始之前,就要学习和掌握大量与主持相关的知识并烂熟于胸;另外,对待听众,要热情如友,就像老朋友一样,既要耐心倾听对方关注的问题,又要积极出主意,想办法,解答听众的疑难,使其通过交流获得知识,缓解情绪,解决问题,找到快乐。
【关键词】对象感问题;方法;措施
引言:
什么是对象感呢?我们细细观察日常生活会发现,人们在彼此谈话时,讲话者越有针对性,讲得越生动具体,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交流,那么听者就越容易被感染和接受。播音员坐在播音室里播音,面对着的是话筒,看不到听众。但播音员要设想自己面前有听众,要有听众就在面前的感觉。这就是对象感。那么,播音员怎样才能有对象感呢?
一、要摆正位置
播音员是宣传员,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国内外大事以及传播知识等等,要对听众起到鼓舞、教育和指导的作用。播音员与听众应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但是有的播音员在播音时,口吻以领导者或者智者自居,位于听众之上;有的为取悦听众矫揉造作,嗲声嗲气。这些都是没有摆正位置带来的问题。比如有家电台在夜间开办了《午夜悄悄话》节目,主题是爱情、亲情、友情,听众参与的热情度很高,但主持人却以智者的姿态出现,处处觉得自己高人一筹,常常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听众,不仅语气较为生硬,甚至还在节目中训斥听众,结果听众纷纷流失;还有一家电台开办了《星星知我心》互动节目,女主持人模仿港台语腔与听众在节目中随意调侃,最终这档节目因低俗而被停播。因此,作为播音员,首先要摆正与听众之间的关系。
二、要研究受众
播音员、主持人获得对象感最重要的方法是要研究听众,是哪些人在听,听众关注什么,喜欢什么,他们的收听习惯如何等。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收听对象,针对不同的对象,播音员主持人就要采取不同的播音方法。这些变化要建立在播音员、主持人把握受众对有声语言表达的反应上。在播出前和播出中,播音员主持人要揣摩受众的反应,做出相应的有声语言表达的调整。只有如此,对象感才是真正的活跃的对象感。播音员主持人可以从传播的源头来思考:节目是播给谁听,什么形式,要达到什么效果。可以设想听众是自己最愿意推心置腹的朋友,这个朋友是真实存在的,想象着自己正看着这个朋友的眼晴,告诉他稿件的内容。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凭借曾有的经历仿佛真的看到这位朋友的表情和态度,根据对方的反馈,调整播讲的技巧。
三、要丰富知识
有许多播音员认为,只要普通话说得好,把句子读顺畅就行了,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播音员担负着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责任,虽从事的职业不是教师,但其社会职责与教师同样重要,而且,从其社会影响面来说,比教师更大更广。因此,对播音员来说,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播音员自身的文化知识功底打得扎实,在播音时,才能将相关知识讲得有滋有味,听众才听得明白,乐于接受。否则,如果播音员自己糊里糊涂,一知半解,播讲起来必定味同嚼腊。比如对农节目,如果播音员学习了有关农村政策,对发展生产、农民富裕的相关措施熟知,拿到稿件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播讲愿望。如果播音员连农村的基本情况都搞不明白,对农村的事情根本就不关心,对农民朋友没有感情,就不可能打动听众、吸引听众从而达到传播知识促进致富的目的。
四、要深入生活
著名播音员、主持人朱军曾经说过:“要想让播讲的内容打动受众,播音员必须深入生活,对生活有较深的感悟,让自己融入到生活之中。”比如,播诵反映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类的通讯,就要求播音员有真切的生活体验,播诵起来才会感同身受,才能恰如其分地应用感情,带着深情去描绘、去叙述、去展现,听众才能受到感染。反之,如果播音员不深入生活,对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视若罔闻,不接地气,那么,播讲起来必然索然无味,语冷音涩。生活是丰富的、广阔的,要求播音员细心地品味生活,善于发现和思索生活中的真、善、美以及假、丑、恶,拿到稿件后,播音员不仅要熟悉稿件的字词,还要把它放到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去感悟。做到了这一点,播诵的内容才有生活气息,才能把文章播进听众的心里。对播音员而言,那就是有了鲜活的播音对象。
五、要学会沟通
大多数播音员在具体生活中的沟通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坐在播音室里与见不着面的虚拟听众沟通却常常感到困难。大多数节目,比如新闻(专题)类、知识类节目,与听众沟通的相对较少,但文艺类、谈话类节目与听众的沟通就多一些,要求就高一些。有的节目没有听众的现场参与,有的节目却要与听众互动直播。但无论哪一种形式,沟通必不可少。对没有听众直接参与的节目,播音员要站在听众的角度,提前充分考慮听众想说什么,想问什么,有什么需求,有什么心声,在播讲的时候,就巧妙地把听众的这些诉求剥衣见笋、娓娓道来,让听众在不言之中达到没有交流胜似交流的收听效果。有时,播音员还可以故设悬念,让听众的疑问在期待中一一揭晓,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感。这些,实际上都是隐性沟通。对听众参与的互动直播节目,要求播音员反映要快,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听众提出的问题作出较为恰当的回答;同时要求主持人在节目开始之前,就要学习和掌握大量与主持相关的知识并烂熟于胸;另外,对待听众,要热情如友,就像老朋友一样,既要耐心倾听对方关注的问题,又要积极出主意,想办法,解答听众的疑难,使其通过交流获得知识,缓解情绪,解决问题,找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