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每一首歌曲或乐曲,都为儿童塑造了完美的音乐形象。教师要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美发掘出来,利用兴趣教学手段,创设音乐审美情境,使儿童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置于美的氛围中,体验、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儿童就会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兴趣盎然。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与教的过程始终伴随在快乐于活动之中,让孩子们喜欢音乐、喜欢音乐课!
一、听一听,从听中感受音乐。“听”便是听音乐、欣赏音乐;在听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在听的过程中体验音乐。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而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聆听。任何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到认识字、会写字,都是从听觉开始,首先听会了才会认、会写。因此,孩子学习音乐也应该遵循这一认知事物的规律,从听觉开始,只有听之熟之才能够进一步认识音乐、感受音乐的内涵、体验音乐的美,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例如:在一个欣赏音乐的过程或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播放一段音乐———《小袋鼠》(欢快活泼跳跃),请孩子描述自己从音乐中听到、想到、“看”到的音乐形象,并说说为什么?目的是要求孩子关注音乐,把孩子带入音乐中,促使孩子在听的活动中熟悉音乐。
二、动一动,从动中体验音乐。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也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音乐知识的学习。如何使这些内容的教学有乐趣、有创造性,并真正具有音乐性,能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情感,是音乐教学审美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们的教师也常常因为孩子们课堂上好动,不专心听讲而烦恼。为什么不将孩子的这种天性运用于课堂活动之中呢?在一节音乐课中,为了组织学生仔细听音乐并分辨出其中的主题音乐,我让学生每人手里拿着一张旧报纸,听着音乐,并随着音乐的节奏有规律地抖动手中的报纸,当听到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时,则撕开手中的报纸,撕了几次则表明主题出现了几次,这时孩子会精神高度集中听音乐而完成手中的动作。这样的活动是孩子们生活中喜欢玩的游戏,将它运用于音乐课堂中,既让学生玩得高兴,又完成了教学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从孩子熟悉的生活出发,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从先前的生活经验里获得音乐情感体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一定能碰撞出音乐情感的火花。
三、画一画,从画中理解音乐。让孩子接近音乐,喜欢音乐,欣赏音乐,必须打破孩子对音乐的神秘感,用极易理解音乐的手法帮助孩子理解音乐,使孩子们能真正听得懂音乐,喜欢听音乐,用心用情去听音乐,再理解、评价、分析音乐,逐步成为一个学会使用音乐的人,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画”音乐,是一个容易使孩子进入音乐的过程,在画的过程中帮助孩子记忆音乐、理解音乐,这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效果最好。如教《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根据此歌内容绘制了一幅红领巾荡桨戏水的彩图。图中那绿树红墙、巍峨的白塔、蔚蓝的水面、划桨的少年、飘荡的小船,为祖国山河增添了壮美的景色,为孩子们的童年生活营造了愉悦的氛围。我让他们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听着录音范唱和老师生动而富于情感的语言描述。在彩图的视觉形象中,随着歌曲优美而流畅的旋律,孩子们完全沉浸在审美情境之中,思维进入了音乐想象的空间。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体验到歌曲特定的情绪和旋律的内在美。从而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以及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发散思维能力,促进了他们音乐艺术素养的提高。
四、做一做,从做中表现音乐。在这里,“做”是要求孩子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音乐,将乐曲、歌曲进行二度创作。通过多种实践活动,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个自主探究探讨的机会,引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诱发孩子的创作激情,激活孩子的想象思维,将孩子引领到感悟音乐的更高境界。在一堂课题为《小青蛙》的音乐课中,我们发现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和表现力有多大!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发现模仿青蛙叫声的方法。孩子们各显神通:用嘴发声模仿、反复挤压矿泉水瓶发出“蛙鸣”的声音,用瓶盖、尺子有节奏地摩擦课桌发出“蛙鸣”的声音……形成了一组“青蛙合唱交响曲”,很好地创设了音乐情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另一节《调皮的小闹钟》里,教师与学生围坐成圈,模拟成闹钟的形象,并随音乐扮演时间行走。既表现了音乐的形象,也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了音乐的表现力,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音乐实践活动并不只表现为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形式:随乐律动表现音乐的情绪;根据歌曲、乐曲的意境创设情境———剪贴、装饰、摆设等;探究各种打击乐器的不同敲击方法和不同的音色、节奏衬托歌曲、乐曲的情绪;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以各种声势创设、衬托音乐意境;根据音乐即兴创编游戏、音乐剧等等。
五、编一编,从编中长知识。有些知识是枯燥的,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鼓励学生把抽象的知识编成儿歌、顺口溜。这样在编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巩固了知识、避免了知识的空洞传授,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比如在记忆一些符号时是这样编的:终止线:一根细,一根粗,放在曲子最后处;小朋友,要记住,看见它俩就结束。连线:身子弯弯像座桥,有长有短有大小;桥下音若不同,千万记住唱连贯;桥下两音若相同,合成一音飞过桥,黑三角,小又小,唱得轻巧短又跳。换气记号:小尖角,头朝地;见了它,换口气……这些儿歌形象生动有趣,并且言简意赅,把符号的形象、作用表现得很清楚。孩子们在记忆学习时就比较容易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贴近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注重孩子对音乐最基本的感受、体验,做孩子中的一员,和孩子们一起“玩”,让他们对音乐感兴趣,有学习、参与的愿望,在愉悦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才能更好地完成音乐教育的目的。
一、听一听,从听中感受音乐。“听”便是听音乐、欣赏音乐;在听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在听的过程中体验音乐。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而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聆听。任何一个人从牙牙学语到认识字、会写字,都是从听觉开始,首先听会了才会认、会写。因此,孩子学习音乐也应该遵循这一认知事物的规律,从听觉开始,只有听之熟之才能够进一步认识音乐、感受音乐的内涵、体验音乐的美,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例如:在一个欣赏音乐的过程或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我播放一段音乐———《小袋鼠》(欢快活泼跳跃),请孩子描述自己从音乐中听到、想到、“看”到的音乐形象,并说说为什么?目的是要求孩子关注音乐,把孩子带入音乐中,促使孩子在听的活动中熟悉音乐。
二、动一动,从动中体验音乐。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也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音乐知识的学习。如何使这些内容的教学有乐趣、有创造性,并真正具有音乐性,能唤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情感,是音乐教学审美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们的教师也常常因为孩子们课堂上好动,不专心听讲而烦恼。为什么不将孩子的这种天性运用于课堂活动之中呢?在一节音乐课中,为了组织学生仔细听音乐并分辨出其中的主题音乐,我让学生每人手里拿着一张旧报纸,听着音乐,并随着音乐的节奏有规律地抖动手中的报纸,当听到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时,则撕开手中的报纸,撕了几次则表明主题出现了几次,这时孩子会精神高度集中听音乐而完成手中的动作。这样的活动是孩子们生活中喜欢玩的游戏,将它运用于音乐课堂中,既让学生玩得高兴,又完成了教学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从孩子熟悉的生活出发,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从先前的生活经验里获得音乐情感体验,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一定能碰撞出音乐情感的火花。
三、画一画,从画中理解音乐。让孩子接近音乐,喜欢音乐,欣赏音乐,必须打破孩子对音乐的神秘感,用极易理解音乐的手法帮助孩子理解音乐,使孩子们能真正听得懂音乐,喜欢听音乐,用心用情去听音乐,再理解、评价、分析音乐,逐步成为一个学会使用音乐的人,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画”音乐,是一个容易使孩子进入音乐的过程,在画的过程中帮助孩子记忆音乐、理解音乐,这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效果最好。如教《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根据此歌内容绘制了一幅红领巾荡桨戏水的彩图。图中那绿树红墙、巍峨的白塔、蔚蓝的水面、划桨的少年、飘荡的小船,为祖国山河增添了壮美的景色,为孩子们的童年生活营造了愉悦的氛围。我让他们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听着录音范唱和老师生动而富于情感的语言描述。在彩图的视觉形象中,随着歌曲优美而流畅的旋律,孩子们完全沉浸在审美情境之中,思维进入了音乐想象的空间。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体验到歌曲特定的情绪和旋律的内在美。从而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以及丰富的联想、想象和发散思维能力,促进了他们音乐艺术素养的提高。
四、做一做,从做中表现音乐。在这里,“做”是要求孩子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音乐,将乐曲、歌曲进行二度创作。通过多种实践活动,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个自主探究探讨的机会,引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诱发孩子的创作激情,激活孩子的想象思维,将孩子引领到感悟音乐的更高境界。在一堂课题为《小青蛙》的音乐课中,我们发现了孩子们的创作热情和表现力有多大!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发现模仿青蛙叫声的方法。孩子们各显神通:用嘴发声模仿、反复挤压矿泉水瓶发出“蛙鸣”的声音,用瓶盖、尺子有节奏地摩擦课桌发出“蛙鸣”的声音……形成了一组“青蛙合唱交响曲”,很好地创设了音乐情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另一节《调皮的小闹钟》里,教师与学生围坐成圈,模拟成闹钟的形象,并随音乐扮演时间行走。既表现了音乐的形象,也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了音乐的表现力,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音乐实践活动并不只表现为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形式:随乐律动表现音乐的情绪;根据歌曲、乐曲的意境创设情境———剪贴、装饰、摆设等;探究各种打击乐器的不同敲击方法和不同的音色、节奏衬托歌曲、乐曲的情绪;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以各种声势创设、衬托音乐意境;根据音乐即兴创编游戏、音乐剧等等。
五、编一编,从编中长知识。有些知识是枯燥的,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鼓励学生把抽象的知识编成儿歌、顺口溜。这样在编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巩固了知识、避免了知识的空洞传授,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比如在记忆一些符号时是这样编的:终止线:一根细,一根粗,放在曲子最后处;小朋友,要记住,看见它俩就结束。连线:身子弯弯像座桥,有长有短有大小;桥下音若不同,千万记住唱连贯;桥下两音若相同,合成一音飞过桥,黑三角,小又小,唱得轻巧短又跳。换气记号:小尖角,头朝地;见了它,换口气……这些儿歌形象生动有趣,并且言简意赅,把符号的形象、作用表现得很清楚。孩子们在记忆学习时就比较容易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贴近孩子的生活,尊重孩子的认知规律,注重孩子对音乐最基本的感受、体验,做孩子中的一员,和孩子们一起“玩”,让他们对音乐感兴趣,有学习、参与的愿望,在愉悦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才能更好地完成音乐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