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实质上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高度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要积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每位教师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追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的民族若想在21世纪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与我们的初中教育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当然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要创设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理想的创新课堂环境,应该是师生关系极度的融洽,课堂氛围轻松愉悦,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新学习中来;教师也能够与学生亦师亦友,教学相长,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也是团队合作的参与者。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圣地,而更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舞台。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培养并保护学生创新勇气和热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离经叛道”的观点或想法,迸发出千奇百怪的创新“火花”。对此,教师要给予百分百的宽容和尽量充分的肯定。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即使學生在创新学习的探索中产生了片面或不恰当的意见和想法,也要给予恰当的鼓励,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浇灭其创新的“火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发展,而且是历史与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义务。还可以用诸多华裔物理学家屡获诺贝尔奖、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内容给予学生学好物理,创新发展的信心,这也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
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极大地激发出来,从内心产生不可估量的创新欲望,才能为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主观心理基础。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其科学的创新习惯
法国的拉普拉斯说过:“认识一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认识天才的发现本身更少用途。”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认识能起到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延伸人的感官,使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在物理教材中,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定理、定律的发现以及物理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它。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数学法、理想方法等。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现象的发现,每一要领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这些方法。伽利略利用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验法、理想方法),发现了惯性定律的实质;惠更斯把光的传播同人们熟知的声音的传播相类比(类比法),创立了光的波动说;麦克斯韦创立麦克斯韦方程组时,大量运用了数学方法;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大量地使用了假说法等。我们可将这些方法灵活机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大量的物理情景、物理事例、实验数据,供学生观察、探索,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在思考、想象的基础上,提出假设、运用方法,得出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掌握方法。
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要重视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因为怀疑是创新的孕育体。要引导学生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分数,轻能力”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恰当地指导,及时地点拨。
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搞清楚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思考;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新。
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三、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李政道博士在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一次演讲中说,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动手做各种用具、家具的习惯,动手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18世纪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搞的,因此不会动手,绝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现在的学生,不重视动手,这显然是错误的,要养成动手的习惯,不要以为动手就非要有精密的仪器,做复杂的实验,也可用比较简单的仪器做实验。生理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动手操作活动可刺激头脑的活动,起到向休眠的大脑中添加生机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灵手巧”现象。
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实验以及开放实验室等,都可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提供广阔的天地。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如进行一些家庭实验和课外实验,运用学生随手可取的家庭日常生活用品进行一些测量、设计、实验等活动,也是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有效措施。
四、在习题训练提高创新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习题训练,在习题训练中,提倡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即只给基本的已知条件,让学生补充条件,修改条件,提出新的问题,或采用题组形式,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新的提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一题多解,即围绕一个问题,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设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通过纵横发散,串联知识,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触类旁通之目的。一题多变,即题型互换,用原问题创造出新问题,已知未知互换,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通过习题训练,学生思维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充分思考,使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创新思维具备了,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培养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是未来社会的要求,是今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天成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中养成的。我们的初中物理课堂能否承担这一伟大的民族历史任务,就看我们的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沈德立.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
[2]张宪魁,王欣.物理学方法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3.
[3]吴中光.物理学史.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1.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的民族若想在21世纪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与我们的初中教育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当然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要创设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理想的创新课堂环境,应该是师生关系极度的融洽,课堂氛围轻松愉悦,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新学习中来;教师也能够与学生亦师亦友,教学相长,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也是团队合作的参与者。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圣地,而更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舞台。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培养并保护学生创新勇气和热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离经叛道”的观点或想法,迸发出千奇百怪的创新“火花”。对此,教师要给予百分百的宽容和尽量充分的肯定。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即使學生在创新学习的探索中产生了片面或不恰当的意见和想法,也要给予恰当的鼓励,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浇灭其创新的“火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发展,而且是历史与国家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义务。还可以用诸多华裔物理学家屡获诺贝尔奖、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内容给予学生学好物理,创新发展的信心,这也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
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极大地激发出来,从内心产生不可估量的创新欲望,才能为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主观心理基础。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其科学的创新习惯
法国的拉普拉斯说过:“认识一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认识天才的发现本身更少用途。”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认识能起到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延伸人的感官,使人获得更多的信息。在物理教材中,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定理、定律的发现以及物理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它。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数学法、理想方法等。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现象的发现,每一要领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这些方法。伽利略利用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验法、理想方法),发现了惯性定律的实质;惠更斯把光的传播同人们熟知的声音的传播相类比(类比法),创立了光的波动说;麦克斯韦创立麦克斯韦方程组时,大量运用了数学方法;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大量地使用了假说法等。我们可将这些方法灵活机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大量的物理情景、物理事例、实验数据,供学生观察、探索,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在思考、想象的基础上,提出假设、运用方法,得出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掌握方法。
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要重视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因为怀疑是创新的孕育体。要引导学生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分数,轻能力”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恰当地指导,及时地点拨。
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搞清楚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思考;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新。
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三、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李政道博士在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一次演讲中说,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动手做各种用具、家具的习惯,动手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18世纪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中国人搞的,因此不会动手,绝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现在的学生,不重视动手,这显然是错误的,要养成动手的习惯,不要以为动手就非要有精密的仪器,做复杂的实验,也可用比较简单的仪器做实验。生理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动手操作活动可刺激头脑的活动,起到向休眠的大脑中添加生机的效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灵手巧”现象。
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外实验以及开放实验室等,都可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提供广阔的天地。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如进行一些家庭实验和课外实验,运用学生随手可取的家庭日常生活用品进行一些测量、设计、实验等活动,也是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有效措施。
四、在习题训练提高创新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习题训练,在习题训练中,提倡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即只给基本的已知条件,让学生补充条件,修改条件,提出新的问题,或采用题组形式,层层“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新的提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一题多解,即围绕一个问题,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设想出多种方法来解决,通过纵横发散,串联知识,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触类旁通之目的。一题多变,即题型互换,用原问题创造出新问题,已知未知互换,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通过习题训练,学生思维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充分思考,使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创新思维具备了,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培养跨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是未来社会的要求,是今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天成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中养成的。我们的初中物理课堂能否承担这一伟大的民族历史任务,就看我们的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切实提高学生整体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沈德立.创造力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
[2]张宪魁,王欣.物理学方法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3.
[3]吴中光.物理学史.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