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进行探讨,以不断改进急救护理方法、措施,提高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在入院救治之前,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予以保障。方法 选择作者所在医院的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院前急救护理相关资料进总结性分析。结果 经及时的院前急救护理,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成功的救治,无1例死亡,平均住院26天后,患者全部出院,预后状况良好。结论 通过院前急救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治疗预后效果,值得进一步加强临床研究与实践力度。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作者所在医院从2012年1月到2013年3月,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52岁。在接到报告后,到达急救护理现场的时间均在20分钟以内,且所有患者的意识清楚,无昏迷现象,从他们的自我表述来看,所有患者均存在呼吸困难以及心前区疼痛,从心电图来看,所有患者的ST-T都存在一定的改变。进行急救护理的地点包括家庭场所、办公场所、公共娱乐场所以及路边等。
1.2急救护理方法
1.2.1前期准备
首先,要准备好相关的医护用品、药品,比如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镇静药、抗心律失常药等等。并在出车的途中,根据调度电话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对患者状况最初基本预测,保证在到达现场后能够立即开展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同时,还需要在途中尽可能与患者家属建立起先期联系,指导他们如何对患者进行处理,不要惊慌失措。
1.2.2快速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
第一,基本病情了解。当急救护理的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当马上把患者体位调整为平卧,并对其病史进行了解,对其呼吸、脉搏以及血压等进行测量,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情绪进行一定的安抚。
第二,吸氧。依旧是患者保持平卧体位,并通过面罩或鼻导管向患者供氧,以缩小梗死面积。氧气的浓度要使患者的病情而定。如果患者的胸疼、胸闷较为严重,氧浓度应当控制在40%左右,每分钟5升到6升,对于胸疼、胸闷情况不太严重,或是症状已经减轻的患者,氧浓度应当控制在35%左右,每分钟3升到4升。
第三,止痛。为了使患者的疼痛感得到减轻,可以对患者予以吗啡或哌替啶,用量与用法分别为吗啡皮下注射5毫克到10毫克,哌替啶肌肉注射50毫克到100毫克。如果患者的疼痛感不太剧烈,可以选择予以患者罂粟碱或是可待因,用法用量为口服或肌注0.03毫克到0.06毫克。通过止痛,能够使患者的情绪镇静下来,以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患者的心肌受到过于严重的损伤,控制病情进一步恶化。
第四,硝酸甘油的应用。在未开辟静脉通道之前,首先予以患者硝酸甘油含服,用量在0.3毫克到0.6毫克左右,如果情况需要,可以在5分钟后,再使其含服1次,最多3次;在患者的静脉通道建立好后,可直接用5%葡萄糖+20毫克硝酸甘油进行静脉滴注。但如果患者在用药过程当中出现了血压下降、心动降缓,则应当暂停用药。
第五,建立静脉通道。急救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及时的开辟好静脉通道,这对于患者的抢救工作而言,意义十分重大。原则上是越快越好,保证在短时间内输入液体或药物,必要时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并在搬运的过程中,确保其通畅,同时遵医嘱及时静脉用药。
第六,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的血压、脉搏、脉律、呼吸频率,以及胸痛程度、部位、性质等,都要做好观察并清楚的记录下来。与此同时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情绪,告诉他们只要能够积极的配合医护工作,救治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帮助他们树立起抗争疾病的自信心。
第七,转运。在转运途中,依旧要针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各种急救护理措施,并观察、记录好患者的体征变化动态情况,为入院救治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支持。
2结果
经及时的院前急救护理,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成功的救治,无1例死亡,平均住院26天后,患者全部出院,预后状况良好。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内科危急重症,致死率非常高。从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数据统计来看,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与发病年龄都在不断的恶化,也就是说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的年龄越来越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现代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安全。从以往的临床研究与实践经验来看,尽早的展开急救护理工作是减少患者死亡率的关键。且通过本文的研究也证明,院前急救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治疗预后效果,值得进一步加强临床研究与实践力度。
参考文献
[1]刘伟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11):39.
[2]白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232.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择作者所在医院从2012年1月到2013年3月,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最小年龄40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52岁。在接到报告后,到达急救护理现场的时间均在20分钟以内,且所有患者的意识清楚,无昏迷现象,从他们的自我表述来看,所有患者均存在呼吸困难以及心前区疼痛,从心电图来看,所有患者的ST-T都存在一定的改变。进行急救护理的地点包括家庭场所、办公场所、公共娱乐场所以及路边等。
1.2急救护理方法
1.2.1前期准备
首先,要准备好相关的医护用品、药品,比如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镇静药、抗心律失常药等等。并在出车的途中,根据调度电话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对患者状况最初基本预测,保证在到达现场后能够立即开展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同时,还需要在途中尽可能与患者家属建立起先期联系,指导他们如何对患者进行处理,不要惊慌失措。
1.2.2快速实施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
第一,基本病情了解。当急救护理的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当马上把患者体位调整为平卧,并对其病史进行了解,对其呼吸、脉搏以及血压等进行测量,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情绪进行一定的安抚。
第二,吸氧。依旧是患者保持平卧体位,并通过面罩或鼻导管向患者供氧,以缩小梗死面积。氧气的浓度要使患者的病情而定。如果患者的胸疼、胸闷较为严重,氧浓度应当控制在40%左右,每分钟5升到6升,对于胸疼、胸闷情况不太严重,或是症状已经减轻的患者,氧浓度应当控制在35%左右,每分钟3升到4升。
第三,止痛。为了使患者的疼痛感得到减轻,可以对患者予以吗啡或哌替啶,用量与用法分别为吗啡皮下注射5毫克到10毫克,哌替啶肌肉注射50毫克到100毫克。如果患者的疼痛感不太剧烈,可以选择予以患者罂粟碱或是可待因,用法用量为口服或肌注0.03毫克到0.06毫克。通过止痛,能够使患者的情绪镇静下来,以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患者的心肌受到过于严重的损伤,控制病情进一步恶化。
第四,硝酸甘油的应用。在未开辟静脉通道之前,首先予以患者硝酸甘油含服,用量在0.3毫克到0.6毫克左右,如果情况需要,可以在5分钟后,再使其含服1次,最多3次;在患者的静脉通道建立好后,可直接用5%葡萄糖+20毫克硝酸甘油进行静脉滴注。但如果患者在用药过程当中出现了血压下降、心动降缓,则应当暂停用药。
第五,建立静脉通道。急救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及时的开辟好静脉通道,这对于患者的抢救工作而言,意义十分重大。原则上是越快越好,保证在短时间内输入液体或药物,必要时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并在搬运的过程中,确保其通畅,同时遵医嘱及时静脉用药。
第六,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的血压、脉搏、脉律、呼吸频率,以及胸痛程度、部位、性质等,都要做好观察并清楚的记录下来。与此同时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情绪,告诉他们只要能够积极的配合医护工作,救治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帮助他们树立起抗争疾病的自信心。
第七,转运。在转运途中,依旧要针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各种急救护理措施,并观察、记录好患者的体征变化动态情况,为入院救治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支持。
2结果
经及时的院前急救护理,所有患者均得到了成功的救治,无1例死亡,平均住院26天后,患者全部出院,预后状况良好。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内科危急重症,致死率非常高。从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数据统计来看,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与发病年龄都在不断的恶化,也就是说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的年龄越来越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现代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群的生命健康安全。从以往的临床研究与实践经验来看,尽早的展开急救护理工作是减少患者死亡率的关键。且通过本文的研究也证明,院前急救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治疗预后效果,值得进一步加强临床研究与实践力度。
参考文献
[1]刘伟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对预后的影响[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11):39.
[2]白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