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学术职业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新管理主义广泛渗透其中,政府问责持续升温,学术资本主义大行其道,教师聘任制改革方兴未艾。受之影响,大学教师的身份传统、价值标准、心理预期和工作方式正遭遇冲击。学术职业从身份传统转向契约关系,"闲逸的好奇"变成"仓皇的学问",学术认可机制从普遍主义向特殊主义转变,大学教师的创造力、激情和认同感随之变化。学术职业环境变化引发的消极影响及其可能的非预期效应应引起我们重视,并对当前学术职业政策、制度予以反思与重构。
【机 构】
: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YJC8800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术职业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新管理主义广泛渗透其中,政府问责持续升温,学术资本主义大行其道,教师聘任制改革方兴未艾。受之影响,大学教师的身份传统、价值标准、心理预期和工作方式正遭遇冲击。学术职业从身份传统转向契约关系,"闲逸的好奇"变成"仓皇的学问",学术认可机制从普遍主义向特殊主义转变,大学教师的创造力、激情和认同感随之变化。学术职业环境变化引发的消极影响及其可能的非预期效应应引起我们重视,并对当前学术职业政策、制度予以反思与重构。
其他文献
扬州大学坐落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全国百强省属高校建设计划支持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
针对学术不端这一全球性问题,作为德国最权威的学术资助机构,德国科学基金会在主导建设学术规范的过程中,通过发布具有行规性质的文件来确保良好的学术实践行为。这些行规既非政府文件,也非法律文本,之所以能被各学术团体有效执行,除了受德国学术自治传统这一"软规则"约束外,还在于德国科学基金会在行规文件执行机制上,以"是否获得资助"为约束杠杆建立起"硬规则",并通过学术机构的落实机制形成法律约束力。此外,行规文件呈现的"类法典化"发展趋势从形式上进一步增强了其规范性,有助于学术团体及其成员对规则体系的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背负着国家使命,承担着民族重任。即将开始的"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重大战略转换期,高等教育现代化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上找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定位,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性任务,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推进大学集群与城市集群、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拓展高等教育模式与功能,构建新的高等教育开放格局,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
事件应当成为教育研究的主题。尽管实在主义、解释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教育研究分别指向物质、精神和变化的实在,但无法忽略"事件"在经验、观念和情境之教育研究中的涌现与价值。事件是在显现和创造运动中存在的绝对且普遍的差异、矛盾及生成,具有本体论意义。基于客观现象学,教育研究"朝向事件本身"就是拒斥事件的对象化,立足于事件本身,把其自身视作充分的、完全地显现的过程,并从中发现规定教育研究问题的条件,体现教育研究的动力、过程和特性。"朝向事件本身"的教育研究产生于具有绝对矛盾关系的"无",进行于"多元
公立高校的举办者是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中的重要主体,也是政府在高等教育治理中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其权利义务边界是构建政府、高校与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的基础。但实践中人们对"公立高校举办者"内涵的理解仍然含混,对政府作为举办者与管理者的职能差异存在认知盲区。要重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举办者身份,应进一步明晰举办者的概念和内涵,厘清不同层级政府部门作为举办者和管理者的职能身份及权利义务。
所谓知识学科,主要指学科的知识形态。大学中的学科以知识为基础,学科是体系化的知识在大学中的存在形式。知识作为学科的本质存在对大学中的学科设置与发展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所谓组织学科,主要指学科的组织形态。大学中的学术组织是主要的学科组织形态。在不同的制度、文化环境中,学科组织的形式与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知识学科与组织学科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里"与"表"、"内在"与"外在"的关系。如何调适二者的关系,是大学学科发展时常会遇到的问题。近40年来,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与大量经
学科制度是学科的内涵衍生与外部制度相互作用的产物,包括内在与外在两个层面,二者共同引导并规范着院系的设置及治理。目前我国学科外在制度充满刚性化、功利化与等级化,内在制度又先天较为弱化,导致院系设置中产生一级学科主导、瞄准考评指标建设、人文社科领域"大杂烩"等现象,同时加剧了学科共同体在院系治理中话语权的缺失,院系运行对内对外出现双重的制度隔离。基于知识生产的角度重新认知学科内涵,淡化学科外在制度的功利导向,赋予院系办学自主权,推动学科内在制度建设,实现学科内在与外在制度的有机统一,对院系治理具有一定指
教育标准对办学理念、目标、内容等核心要素起规制和促进作用。基于理论逻辑推演并借鉴国际经验,可将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标准总体框架划分为以办学定位为主的理念层,涵盖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学科专业、科技创新与转化的要素层,以治理体系和办学资源为主的保障层。依据对相关学术论文和政策文本的计量分析所确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标准重点内容,推动其具体实践应从明晰院校发展定位,推进核心发展要素优化升级,构建基础性保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合理有效推进国际化等方面着手。
中国的综合性大学与师范大学教育学科,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由分再合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综合性大学教育学科艰难曲折的发展历史。综合性大学对推进中国教育学科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提升教育学科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扩大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增强教育学科论著的规范性、拓宽师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是学科命运共同体,都有提高教育学学术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使命,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共同的学科利益和前途命运,二者要携手同行,加强交流,优势互补,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提高
1992-2017年,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发展历经年轻化、平稳发展、老龄化三个时期。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间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与科研产出之间的关系发现:当青年教师、中生代教师、资深教师的占比分别为51.2%、43.0%、5.8%时,高校科研产出达到理论最优;不同类别研究型大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与理论最优值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而且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将持续恶化。为提升科研产出效率,研究型大学应加强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育以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大力促进不同年龄段教师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