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养与艺术创作

来源 :艺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t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邵晓峰先生都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过,后来我到了上海,又到了北京,不断听到他的消息:到南京林业大学工作,读了博士,又在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读博士后,破格评上教授,担任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等等。他从事的美术教学工作较为广博,从实践到理论,多有涉猎。在中国的艺术家中,他读到了最高学位。在70后艺术家中,他的學养达到了很高层次,因此就某种意义而言,他是中国70后画家中的文人画家、学者型画家。所以,在这里举办他的画展,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有着广博学识与深厚学养的学者的艺术实践成果。
  江苏画坛宗师范保文先生是邵晓峰的恩师,正是在范先生的影响下,他走上了钻研山水画的探索之路,并在近日出版了大型画集《水色墨之道》。在这部画集扉页,印有“谨以此册纪念恩师范保文先生”,其师生之情由此可见。显然,邵晓峰作品体现了他对于水、色、墨的探索与理解。这部画集很有意思,有些作品是用水彩色来完成的,但他的这些作品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其他人的水彩画是不一样的。他的水彩画中增强了中国书法的用笔成分,色彩的变化主要依靠每笔中饱含的水与色的彩性特征来完成。其画册的中间部分是彩与墨的结合,彩与墨的结合是现代水墨画的重要特征之一。邵晓峰的这些作品,使水色渗化以及水色的轻快、透明的表现融入了具有传统中国画意韵的画面中。其画册的最后部分是纯粹的水墨,体现更多的则是笔墨的概念。
  邵晓峰先生的艺术作品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说,他十分善于用水,用水的特点源自他同样精通的水彩画。另外还有丰富的色彩,其画面中有大量石青、石绿、赭石的运用,这些颜色与撞水的处理在某种意义上是结合了水彩的特点,也具有张大千泼彩一派的艺术特征,但是他把张大千那种浓色变成了一种淡彩,这种淡彩与水的结合,我相信和邵晓峰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讲求淡雅的艺术格调密不可分。
  邵晓峰作品的特色是探索如何将水与色、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用水、用色的特征得益于范保文先生,也从张大千的泼色、泼墨中汲取了不少营养,作画过程中,用水来撞色、撞墨之时,追求那种自然的渗化性与流动感。他学习张大千,更追求一种飘逸。如果说,他受到范保文先生影响的话,那么他试图把范保文山水中的那种色彩浓度加以稀释,使画面更趋于朦胧的美感,这源于邵晓峰对于江南地域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自我感悟。除了水与色的有机结合,邵晓峰作品还具有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对于传统笔墨的理解,他的作品,虽然用的是撞水、淡彩,但是最后收拾而成的画面精神其实是在于笔墨的作用。他的笔墨与传统笔墨不同,他比较喜欢用点子皴,利于表现江南草木华滋的特征,也就是在形成水色变化之后,加上这种皴法。在我看来,他有效吸收了石谿的某些笔法与墨法,令人感受到清秀之中含有苍辣,这种苍辣之美在总体上形成了邵晓峰艺术作品的精神风貌。当然,在笔墨的厚度上、画面的构成上,我相信他还会有新的变化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化变革上,南京对于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新金陵画派、水印版画等。这些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均与表现水、表现江苏的人文风貌具有紧密联系。南京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自古以来,画家云集,龚贤的积墨,石谿的用笔,这些均在邵晓峰作品中有所反映。邵晓峰先生的艺术创作正是扎根于江南的文化底蕴,加上他自己在学业上的勤奋刻苦和博学多才,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貌。邵晓峰先生是中国7O后画家,在我看来,70后画家是与全球化的语境联系在一起的,譬如,他能吸收多少现代主义的因素以及当代艺术的养分。我相信,这些文化底蕴的滋养对于邵晓峰的艺术追求、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我们看到了这位70后的中国画家如何在当下用作品去回溯历史。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丁涛先生对邵晓峰先生的品鉴就像单口相声那样吸引人,他概括邵晓峰的作品为“四感”:时代感、亲切感、审美感、个性感,又比单口相声敏锐、深刻。丁先生尤其谈到了邵晓峰中国画与当下中国画创作的关系,谈到了今天人们生活态度的浮躁,心沉不下来。但通过邵晓峰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艺术家的画面中特有的宁静感,画家对艺术沉潜地追求。丁先生最后还谈到邵晓峰作品中笔墨的意韵,这可能是我们青年一代画家们最缺少的内容。
  在艺术理论研究上,邵晓峰也别具特色,譬如,他的《中国宋代家具》新获第二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此著就是从美术史作品中,从对图像的研究中获得了对宋代家具形态的表达与理论的研究。这部《中国宋代家具》出版后,我们《美术》杂志觉得这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学术专著,可以在杂志上介绍一下,因此就建议邵晓峰写一篇从家具与陈设的角度来研究宋代绘画的文章,后来他的这篇文章写得也非常好。所以,我觉得邵晓峰能有今天的绘画成就,那是与他能够静心研究学问密不可分的。
  我们总结邵晓峰作品的艺术特征,可归纳为:既有张大千的飘逸,同时也具有范保文用色的丰富,兼具石谿笔墨的苍厚。正因为邵晓峰在用水、用色、用墨、用笔上均有独到选择,并善于将水色变化与传统笔墨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风格,使得此次画展成为他求索过程中的一次具有特色的成功展示,也让我们看到了邵晓峰这一代中国画家的艺术风貌与文化选择。
其他文献
【摘要】第五届福建艺术节戏剧会演剧目的舞台美术异彩纷呈,从舞台形象到舞台样式都耐人寻味和振奋。各剧种从舞美设计到导演、表演注重在主题思想、生活情趣、艺术感悟和审美取向的默契与相辅相承,许多剧目的舞台美术注重精神层面的挖掘,戏剧内涵与表现意象的媾和更趋紧密,设计者在深化主题和意象创造中注重形象选择的典型化与精美化,从而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与观赏性,使戏剧表现时空更具有活力和生命感。  【关键词】第五届
期刊
陈奋武 1941年11月生于福州,1965年毕业于福建艺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自1992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0年筹备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发起人之一。  其书法循唐楷,溯秦汉、六朝,博采众长,一手多体,独辟蹊径,自成一格。作品参加国内外诸多大型展事并为有关部门所刊印或收藏,传略收入多种版本的专业辞书。出版有《陈奋武书法艺术》等。曾多次出访世界多国和中国港、澳、台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系全国
期刊
【摘要】 清初画坛著名的“四僧画家”,他们深入自然、寄情山水、借古开今的创新精神对后世画坛有很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馆藏“四僧画家”的作品及其艺术风格的介绍、分析,让大家走进他们粲然若新、异彩纷呈的山水画世界。  【关键词】 四僧画家;历史背景;时代气息;个人意境  一、“四僧画家”产生的历史背景  由于朝代的更替,清初的山水画坛,存在着不同的艺术观念和画风,有崇尚“摹古”与追求“创新”两派
期刊
当代著名书法家陈奋武先生的书法作品再一次结集出版,他的个人书法展也于2012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我由衷感到高兴并致以热烈的祝贺!翻开这本书法集,陈奋武先生独特的书法风格和丰富的书写内容犹如闽海热风,扑面而来。福建省委宣传部高度重视他在北京的展览,省文联为展览作了精心的筹备组织工作,使书法集的出版和展览的举办不仅让首都书坛同仁与广大公众认识和了解陈奋武先生在书法创作上的丰硕成果,也透过他的作
期刊
【摘要】 蒙克(Edbard Munch)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他漫长的一生都在探寻灵魂的深度和韧性。他睁大了眼睛看,直视灵魂的深渊,并以毫不粉饰的强烈感情来呐喊和悲悯,描绘这一属于整个人类的灵魂图景,生活的残酷和阴影,而这些来自底层的真相,是长期被掩埋和被忽视的。生命、爱情、孤独这三类主题是蒙克画作的主旋律。蒙克是用画笔思索的哲学家,他以最敏感的心灵倾听人的苦难境况,用画笔抗议“生之诅咒”,他描绘
期刊
【摘要】 翁振新长期致力于写意人物画创作。从不同时期梳理考量翁振新写意人物画创作的心路历程,我们发现,他从不随波逐流,而是始终以忠实自己的心灵方式,把握时代文化脉搏,不断突破与超越,寻找艺术与心灵的最佳表达,使写意人物画的艺术语言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拓展出新的艺术力量,彰显出写意人物画的大美境界,为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范例,其艺术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与启示意义是值得关注的。  【关键词】 翁
期刊
【摘要】《视觉语言探析》是关于视觉文化与图像学研究的一部学术专著。它以生物学意义的视觉认知经验和范式为基础,对符号化的图像和图像语言的构成形态与法则进行了系统考察和分析,对语言符号学视域下的图像形态、经验、意义和功能等一系列命题进行了结构性解剖与阐述,并就图像表征与修辞的视觉话语艺术做出深度的哲学诠释与理论构建。  【关键词】 视觉语言;图像;艺术;符号化  如果说图像是视觉的“语言”,在艺术学界
期刊
【摘要】2010年,《街舞狂潮》获得了第47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年仅28岁的导演苏哲贤成为金马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导演。《街舞狂潮》以阿伦和“八个小孩”两条线索交叉叙述了当下台湾年轻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从中也得以窥见苏哲贤导演对电影所抱有的热情和执着,以及他所坚持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 苏哲贤;《街舞狂潮》;纪录片;人文精神一、引言  2010年,第47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为金马奖带
期刊
【摘要】香港电影《桃姐》描写了桃姐和罗杰“主仆”之间犹如亲人的亲密关系,本文主要分析其受到观众欢迎并取得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 《桃姐》;文艺片;许鞍华;真情至爱香港电影《桃姐》在2012年3月上映的时候,一开始,可以说是当月 31部影片中最不起眼的一部。在春节“贺岁片”大行其道之后,3月往往是淡季。而且它一登场,又遇上了好莱坞科幻大片《异星战场》、俄罗斯大型战争片《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韩国
期刊
编者按:“第六代导演”包括王小帅、张一白、管虎、娄烨、贾樟柯、王全安、张扬、王超、张海洋等,他们上承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下启更年轻的一辈,是当前中国影视界最令人瞩目的一个导演群体。“第六代导演”没有构建起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也不像他们前辈那样追求宏大叙事。他们的作品更加写实,执著于关注草根人物、边缘群体的冷暖人生,农民工、无业青年、小偷、妓女等在他们作品中经常出现,他们将人物命运与现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