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gz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上教师要充满激情。因为教师的激情能激活沉闷的课堂,这样才能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思维的火花。交流时,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提醒的手势都能赢得学生的信任。生活中,教师更要以自己的才情去征服学生,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情感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情感教育更多关注学生的兴趣性、成功性、审美性、创造性,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针对藏语文教学来讲,主要是教师利用藏语文课堂与传授内容作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将优秀的思想、政治、审美、劳动以及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渗透进课堂之中,最终把学生培養成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形成真正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藏语文教学是藏族同胞的聚居区的学校历来都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课程体系构成之一,做为一个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名族,一种凝聚着藏族发展历史的灿烂文化积淀的藏族语言,我们把情感教育渗透进藏语文教学中,对于提高课程的有效性,以及提高学生本身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正确人生观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把情感教育渗透进藏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丰富藏语文教学思路。
  一、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为载体,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形成
  做为这个社会上的一种特殊职业,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种职业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常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正社会是对教师行为高水平要求的一种诠释。而且这种高要求,不仅仅是“学”和“行”的问题,还包括教师的品德、性格等等各个方面,也正是因为社会对教师在很多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因此教师才应该不断的去完善自己,用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精神去感染和教育学生。针对藏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精雕细琢”的板书设计、“措辞得当”的表达方式、“精益求精”的授课态度、“字迹工整”的作业批改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学生,以一种强大的情感动力促进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其实这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其行”是一个道理,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是一种不用语言去表达即可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教育模式,而且这种模式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影响是巨大的。
  二、以推进学生语言素材为背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向往
  语言并非虚饰之物,它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折射着社会和人民的意识。在藏族同胞的习惯中,说话直来直去,不需有那么多的顾虑,也不需有什么防卫,而是舒展自己的心灵,就像开在阳光下的花一样。因此,我们藏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利用藏语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充分的接触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学习的结合点。比如,学习关于普通百姓语言方面的藏语记叙文写作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走到生活中,观察普通居民之间的交流,不同年龄人群的说话方式,不同场合的说话要求等等,通过这些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生活与知识的距离是如此之近,感受学习的用处。同时,在生活中通过观看藏族同胞们日新月异的生活,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景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积极的生活向往,让他们随时随地的形成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对于未来学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以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自信心
  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而课堂效果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之所以之前的藏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主导性太强,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足。课堂都是很机械生硬,师生之间几乎没什么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当然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没有意识去与学生沟通,另一方面是学生不敢与教师交流。总之,这种师生交流渠道的限制严重影响了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以及对学习的向往。而如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加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频率,教师需要带着情感去与学生沟通,时刻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培养学生的理念去完善沟通方式,提高教学频率。
  藏语文教学做为藏族地区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与传统民族的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情感教育列入其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协调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比例,不能顾此失彼,流于形式,这就需要藏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的提炼和摸索,才能最终把情感教育与藏语文教学有机的融洽在一起。
其他文献
《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低年级要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因此,低年级写作应放低要求,贴近生活实际,注意方法的引导,才能让孩子们敢写、乐写、从而会写。  一、从最低要求出发,增强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1-4年级学生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要
在东亚地区和国际格局变化的压力与国内政治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为实行以亚洲为中心的新外交政策,日本民主党鸠山内阁提出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并在各种国际场合大力推动这一设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实现依法执政.而依法执政首先需要有法可依.在宪法中以语义明确的条文规定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地位的法律化,表明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反思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让课程充满生机与活力。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那么,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应该怎样上课?  一、只有目的明确,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学到的《雨点儿》一课,这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通过大雨点和小雨点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雨水滋润了万物,花儿更红了,
有一则故事:寺院门前常年长满了杂草,老和尚问弟子清除杂草的方法。有说拔掉,有说锄掉,有说烧掉,有说用石灰灭掉。但无论如何,第二年杂草依旧生长。弟子们外出参学,老和尚在这块地种满了庄稼,年底弟子们回来,老和尚圆寂了,地里却长满庄稼。弟子顿悟:要让杂草不生,先要种上庄稼。  所以说要让学生自律,就是让学生学会干正能量的事,自然无杂事。  对学生而言,什么是自律?  自律就是学生从自身内部向自己施加准则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怕写,老师难教.学生写作文“搜肠刮肚”,老师批作文“头昏脑胀”;每次习作讲评课,老师“口干舌燥”,学生“兴趣索然”。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激发写作的兴趣,学生才能爱写,才能从认识和情感上倾向作文,真正产生热爱写作的巨大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变苦写为乐写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