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无界化,学科互融通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23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发挥中职语文的基础性服务作用,秉承“以专业之水灌溉文化之田,以文化之水温润专业之田”的理念,乘着“选择性”课改之风,采用“学科 ”的形式,积极求索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相融之处,就烹饪专业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寻求语文与烹饪教学的契合处。
  关键词:语文 烹饪 学科“ ”融合教学
  学科“ ”是在省“选择性”课改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教学模式,即建立在教学“无界化”的基础上,以一门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寻找彼此的契合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无界化”,是一种理念,顾名思义,即打破了教学中的某些界限。在传统的职业教育基础上,融入“无界化”的理念,实现各学科、专业课程的大融合,以促进各学科教学的交流合作。“以专业之水灌溉文化之田,以文化之水温润专业之田”,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鲜血液”,也为一度低迷的中职文化课教学迎来了新的契机。本文谨以语文“ 烹饪”为试点,对系列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实践做简要分析。
  一、缘起与背景
  1.单一的语文教学资源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
  目前中职语文教材的内容很少和专业课程有关联,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学校专业课课程安排进程不一致,语文基础知识的难度和深度与专业课的要求不太符合。其次,语文教材中选取的传统国学知识尤其诗词内容偏少,并且没有系统的诗词学习课程。因此,需借助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进行辅助教学,于是《赏诗词,学烹饪》这一校本教材应运而生了,符合本校的实际学情。
  2.割裂的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学与新课改的理念相背
  在中职教学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缺乏了解,缺乏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理念。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期间,也少有适當渗入文化基础知识,适时提升作品内涵,中职的文化课与专业课明显割裂。学生内在素养和外在技能没有同步提升,与当下提倡的“核心素养”理念相背。
  3.现有的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新需求脱节
  当今社会对厨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名优秀的厨师不仅要能烹饪一道好菜,还应该能将一道佳肴的妙处及内在韵味介绍出来,提高对各种菜系文化的品位。烹饪专业学生往往专业技能出色,但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相对较弱,内在涵养的不足而使其在职业生涯中稍逊一筹。
  4.现行的“选择性”课改与学科“ ”理念的运用实践
  “选择性”课改下,学科“ ”的开展,将课程开发权还给教师。每一位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开发适合自身和学生需求的课程,努力促进文化课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训的有机融合,进行“无界化教学”,使文化课突显其在中职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发挥其为专业服务的功效,使教师成为教材真正的“主人”。
  二、过程与实践
  1.寻求教学契合点,开发多元课程资源
  整合实践教学中的资源,寻求各学科之间的契合点,研发语文与专业结合的系列教材和课程。校本教材《赏诗词,学烹饪》以诗词文化与烹饪专业的融通为教学契合点,以慈溪地方菜品为媒介,以历史上经典的饮食诗词歌赋为引,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风格独树的文化专业兼容的教学内容,使专业课堂具有文学趣味性,文化课堂凸显专业特色。如茶酒中的诗词情韵(茶酒篇):茶之篇——“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酒之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校本教材承建了省微课程资源,使选修课教学资源更加丰富,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
  2.立足自由选修课,开展教学融合实践
  开设了基于“选择性”课改的自由选修课,以高二烹饪专业为试点,第一课时以语文教师讲解诗词和烹饪的内在意蕴,第二三课时专业老师展开实操训练。如此一来,专业课不再枯燥生硬,而是有情趣有品位的。
  3.致力教学无界化,实现学科创新融通
  在既成的校本教材上,进行双课“融合教学”。语文教师由诗词赏析引出与专业课相关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诗词了解文化典故、菜肴背后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烹饪老师负责专业实践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适时渗透传统文化内涵。如《诗话杨梅宴,心系故乡情》,结合杨梅诗词典故,使“杨梅十八宴”独具文化韵味;《诗韵悠悠话清明》通过对清明节的来历、相关诗词赏析、清明糕的典故,把一堂单一的烹饪课转化成带着浓浓传统文化意蕴的欣赏课,融情、景、技于一体,创意十足。
  4.发挥语文人文性,促进核心素养提升
  语文能切实服务于专业课,真正实现教学的“无界化”,学科的“互融通”。与烹饪专业融合教学初得成功后,开始探寻与其他专业课的融合。诗词“ 艺术”,引领艺术专业的学生谱曲创作,自选古诗词,谱曲吟唱;诗词“ 导游”,让学生选一景点,选一诗词,先进行仿写,再发挥想象,自行诗词创编;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店铺首页和产品描述过程中,根据自己店铺特色,以诗词润色,撰写文稿,凸显独特风格。
  语文在中职教学中发挥人文性作用,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三、创新与亮点
  1.专业走进文化,文化渗透专业
  本次教学实践真正体现了学科“ ”的模式。文化课与专业课紧密相融,将诗词与烹饪教学融合于实际的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中。专业走进文化课,文化渗透专业课,使学生在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交互的授课模式中,快乐学习。
  2.传承国学经典,展现地方特色
  以经典的与饮食相关的诗句典故欣赏为导入,营造浓厚的文学趣味。如选用陆游、苏东坡这些既是文学大亨又是美食家的作品引发系列相关的饮食文化典故,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本地饮食文化特色,如“杨梅仙子”“葱油泥螺”等地方特色菜系,让学生在学习之余了解家乡文化,更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故乡情。
  3.秉承课改理念,提升核心素养   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项目内容,并注重诗词内容和烹饪项目的融合,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突出教材的实用性。既重视外在烹饪专业技能训练,也注重内在文化素养的提升,以语文素养的提升加速核心素养内化,使学生能够“内”“外”双修。
  本次教学实践还凸显以下亮点:创新了“多元”的教学内容,形成了学科“ ”系列教学资源;构建了特色的教学课堂,改变了低迷的学习现状;遵循了“选择”的课改理念,建立了“双修”的培养模式;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践行了立德树人的理念。
  四、成效与展望
  1.强化了师生的“教”“学”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科“ ”的作用,使学生在文化课与专业技能交互的授课模式中接受知识的传达与交流,形成了与校本课程内容相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如课堂学习评价,不仅是量化的分数测评,也可以是根据诗词创新一道菜品,制定流程方案;也可以是为菜肴创设一个诗意的名称;抑或是针对某道菜品,根据某首诗词仿写诗句等等。
  学生在学习专业中愉悅地接受文化的熏陶,获得知识,能借“菜”作诗、凭诗做菜,在做菜的过程中了解文化历史和家乡的文化底蕴,并尝试着为创新的菜肴诗意命名,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
  2.提升了教学实践的辐射能力,彰显了地方文化特色
  作为融合教学实践的初探,笔者的教学探索受到了本校及省内外兄弟学校同仁的好评。《诗话杨梅宴,心系故乡情》这堂作为省年会的观摩课,让在场师生认识到“杨梅”作为慈溪的特产,不仅是一种水果,还能入菜,并由此及彼,用各种水果入菜,创新菜品,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诗韵悠悠话清明》作为兄弟学校交流学习的示范课,以传统佳节为载体,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诗词与烹饪中,结合慈溪本地特色,在特定的节日呈现特色糕点。清明节的艾青团饺、元宵节的三北鸡油汤团、端午节的豇豆红枣粽子等等都充满了浓浓的乡情。这些课程使学生不但学到技能和文化,也凸显了慈溪特色,根植了家乡情怀。
  3.扩大了教学成效的影响力,凸显了成果推广价值
  本项目在实践中取得一些成效。《学科“ ”背景下语文“ 烹饪”教学实践研究》获2018年省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宁波市教学成果三等奖;《诗韵悠悠话清明》发表于《职业教育》;《教学无界化,学科互融通》获宁波市首届个人教学课题一等奖;《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获宁波市年度教学课题三等奖;《取一瓢弱水,润希望之田》在“我的教育观”征文大赛中获宁波三等奖、慈溪一等奖;《赏诗词,学烹饪》获慈溪优秀校本教材一等奖,以此为基础开发的微课程被录用为省微课程资源等。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 ”教学模式,对文化课而言任重道远。语文教学本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教学。只有语文的根基扎实稳固了,才能展望学生更精彩的未来。尤其中职语文,更应凸显其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人的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的核心要义不仅是培养学生成为单纯的有知识、有技能并掌握方法的人,而是使之成为有修养、有智慧的、有“核心素养”的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生不仅是一个“匠”的角色,更应该是内在素养和外在技能同步提升,在学技能同时,凭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这一瓢“文化之水”灌溉着中职生这片希望之田,让他们怀揣着“工匠精神”,从以往“匠”的角色向“师”的角色转变,成为真正的一代“大师”,真正实现学生的“全人教育”。
  (作者单位: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
其他文献
四十年弦歌不辍,学用相长;四十年木铎声震,桃李芬芳。  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省平湖技师学院,1979年建校,至今己整整40年。40年来,学校秉承“崇德尚技、博学精工”的校训,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为己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方针,在长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核三元六同”(一核: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三元:企业、行业、学校三方合作育人;六同:共同招生招工、共商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
面对企业招好的技工难、招高级技工更难的境况,如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早出、快出高技能人才,已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湖南株洲市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使一批普通的技工,成为“塔尖的舞者”,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之路——    名师带来“蝴蝶效应”  2008年,南车长江公司株洲分公司电焊高级技师杨卫东,入选首届“株洲市技能大师”。今年,该公司电焊高级技师易冉,首次入选
摘要:闽西客家菜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烹饪人才。学校是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校企合作下的“产教结合,工学交替”是促进人才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必由之路,但是近年来闽西各院校烹饪专业工学交替过程存在各种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客家菜“产教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初步探究,以期为闽西客家菜烹饪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结合 工学交替 闽西客家菜 人才培养  客家菜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
近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大賽决赛在合肥落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出席了相关活动。  举办第一届全国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大赛以“创业创新成就梦想”为主题,旨在推进技工院校学生创业创新,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大赛于2019年8月启动,参赛选手为全国技工院校在校生,参赛项目均是已创业或计划创业的项目。
○新明编译  ○杰尼法·奥索尔(美)    人到中年,往往会感到呼吸困难、气喘吁吁,且经常会有筋疲力尽和睡眠不足的感觉。这就是人们切不可掉以轻心的“30多岁疲劳综合征”。  20多岁的时候,比特森年轻气盛,整天只知道拼命工作和狂吃暴饮,而根本不去顾及后果。到30多岁时,他身上的脂肪像发酵的面团那样,几年工夫便起了肚子。还好,这暂时还没引发体内根本性的质变。比特森自此开始注意加强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
“刚毕业的大学生还不如村姑”!这话是梁伯强在某大学论坛上说的。敢语出惊人,是因为梁伯强已经出资千万打造了国内第一所创业学校,并且培养出几百位有“才”又有“财”的创业者。    他的故事  “梁伯强,男,1962年出生,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人,聚龙集团董事长……”由网络搜来的信息总是透着那么一丝古板和冷意,他究竟是怎样的人物?他有什么传奇经历?揣着一肚子疑问,记者在约定的时间拨通了梁伯强的电话,从他那
如果你被夺去视觉吃东西会怎样?  体验这种“如果”滋味的是日本唯一的“黑暗食堂”。在那里,客人们在将没有确认的食物放进嘴里后发出 “这是鸡肉!”“呀!这是鱼!”和“这是猪肉吗?”等等惊叹声,使整个餐厅的气氛充满惊奇与热烈。  东京赤坂的一家餐厅,举办了“黑暗食堂”活动,参加者非常多。这些顾客的年龄从20~50多岁不等。所谓的“黑暗食堂”,指的是人在视线全无的状态下的一种用餐方式。四年前,这种被誉为
米利都(今属土耳其)位于小亚西亚西岸,它是古希腊爱奥尼人沿地中海东岸建造的12个繁荣城市之一。也就是在这座希腊当时最富裕、最开放的城市萌芽了希腊以及西方世界的科学和哲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    1  米利都靠近大海陡峭蜿蜒的山路上,缓步行走着一位身着长袍的老人。他穿过坚硬多刺的树丛,四周弥漫着野百合花香味,透过岩石可看见不远处葱郁的橄榄树园,这位痴迷于行走的米利都人叫泰勒斯,漫
2008年7月1日,一个普通工作日的上午。一个年青人,拿着剔骨刀冲进了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从1楼到21楼,砍死砍伤十位警察。袭警者杨佳。不仅使六位无辜的民警成为刀下亡魂,也使他自己前程尽毁。那么,悲剧发生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杨佳又是怎样一个人?    在上海警方的案卷中,记录了28岁的杨佳的概况:1980年8月27日生,籍贯河北省冀县,户籍地北京市东城区前圆恩寺胡同某号,中专学历(函授,口供说
刘备一生做的最失败的事情,就是在其死后安排了双接班制度。他在临死之前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其意思很明确,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如果刘禅不堪大任,他便可以取而代之。我们不得不佩服刘备的老谋深算,他明知即便刘禅不称职,诸葛亮也不会取而代之。细细想来,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有谁愿意拱手相让呢? 但聪明反被聪明误,正是看似高明的双接班制度才导致了蜀汉后来的悲剧。  诸葛亮生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