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同有求变

来源 :计算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yiwen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云计算的浪潮中,存储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存储设备,而是立足数据、立足业务的一种服务模式。云时代的国产存储,将演绎怎样的新时代故事?
  “中兴事件告诉我们,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自主可控是达到技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必要条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近日在同有科技“存储生态启航,自主可控先行”战略暨新产品发布会上表示。
  同有科技是谁?1988年成立的同有科技,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更多是在做硬盘、SCSI卡,后来进入到自有品牌存储方向,以解决方案方式应对客户需求。2012年登陆创业板至今,同有科技仍然是A股市场上唯一一家专业的存储上市公司。
  “30年间,我们只干了存储这一件事。可以说,同有历经了存储在中国发展的全部过程。”的确如同有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泽湘所说,同有科技多年来一直专注在存储领域。
  在2000年初,当外部存储的概念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同有科技是第一家推出自有品牌产品的企业;在存储架构的转换过程中,同有科技又率先推出了双控存储产品;在数据保护技术出现D2D之时,同有科技推出了虚拟VTL和持续数据保护NRS产品。随着存储虚拟化时代的到来,同有科技又推出了存储虚拟化网关产品。
  如今,同有科技提出“第三次战略转型”。面对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而立之年的国产独立存储公司将如何突围?
  不止是存储
  专注存储的同有科技制定了“自主可控、闪存、云计算”三大战略方向。对于三大战略方向,同有科技副总经理仇悦给出这样的诠释:“自主可控是三大战略中的核心战略,是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同有科技将坚持自主创新,走全国产自主可控之路;借助存储介质变革、闪存技术发展迅速的机遇,实现弯道超车;拥抱云计算变革,打造以分布式存储及闪存为基础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以及产品服务化的新生态模式。”
  具体来看,同有科技产业链布局会围绕存储产业链内生与外延,对内抓住存储技术的变革机遇,结合闪存分布式的技术突破创新,研发下一代存储产品;对外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机会,布局SSD,以及存储芯片,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
  去年,同有投资2.5亿元人民币建设新的产品研发基地,可谓是迈出了同有战略转型的第一步。“未来,同有将以研发为公司的核心驱动,由销售型、市场型转变为技术和研发驱动型的真正的产品厂家。”周泽湘说。
  同有的这次战略转型,目标不仅是研发产品,还将眼光放在了拓展产业链上下游上。比如,协同产业链其他上下游资源,在关键技术上共同攻关,基于存储进行联合研发,共建自主可控的存储生态圈。7月10日,同有科技联合天津飞腾、天津麒麟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NVMe和项变存储方向上展开下一步合作研发,而且还会基于存储协同自主可控生态圈上下游其他资源,共同打造智能化时代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对于未来,周泽湘表示,“同有将转型为实业和资本双驱动的企业,会通过孵化和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放眼于上游芯片和下游平台。”比如,通过资本合作的方式快速地对闪存方面形成技术储备。
  从存储来,到存储去
  为了不再只是一家存储产品公司,为了构建完整的自主可控存储生态链,摆脱在关键部件、核心技术上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同有科技推出了 “自主可控、闪存、云计算”的三大战略。这三个方向看似分散,但却是在不同维度上相互融合的。
  对此,仇悦解释道:“同有科技本身之前优势专注于存储系统,闪存技术主要从资本的角度积累,更多的是将技术资源应用在存储系统上;而云计算层面,我们主要的方向是考虑如何让存储更贴近云架构、适合云应用,而不是搞云平台,我们的主营业务方向还是存储。”
  围绕自主可控与存储的内核,同有科技正式发布了自主可控存储新品ACS 5000A,据同有科技研发中心总经理方敏介绍,ACS 5000A是面对中端存储市场的商用产品,基于飞腾1500A芯片,銀河麒麟OS唯一内核源码授权,同有科技自主研发且经过使用验证的存储软硬件系统,IOPS可达80万,满足应用对中端存储的性能需求;企业级多重可用性保护,保障业务7x24小时不间断访问的需求;多控可扩展、一站式智能管理,不仅能够满足用户业务发展需求,也能帮助用户快速将ACS 5000A部署到异构IT存储环境和云计算平台。目前,有2U26盘位和4U24盘位两种产品规格。
  在闪存方向,同有科技也已经做了产业布局。对国内领先的NVMeSSD厂商Memblaze进行了战略投资,同时布局闪存控制器、底层算法、闪存系统和闪存应用。”对于存储系统来讲,NVMeSSD具有高性能,大容量,低延时,低功耗等特点,这是存储系统下一代研发方向。我们将在分布式存储、集中式存储,以及自主可控的领域逐步推出基于NVMeSSD全闪存产品。”仇悦说。
其他文献
新冠病毒的爆发导致世界各地的员工被迫自我隔离,不得不试着在全球范围内远程开展工作。但是,一旦疫情造成的混乱结束,员工们会集体返回办公室吗?还是在家工作会成为新常态?  远程工作,一度被称为远程办公,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呈上升趋势,这要归功于数字通信和协作工具,使员工们不去办公室也能完成工作。近年来,这一趋势有所加速,这得益于一类以业务为中心的新型群聊应用程序,例如,Slack和更可靠、更方便用户的视
安全主管Ricardo González并没有将IT安全视为成本中心。相反,他将其描述为“一项可降低企业风险的战略投资,能够为实现业务价值做出积极贡献。”  在这方面,整个公司的高层都没有给予充分重视。不过,随着首席信息安全官及其安全团队开始逐渐成熟并成为了行政领导者,这一观点才开始流行。  作为国际保险巨头苏黎世保险集团西班牙分公司的运营风险与控制主管和业务弹性经理的González说,越来越多
移动领域的恶意软件?一些移动安全威胁更为紧迫。所有企业都应该关注来年出现的这些问题。  移动安全是当今所有企业最担心的问题——这是有充分理由的:几乎所有员工现在都习惯于从智能手机上访问企业数据,这意味着不让敏感信息落入坏人之手越来越难了。可以说,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利害攸关:据Ponemon研究所2018年的报告,企业数据泄露的平均成本高达386万美元。这比一年前估计的成本高出6.4%。  虽然恶
新冠疫情造成了许多后果,后果之一是促使企业寻找创新的方法以利用技术,来支持在家办公策略、改进客户服务,及帮助对抗病毒本身。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就是一个典型实例。该技术旨在加快处理数据输入等重复性任务,并提高准确性,为此使用机器人程序(bot)执行这些类型的任务。  Forrester的副总裁兼分析师Craig Le Clair表示,更多的企业在部署RPA平台,以帮助应对与疫情有关的挑战。
如何使用ITaaS(IT即服务)交付模型迅速实现IT转型。  绝大多数支持IT转型的云迁移项目都不会对能够带来哪些业务优势作出承诺。  在首席信息官办公室里决定下来的零散项目常常会与所有基本的业务战略脱节。有谁会天真地认为通过云计算降低IT成本并简化IT运营就足以帮助企业成为创新冠军,足以防止市场份额被侵蚀或是阻止客户流失呢?而这些都是企业在现实中所面临的挑战。  事实上,这些短期项目都有许多弱点
您不必在云中分配虚拟机,而是上传功能,让IaaS服务提供商知道怎样部署、运行和扩展这些功能  编译 charles  无服务器计算是一种颠覆性的应用程序开发方式,程序员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解决硬件规模问题,这种开发方式在事件驱动编程领域迅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企业现在应该开始抓住这个机会,看看是否能帮助他们大幅降低成本,同时确保应用程序以最佳性能运行。  在过去十年中,软件团队已经远离直接管理数据
有迹象表明,类似AWS Lake Formation和Delta Lake等平台,都在朝着一个用于决策支持和AI驱动决策自动化的中央枢纽发展。  数据仓库是再次获得发展动力,还是会逐渐消亡呢?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也是情有可原的。一方面,数据仓库似乎仍处于热门阶段。作为一个长期的行业观察者,我发现这一行业在一连串成功的创新和创业活动中正迸发出新的活力。  这种趋势基本上始于十年前设备标准进入数据
数据科学家正在分析列车和基础设施故障,以支持预测性维护.  伦敦交通局(TfL,Transport for London)正在利用数据科学找出伦敦地铁列车和基础设施中断的原因,并预测这些故障什么时候会出现,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为帮助伦敦交通局实现“让伦敦跑起来”的宣传口号,所有列车、车站、信号、轨道和自动扶梯每天都要投入运营。其中任何一个出现小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大的中断。  为提高其可靠性并降低维
在如今正席卷全球的疫情危机当中,有一个变化是明确的,那就是它们永远地改变了工作的性质。商业新闻中充斥着许多有关首席财务官只希望少量的员工返回办公室工作的报道。  首席执行官则从中看到了一个机遇,即无论员工住在哪里,他们都可以建立世界级的员工队伍。《财富》杂志的Geoff Colvin表示:“随着企业开始回应这次行业大规模重新洗牌,一些影响已经显现。远程工作将成为主流,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员工下载了在线
技术人才短缺迫使首席信息官们忙于让员工们尽快掌握最新的技能和技术,目的是提高业务灵活性。需求最迫切的领域包括:云计算、机器学习、数据科学、软件工程和网络安全。  根据Gartner过去四次年度首席信息官调查,缺乏技能和資源一直是实现企业目标的第一和第二大障碍。  Gartner分析师Alex Johnston指出:“过去10年中,工作团队管理策略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劳动力市场的紧缩,其管理会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