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74788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完成从职业教育大国迈向职业教育强国的根本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渐进的积累与飞跃的突变相交织,表现为阶段性的突破。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一种完整而功能巨大的教育类型,它主要体现“大”和“全”的特征。到2030年,要在进一步完善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就是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和机制,使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全面提高,它主要体现“好”和“强”的特征。到2050年,职业教育同整个教育一道,实现从追赶到跨越的战略目标,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强国。
  关键词 2030年;职业教育大国;职业教育强国;中国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6-0010-21
  引言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明确要求:“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中国梦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全世界做出的政治宣言,是团结动员全体中国人民开辟现代化事业新境界的宏旌巨纛。总书记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在未来“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进程中职业教育不可或缺,重责在肩!也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更宏大更长远的国家战略高度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科学谋划并切实落实,以不负期待!
  站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节点上,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的“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思路、大方向、大格局和着眼点,全面深入人心;到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的蓝图已然绘就,并在加快变成现实。在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更加激励我们奋力前行的时候,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射得更加长远、更加坚定、更加聚焦。这是发展的逻辑,是必然要求。
  2030年,就是一个应该高度聚焦的时间点。按照21世纪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构想,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还要跨越35个年头。显然,处于中间位置的2030年既是继往开来的中继站,也是最适宜做出阶段性整体评估的观测窗口。把握了2030年,就是把握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第二个一百年接续进程中承前启后的枢纽,就是把握了又一个时代的关键点。
  聚焦2030,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届时,中国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距离世界强国目标还有多远?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提出这些问题所遵循的逻辑是——中国的发展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觉的,不是自发的而是有目的的,不是无序的而是有规划的。它是三种趋势的叠加:一是不断发展的延续,二是新形势新变化的驱动,三是国家战略的引导。这是中国的逻辑。
  按照同样的逻辑,与中国发展相伴行的职业教育也要给出自己的答案,这就是本报告的目的和使命。我们力图在总结经验、研判形势和变化、分析国家战略走向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回答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道路是什么,未来的挑战在哪里,2030年中国职业教育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她应该怎样与中国一起完成从世界大国到世界强国的跨越,并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认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完成从职业教育大国迈向职业教育强国的根本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渐进的积累与飞跃的突变相交织,表现为阶段性的突破: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一种完整而功能巨大的教育类型,它主要体现“大”和“全”的特征;到2030年,要在进一步完善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就是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和机制,使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全面提高,它主要体现“好”和“强”的特征;到2050年,职业教育同整个教育一道,实现从追赶到跨越的战略目标,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强国!
  一、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与道路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这是它走向未来的精神动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是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这是它走向未来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实践经验的凝聚,要充分吸取精华,沿着这条道路坚定走下去。
  (一)中国成就:建立起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集中体现在精神动力、体系框架和现实价值三个层面。救亡图存、振兴民族、强盛国家,是贯穿其发展历程的精神红线;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奠定了它走向未来的物质基础;在与经济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它的独特功能并呈现出新的价值取向。
  1.救亡图存、振兴民族、强盛国家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精神内核
  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大工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既是一种教育形态,更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端于150多年前,它经历了顽强创生、艰难前行的旧中国抗争时期,统包统分、按计划发展的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蓬勃兴起的现代化发展时期。回顾这一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紧紧地与“救国图强”联系在一起的。从早期开办“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务学堂,到后来发展“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的实业教育;从抗战时期实行“训练各种专门人才,以应战争需要”的职业教育方针,到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为国家大规模建设培养急需人才”的中专教育和技工教育体系;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推行“既是劳动制度,又是教育制度”的半工半读制度,到全面改革开放,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红线,即:救亡图存,振兴民族,强盛国家!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精神内核和不竭动力。在中国,职业教育要担负起救国图强的责任,可以说是一种宿命。苦难深重的中国近代历史赋予中国职业教育这样的使命,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区别于他国的一个本质特征。党和国家始终要求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历史的大逻辑上,这是渊源所在。   2.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系框架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腾飞,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在学校体系方面,培养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全国有中职学校1万多所,在校生1800多万人;高职院校1200多所,在校生1000多万人。“十二五”时期,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近5000万名毕业生,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见图1、图2。在制度体系方面,基本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以教育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为补充,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为配套的职业教育制度框架;相继出台了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校长专业标准、高职生均拨款标准、专业仪器装备规范标准、数字校园建设标准等,见表1。在办学体系方面,不断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结构,见图3;支持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办中职、高职学校分别占比为10%、25%;组建了60多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汇聚了3000多名行业专家和学者;校企共同成立10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覆盖了60%以上的学校,吸引了3万多家企业参与办学。在资助体系方面,在中职学校推行免学费政策,覆盖91%的学生;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标准从每年每生1500元提高到2000元;在实行中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补助的同时,为每个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家庭每年补助3500元,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高职学生享受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政策,受资助面达到30%以上。正是通过这样的体系框架,职业教育为21世纪初叶中国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也奠定了中国从职业教育大国迈向职业教育强国的物质基础。
  表1 中国职业教育制度框架
  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基本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
  行政法规 《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教师资格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
  标准与规范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校长专业标准、高职生均拨款制度、专业仪器装备规范、数字校园建设标准等
  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
  3.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价值
  中国的现代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也是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同时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不断变革的过程,作为一种历史范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价值主要是通过它与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互动作用呈现出来的: 一是助推经济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国职业院校平均每年有近1000万的学生毕业,是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见表2。在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技术技能人才的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1]。二是提高就业水平。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9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2]。职业院校共开设了1000多个专业、近30万个专业点,积极适应就业需求[3]。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持续提升,见图4、5、6、7、8。三是完善劳动力结构。10年来,职普比例保持“大体相当”,见图9,有效改善了劳动力结构。全国累计有2亿人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1.6亿人次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共有高级技师近150万人、技师600多万人、高级工3300多万人[4]。四是促进社会公平。通过覆盖广泛的资助政策,让每个有学习职业教育意愿的孩子都能“有学上”“学得好”。实现高职校设立遍布地市级城市,中职校设立遍布县区,使求学者都能在“家门口上学”。高职教育每年使近300万家庭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5]。五是服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10年来,年均培训进城农民工2000多万人,累计有4000多万农村新生劳动力在接受职业教育后进入城镇工作[6]。国家启动针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三类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程,2015年培训规模达到100万[7]。六是增强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途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的满足度达到80%以上①[8]。高职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持续增长,2015年为4%左右,其中85%为机会型创业②[9]。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功能在不断拓展,对其现实价值的观照也在随之变化,从过去单一的经济功能视角,逐步转变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人本功能并重的视角。这一趋势对判断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表2 2011-2015年中职、高职毕业生数量(单位:万人)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中职毕业生数 660.35 674.89 674.44 622.95
  高职毕业生数 328.53 320.89 318.75 317.99
  (二)中国道路:职业教育大国崛起的实践经验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始终高度关注的核心就是道路的选择问题。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实践与职业教育工作实践的有机统一。在构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诸多经验元素中,坚持核心元素至关重要,这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式选择的基本点,中国应该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1.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高度重视“道路”选择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要依据什么样的路径发展,就是“道路”问题;没有清晰的路径就等于没有统领、没有遵循。中国政府在主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设计中,始终高度关注的核心就是道路的选择问题。在刚刚跨入新世纪的2002年,国务院召开高规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朱镕基总理在讲话中对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途径做了四点阐述,一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二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加强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四是深化体制改革[10]。李岚清副总理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职业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1]。这是国家高层领导首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道路选择和“中国特色”的属性。2005年,国务院召开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以“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为题发表重要讲话,他深刻指出,中国正在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关于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他用了“四个必须”来概括: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12]。这是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高度凝练,也为进一步探索实践指明了方向。2014年,国务院召开新世纪以来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讲话中指出,经过多年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她概括为“六个坚持”:坚持服务大局;坚持就业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多元办学,坚持分类指导,坚持示范引领。她强调,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今后要继续坚持和发扬 [13]。从提出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到“四个必须”,再到“六个坚持”,这一过程表明: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在不断深化,对它的理论认识在不断升华,走好这条道路的信心也更加坚定。
  2.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实践经验的凝聚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其来有自,是中国现代化实践与职业教育工作实践的有机统一。从归属上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伊始,国家就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③。以后的30多年,在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中,职业教育始终都被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所以说,作为发展的母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统领和规定作用,是它的灵魂。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根本归宿。从形态上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包括了中国职业教育理念、方向和制度三种形态的发展创新过程。在理念上,从一个世纪前提出“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口号,到现在职业教育要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观念成为主导思想;在方向上,从过去围绕经济发展需要办学,到现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服务重心的确定;在制度上,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办学模式,到现在以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为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办学模式,中国职业教育在办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着理念提升、方向校正和制度创新的探索进程。从实践上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由一系列的具体工作任务所组成。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体系既是目标,也是具体实践系统。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确定和规划了一系列具体的工作任务。这些任务就是走好中国职业教育之路的细化与落实、丰富与开拓的保证。
  3.坚持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要牢牢把握核心元素
  在构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诸多元素中,核心元素是关键,坚持和发展核心元素,就能够走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我们认为,这些核心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重大的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发展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大力发展、加快发展。二是服务国计民生。职业教育及时回应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大诉求,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发展建设和民生改善。三是政府统筹规划。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四是推进体系建设。把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的总目标,不断优化结构布局,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保证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整体协调发展。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激发办学活力。六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职业精神养成与职业技能传授融合在一起,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新的元素迅速成长,并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并成为新的核心元素。比如共享包容的元素,强调职业教育的全纳性、共享性,注重发挥它在消除贫穷、促进公平,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方面的独特作用;比如绿色发展的元素,强调职业教育的绿色技能开发功能,以及在传播和建设绿色文化方面的作用;比如中国文化的元素,强调职业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和弘扬,建构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体系。通过这些核心元素,我们可以把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整体特质,并在发展和创新中,进一步推进其走向更加成熟。
  二、未来15年中国职业教育所处的发展格局与机遇挑战
  未来全球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科技革命和创新竞争将更加激烈,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这样的总格局规制着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方向和进程。在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体系框架的基础上,中国职业教育要向世界职业教育强国迈进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职业教育从“大”到“强”的跨越,是一种多重跨越,极具挑战性。   (一)2030图景:世界与中国发展的新格局
  未来20年全球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并迎来新的科技革命和更加激烈的创新竞争。中国将在2030年前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并在经济规模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应对得当,中国将成为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与此同时,中国将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建成世界人力资源强国。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所处的总格局。
  1.2030年的世界:第三次黄金增长期
  (1)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三次黄金增长期。总体看来,学者和研究机构基本认同未来20年全球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的观点。渣打银行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2000-2030年间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第三个超级周期(super cycle),全球将保持2.7%的年均增长率。此前两个超级周期分别是1870-1913年和1946-1973年,在此两个阶段中,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7%和5.0% [14]。胡鞍钢等研究者指出,从1990年至2030年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三次黄金增长期,有望保持3.0%~3.5%的年均增长速度,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亿~70亿人口都参与到这一过程之中,形成超长时期、超大规模高速成长时期,见表3。从经济增长的来源上看,科技创新带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及教育发展带动的人力资本存量增长是支撑全球经济黄金增长期的重要因素[15],见表4。
  表3 全球经济增长周期(1820—2030年)
  时期 年均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波动系数
  1820-1870 0.9 0.29
  1870-1913 2.1 0.42
  1913-1950 0.2 13.81
  1950-1973 4.9 0.21
  1973-1990 3.0 0.42
  1990-2030 3.5 --
  注:2011-2030年全球经济年增长率数据系作者估算。
  计算数据来源:Angus Maddison,Statistics on World Population,GDP and Per Capita GDP,1-2008 AD,2010,heep://www.ggdc.net/MADDISON/oriindex.htm.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表4 全球经济增长及其来源(1990—2030年)(%)
  1990-2010 2010-2030 1990-2030
  GDP 3.0 3.5 3.3
  资本投入 2.5 3.5 3.0
  劳动投入 1.7 0.1 0.9
  人力资本投入 1.2 1.2 1.2
  全要素生产率 1.2 1.7 1.5
  注:资本投入权重为0.4,劳动投入权重为0.3,人力资本投入权重为0.3。本表数据系作者估计。
  计算数据来源:1990-2010年GDP增长率、资本投入增长率(固定资产形成率年均增长率)和劳动投入增长率数据根据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 2011 相关数据计算,人力资本投入增长率根据Robert J.Barro,Jong-Wha Lee,A New Data Set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World,1950-2010,NBER Working Paper No.15902,2010计算。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全球将迎来新的科技革命和创新竞争。研究预计[16],在全球经济从暂短危机中复苏后,将进入科技创新的异常活跃期。到2020年,全球每年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将达到167万篇,申请国际专利147万项,全球全时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1000万人,全球研发投入1.7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2.0%;到2030年这些指标将分别达到231万篇、197万项、1500万人、3.6万亿美元、3.0%。科技市场将空前活跃,科技成果交易与转化、高技术产品与贸易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稳健增长、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全球高技术产品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将由2008年17.3%上升为2020年的24%,到2030年将达到30%。新的科技革命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参与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二是成果将快速向更多国家和地区扩散;三是创新更多集中在健康技术、ICT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技术群,并较快地进入商业化阶段。
  (3)全球产业格局进入加速调整期。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17],全球产业格局将出现明显调整。农业在全球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所占比重也将呈明显下降态势,服务业所占比重将显著提高,见表5。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更多的劳动力将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全球就业结构将以服务业和工业就业为主体,农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降低,服务业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制造业资本不断深化,带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同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制成品可贸易程度持续提高,产业最终将集中于比较优势最强的国家。在服务业体系中,旅游、交通运输、信息通信和金融保险服务将成为贡献率最高的行业,上述领域的服务业国际贸易也将成为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服务业比重迅速提高,成为促进国家长期增长的动力,也是向知识经济、知识社会转型的动力。
  表5 全球产业结构的变化(1960—2030)(%)   1960 1980 2000 2010 2020 2030
  农业 8.8 6.6 3.6 2.9 2.4 2.1
  工业 38.2 37.0 28.9 27.0 22.1 20.0
  制造业 29.0 25.1 19.2 16.8 12.4 11.2
  服务业 53.0 56.4 67.5 70.2 75.6 77.9
  注:2020-2030年数据系作者估算。
  计算数据来源: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 2011.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
  (1)中国将成为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提交的一份报告认为[18],中国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也将在2030年前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并在经济规模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见表6。如果应对得当,中国将成为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所谓的“现代社会”,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享有与发达国家相当的生活质量。这样的社会应具有现代的价值观、现代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先进的现代产品和工艺技术;对当代世界的各种议题,与其他国家一样平等地参与讨论并作出贡献。所谓的“和谐社会”,包含三个彼此相关的目标:第一,制度和政策是公正、包容的,消除了经济和社会藩蓠,所有人都在国家的经济、社会、法律与政治制度中拥有平等权益。第二,与自然平衡共处,体现资源利用与废物产生的生态足迹,在给定技术条件下,与本国乃至世界土地、水与空气资源等在现有技术水平下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第三,成为国际社会中一个平等、受欢迎、富有建设性的伙伴,以和平与合作的方式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在全球议题和机构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所谓的“有创造力的社会”,意味着繁荣以创新为本,每个人的创造均得以发挥。中国的成功将取决于创造更多价值,而不仅仅是生产更多产品的能力,并借此能力向价值链高端转移,与发达国家在同样的产品空间开展全球竞争。创造力不限于产品和工艺技术,还包括文化、艺术等领域。所谓“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中国人均收入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中等收入阶层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社会稳定、良治和经济进步的重要力量;如众所周知地那样消除贫困;通过增加机会均等和减少经济社会领域的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和谐。
  表6 过去和未来增长的趋势(1990—2030)
  GDP年平均增长率(%) 低收入和中等
  收入国家 中国 高收入国家 美国
  1990-2000年 3.3 10.4 2.7 3.4
  2000-2010年 5.9 10.5 1.6 1.7
  2010-2020*年 5.6~7.4 7.4~10.1 2.0~3.1 2.3~3.5
  2020-2030*年 4.2~6.6 4.2~7.8 1.3~2.7 1.5~3.0
  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 低收入和中等
  收入国家 中国 高收入国家 美国
  1990-2000年 1.6 9.3 2.0 2.3
  2000-2010年 4.6 9.8 1.0 0.7
  2010-2020*年 4.4~6.1 6.8~9.5 1.6~2.6 1.5~2.7
  2020-2030*年 3.4~5.8 3.9~7.6 1.1~2.4 0.9~2.4
  *估计值的上限和下限分别表示低增长情景下和高增长情景下的增长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的中国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面向未来的中国战略布局以此为核心展开。第一,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中国人力资源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持续上升,形成新的教育红利,见表7;就业人口比率提高,一定程度上抵消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城镇就业和非农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形成新的转移就业红利;中国将成为科研人才第一大国,见表8、9,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量第一大国,见表10、11、科技投入第一大国,见表12,高技术产品出口第一大国,见表13,科技实力大国和信息化创新国,见表14、15。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是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持续升级产业结构,从以工业为主的经济体转变为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见表16、17;促进高技术产业由装备制造向自主研发、集成创新延伸,建设制造强国,提高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见表18;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完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见表19;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第三,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以及低碳产业;通过提高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降低煤炭在化石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等提高能源利用率;建设世界森林盈余和碳汇大国、人水和谐之国、碧水蓝天之国,见图10、表20。第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互利合作格局是实现开放发展的着力点。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加强经济政策国际协调以及落实减排承诺、扩大对外援助规模、维护国际公共安全。第五,构建十几亿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是实现共享发展的目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见表21;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成为健康之国,见表22;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趋同,地区发展趋同,整体进入高人类发展阶段,见表23;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消除农村贫困,实现全民高水平保障,见图11、表24、25。   (3)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目前,中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根据研究预测[19]: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大幅度超过美国。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接近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3%,缩小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差距。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4000万人。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2.1亿~2.2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 。到2030 年,中国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建成世界人力资源强国。届时,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实现更高水平的12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6年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达到3亿。从国际比较视角看,到2030年,中国主要教育发展指标与美国差距迅速缩小,按初等到高等预期受教育年限缩小至1.3年,按学前到高等预期受教育年限将超过美国0.5年。这意味着,中国将用80年的时间(1949—2030)实现美国用200年时间(1830—2030)完成的人力资本现代化过程,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世界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最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基础,见表26。
  (二)历史逻辑: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的驱动力与规定性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和科技竞争中,各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取向,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参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求中国职业教育在建立了最大规模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要向世界职业教育强国迈进。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中国职业教育从“大”到“强”的跨越,是一种多重跨越,极具挑战性。
  1.为应对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志在必得的制高点
  (1)各国在行动:建立世界一流的技能体系 [20]。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对各经济体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促使各国开始思考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再工业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尽管各国依据自身情况在发展侧重点上有很大不同,但是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质量、终身化、创新性的职业教育作为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措施,这其中尤以欧盟、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韩国等为代表。欧盟在《欧洲2020战略》中提出,通过在整个生命圈内发展个体的技能,实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更有效匹配。欧盟在《2011—2020年促进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合作的布鲁日公报》提出,欧洲要在2020年建立更强吸引力,更具创新性,更加适切,更易获得,更高质量,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英国制定了《新挑战、新机会—继续教育和技能体系改革计划:建立世界一流的技能体系》,提出英国要在2020年实现世界一流技能和工作的目标。美国于2009年、2012年分别发布了《技能战略:确保美国工人和行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技能》《投资美国的未来:生涯和技术改革蓝图》,提出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是对未来长期经济发展进行投资的重要部分,是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澳大利亚于2011年发布了《为了繁荣的技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路线图》,提出把提高全社会的技能水平作为经济社会繁荣的重要驱动器,通过增强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实现更加生产性、可持续性与和谐的未来。德国发布《职业教育与培训现代化和结构完善指南》,提出促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结构进一步完善,以有效应对新的人口、经济、科技及国际发展挑战。韩国于2009年发布《2020年目标:全民职业教育》,提出为了实现“先进韩国”目标,建设工作—学习—生活归一的教育体系。
  (2)目标定位:在促进就业、经济振兴、实现社会和谐与包容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对上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比较可以看出,尽管这些国家的发展基础和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理念和方向是一致的,即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与培训在促进就业、经济振兴、实现社会和谐与包容中的关键作用。具体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建设开放、灵活、层次完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各国技能战略的核心内容。一是强调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基础,建设包容性、开放性、灵活性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重视发展完善的包括各种层次和类型技能人才在内的职业资格制度,以及与技能人才培养相配套的人才聘用制度,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使用的效率和效益,满足各行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重视加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发展针对学习者的生涯辅导和就业服务体系。第二,把面向全民的技能培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些国家普遍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置于人口、劳动力市场、科技进步、气候变化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背景下,把其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以此为出发点,将职业教育发展置于更广泛的公共政策视野下,促使其与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健康和社会福利、行业发展、科技及青年政策结合起来,从社会整体上促进终身学习、创新性、可持续发展及公民幸福的实现。各国普遍强调如下策略:一是积极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规模的发展;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或稳定对于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投资;三是开发面向全民,特别是更多面向经济社会地位较低、失业人口、青年人的培训机会,促进他们与社会积极融合。第三,把加强多方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作为改革的重点举措。如美国技能战略和生涯教育改革路线图的核心改革理念就是“行业伙伴”和“联合”。使雇主充分参与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英国技能战略的核心内容。澳大利亚提出,加强政府、行业与企业的合作,采用合作性的人才开发路径。总之,加强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实施的参与,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培养的基本规律,强调从企业的角度开展人才评估及需求预测,重视让学习者体验工作本位学习,使行业企业参与教育与培训内容的开发 [21]。   (3)变革趋势: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基于全球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各国都在谋求职业教育的改革之路,以适应新的发展的要求。在2012年第三届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工作报告将这种改革定义为职业教育的“转型”[22]。这种转型本质上就是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现代发展模式的跨越,呈现出如下的趋势:在整体设计上,强调职业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的高度融合,突出全民性、终身性、多样性和易获得性,朝向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在专业结构上,调整教育重心,适应未来就业增长的主要领域,积极发展面向社会保障、健康卫生、物流、金融、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为增加新的就业提供支撑。在人才资质上,应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低技能人才需求减少的变化,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尤其突出对学习者的社会交流和情感技能、非常规认知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培养。在驱动方式上,更加强调供给驱动让位于需求驱动,建立有效的市场需求驱动方式,对雇主的要求及时做出反应,并向学习者提供与需求相匹配的教育培训。在管理运行上,由过去的中央集权式系统向分权化系统转变,由国家主导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方式向市场驱动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相分离的方式转变,更加强调政府重要角色的准确定位与多元主体参与。在教育内容上,由过去单一技能的专业化,变为追求多元技能融合基础上的专业化;由过去重视教师和培训者主导的教学内容,变为更加重视学习者主导的学习内容和自我学习成效。在成果认定上,从基于培训阶段和考试的技能认定,向基于能力和先前学习成果认可的转变;从重视正规部门的认可,向同时重视非正规部门认可与正式部门认可的转变;建立灵活、多样的进入与推出制度,等等。
  2.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是不断跨越挑战的进程
  (1)迈向职教强国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依据和动力源泉,规制着它的定位、方向和进程。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创新强国,将成为绿色中国、和谐中国,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并继续朝着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职业教育既要为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也要达到与之相称的时代水平。职教强则国家强,国家兴则职教兴,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中国职业教育在建立了最大规模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要向世界职业教育强国迈进,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职业教育一定要担负的历史使命。尽管目前对职业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所谓的职业教育强国可以有这样几个主要的维度[23]:一是具有长期稳定的培养规模。对社会成员具有较高的吸引力,通过国家资格框架,与普通教育形成互补和平衡的关系,为经济发展提供数量足够的经过有效训练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在法制基础上的完善治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体系,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和教育机构在其中有清晰和准确的角色定位,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治理,职业教育系统运行协调畅通。三是与经济发展的高匹配度。国家的经济政策与教育培训形成高度一致。技能需求和供给之间保持高水平的连贯性。学习者和企业始终被作为服务中心,学习产品和服务具有快速的跟踪、传导能力和适应性。四是来自财政的持续有力的保障。对职业教育有持续和平衡的财政投资,并确保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发展所需的有效技能。资金投入形成激励机制,有效引导无论是公办机构还是民营机构及个人都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五是始终提升的教育质量。职业教育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积极、坚定地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培训,针对企业或个人的教育培训目标非常清晰透明,有完善的问责和奖励机制,使之具有持续提升的动力。六是对经济和人全面发展的高贡献率。把满足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在应对全球和地区经济及社会挑战中发挥独特作用和价值。高度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和成功机会,学习者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2)迈向职教强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24]。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来自人才需求变化的挑战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第一,产业变化带来人才结构变化。一是低科技含量的传统产业部门和业态将被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部门和业态所替代,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科学研究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作支撑;二是在价值链低端聚集的产业将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这个过程意味着服务业对人才需求不断加大,需要大量技术研发和营销管理类人才作支撑;三是生产和服务环节将注重用精细化生产和流程优化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现场工程师和技术人才作支撑。第二,生产变化带来人才素质的变化。由于生产流程不再是一家企业的单个行为,而将实现纵向集成,生产的上中下游之间的界限将更加模糊,生产过程将充分利用端到端的工程数字化集成,生产者将不仅是技术与产品之间的中介,而更多地成为价值网络的节点、生产过程的中心。这一变化意味着:首先,智能工厂里的员工不再是简单的操作工,而主要是产品的设计者和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需要极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由于生产流程的动态性,小批量、个性化生产将成为主流,产品的最终形态将与生产者密切相关,新的业态将模糊设计者与制造者之间的界限,跨学科和专业能力成为新的人才特征。再次,将产生一批新的“互联网 ”技能领域,与对传统技能人才要求不同,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应具备对智能网络高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上述变化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一是能否适应对培养规格的新要求。随着产业快速升级,低端岗位单一的操作型技术工人将会减少,而高端岗位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将有更大需求。二是能否适应对培养质量的新要求。从过去重视可量化的操作技能,转向重视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隐性的技能,要克服受教育者能力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三是能否适应对培养专业的新要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现代生产服务等重大领域的专业需要加快规划和建设。   (3)迈向职教强国的过程是实现多重跨越的过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有三大特点:一是规模体量大,需要保障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二是涉及方面多,需要协调全社会的参与;三是发展速度快,需要跟上急速变革的要求。这些特点决定了矛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当前有五个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第一,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很突出。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5%。人力资源市场显示,相当一个时期以来,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劳动力,其求人倍率始终都在1以上,表明职业教育人才有效供给不足。第二,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职业教育的热切期盼与办学条件建设滞后的矛盾很突出。目前约1/3省(区、市)尚未落实“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的法定要求;有的地方虽制定了标准,但水平偏低。相当一批职业学校无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达不到国家办学基本标准。第三,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实现多元主体办学的强烈诉求与政策落实不力的矛盾很突出。中央反复强调,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行业企业参与办学,但是目前社会资本和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普遍缺乏激励政策和内生动力,校企合作多数是松散型、浅层次的,合作内容和形式单一。第四,学习型社会对多样化终身化职业教育的要求与教育格局陈旧固化的矛盾很突出。旧有的教育格局尚未被突破,如缺少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还未建立,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立交桥”尚未完全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不够等等。第五,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度协调要求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矛盾很突出。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作用还没有落实,行业部门和行业组织有效参与职业教育决策的通道不畅,职业教育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所造成的政出多门、职责交叉、力量分散问题依然严重。破解这些现实矛盾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急迫课题,是从职业教育大国迈向职业教育强国之路的逻辑起点。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中国职业教育从“大”到“强”的跨越,是一种多重跨越,极具挑战性。它是理念的跨越,要让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观成为主导思想,并深入大众,需要一场全民性的观念革命;它是制度的跨越,按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要求,重新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及市场之间的关系,寻找到新的平衡点,需要制度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它是技术的跨越,在技术追赶和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既要跟上技术高速发展的步伐,也要借助技术的力量完成自身的现代化改造;它是能力的跨越,随着老龄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经济的到来,职业教育需要在全纳性、多样性、可持续性与有效性之间做出权衡的基础上,重新塑造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三、面向2030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构想与战略转型
  2030年是连接当下与2050年的台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要做出清晰的描绘——科学地标定这15年间中国职业教育要跨越的高度,以确保下一个20年能够实现新的跃升;要准确地判定这15年间工作的着力点,破解难题,清除障碍,做到精准发力;同时,还要适时调整策略,让变革跟上时代的变化节奏,把前进的脚步迈得既快又稳。
  (一)发展目标
  面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职业教育发展依然面临道路选择问题,走好中国特色之路要把握核心点。中国职业教育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基础是进一步完善体系,关键是形成一整套以法律为基础的更加成熟和定型的制度和机制。
  1.坚持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未来职业教育发展依然有道路的选择问题,坚持走中国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由中国职业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决定的。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的路,既要坚定不移、充满自信,也要抓住关键、走正步子。
  (1)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既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统领。要以创新发展统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要以协调发展统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布局结构;要以绿色发展统领职业教育生态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和社会风尚;要以开放发展统领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广泛拓展职业教育资源;要以共享发展统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办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政治要求,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高度融合起来。要让企业成为育人的重要阵地,把先进的企业文化、职业传统融入到教学中来,在学生的专业实践中培育他们的品质和精神。要动员社区、家庭、企业等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既重视校园教育也抓好环境治理,建立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3)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要充分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积累和国际上其他国家与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借鉴。坚持“大力发展”、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政府统筹、坚持体系建设、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质量主题是多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成功的核心内容,要继承好、发展好。强调职业教育的全纳性、终身性、多样性和易获得性,强调工作技能教育与生活技能教育并重,强调政府、社会、学校与市场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平衡和协调关系,是国际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基本取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借鉴。
  (4)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确定了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认真落实中央的部署,不折不扣地把工作做到位,是实现2020年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规划和推进2030年发展目标的工作前提。未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既要以此为基石,基石不牢,地动山摇;又要以此为路向参照,为更加长远的发展,校准航向,谋划前景。   2.努力建设职业教育强国
  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完成从职业教育大国迈向职业教育强国的战略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渐进的积累与飞跃的突变相交织。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30年,要在进一步完善体系的基础上,推进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和机制,使职业教育的贡献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高。到2050年,职业教育同整个教育一道,实现从追赶到跨越的目标,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强国。
  (1)2020年的目标及分析。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2020年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做出了明确描绘: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围绕这一目标规划了四方面的重点任务:结构规模更加合理; 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我们认为:第一,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长期坚持、矢志不渝的目标。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以来,国家有关文件都把未来一个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体系建设上,见表27。它既表明了该目标的统领性、重要性,也表明了政策引导重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第二,推进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和实践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仔细分析30多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表述,既有一以贯之的坚持和毫不动摇,也有根据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变化做出的与时俱进的调整和变革,见图12。这是实践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聚集社会各方面共识、推进职业教育理念创新的结果。第三,体系建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大”和“全”上。从历来的重点任务安排上看,体系建设的重心是在保证发展规模、健全层次结构、建立内外部的协调关系方面,所以建设的重点指向的是“大”和“全”。从2014年的决定提出的重点任务看,这个方向的努力仍要继续,还有相当的短板需要补齐。
  表27 国家历年出台的职业教育重要政策文件关于发展目标表述的变化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 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16号)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资料来源:于志晶,刘海等.中国职教梦——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2014(21):34—35。
  (2)2030年的目标设计及分析。根据对2020年目标的上述分析,我们对2030年目标提出如下的设想:第一,作为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聚焦点,仍要把体系建设确定为总的工作目标,但要提升建设标准,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升级版”。第二,在进一步完善体系,做好“大”和“全”的文章的同时,工作重心要向更“强”更“好”和更“活”转变。第三,做强职业教育的办法是深化改革,方向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要“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使体系更好发挥作用。
  为此,我们将其表述为:到2030年,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发达国家中上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以法制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职业教育的服务力、贡献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为到2050年建成职业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关于“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发达国家中上水平”:根据我们做的一项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OECD主要国家的比较研究,见表28,目前,我国综合指标还处于中下水平,主要在机会指数、投入指数和衔接指数方面差距较大。从追赶系数上看,近年来我国呈现较好势头。我们希望,经过努力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我国能在综合指标上达到这些国家的中上等水平。
  表28 中国与OECD主要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比较
  指标
  维度 指标名称 中国与OECD国家比较的位次 OECD
  平均值 1 中国
  机会指数 转换性别均等指数2 20(28) 1.3 0.99
  25-64岁人口高职学历性别比(女/男) 22(28) 1.4 0.92
  结构指数 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在校生数比例(%) 11(34) 44 53.0
  25-64岁人口高职/(高职 本科)比例(%) 1(28) 30 61.0
  规模指数 25-64高职学历人口比例(%) 22(28) 10.3 5.7
  高等职业教育净入学率(%) 16(26) 21.8 19.1   投入指数 高职生均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 3(22) 43.4 52.4
  中职生均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 28(31) 26.1 19.7
  衔接指数 中高职衔接(%)3 11(19) 14.5 12.0
  综合情况 15(27) 3项高于平均值、6项低于平均值
  数据来源:教育概览OECD指标(2010-2015)、世界银行。
  注:1.OECD平均值采取的非加权平均;2.转换性别均等指数采用的高职净入学率比例(女/男);3.中高职衔接采用的是2015年数据;4.其他未注明年份的数据均为2012年数据;5.中国与OECD国家比较的位次数据中,括号内的数据为参与比较的国家数量。
  资料提供: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数据库。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在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础上,继续将体系建设作为工作目标推进,并向更高层次发展,形成“升级版”。“更加完善”的重点是:规模、层次、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相适应;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与经济社会需求匹配度较高;形成中职与高职、职教与普教、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机构与劳动力市场充分衔接融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关于“以法制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制进一步完善,依法健全职业教育的标准、评价、投入、师资、服务等制度性规范体系,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行业企业重要办学主体地位的保障政策进一步健全并得到全面落实,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关于“职业教育的服务力、贡献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面作用突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显著提高,在提升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普及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15年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等方面的贡献水平显著提高,职业教育参与全球化人才培养的竞争能力显著提高,一批职业院校成为国际知名院校,中国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大家庭中有重要影响力的成员,见表29。
  (二)主要任务
  瞄准2030年,展望2050,中国职业教育要苦练内功,加快提高自身能力。通过提高治理能力,实现体系的高效运行;通过提高基础能力,夯牢持续发展根基;通过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激发教育活力;通过提高服务能力,增强社会价值;通过提高竞争能力,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加快提升治理能力
  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管理制度总构成,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则是运用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推动职业教育体系高效运行的能力。中国职业教育要从“大”迈向“强”,打造完善的治理体系和高效的治理能力最为关键。一是要在修订《职业教育法》基础上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重要办学主体的法律责任,明确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法律依据,实现依法治理。二是要在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建立参与范围更加广泛的决策协商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企业、工会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代表参加,实行社会共商决策。三是完善行业企业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教育费附加返还、税收减免优惠等多种形式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落实行业企业重要办学主体责任。四是建立企业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的资质认证制度,从企业规模、技术水平、技师队伍、培训条件、培训质量等方面设立资质标准,赋予合格企业“教育企业”的资格并予以一定政策优惠。五是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动职业院校章程建设,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社区、教职工和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六是完善社会评价机制和质量报告制度,鼓励行业企业、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规范开展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价和决策咨询,完善定期发布教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报告制度。
  2.加快提升基础能力
  办学条件是支撑教育发展的基础;基石不牢,则发展不稳。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提升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国职业教育由大变强的筑基工程。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逐步提高财政性职业教育支出的占比,重点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推进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薄弱院校建设。二是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标准和教师培养、使用制度,提高职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程度,建立企业培训师傅资格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三是推进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化标准院校建设,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构建职业教育网络学习体系。四是加强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制定面向2030年的职业院校现代化指标,通过优化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所有职业院校如期达到建设标准。五是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网络,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破解改革发展难题,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支撑。
  3.加快提升创新能力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提高教育创新能力,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任务。一是打造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升级版,在进一步调整结构布局、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改革,畅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渠道的基础上,制定体系建设升级版标准,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二是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贯穿到教育教学过程始终,发挥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健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发挥引领作用。三是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推进“大国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营造职业院校浓郁的工匠文化,培育和传播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四是实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建立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践、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等全过程的机制,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现代学徒制教育。五是推进职业院校考试改革,完善“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评价方法,扩大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比例,建立高中阶段职普招生统筹制度。六是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管办评”分离,建立以第三方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的科学化、专业化、制度化。   4.加快提升服务能力
  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及时跟进,提供精准支撑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成功经验,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把提高服务能力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一是瞄准中国制造提供有力服务,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职业教育要全面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紧密对接关键领域、紧缺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机制。二是瞄准“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服务,推进一带一路相关地区职业教育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计划,对接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实施职业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等合作。三是瞄准区域战略提供有力服务,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引导职业教育资源有效聚集,组织开展协同创新,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四是瞄准精准脱贫提供有力服务,加快连片特困区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实行贫困地区中职学生免学费,全面开展贫困地区技能提升培训和职业指导。五是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服务,推进职业院校向社会全面开放,建立学习成果认定、学分转换机制,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学习需求。
  5.加快提升竞争能力
  扩大开放、交流合作、参与国际竞争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职业教育强国是全球化职业教育竞争中的强国,所以要加快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步伐。一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行更加丰富的国际交流合作形式,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格和标准,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 扩大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数量。二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国际能力,把国际能力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对接国际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国际能力培养的相关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跨文化素质。三是构建职业教育国际化格局,全面提升沿海地区职业院校国际化水平,推进内陆沿边地区职业院校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走出去”。四是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积极向国际社会推介中国职业教育经验,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制定,牵头组织开发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标准。五是建立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基础上,推进一批具备条件的高水平院校重点提高国际化水平,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三)战略转型
  从推动角度看,职业教育发展要依赖一套科学的政策系统。目前,国家的有关发展策略总体上是符合发展实际情况的,要认真按照部署,推进落实。但有些策略需要根据变化进行调整,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1.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由地方政府统筹向地方立法统筹转变
  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地方为主的政府统筹的主体是不断在变化的,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市县是关键”到近几年的“强化省级统筹”,表现的是一种“高移”的趋势,但是随着一些地级市规模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承载和举办高等教育能力的增强,地市统筹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在凸显出来。事实上,无论是哪级政府统筹,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清晰地界定各级政府统筹的职责范围,经常出现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原因就是地方差异很大,用“一刀切”的统筹要求必然是顾此失彼。去年,全国人大通过了《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以地方立法权,为解决统筹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议:通过修订职教法,引导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地区建立自己的法规体系,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实现地方为主的政府统筹向地方立法统筹的转变,推进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沿着法治的轨道多元发展、自主发展、特色发展。
  2.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由“扶优”向“均优”转变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通过实施示范(骨干)校建设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了一批优质校,发挥了骨干作用。从学校建设角度看,现在进入了后示范建设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公共财政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要在布局结构调整基础上推进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优质资源的扩大和普及,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中等职业教育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优质发展、均衡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要求。建议:今后公共财政要特别重视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及专业的建设,通过转移支付、援助项目等办法,扶弱激强,避免布局结构调整后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切实保障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职业教育资格体系建设由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并重向国家资格框架转变
  在我国,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与学历文凭是完全并行的两种证书体制系统,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互相不认账。由于两种证书之间缺乏评价的参照系,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评价、认定和使用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基点,加之传统文化上轻薄技能人才观念的影响,使职业教育人才处于发展的不利地位。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借鉴“欧洲资格框架(EQF)”制度,建立我国国家资格框架,并以国家资格框架为基准建立与普通教育学历(包括本科及以上)等值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的分级制度,明晰各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技术技能人才等级、类别划分的对应关系,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实现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进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使技术技能人才能得到与普通教育毕业生同等甚至更高的社会地位。
  4.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重心由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变
  从目前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未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而低技能技术工人的需求将减少。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到2025年,欧洲高技能工人的比例将由目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1%增加到38%,低技能工人将从目前的22%降至14%;在美国,具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到2025年,大部分就业机会的增长主要在商业和服务业领域,并且都需要高技能资质。我国有关研究指出[25],我国工业化进程完成之后,在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背景下,人力资本积累将进入高等教育驱动阶段,并向终身教育驱动阶段迈进。建议:调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重心,重点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达到60%左右,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多样化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探索发展综合高中,提供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满足学生就业与升学需求。
其他文献
摘 要 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突出职业技能提升,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鉴于此,有必要设计更为开放的学习活动,推进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提升课堂教学技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紧跟技术进步,创新教学方法。为了保障教学模式创新的实施,需要打造精良的课堂教学团队,构建信息化交互和共享学习管理平台,优化课堂教学评价。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模式;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
放牛班也有春天,生命也会因你而动听。马修与霍兰先生那样的老师,肯定是幸福的。而我的幸福哪去了?我该到哪去寻找一个体育老师的幸福?  幸福在哪?中小学老师说,就在那张张高分的试卷里,就在那金榜题名时的喜悦里,就在那桃李满天下的自豪里。专家学者说,教育的过程既是教育者教会受教育者学会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也是自身求真、求善和求美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对双方来说无疑是幸福的。我的幸福,一个体育教师的幸福
教学方法改革具有多主体性和多因素性,这反映出教学方法改革的复杂性,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都不再是唯一途径,教学方法改革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交互模式。  教学方法改革事关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它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成果不断涌现,但对于教学效果的质疑之声日甚。最为主要的原因是,学校、教师对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认识不足,表现在对三个问题的回答上:谁来改
学校简介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开设艺术设计、动画游戏、健康美容等22个专业及专业方向,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7000多人。  入选理由 执著地坚守县级职教中心这块阵地,提倡“唤醒教育”、坚持“四化模式”,用热忱和努力为一个生活着30万人口的乡土创造着希望。  亮 点 抚松县职教中心来自单亲、失亲、特困、留守家庭的学生占到三分之一,许多孩子厌学,自控能力差,有各种不良习惯。对这样的孩子该怎样进行教
摘 要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一课堂”是实现学生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的主阵地。针对法律类职业教育存在问题,以提高“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根本,以优质教学资源为支撑,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载体,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改革,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效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 优质教学资源;“一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诊断;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
摘要: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可如何落实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仍然是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美国SPARK课程的多元化,试图从我国体育教学的实际出发,明确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任务,由此分析体育教师为改善体育教学所做的努力,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多元文化;美国SPARK课程;体育教学    目前,社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必然推动体育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职教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卓越的成效成为全国职教发展的一面旗帜。作为老典型,在面临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及城市化、国际化步伐加速,创新型技能人才需求迫切的背景下,顺德开始改革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2012年4月,顺德区教育局撤消职成科,组建职业教育发展指导委员会,下设调研咨询部、校企合作部和人才培养部,承担科研、决策咨询、校企合作、质量考核等工作,有效地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20
摘 要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的深度合作。抓好协同创新,是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实现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协同创新的实施路径须从抓协同创新意识、抓协同创新机制、抓协同创新示范、抓协同创新特色、抓协同创新理论原创五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协同创新;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9.
摘 要 课程完成率低一直是困扰MOOC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果壳网、问卷星、知乎网等网络调查的结果显示,造成MOOC课程完成率不高的原因主要包括时间有限、自制力差、语言困难等。通过数据分析并结合MOOC特点,提出提高课程吸引力、提升课堂质量、完善退课机制、控制课程时长等对策,以期为MOOC的后续发展提供解决路径。  关键词 MOOC;课程完成率;学习者类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是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冶金工程系所属的7个专业之一,这里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吕杰和国家大师级“焊接创新工作室”。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师资力量强,现有专兼职教师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达到了14人,且有“双师型”教师17人。教师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原酒泉钢铁集团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身上有着浓厚的“工匠精神”,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着力把身上的这一精神传承给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