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是充满人文性的课程。
近五年来,江苏高考作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时刻关注人、人的精神和生存状态。2004年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探讨的是做人处世的问题。2005年以“凤头 猪肚 豹尾”为话题,有了更明确的人文指向——“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006年的 “人与路”更是直接体现了这一主题。2007年以“怀想天空”为题目,初看,似乎与人生没什么关联,但从题干所提示的内容来看,文章应该扣住其比喻义来写作,即在人生、社会、历史中所处的空间,因而要写的内容就是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发展空间、目标设定等,追根到底还是对人文的关注。2008年以“好奇心”为题,更是回归到人自身,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所以,近五年来,江苏高考作文命题有一条明确的线——与人生有关。从表面上看,江苏的作文命题似乎扣住了新课标的本质——以人为本、充满人文性。可细细推究,江苏的命题真的做到了以人为本、充满人文性了吗?而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文性呢?
笔者认为,人文性应该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文学性和文化性。人文性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善良和智慧。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说:“在我看来,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智慧等这些美好的人性的因子激发出来, 加以培育和升华。”这里有两点值得思索——善良的激发和智慧的激发。前者指向人的心灵,是为了培养健全、善良的人;后者指向人的思维,是为了发展人、造就人。可见语文教育的本质和灵魂是挖掘、培育、呵护、升华学生善良的因子,同时提高学生的智慧——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洞察社会人生的能力。善良是珍爱生命、尊重他人等美好情感的前提,智慧是思考、怀疑、批判和发展的源动力。
具体到高考作文,基于人文性对语文的决定,人文性对作文也有一个决定。笔者认为,这个“决定”应该是新课程改革对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作文命题应该遵循的基本宗旨和原则,即:
(1)直面现实生活,感悟人生价值;接近学生实际,具有时代气息,使学生有话可说,并尽可能说好;体现语文本质的教育功能和尽量给学生发展空间的人文关怀。
(2)体察人伦常情,以真、善、美的文字,真切抒发情感,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3)能够激发考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促进健康人格、独立思想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基。
(4)要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避免当前的不良文风和急功近利的作文教学,体现作文和做人的统一。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再来看江苏近五年来的高考作文:
2004年“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文字优美,设想巧妙,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创新意识。可是考试刚一结束,就有程度很好的学生哭着走出考场——他们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原因有二:一是寓意太含蓄,西方哲学的命题让学生无从下笔;二是并列式的话题作文,本应该兼顾二者,但提示语却说可写其一,学生无所适从。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无话可说,甚至是有话不能说、不知道怎么说,其人文性何在?
2005年是“凤头 猪肚 豹尾”。至今笔者都难以理解,人生怎么就如凤头、猪肚、豹尾呢?精彩亮丽的开头、充实丰富的中间、响亮有力的结尾,谁都想如此,但现实生活中几人能够,更何况参加考试的只是中学生呢?而且这样一个命题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了一个狭隘的圈子里,他们哪里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呢?很多表述出来的也是虚假的。这哪里是人文关注啊?
2006年是“人与路”。以这个题目来考查学生对人生的感悟本无可厚非,可偏偏又“糊涂” 地在后面加了两个小材料——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这样一来,考生如果同意鲁迅先生的意思,而又无法理解先生,只能无话可说;如果同意后者,却正好验证了我们教育的失败,“这样的试题正与当下混乱的中国后现代文化合谋,愚弄着‘贤’与‘不肖’的人们”。难怪那年北京大学的孙东东教授说江苏的作文是出给“笨”学生做的!无话可说和混淆是非的导向,这哪里是新课程作文的取向呢?
2007年以“怀想天空”为题,乍一看这是个很不错的题目,给考生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可是在这个命题下却产生了太多胡编乱造的文章,抒发真情实感的作文构想几乎落空。而能够写真情实感的文章,也大都是把“天空”抽象后,运用较强的思辨能力写出来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作文的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同时设置了审题障碍,不利于学生写好或尽可能地写好,也不利于中学的语文尤其是作文教学。
2008年以“好奇心”为题,这个命题有点儿一厢情愿的味道。不错,是好奇心产生了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可是,作为高考作文题目,笔者认为是很不合适的。命题的趋向是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可一旦写关注自身的文章势必是记叙文,但对于这个题目来说记叙文是很难抒写真情实感的。而一旦写成议论文,就变成了泛泛而谈,命题的价值期待就成了空。这样不设身处地为考生着想的“一厢情愿”,其人文性何在?
由此看来,原来贯穿于这五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人文性,不过是片面地涉及人、人生的话题,其实都有不同程度的“伪人文”的味道,与课程改革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原来,我们一直都没有把握新课程中人文性的真正内涵。
从2004年“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的“大雅”、2005年“凤头 猪肚 豹尾”的“大俗”,到2006年“人与路”的“不俗不雅、不偏不倚”,江苏的高考作文在舆论中摇摆,也在新课标的精神下迷失自我。一次次地追溯而上,却只能在近旁徘徊,始终走不进它真正的本质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江苏的一名语文老师,我真心希望我们江苏的作文命题能坚守自己的立场,多点科学的精神,多点真正的人文,真正走进新课程作文。
近五年来,江苏高考作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时刻关注人、人的精神和生存状态。2004年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探讨的是做人处世的问题。2005年以“凤头 猪肚 豹尾”为话题,有了更明确的人文指向——“仔细想想,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006年的 “人与路”更是直接体现了这一主题。2007年以“怀想天空”为题目,初看,似乎与人生没什么关联,但从题干所提示的内容来看,文章应该扣住其比喻义来写作,即在人生、社会、历史中所处的空间,因而要写的内容就是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发展空间、目标设定等,追根到底还是对人文的关注。2008年以“好奇心”为题,更是回归到人自身,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所以,近五年来,江苏高考作文命题有一条明确的线——与人生有关。从表面上看,江苏的作文命题似乎扣住了新课标的本质——以人为本、充满人文性。可细细推究,江苏的命题真的做到了以人为本、充满人文性了吗?而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文性呢?
笔者认为,人文性应该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文学性和文化性。人文性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善良和智慧。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说:“在我看来,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善良、智慧等这些美好的人性的因子激发出来, 加以培育和升华。”这里有两点值得思索——善良的激发和智慧的激发。前者指向人的心灵,是为了培养健全、善良的人;后者指向人的思维,是为了发展人、造就人。可见语文教育的本质和灵魂是挖掘、培育、呵护、升华学生善良的因子,同时提高学生的智慧——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洞察社会人生的能力。善良是珍爱生命、尊重他人等美好情感的前提,智慧是思考、怀疑、批判和发展的源动力。
具体到高考作文,基于人文性对语文的决定,人文性对作文也有一个决定。笔者认为,这个“决定”应该是新课程改革对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作文命题应该遵循的基本宗旨和原则,即:
(1)直面现实生活,感悟人生价值;接近学生实际,具有时代气息,使学生有话可说,并尽可能说好;体现语文本质的教育功能和尽量给学生发展空间的人文关怀。
(2)体察人伦常情,以真、善、美的文字,真切抒发情感,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3)能够激发考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促进健康人格、独立思想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基。
(4)要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避免当前的不良文风和急功近利的作文教学,体现作文和做人的统一。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再来看江苏近五年来的高考作文:
2004年“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文字优美,设想巧妙,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创新意识。可是考试刚一结束,就有程度很好的学生哭着走出考场——他们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原因有二:一是寓意太含蓄,西方哲学的命题让学生无从下笔;二是并列式的话题作文,本应该兼顾二者,但提示语却说可写其一,学生无所适从。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无话可说,甚至是有话不能说、不知道怎么说,其人文性何在?
2005年是“凤头 猪肚 豹尾”。至今笔者都难以理解,人生怎么就如凤头、猪肚、豹尾呢?精彩亮丽的开头、充实丰富的中间、响亮有力的结尾,谁都想如此,但现实生活中几人能够,更何况参加考试的只是中学生呢?而且这样一个命题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了一个狭隘的圈子里,他们哪里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呢?很多表述出来的也是虚假的。这哪里是人文关注啊?
2006年是“人与路”。以这个题目来考查学生对人生的感悟本无可厚非,可偏偏又“糊涂” 地在后面加了两个小材料——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这样一来,考生如果同意鲁迅先生的意思,而又无法理解先生,只能无话可说;如果同意后者,却正好验证了我们教育的失败,“这样的试题正与当下混乱的中国后现代文化合谋,愚弄着‘贤’与‘不肖’的人们”。难怪那年北京大学的孙东东教授说江苏的作文是出给“笨”学生做的!无话可说和混淆是非的导向,这哪里是新课程作文的取向呢?
2007年以“怀想天空”为题,乍一看这是个很不错的题目,给考生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可是在这个命题下却产生了太多胡编乱造的文章,抒发真情实感的作文构想几乎落空。而能够写真情实感的文章,也大都是把“天空”抽象后,运用较强的思辨能力写出来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作文的价值导向出了问题,同时设置了审题障碍,不利于学生写好或尽可能地写好,也不利于中学的语文尤其是作文教学。
2008年以“好奇心”为题,这个命题有点儿一厢情愿的味道。不错,是好奇心产生了创造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可是,作为高考作文题目,笔者认为是很不合适的。命题的趋向是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可一旦写关注自身的文章势必是记叙文,但对于这个题目来说记叙文是很难抒写真情实感的。而一旦写成议论文,就变成了泛泛而谈,命题的价值期待就成了空。这样不设身处地为考生着想的“一厢情愿”,其人文性何在?
由此看来,原来贯穿于这五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人文性,不过是片面地涉及人、人生的话题,其实都有不同程度的“伪人文”的味道,与课程改革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原来,我们一直都没有把握新课程中人文性的真正内涵。
从2004年“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的“大雅”、2005年“凤头 猪肚 豹尾”的“大俗”,到2006年“人与路”的“不俗不雅、不偏不倚”,江苏的高考作文在舆论中摇摆,也在新课标的精神下迷失自我。一次次地追溯而上,却只能在近旁徘徊,始终走不进它真正的本质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江苏的一名语文老师,我真心希望我们江苏的作文命题能坚守自己的立场,多点科学的精神,多点真正的人文,真正走进新课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