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轻轨地下站的作业性质,分析了现行车站作业风险特性,提出了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为提高轻轨运营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关键词】车站;风险;安全;管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与知识的相继提升,社会对运输安全的要求亦越来越高,轨道交通企业如何妥善控制运营安全风险备受关注,政府监管部门亦要求运营单位强化安全风险管理及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再加上运营成本的不断上升,要保持运营系统的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改善安全风险控制,是现在所有轨道运营企业必然面对的挑战。
由于轻轨规划布局,部分车站需沿线伸入地下,地下车站作业面临多种新的问题。通过分析地下车站作业风险特性,结合系统安全性分析理论,提出运用危害与可操作性分析、事故树分析及事件树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分析地下车站作业风险,提出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为提高轻轨运营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一、地下站作业现状
根据轻轨运营安排地下段车站与地上站作业相比,地下站在作业模式、设备设施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作业模式
与地上站作业人员实行三班一运转作业模式相比,地下站因受环控系统、车站条件、作业环境等因素制约,作业人员实行四班两运转作业模式。运营结束后,只有车站值班员留守车站,负责夜间施工登销记、施工监控、车站巡查、次日运营前出清等作业。
设备设施
由于地下车站环境原因,与地上站设备也增加了不少。比如FAS设备、BAS设备、屏蔽门设备、环控设备等,这就要求车站作业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更加周到、热情的服务,更加安全、高效的运营与乘客一路相伴。
二、风险分析及管理现状
危险因素
1、运营结束后,驻站人员较少,若安防安保工作不到位,易发生安全隐患。
2、FAS、BAS、屏蔽门等新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及作业人员掌握其操作方法的技能对安全运营起到重要作用。
3、车站地面材料不防滑或防滑效果不明显存在安全隐患,人员较多時,可能导致踩踏事件。
4、站内的建筑装修材料选用不当,会发生火灾,且产生有毒烟气,加重事故后果。
5、屏蔽门处由于绝缘和接地的问题,存在人员触电事故隐患。
风险特点
1、事故后果的严重性。车站属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等严重紧急事件,受通风、照明、大客流等因素制约,不仅蔓延快,而且积聚的高暖浓烟很难自然排除,并迅速在隧道、车站内蔓延,给人员疏散和灭火抢险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严重威胁乘客、职工和抢险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若环控通风系统故障、管理不到位,将妨碍通风系统的正常运作,必将引起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社会影响的恶劣性。轻轨一般是连接中心城区和城郊区域的生命线工程,一旦发生风险事故,将直接造成双城轨道交通瘫痪中断、人员拥堵,社会影响恶劣,甚至可能引起乘客骚乱,或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后果及其严重。
3、行车安全对管理的依赖性。轻轨运行作业是一个庞大的人机动态系统的安全运行,离不开管理的协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的有效性。
4、运营系统的动态性。轻轨的整个运营系统是靠各种设备的运转功能来保证的,各设备动态运营状态对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可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车站各项运营设备的动态性引起系统运营的动态性特征尤为显著。
5、车站运营作业的反复性。车站运营作业是以车务、车辆、维修多工种联合作业,昼夜不断、周而复始,各种不安全事件和事故大多数是重复发生的。
6、受环境影响的特殊性。车站安全运营既受外部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也受社会环境条件影响。
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车站运营设计到许多不确定性和不确知性,只有针对车站作业风险的特点,通过风险管理的研究,采取合理对策,才能从根本上消灭事故发生的隐患,把事故发生降低到最小。
三、风险管理提升建议
通过对地下车站作业风险管理的研究,结合国内地铁在运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改善建议:
1、采用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流程。管理流程由6个部份组成,分别为危害识别与定级、危害记录与补救建议、危害与补救措施验证、危害与补救措施审批、补救措施实施与监控、危害更新与风险审核。配合流程内的每项任务,制定相关的程序和指引,由危害管控员负责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其中每个危害的资料,包括最新的状况及应对方法都记录在危害登记系统中。
2、风险定量分析
目前车站常用的风险分析方法为危害初步分析,即以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对危害进行初步估算;为了提高分析质量,可运用风险定量分析,即将重要危害的发生机会或频率,利用事件树和事故树等工具量化。例如,量化每年某种事故发生的次数、频率、原因等,并详细评估其后果的严重性。
相对危害初步分析,风险定量分析有明显的优点:更能客观及合理地将风险发生机会、频率及结果的严重程度加以量化;了解哪些不确定参数对风险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可有效比较不同风险控制措施的成效。
3、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
针对目前地下车站风险管理还不是很完善的现状,必须加大业务培训的力度,不断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以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和故障判断、处理的竞赛,不断提高员工的故障判断、处理、应急反应能力。
4、完善安全规章制度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不断整理技术文本,完善作业规范;针对每起事故,不仅要就事论事提出整改措施,更要从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层面,查找不足,总结经验,以不断完善文本的可操作性和覆盖面。
5、注重主动型管理
运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方法;注重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从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规范化管理转变,以不断提高运营安全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进人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规模和速度都前所未有,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也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系统的复杂性,必然带来生产建设和运营风险的多变性,风险管理也应该是系统工程,应该循序渐进,不断改进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深人研究风险管理方法和标准,总结安全风险管理经验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推动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规范化、法制化健康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拓展与实现,持续提高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为建设和运营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华军天津地铁安全管理模式研究.2004世界轨道交通论坛,北京.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2004年:289.
[2]耿幸福.宁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6.1:15-18.
[3]韩春梅,邓世舜,赵振江.地铁运营风险管理[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5年(4期):51-53.
【关键词】车站;风险;安全;管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与知识的相继提升,社会对运输安全的要求亦越来越高,轨道交通企业如何妥善控制运营安全风险备受关注,政府监管部门亦要求运营单位强化安全风险管理及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再加上运营成本的不断上升,要保持运营系统的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改善安全风险控制,是现在所有轨道运营企业必然面对的挑战。
由于轻轨规划布局,部分车站需沿线伸入地下,地下车站作业面临多种新的问题。通过分析地下车站作业风险特性,结合系统安全性分析理论,提出运用危害与可操作性分析、事故树分析及事件树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分析地下车站作业风险,提出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为提高轻轨运营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一、地下站作业现状
根据轻轨运营安排地下段车站与地上站作业相比,地下站在作业模式、设备设施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作业模式
与地上站作业人员实行三班一运转作业模式相比,地下站因受环控系统、车站条件、作业环境等因素制约,作业人员实行四班两运转作业模式。运营结束后,只有车站值班员留守车站,负责夜间施工登销记、施工监控、车站巡查、次日运营前出清等作业。
设备设施
由于地下车站环境原因,与地上站设备也增加了不少。比如FAS设备、BAS设备、屏蔽门设备、环控设备等,这就要求车站作业人员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更加周到、热情的服务,更加安全、高效的运营与乘客一路相伴。
二、风险分析及管理现状
危险因素
1、运营结束后,驻站人员较少,若安防安保工作不到位,易发生安全隐患。
2、FAS、BAS、屏蔽门等新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及作业人员掌握其操作方法的技能对安全运营起到重要作用。
3、车站地面材料不防滑或防滑效果不明显存在安全隐患,人员较多時,可能导致踩踏事件。
4、站内的建筑装修材料选用不当,会发生火灾,且产生有毒烟气,加重事故后果。
5、屏蔽门处由于绝缘和接地的问题,存在人员触电事故隐患。
风险特点
1、事故后果的严重性。车站属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等严重紧急事件,受通风、照明、大客流等因素制约,不仅蔓延快,而且积聚的高暖浓烟很难自然排除,并迅速在隧道、车站内蔓延,给人员疏散和灭火抢险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严重威胁乘客、职工和抢险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若环控通风系统故障、管理不到位,将妨碍通风系统的正常运作,必将引起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社会影响的恶劣性。轻轨一般是连接中心城区和城郊区域的生命线工程,一旦发生风险事故,将直接造成双城轨道交通瘫痪中断、人员拥堵,社会影响恶劣,甚至可能引起乘客骚乱,或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后果及其严重。
3、行车安全对管理的依赖性。轻轨运行作业是一个庞大的人机动态系统的安全运行,离不开管理的协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的有效性。
4、运营系统的动态性。轻轨的整个运营系统是靠各种设备的运转功能来保证的,各设备动态运营状态对整个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可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车站各项运营设备的动态性引起系统运营的动态性特征尤为显著。
5、车站运营作业的反复性。车站运营作业是以车务、车辆、维修多工种联合作业,昼夜不断、周而复始,各种不安全事件和事故大多数是重复发生的。
6、受环境影响的特殊性。车站安全运营既受外部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也受社会环境条件影响。
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车站运营设计到许多不确定性和不确知性,只有针对车站作业风险的特点,通过风险管理的研究,采取合理对策,才能从根本上消灭事故发生的隐患,把事故发生降低到最小。
三、风险管理提升建议
通过对地下车站作业风险管理的研究,结合国内地铁在运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改善建议:
1、采用持续改进的风险管理流程。管理流程由6个部份组成,分别为危害识别与定级、危害记录与补救建议、危害与补救措施验证、危害与补救措施审批、补救措施实施与监控、危害更新与风险审核。配合流程内的每项任务,制定相关的程序和指引,由危害管控员负责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其中每个危害的资料,包括最新的状况及应对方法都记录在危害登记系统中。
2、风险定量分析
目前车站常用的风险分析方法为危害初步分析,即以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对危害进行初步估算;为了提高分析质量,可运用风险定量分析,即将重要危害的发生机会或频率,利用事件树和事故树等工具量化。例如,量化每年某种事故发生的次数、频率、原因等,并详细评估其后果的严重性。
相对危害初步分析,风险定量分析有明显的优点:更能客观及合理地将风险发生机会、频率及结果的严重程度加以量化;了解哪些不确定参数对风险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可有效比较不同风险控制措施的成效。
3、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
针对目前地下车站风险管理还不是很完善的现状,必须加大业务培训的力度,不断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以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定期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和故障判断、处理的竞赛,不断提高员工的故障判断、处理、应急反应能力。
4、完善安全规章制度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不断整理技术文本,完善作业规范;针对每起事故,不仅要就事论事提出整改措施,更要从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层面,查找不足,总结经验,以不断完善文本的可操作性和覆盖面。
5、注重主动型管理
运用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方法;注重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从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规范化管理转变,以不断提高运营安全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进人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规模和速度都前所未有,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也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系统的复杂性,必然带来生产建设和运营风险的多变性,风险管理也应该是系统工程,应该循序渐进,不断改进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深人研究风险管理方法和标准,总结安全风险管理经验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推动我国轨道交通事业的规范化、法制化健康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拓展与实现,持续提高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为建设和运营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华军天津地铁安全管理模式研究.2004世界轨道交通论坛,北京.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2004年:289.
[2]耿幸福.宁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6.1:15-18.
[3]韩春梅,邓世舜,赵振江.地铁运营风险管理[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5年(4期):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