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鉴于小学阶段的年龄特点,注意力问题成了教師教学的主要障碍。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一般是在前几十分钟里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分析问题,后几十分钟就处于思想游离状态,对于知识点的接收效果较差。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生活情境的方法将数学学习变得贴切、有趣、有活力,并且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数学的教学深入浅出,易于被学生接受。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方法;数学教学
一、 提倡生活情境方法的背景和意义
(一) 提倡生活情境方法的背景
“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新课标对于数学课程的一个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笔者以为,数学教师在充分考虑小学生,尤其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或是心理接受点设计数学课的情境,并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将学生放在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情感思维中,既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又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教学内容的真实性、适用性。数学教师要始终牢记数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特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参与,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二) 提倡生活情境方法的意义
生活情境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和重组。教师在运用生活情境方法教学时充分考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最后选定最为积极的、乐观的关系进行情境的创设,既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连接,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使得师生都能够在情感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和改善原有的教学环境。同时生活情境方法教学对我国整个教学环境的改善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尤其是数学教学中脱离实际、高深尖情况会随着教师的情境教学变得贴切实际,生动有趣。
二、 小学数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方法的做法
(一) 问题带入式情境教学
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要想把学习成绩提上去最基本的就是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因为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去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例如六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在投影仪上进行作画:同学A骑着车轮是正方形的自行车去找同学B,但是同学B等了很久也不见同学A就骑着车轮是圆形的自行车去接同学A。两人见面后,同学A抱怨路面太颠簸不好骑车,而同学B则不认同。在这一生活情境方法下学生会依据刚刚看到的演示猜想:汽车行驶不颠簸,必须让汽车的车轮是圆形的,也就是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必须处处相等。紧接着老师再用动画演示:同学A和同学B坐着车轮是圆形的汽车一路顺畅地回到了家,同学A还大喊:“我怎么不颠簸了呢!”
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只有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才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将自己要教授的知识点传输给学生并让学生高效接收。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下手,营造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新知识、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成就感。
(二) 注重实践性情境教学
“动手做”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精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者以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多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例如小学六年级数学里《圆锥的认识》一课中有一个量高的任务,教师只需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量出手中圆锥的高呢?在这个问题的牵引下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和发散思维,并仔细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学生采用两把尺子去量,有的学生则把圆锥倒放去量等,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通过看、想、量等方式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来获取知识,使得整堂数学课有趣且实用。
(三) 竞争式情境教学
小学生正处在需要外界肯定自己的旺盛时期,总是希望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鉴于这种心理状态,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时可以找准时机适度地采用小组或个人竞赛的方法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涨,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设定上课守纪律、会听讲、会提问、会思考、会合作、会交流的小组为优秀小组,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数学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让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比哪个小组成员更会听课,哪个小组成员更会合作,哪个小组成员学习学得更好。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后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现在的社会就是竞争的社会,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还可以让学生明白靠自己的能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笔者的教学经验里,生活情境方法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和老师都有如临其境之感,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具体可用的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既能扩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展示或演示过程中了解了数学的奥妙和平凡,不再畏难也不冒进,讲求实事求是,以数字说话。所以,将生活情境方法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特点,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将生活情境带入到小学数学课堂,尤其是六年级的数学课堂,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衔接和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开阔。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大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1.
[3]赵明.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作者简介:
鲁成健,中小学数学一级教师,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坡头区官渡镇新圩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方法;数学教学
一、 提倡生活情境方法的背景和意义
(一) 提倡生活情境方法的背景
“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新课标对于数学课程的一个要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验证、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学习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笔者以为,数学教师在充分考虑小学生,尤其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心理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或是心理接受点设计数学课的情境,并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将学生放在一种积极的、乐观的情感思维中,既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又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教学内容的真实性、适用性。数学教师要始终牢记数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特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参与,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二) 提倡生活情境方法的意义
生活情境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和重组。教师在运用生活情境方法教学时充分考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最后选定最为积极的、乐观的关系进行情境的创设,既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连接,也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使得师生都能够在情感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和改善原有的教学环境。同时生活情境方法教学对我国整个教学环境的改善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尤其是数学教学中脱离实际、高深尖情况会随着教师的情境教学变得贴切实际,生动有趣。
二、 小学数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方法的做法
(一) 问题带入式情境教学
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要想把学习成绩提上去最基本的就是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因为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去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例如六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在投影仪上进行作画:同学A骑着车轮是正方形的自行车去找同学B,但是同学B等了很久也不见同学A就骑着车轮是圆形的自行车去接同学A。两人见面后,同学A抱怨路面太颠簸不好骑车,而同学B则不认同。在这一生活情境方法下学生会依据刚刚看到的演示猜想:汽车行驶不颠簸,必须让汽车的车轮是圆形的,也就是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必须处处相等。紧接着老师再用动画演示:同学A和同学B坐着车轮是圆形的汽车一路顺畅地回到了家,同学A还大喊:“我怎么不颠簸了呢!”
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只有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中才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将自己要教授的知识点传输给学生并让学生高效接收。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下手,营造具有趣味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笑声中学习新知识、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成就感。
(二) 注重实践性情境教学
“动手做”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精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者以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多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例如小学六年级数学里《圆锥的认识》一课中有一个量高的任务,教师只需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量出手中圆锥的高呢?在这个问题的牵引下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和发散思维,并仔细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学生采用两把尺子去量,有的学生则把圆锥倒放去量等,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通过看、想、量等方式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来获取知识,使得整堂数学课有趣且实用。
(三) 竞争式情境教学
小学生正处在需要外界肯定自己的旺盛时期,总是希望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鉴于这种心理状态,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时可以找准时机适度地采用小组或个人竞赛的方法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涨,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设定上课守纪律、会听讲、会提问、会思考、会合作、会交流的小组为优秀小组,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数学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让小组之间进行比赛:比哪个小组成员更会听课,哪个小组成员更会合作,哪个小组成员学习学得更好。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后的学习效果。笔者认为,现在的社会就是竞争的社会,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还可以让学生明白靠自己的能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笔者的教学经验里,生活情境方法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和老师都有如临其境之感,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具体可用的物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既能扩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展示或演示过程中了解了数学的奥妙和平凡,不再畏难也不冒进,讲求实事求是,以数字说话。所以,将生活情境方法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特点,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将生活情境带入到小学数学课堂,尤其是六年级的数学课堂,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衔接和学习能力的进一步开阔。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大丽.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1.
[3]赵明.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作者简介:
鲁成健,中小学数学一级教师,广东省湛江市,湛江市坡头区官渡镇新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