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17-02
两汉时期医经家、经方家、房中家、神仙家等四大医学流派的中医经派合力巨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内经》理论对于天地、人、阴阳、五行等理论的问答一直影响到现代中医临床的诊治,其中又有大量养生理论也教诲人至今,身体以外要遵天地阴阳之法,循四季五运之道,身体以内要守阴阳五行之律,收敛纵欲放任之心。
已故的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季羡林,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老不仅精通语言学、文学、佛学、传统文化,而且有自己独特的养生观,是以至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思维敏捷。季老称他是“糊里糊涂寿登耄耋”其实不然,研究其养生思维实际与他的文学、佛学修养是息息相关的,与《内经》也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现本文就二者相同之处进行分析研究。
1. 法天则地,顺应日月晨夕。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1]。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在自然界中生活,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人与自然规律相适应,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养生目的。
季老在《做人与处世》一文中说到,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第一件必须处理好的关系即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宋人张载有文: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里的“与”即伙伴的意思。季老在《长生不老》中云:人死即是涅槃,人的生命只能有一次。不管寿长寿短,尽其力体现这一次生命的价值。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使人类和动植物都能在仅有的一生中过的和谐美满[2]。我们要把大自然看作伙伴。人只有做到顺应自然,法四时之气,遵守自然规律,才能真正做到世界的和谐。
2. 顺其自然,从其欲得所愿。
《素问·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此处志闲不是胸无大志,而是心境安定,内心平和,在喧嚣的城市中,奋斗过后的内心能够有一份恬静,才会形劳而不倦,从其欲达其愿。有研究证明,人体躁动时,心理失去平衡,体内大量释放激素并与白血球结合,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由于精力及体能的消耗,各种感染性疾患也“乘虚而发” [3]。可是人要做到气顺心安,顺其自然,乐享眼下的生活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丘吉尔说过,人如果纠结于过去和现在,将失去未来。由此可见,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坦然面对过去,静享现在的阳光,过好当下的生活,
季先生曾两次身处非同寻常的生存之境——留德十年后期和文革十年里,但却能蚌病成珠,在年界八旬时,为这两段非常时期撰写了两本辉煌的散文著作《留德十年》和《牛棚杂忆》[4]。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对生活的种种境遇要能做到泰然、欣然、释然,出现问题总有适当的办法解决。当我们必须要领着蜗牛散步时,那么就慢慢走着看看身边的美景吧。“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两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季老在十年浩劫时翻译完成。
一首打油诗或许更可以让我们会心一笑,放下攀比之心,过好当下生活:他骑骏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又见推车汉,上虽不足下有余。
3. 收心敛欲,生活有节制。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饮食要有节制,起居要有规律,不枉费心思操劳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把不好的生活习惯习以为常,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只图一时的痛快尽兴,逆于生乐,起居无节,那么不到半百而衰也。现在我们身边常见小高血脂病人、青年中风、糖尿病中年化等等问题,大多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自控力差导致的。养身先养心,思想是指导一切的,故养心比养身更重要。
季老首创了“三不”养生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嘀咕咕),看似有悖《内经》其实不然。这“三不”是指,不过分锻炼,不过分挑食,对生活中的事情不嘀嘀咕咕。健身要知道持满,不过度耗伤身体,吃东西不要为了养生过分刻意挑剔而致心累,季老认为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心理压力。总之,生活要道法自然,法阴阳,和术数,方能百而不衰。
4. 阴平阳秘,意和而调刚柔。
《灵枢·本脏》曰:“意志和,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灵枢·本神》认为智者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人逢喜事不可过喜而伤心,范进中举即是如此;忧愁不解而伤脾,著名的《饮水词》哀感顽艳,其作者纳兰性德因失去爱妻、与挚友分离而无法释忧才会英年早逝;盛怒而不止则伤肝,多少人怒气冲天而至疾病缠身竟不可数;悲哀缠绵则伤肺,林黛玉只因悲情难免而致肺痨不愈;惊恐过度而伤肾,是故恐怖片能少看则少看啊!和喜怒,化悲忧,如是,邪将不至,长生久已。季老可以闻赞誉而不喜,遇毁誉而不怒,有压力而不为其累,不为身边烦事所萦绕,可以内心坚强的遇事不惊慌失措,似这样意和而神逸,阴阳相调和,又怎会不身轻体健。
5. 内心充实,乐观豁达。
季老主张用脑长寿,宗旨与《内经》中的“精神专直”相同。他主张一个人决不能让自己的脑筋投闲置散,要经常让脑筋活动着不能整日无所事事,每天提着鸟笼散步,太过乏味和简单,不若在学海之中畅游来的痛快啊!当季老年近耄耋时,仍然欣喜的读着年轻人的文章,能够确信“雏凤清于老凤声”,能够正确面对年老的现实,在战术上服老,但又可以在战略上不服老。季老欣赏西塞罗所说:一个总是在这些学习和工作中讨生活的人,是不会察觉自己老之将至的。季老先生的乐观豁达又让人倍感温暖,耄耋之年的他像个孩子一样在冬天里做着春天的梦,相信着荷塘里的荷花在冬天的淤泥里也在做着春天的梦。
季羡林先生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里面有荣辱不惊,有从容不迫,有收放自如,也有随遇而安,如此有追求的人,内心丰满的人,气息平和的人,怎能不自然而终呢?透过季老的养生观,我们更可以深刻的理解《内经》中养生精华,顺应自然,适度保养,不随波逐流,不互相攀比,恬淡虚无,内心美好,偶有小恙,辅以中医药辩证治疗,必是极好的。
参考文献:
[1] 穆俊霞,王平校注.《素问》.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3] 肖蒲鲜.中医的情绪养生[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9,20 (6):271.
[4] 顾建平.全国新书目.“我以我手寫吾心” --读《相期以茶--季羡林散文选》.2007,4:6.
两汉时期医经家、经方家、房中家、神仙家等四大医学流派的中医经派合力巨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内经》理论对于天地、人、阴阳、五行等理论的问答一直影响到现代中医临床的诊治,其中又有大量养生理论也教诲人至今,身体以外要遵天地阴阳之法,循四季五运之道,身体以内要守阴阳五行之律,收敛纵欲放任之心。
已故的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季羡林,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老不仅精通语言学、文学、佛学、传统文化,而且有自己独特的养生观,是以至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思维敏捷。季老称他是“糊里糊涂寿登耄耋”其实不然,研究其养生思维实际与他的文学、佛学修养是息息相关的,与《内经》也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现本文就二者相同之处进行分析研究。
1. 法天则地,顺应日月晨夕。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1]。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在自然界中生活,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人与自然规律相适应,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养生目的。
季老在《做人与处世》一文中说到,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第一件必须处理好的关系即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宋人张载有文: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里的“与”即伙伴的意思。季老在《长生不老》中云:人死即是涅槃,人的生命只能有一次。不管寿长寿短,尽其力体现这一次生命的价值。多体会“民胞物与”的意义,使人类和动植物都能在仅有的一生中过的和谐美满[2]。我们要把大自然看作伙伴。人只有做到顺应自然,法四时之气,遵守自然规律,才能真正做到世界的和谐。
2. 顺其自然,从其欲得所愿。
《素问·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此处志闲不是胸无大志,而是心境安定,内心平和,在喧嚣的城市中,奋斗过后的内心能够有一份恬静,才会形劳而不倦,从其欲达其愿。有研究证明,人体躁动时,心理失去平衡,体内大量释放激素并与白血球结合,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由于精力及体能的消耗,各种感染性疾患也“乘虚而发” [3]。可是人要做到气顺心安,顺其自然,乐享眼下的生活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丘吉尔说过,人如果纠结于过去和现在,将失去未来。由此可见,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坦然面对过去,静享现在的阳光,过好当下的生活,
季先生曾两次身处非同寻常的生存之境——留德十年后期和文革十年里,但却能蚌病成珠,在年界八旬时,为这两段非常时期撰写了两本辉煌的散文著作《留德十年》和《牛棚杂忆》[4]。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对生活的种种境遇要能做到泰然、欣然、释然,出现问题总有适当的办法解决。当我们必须要领着蜗牛散步时,那么就慢慢走着看看身边的美景吧。“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两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季老在十年浩劫时翻译完成。
一首打油诗或许更可以让我们会心一笑,放下攀比之心,过好当下生活:他骑骏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又见推车汉,上虽不足下有余。
3. 收心敛欲,生活有节制。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饮食要有节制,起居要有规律,不枉费心思操劳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把不好的生活习惯习以为常,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只图一时的痛快尽兴,逆于生乐,起居无节,那么不到半百而衰也。现在我们身边常见小高血脂病人、青年中风、糖尿病中年化等等问题,大多都是因为生活习惯不好,自控力差导致的。养身先养心,思想是指导一切的,故养心比养身更重要。
季老首创了“三不”养生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嘀咕咕),看似有悖《内经》其实不然。这“三不”是指,不过分锻炼,不过分挑食,对生活中的事情不嘀嘀咕咕。健身要知道持满,不过度耗伤身体,吃东西不要为了养生过分刻意挑剔而致心累,季老认为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心理压力。总之,生活要道法自然,法阴阳,和术数,方能百而不衰。
4. 阴平阳秘,意和而调刚柔。
《灵枢·本脏》曰:“意志和,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灵枢·本神》认为智者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人逢喜事不可过喜而伤心,范进中举即是如此;忧愁不解而伤脾,著名的《饮水词》哀感顽艳,其作者纳兰性德因失去爱妻、与挚友分离而无法释忧才会英年早逝;盛怒而不止则伤肝,多少人怒气冲天而至疾病缠身竟不可数;悲哀缠绵则伤肺,林黛玉只因悲情难免而致肺痨不愈;惊恐过度而伤肾,是故恐怖片能少看则少看啊!和喜怒,化悲忧,如是,邪将不至,长生久已。季老可以闻赞誉而不喜,遇毁誉而不怒,有压力而不为其累,不为身边烦事所萦绕,可以内心坚强的遇事不惊慌失措,似这样意和而神逸,阴阳相调和,又怎会不身轻体健。
5. 内心充实,乐观豁达。
季老主张用脑长寿,宗旨与《内经》中的“精神专直”相同。他主张一个人决不能让自己的脑筋投闲置散,要经常让脑筋活动着不能整日无所事事,每天提着鸟笼散步,太过乏味和简单,不若在学海之中畅游来的痛快啊!当季老年近耄耋时,仍然欣喜的读着年轻人的文章,能够确信“雏凤清于老凤声”,能够正确面对年老的现实,在战术上服老,但又可以在战略上不服老。季老欣赏西塞罗所说:一个总是在这些学习和工作中讨生活的人,是不会察觉自己老之将至的。季老先生的乐观豁达又让人倍感温暖,耄耋之年的他像个孩子一样在冬天里做着春天的梦,相信着荷塘里的荷花在冬天的淤泥里也在做着春天的梦。
季羡林先生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里面有荣辱不惊,有从容不迫,有收放自如,也有随遇而安,如此有追求的人,内心丰满的人,气息平和的人,怎能不自然而终呢?透过季老的养生观,我们更可以深刻的理解《内经》中养生精华,顺应自然,适度保养,不随波逐流,不互相攀比,恬淡虚无,内心美好,偶有小恙,辅以中医药辩证治疗,必是极好的。
参考文献:
[1] 穆俊霞,王平校注.《素问》.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2] 季羡林.季羡林谈人生.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3] 肖蒲鲜.中医的情绪养生[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9,20 (6):271.
[4] 顾建平.全国新书目.“我以我手寫吾心” --读《相期以茶--季羡林散文选》.20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