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游戏一直被视为幼儿园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课程游戏化是幼儿教育大纲的要求,也是幼儿成长的需要。课程游戏化能否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教师能否在课程游戏化过程中利用好教学资源,确保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这是衡量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标准。本文将对幼儿教师在课程游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望对提升幼兒课程游戏化的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幼儿教师;课程游戏化;幼儿教育
一、 幼儿课程游戏化的作用
(一) 提升教学活动趣味性,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处于人生中认知的初始阶段,他们没有多少社会体验,尚未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抽象的事物他们很难体会得到,更难领悟幼儿教师口中传播的知识,若是采用“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但不能让孩子听得懂,而且还会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课程游戏化可以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让孩子体验游戏带来乐趣的同时,还能掌握知识点。通过游戏来学习的方式迎合了他们这个年龄的心理特点,利于更好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 加深幼儿对生活的认识
幼儿园的游戏大多数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所以游戏的内容跟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将生活规则、生活常识融入到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并一边做游戏一边引导他们逐步掌握生活规则。除了生活规则之外,教师还可以把祖国文化、民俗风情、文明礼仪等内容结合到游戏中,通过游戏引导幼儿认知文化,感受风情,并从中学会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三) 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幼儿园阶段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幼儿学习知识,而是培养幼儿健康的身心,帮助他们快乐成长。要实现这个目标,幼儿教师就要懂得摈弃小学化的教育,并提高对课程游戏化的重视。课程游戏化可改善课程的气氛,让教学活动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游戏浓厚的趣味和快乐融洽的氛围,从而促进他们身心保持在一种舒适状态,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知识,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二、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常见的问题
(一) 设计的游戏内容忽视幼儿心理特征
3~6岁的幼儿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他们有着特殊的心理年龄,而且小班、中班、大班这三个阶段的幼儿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如小班的幼儿处于婴儿过渡到幼儿的阶段,他们模仿能力强,爱模仿大人,但是对教师用语言传播的知识很难领悟,所以给小班设计的游戏内容要跟中班、大班的孩子区分开来。在现实中,很多幼儿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常常忽视不同阶段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设计的游戏内容没有注重考虑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有的甚至将小班、中班、大班的游戏混淆起来,从而违背了他们成长的规律,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 设计的游戏缺乏目标性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种只会玩乐的游戏,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在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目标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可很多幼儿教师没有在这方面形成正确的认识,有的认为带孩子开展游戏只是玩玩,只要孩子玩得开心就好,根本就没有想过要通过游戏给孩子营造学习的机会,有的教师甚至不重视在游戏中指导孩子,而是任由孩子玩闹,把教学活动现场弄得像是游乐场,有悖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教学宗旨,很难让游戏发挥出应有的教学价值。
三、 幼儿教师提升课程游戏化质量的对策
(一) 设计游戏内容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
不同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心理年龄特点,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内容的时候,首先要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如是教大班的教师,要考虑到他们比小班的幼儿更具有辨认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好奇心也更加强烈,所以要设计的游戏内容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我在设计大班数学活动“看看排排”这个游戏内容的时候,结合大班幼儿的好奇心设计了“看照片找规律”的环节,首先出示照片,引起孩子们的注意,让孩子通过观察照片找出蕴藏的规律,从而调动他们的兴趣,孩子因为好奇会积极参与到看照片找规律的游戏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进行引导,让孩子体会到寻找到规律的快乐,并及时给予表扬。
(二) 游戏要围绕目标来开展
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是有目标、有规划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课程游戏化的时候,不能只顾着带孩子们玩,还要明确好每一次游戏活动的目标。我在设计游戏活动的时候,都会先写教案,并在教案前段将游戏的目标明确写出来,游戏的内容和活动的安排都围绕目标来进行。如在设计大班数学游戏活动“看看排排”的时候,我设计的目标有两方面:一是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相同排列规律,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与方式表现同一种模式(ABABAB);二是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发展迁移性思维。在游戏目标确定之后,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避免了课程游戏化的盲目性,对提升教学效果有很好的帮助。
(三) 注重对游戏内容进行创新
创新关系到幼儿游戏的生命力,只有创新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迎合幼儿的成长需求,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幼儿教师要提升课程游戏化的质量,就要注重对游戏内容进行创新,不能一味地照搬原有的模式,下工夫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教学课程进行研究,并结合真实的内容,挖掘游戏素材,对游戏内容进行创新。如原来的游戏比较形式化,教师可以引用情境教学的新理念,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角色、感受真实的素材。本人在设计“有趣的格子”这个游戏的时候就导入了情境,首先出示方格,让孩子们感受到真实的方格,并从中感受到格子的特征,在情境的引导下,孩子们能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格子。
综上分析,课程游戏化是幼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关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幼儿教师在课程游戏化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不注重幼儿心理年龄特点,缺乏目标性,游戏内容缺乏创新性最为常见。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要提升幼儿教师对课程游戏化的认知,了解游戏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设计游戏内容的时候要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并围绕目标来开展,同时对游戏内容要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提升课程游戏化的质量,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作者简介:
成海燕,江苏省启东市和睦幼儿园。
关键词:幼儿教师;课程游戏化;幼儿教育
一、 幼儿课程游戏化的作用
(一) 提升教学活动趣味性,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处于人生中认知的初始阶段,他们没有多少社会体验,尚未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抽象的事物他们很难体会得到,更难领悟幼儿教师口中传播的知识,若是采用“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但不能让孩子听得懂,而且还会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课程游戏化可以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让孩子体验游戏带来乐趣的同时,还能掌握知识点。通过游戏来学习的方式迎合了他们这个年龄的心理特点,利于更好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 加深幼儿对生活的认识
幼儿园的游戏大多数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所以游戏的内容跟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将生活规则、生活常识融入到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并一边做游戏一边引导他们逐步掌握生活规则。除了生活规则之外,教师还可以把祖国文化、民俗风情、文明礼仪等内容结合到游戏中,通过游戏引导幼儿认知文化,感受风情,并从中学会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三) 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幼儿园阶段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幼儿学习知识,而是培养幼儿健康的身心,帮助他们快乐成长。要实现这个目标,幼儿教师就要懂得摈弃小学化的教育,并提高对课程游戏化的重视。课程游戏化可改善课程的气氛,让教学活动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游戏浓厚的趣味和快乐融洽的氛围,从而促进他们身心保持在一种舒适状态,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知识,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二、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常见的问题
(一) 设计的游戏内容忽视幼儿心理特征
3~6岁的幼儿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他们有着特殊的心理年龄,而且小班、中班、大班这三个阶段的幼儿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如小班的幼儿处于婴儿过渡到幼儿的阶段,他们模仿能力强,爱模仿大人,但是对教师用语言传播的知识很难领悟,所以给小班设计的游戏内容要跟中班、大班的孩子区分开来。在现实中,很多幼儿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常常忽视不同阶段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设计的游戏内容没有注重考虑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有的甚至将小班、中班、大班的游戏混淆起来,从而违背了他们成长的规律,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 设计的游戏缺乏目标性
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种只会玩乐的游戏,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在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设计目标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可很多幼儿教师没有在这方面形成正确的认识,有的认为带孩子开展游戏只是玩玩,只要孩子玩得开心就好,根本就没有想过要通过游戏给孩子营造学习的机会,有的教师甚至不重视在游戏中指导孩子,而是任由孩子玩闹,把教学活动现场弄得像是游乐场,有悖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教学宗旨,很难让游戏发挥出应有的教学价值。
三、 幼儿教师提升课程游戏化质量的对策
(一) 设计游戏内容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
不同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心理年龄特点,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内容的时候,首先要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如是教大班的教师,要考虑到他们比小班的幼儿更具有辨认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好奇心也更加强烈,所以要设计的游戏内容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我在设计大班数学活动“看看排排”这个游戏内容的时候,结合大班幼儿的好奇心设计了“看照片找规律”的环节,首先出示照片,引起孩子们的注意,让孩子通过观察照片找出蕴藏的规律,从而调动他们的兴趣,孩子因为好奇会积极参与到看照片找规律的游戏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进行引导,让孩子体会到寻找到规律的快乐,并及时给予表扬。
(二) 游戏要围绕目标来开展
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是有目标、有规划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课程游戏化的时候,不能只顾着带孩子们玩,还要明确好每一次游戏活动的目标。我在设计游戏活动的时候,都会先写教案,并在教案前段将游戏的目标明确写出来,游戏的内容和活动的安排都围绕目标来进行。如在设计大班数学游戏活动“看看排排”的时候,我设计的目标有两方面:一是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相同排列规律,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与方式表现同一种模式(ABABAB);二是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发展迁移性思维。在游戏目标确定之后,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避免了课程游戏化的盲目性,对提升教学效果有很好的帮助。
(三) 注重对游戏内容进行创新
创新关系到幼儿游戏的生命力,只有创新才能突破固有的模式,迎合幼儿的成长需求,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幼儿教师要提升课程游戏化的质量,就要注重对游戏内容进行创新,不能一味地照搬原有的模式,下工夫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及教学课程进行研究,并结合真实的内容,挖掘游戏素材,对游戏内容进行创新。如原来的游戏比较形式化,教师可以引用情境教学的新理念,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角色、感受真实的素材。本人在设计“有趣的格子”这个游戏的时候就导入了情境,首先出示方格,让孩子们感受到真实的方格,并从中感受到格子的特征,在情境的引导下,孩子们能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格子。
综上分析,课程游戏化是幼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关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幼儿教师在课程游戏化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不注重幼儿心理年龄特点,缺乏目标性,游戏内容缺乏创新性最为常见。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要提升幼儿教师对课程游戏化的认知,了解游戏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设计游戏内容的时候要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并围绕目标来开展,同时对游戏内容要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提升课程游戏化的质量,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作者简介:
成海燕,江苏省启东市和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