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1)12-000-01
摘 要 城市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释放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变的假设条件,把技术进步等因素考虑在内,才能全面分析城市经济。河南省城市的经济效率基本符合“城市规模越大,效率越大”,特别是在资源地理条件相似的城市中间,规模越大,城市的经济效率越高。
关键词 城市规模 技术进步 河南省 规模效率
一、介绍城市化背景及文献综述
1.城市化背景
最初,城市的产生是因为人们交换的需要,人们因交换而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市”。城市的本质是市场交易的中心。各地的生产要素和消费品都在城市聚集,同时因此产生对商品交易的信息和服务方面的需要,城市可以为各种交易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使经济保持快速和稳定的发展。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凸现出很多问题。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房价持续走高等问题,这也就使我们考虑到,城市规模的扩大,除了带给人们效益的同时,也要付出相应的成本。经济学家开始探寻城市是否存在最佳规模,从经济学成本收益手段分析城市经济问题。
2.城市规模效益与规模成本
城市的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扩大,可以说,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与较高的城市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的规模效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降低运输成本,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厂商为了节约运输,厂商往往选择需求较大或投入品供应便捷的区域进行生产,劳动力也为了节约运输成本而选择接近市场的区位生活,于是通过循环累计,众多厂商和劳动聚集在一个区域,在空间上形成经济的集聚。城市的聚集作用缘于不同原因:有的城市接近原材料产地,可以大大节约原材料运输费用;而有的城市则接近市场,可以大大增加产品销售和节省运输成本。
(2)满足人们的需求多样化:大城市可以提供给劳动者较多的就业机会,可以给生产者提供多方面的生活便利和条件,满足人们的生活欲望。由于大城市市场规模大,市场上能提供的商品比小城市更加多样化,也就是小城市买不到的东西大城市可以买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交通成本。
(3)大规模城市的发展使生产更加专业化:大规模城市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生活与就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大城市不但可以减少重复建设,更多农民放弃耕作选择城市,节约空间种地,满足粮食需求;另外大规模城市便于居民和生产者利用城市公共资源、能源、水源,便于利用公共交通、有点和其他社会服务设施条件,节约大量开支。
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居住。市民在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承受由于城市扩张过快等因素引起的规模成本,主要包括:
(1)通勤成本:通勤是工业化社会的必然现象,城市规模较小时,市民主要步行上班,但是随着交通技术的进步,城市可以扩张到以前不可能扩张的地方。市郊的设立亦令市民可以远离市区之处定居,并以通勤上班。通勤成本在字面意义上包括上班时间与上班花费的费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很多市民为了上班方便减少显性的通勤成本,就会倾向在离工作地点较近的地方买房,这样节省了显性通勤成本,却构成了隐形通勤成本,所以房子位置导致的房价差别也属于通勤成本的一部分;
(2)环境污染:在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中,由于人类短期内大量聚集,直接或间接向环境中排放了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和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人类财产造成了不良影响。最主要的城市污染包括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和物体废物污染。
(3)门槛效应:由于受制于城市各种因素的不同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每一次扩张都受到限制,要大量增加一次性建设投资才能克服这种限制,只有基础设施建成后,新的居民才能入住,才能克服城市发展中的“门槛”。
二、城市化规模效益和规模成本分析
1.成本效率理论
同微观领域的企业一样,城市也存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问题,西方城市经济学家对城市规模的研究通常围绕成本—效益分析展开。阿朗索的成本—效益分析可以代表一般经济学家对城市最佳规模的研究思路:聚集经济带来城市规模扩大,空间聚集效益并不总是随着集聚规模的扩大而递增,开始时城市集聚经济创造出了正的外部性,当城市聚集效益与外部成本之差最大时,城市规模经济的转折点即成为城市最佳规模。
但是,Gilbert(1976)认为成本—收益理论的限度是总成本和总生产的度量,上述的最佳城市规模理论要在一定的假设下才能得出其结果,并且其分析是静态的,然而,城市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释放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变的假设条件,把技术进步等因素考虑在内,才能全面分析城市经济。
2.城市化动态发展分析
以交通成本为例,城市规模成本中,交通成本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已经从自行车交通转变到汽车交通。在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行车交通已经无法承受,但随着汽车交通的出现,城市的发展重新起步,在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时,城市扩大没有给城市带来巨大通勤成本,反而会加速城市运行效率,城市规模效率增加。同理,在城市规模无法承受汽车交通时,地铁应运而生,城市规模效率再次提高。许多城市在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堵塞等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和技术落后引起的,而非规模本身的原因。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和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城市规模一味扩大,就会使通勤成本和管理成本急剧上升。这时若出现技术革新,例如城市交通从汽车时代进入地铁时代,城市规模成本将会降低。城市在扩大过程中,有明显的门槛效应,由于受制于城市规模的各种因素的不同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每一次扩张都受到限制,要大量增加一次性建设投资才能克服这种限制,只有基础设施建成后,新的居民才能入住,才能克服城市发展中的“门槛”。比如自来水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开始时的建成成本很大,但一旦建成增加一户的成本就很低,边际成本递减;所以城市在技术进步过程中,不断扩大城市规模,起步成本大,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平均成本却会降低。成本—收益理论在添加了技术进步等动态因素之后,城市最佳规模随着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出现而不断增大。所以,根据分析得出假设,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最佳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
三、基于河南省18个地市级城市规模的经验研究
1.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对比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城市规模效率数据,探寻城市规模对城市运行效率的作用。王嗣均(1994)首先提出衡量城市规模效率的六项指标,并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行预测。本文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共选择6个指标来反映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利用状况。
X1—市区第二、三产业产值与市区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平均值之比,单位为万元/人。
X2—市区第二、三产业产值与建成区面积之比。单位为亿元/km2
X3—市区第二、三产业产值与市区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之比,单位为万元/人。
X4—市区每百元固定自然提供的利税,单位为元/百元。
X5—市区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耗电量,单位为kW·h/万元。
X6—市区,,m3/万元。
反映资金利用效率的指标是市区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利税;反映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有:市区第二、三产业产值与建成区面积之比,市区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耗电量,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耗水量;反映劳动力利用情况的指标有两个:市区第二、三产业产值与市区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平均值之比,市区第二、三产业产值与市区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之比。
上述X1-X4属于正向衡量指标,数值越大效率越高;X5与X6是反向衡量指标数值越小,效率越高。为了便于比较和分析,将各项指标值进行同向化和标准分化处理,即正向指标数值最高的城市计100分,最低的城市计50分;你想指标数值最高计50,最低计100分,结语其间的指标值按间隔比例打分。各项指标的全权系数Wj (j=1-6)是根据其反映城市效率的程度而判断确定的。X1系数为0.5,其他系数为0.1。
对于正向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对于逆向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2.经验研究结果
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主要分两个梯度,第一梯度是以郑州,三门峡许昌为代表的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其中由于济源市人口较少,在人均产值上有一定优势;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地处交通枢纽,城市规模效率得到了最佳体现;三门峡等依靠地理优势,发展旅游等产生了集聚效应。排名靠后的城市规模明显小于排名靠前的城市,也直接证明了城市规模越大,效率越高。第二梯度是开封,驻马店等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从现实分析来看,第二梯度城市大部分都不处于交通枢纽,且没有矿产等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在规模上和经济实力上都处于落后地位。
四、结论
河南省城市的經济效率基本符合“城市规模越大,效率越大”,特别是在资源地理条件相似的城市中间,规模越大,城市的经济效率越高。河南省作为一个内陆省,经济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化水平不高。从社会发展战略考虑,河南城市建设应当优先发展大城市,因为只有较高的城市效率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从而提高劳动力和人口的需求量,加速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和室内农业人口的非农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嗣均.城市效率差异对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影响.经济地理.1994.14(1).
[2]魏后凯.中国大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发展政策.城市交通.2001(2):27-32.
[3]姚影.城市基础交通设施对城市集聚与扩展影响机理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9(6).
[4]王春才,赵坚.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城市科学.2007(6):15-19.
[5]牛文元等.城市运行状况的一个综合度量指标.政策与管理研究.2010(4):420-427.
[6]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
摘 要 城市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释放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变的假设条件,把技术进步等因素考虑在内,才能全面分析城市经济。河南省城市的经济效率基本符合“城市规模越大,效率越大”,特别是在资源地理条件相似的城市中间,规模越大,城市的经济效率越高。
关键词 城市规模 技术进步 河南省 规模效率
一、介绍城市化背景及文献综述
1.城市化背景
最初,城市的产生是因为人们交换的需要,人们因交换而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市”。城市的本质是市场交易的中心。各地的生产要素和消费品都在城市聚集,同时因此产生对商品交易的信息和服务方面的需要,城市可以为各种交易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使经济保持快速和稳定的发展。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凸现出很多问题。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房价持续走高等问题,这也就使我们考虑到,城市规模的扩大,除了带给人们效益的同时,也要付出相应的成本。经济学家开始探寻城市是否存在最佳规模,从经济学成本收益手段分析城市经济问题。
2.城市规模效益与规模成本
城市的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扩大,可以说,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与较高的城市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的规模效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降低运输成本,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厂商为了节约运输,厂商往往选择需求较大或投入品供应便捷的区域进行生产,劳动力也为了节约运输成本而选择接近市场的区位生活,于是通过循环累计,众多厂商和劳动聚集在一个区域,在空间上形成经济的集聚。城市的聚集作用缘于不同原因:有的城市接近原材料产地,可以大大节约原材料运输费用;而有的城市则接近市场,可以大大增加产品销售和节省运输成本。
(2)满足人们的需求多样化:大城市可以提供给劳动者较多的就业机会,可以给生产者提供多方面的生活便利和条件,满足人们的生活欲望。由于大城市市场规模大,市场上能提供的商品比小城市更加多样化,也就是小城市买不到的东西大城市可以买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交通成本。
(3)大规模城市的发展使生产更加专业化:大规模城市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生活与就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大城市不但可以减少重复建设,更多农民放弃耕作选择城市,节约空间种地,满足粮食需求;另外大规模城市便于居民和生产者利用城市公共资源、能源、水源,便于利用公共交通、有点和其他社会服务设施条件,节约大量开支。
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居住。市民在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在承受由于城市扩张过快等因素引起的规模成本,主要包括:
(1)通勤成本:通勤是工业化社会的必然现象,城市规模较小时,市民主要步行上班,但是随着交通技术的进步,城市可以扩张到以前不可能扩张的地方。市郊的设立亦令市民可以远离市区之处定居,并以通勤上班。通勤成本在字面意义上包括上班时间与上班花费的费用;从另外一方面讲,很多市民为了上班方便减少显性的通勤成本,就会倾向在离工作地点较近的地方买房,这样节省了显性通勤成本,却构成了隐形通勤成本,所以房子位置导致的房价差别也属于通勤成本的一部分;
(2)环境污染:在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中,由于人类短期内大量聚集,直接或间接向环境中排放了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和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人类财产造成了不良影响。最主要的城市污染包括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和物体废物污染。
(3)门槛效应:由于受制于城市各种因素的不同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每一次扩张都受到限制,要大量增加一次性建设投资才能克服这种限制,只有基础设施建成后,新的居民才能入住,才能克服城市发展中的“门槛”。
二、城市化规模效益和规模成本分析
1.成本效率理论
同微观领域的企业一样,城市也存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问题,西方城市经济学家对城市规模的研究通常围绕成本—效益分析展开。阿朗索的成本—效益分析可以代表一般经济学家对城市最佳规模的研究思路:聚集经济带来城市规模扩大,空间聚集效益并不总是随着集聚规模的扩大而递增,开始时城市集聚经济创造出了正的外部性,当城市聚集效益与外部成本之差最大时,城市规模经济的转折点即成为城市最佳规模。
但是,Gilbert(1976)认为成本—收益理论的限度是总成本和总生产的度量,上述的最佳城市规模理论要在一定的假设下才能得出其结果,并且其分析是静态的,然而,城市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只有释放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变的假设条件,把技术进步等因素考虑在内,才能全面分析城市经济。
2.城市化动态发展分析
以交通成本为例,城市规模成本中,交通成本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已经从自行车交通转变到汽车交通。在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行车交通已经无法承受,但随着汽车交通的出现,城市的发展重新起步,在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时,城市扩大没有给城市带来巨大通勤成本,反而会加速城市运行效率,城市规模效率增加。同理,在城市规模无法承受汽车交通时,地铁应运而生,城市规模效率再次提高。许多城市在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堵塞等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和技术落后引起的,而非规模本身的原因。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和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城市规模一味扩大,就会使通勤成本和管理成本急剧上升。这时若出现技术革新,例如城市交通从汽车时代进入地铁时代,城市规模成本将会降低。城市在扩大过程中,有明显的门槛效应,由于受制于城市规模的各种因素的不同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每一次扩张都受到限制,要大量增加一次性建设投资才能克服这种限制,只有基础设施建成后,新的居民才能入住,才能克服城市发展中的“门槛”。比如自来水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开始时的建成成本很大,但一旦建成增加一户的成本就很低,边际成本递减;所以城市在技术进步过程中,不断扩大城市规模,起步成本大,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平均成本却会降低。成本—收益理论在添加了技术进步等动态因素之后,城市最佳规模随着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出现而不断增大。所以,根据分析得出假设,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最佳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
三、基于河南省18个地市级城市规模的经验研究
1.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对比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城市规模效率数据,探寻城市规模对城市运行效率的作用。王嗣均(1994)首先提出衡量城市规模效率的六项指标,并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行预测。本文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共选择6个指标来反映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利用状况。
X1—市区第二、三产业产值与市区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平均值之比,单位为万元/人。
X2—市区第二、三产业产值与建成区面积之比。单位为亿元/km2
X3—市区第二、三产业产值与市区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之比,单位为万元/人。
X4—市区每百元固定自然提供的利税,单位为元/百元。
X5—市区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耗电量,单位为kW·h/万元。
X6—市区,,m3/万元。
反映资金利用效率的指标是市区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利税;反映资源利用效率的指标有:市区第二、三产业产值与建成区面积之比,市区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耗电量,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耗水量;反映劳动力利用情况的指标有两个:市区第二、三产业产值与市区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平均值之比,市区第二、三产业产值与市区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之比。
上述X1-X4属于正向衡量指标,数值越大效率越高;X5与X6是反向衡量指标数值越小,效率越高。为了便于比较和分析,将各项指标值进行同向化和标准分化处理,即正向指标数值最高的城市计100分,最低的城市计50分;你想指标数值最高计50,最低计100分,结语其间的指标值按间隔比例打分。各项指标的全权系数Wj (j=1-6)是根据其反映城市效率的程度而判断确定的。X1系数为0.5,其他系数为0.1。
对于正向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对于逆向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2.经验研究结果
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主要分两个梯度,第一梯度是以郑州,三门峡许昌为代表的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其中由于济源市人口较少,在人均产值上有一定优势;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地处交通枢纽,城市规模效率得到了最佳体现;三门峡等依靠地理优势,发展旅游等产生了集聚效应。排名靠后的城市规模明显小于排名靠前的城市,也直接证明了城市规模越大,效率越高。第二梯度是开封,驻马店等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从现实分析来看,第二梯度城市大部分都不处于交通枢纽,且没有矿产等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在规模上和经济实力上都处于落后地位。
四、结论
河南省城市的經济效率基本符合“城市规模越大,效率越大”,特别是在资源地理条件相似的城市中间,规模越大,城市的经济效率越高。河南省作为一个内陆省,经济比较落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化水平不高。从社会发展战略考虑,河南城市建设应当优先发展大城市,因为只有较高的城市效率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从而提高劳动力和人口的需求量,加速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和室内农业人口的非农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嗣均.城市效率差异对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影响.经济地理.1994.14(1).
[2]魏后凯.中国大城市交通问题及其发展政策.城市交通.2001(2):27-32.
[3]姚影.城市基础交通设施对城市集聚与扩展影响机理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09(6).
[4]王春才,赵坚.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城市科学.2007(6):15-19.
[5]牛文元等.城市运行状况的一个综合度量指标.政策与管理研究.2010(4):420-427.
[6]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