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在低中高3个学段中分别作了这样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这正凸显了新课程提倡的“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朗读能力的强弱代表了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没有效率,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朗读是读者对文本理解后的外在表现,朗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文章,并用自己的语调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因此这一环节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
然而,现今的小语课堂依然存在“重讲轻读”的现状,使课堂朗读教学低效。
首先流于形式的读。不少教师为了读而读,随意地让学生进行默读、齐读等,没有考虑各种朗读的适用性;其次,缺少指导的读。为了让课堂上有读书声音,老师就让学生从头到尾,漫无目的地一遍一遍读,没有发挥教师在朗读指导上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每节课都在读,但却没有得到朗读水平的提高;再者,没有评价的读。在让学生朗读完后,缺少对朗读效果的评价,导致学生读过就完,不能通过评价更深地走入课文,影响学生读书的兴趣。
以上种种导致课堂朗读教学一直低效运行。其实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 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有效参与呢?
一、创造情境,情感带读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情”是写“文”的基础,而读“文”是入“情”的前提。我想语文课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听者入情入景,产生共鸣,感同身受,从而达到情感宣泄和真理的领悟。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快慢的积极范读,才能更好带领学生主动地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二、授之以渔,灵活朗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小学生处于情感和习惯养成阶段,离不开老师精心的引导,尤其是方法的指导格外重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选择文章不同的情感基调,学会运用不同的朗读技巧。则应该以朗读为主线,循序渐进,识读结合、读想结合、读诵结合、读演结合,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尊重语感发展规律,让学生自由读、合作读、体会读,分角色读,真正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及时评价,鼓励朗读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赞扬和鼓励。因此,教师应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别人的情感。”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很难实现有效教学的。同样,激发有感情朗读也在于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教师的鼓励,才能带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也就是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取决于教师巧妙、适时地有效引导和鼓励。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更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作者单位:726300陕西省商南县赵川镇店坊河小学)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朗读能力的强弱代表了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没有效率,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朗读是读者对文本理解后的外在表现,朗读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文章,并用自己的语调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因此这一环节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
然而,现今的小语课堂依然存在“重讲轻读”的现状,使课堂朗读教学低效。
首先流于形式的读。不少教师为了读而读,随意地让学生进行默读、齐读等,没有考虑各种朗读的适用性;其次,缺少指导的读。为了让课堂上有读书声音,老师就让学生从头到尾,漫无目的地一遍一遍读,没有发挥教师在朗读指导上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每节课都在读,但却没有得到朗读水平的提高;再者,没有评价的读。在让学生朗读完后,缺少对朗读效果的评价,导致学生读过就完,不能通过评价更深地走入课文,影响学生读书的兴趣。
以上种种导致课堂朗读教学一直低效运行。其实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优的朗读境界, 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的有效参与呢?
一、创造情境,情感带读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情”是写“文”的基础,而读“文”是入“情”的前提。我想语文课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听者入情入景,产生共鸣,感同身受,从而达到情感宣泄和真理的领悟。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快慢的积极范读,才能更好带领学生主动地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二、授之以渔,灵活朗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小学生处于情感和习惯养成阶段,离不开老师精心的引导,尤其是方法的指导格外重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选择文章不同的情感基调,学会运用不同的朗读技巧。则应该以朗读为主线,循序渐进,识读结合、读想结合、读诵结合、读演结合,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尊重语感发展规律,让学生自由读、合作读、体会读,分角色读,真正把朗读的权利交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及时评价,鼓励朗读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小学生尤其喜欢赞扬和鼓励。因此,教师应带着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和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朗读,让他们体会到被赏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别人的情感。”因此,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很难实现有效教学的。同样,激发有感情朗读也在于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教师的鼓励,才能带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也就是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取决于教师巧妙、适时地有效引导和鼓励。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语言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更帮助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作者单位:726300陕西省商南县赵川镇店坊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