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字法解析(连载)

来源 :大众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kang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
  5画:包、处、尔、尒、戋、巨、令、龙、卢、矛、鸟、皮、疋、且、台、夗、乍
  包
  草书字根:“  ”,这个草书字根的形成过程由于缺少详细的图片资料,暂无法详列。但据草法生成规律,可以结合草书偏旁符号,参考(附图),将跑、咆、鲍、胞、抱、佨、苞、孢、刨、枹、怉、砲、鉋、炮、笣、蚫、袍等字的草书一并写出。
  处(豦)
  草书字根:“  ”,小篆作“”,这个草书字根上部为“虍”的草书符号,而下部的“豕”的演变过程目前还缺少更多字例来演示说明,但少不了减省、连笔、快写几个步骤。这个复杂的草书字根在搭配使用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扩散性。如法帖中的據、遽、劇等字(见附图),据此规律,结合草书偏旁,尝试将醵、躆、籧、蘧、壉、鐻、勮等字的草书写出来。
  尔(爾)尒
  草书字根:“  ”,我们从怀素《小草千字文》中“迩”与“珍”的草法可以看出,“尔”和“尒(即珍的右边)”的草法基本相同(见附图1),二字的篆书分别作“ ”和“ ”,似乎并无相同之处,但它们之间必然有着文字学上的联系,比如“珍”“珎” 其实就是同一个字,再比如“趁”“趂”也是如此。
  有关“尔”“尒”互用的现象,文字学界已有揭示。比如蔡忠霖认为在隶书中,二字已互用,刘钊则认为尔、尒均是从“爾”的分化而来,最早可追溯至战国,“尒”取金文“ ”中“  ”之形①从字形演变角度来看,刘钊的观点应该是较为可信的。不管怎样,作为草法的探讨,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事实,即“尔”“尒”两个字根出现在草书中时,它们的草法是可以互用的。另外,从音韵学的角度也可做一些解释,因为二字有着相同的读音,均念ěr。根据以上规律,尝试书写薾、嬭、 璽、 診、疹、畛、駗 等字的草书。
  拓展:
  “尒”一个独体字,在它与其他偏旁或部件组合后,可以形成一个二级字根,如“翏”,而“翏”的散发功能则更强,如漻、繆、摎、膠、賿、蓼、轇、廖等字就是例证。细看索靖草书“戮”的左下部、欧阳询《草书千字文》中“寥”以及赵构《真草养生论》中“醪”的下部,可以看出其草法皆来源于“尒”(见附图2)。
  思考:
  “稱”的草法,应是根据当时俗书“称”而来。从李怀琳以及孙过庭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而在张瑞图的草书中则尤为清晰,其右边草法均是“尔”的快写。
  戋(戔)
  草书字根:“”,小篆作“ ”目前还缺少更多字例来演示说明此字根的演变过程,但依然少不了减省、连笔、快写几个步骤。结合传世作品来看,其使用标准是统一的(见附图),尤其要注意右上部的点画需要保留。怀素《小草千字文》中,“践”写作“”,右部起笔有一小短竖似乎和标准略有差异,需要注意。为什么没有采用怀素的标准,从附图中可以看出,在王羲之、智永、虞世南、怀素和祝允明、唐寅六人都使用同一标准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暂时将怀素这一个案置于旁边供参考。“戔”作为一个重要字根,有很强的扩散性,结合草书偏旁,我们可以尝试将箋、俴、碊、篯、諓、菚、棧、碊、剗、盞、馢、琖、濺、帴、輚等字的草书写出。
  巨
  草书字根:“”,小篆作“”,在敦煌马圈湾木简中可以看见快写带来的字形解散,写作“”,从居延汉简中,又看到了笔画间有连笔增加,写作“居332.5”,最终形成固定的草书字根“”,在怀素《小草千字文》和孙过庭《书谱》中可以看到其稳定应用。这个字根具有强大的构字功能,我们可以据此拟出距、拒、炬、苣、岠、姖、洰、蚷、秬、磲、榘、蕖等字的草法。
  令
  草书字根:“”,这个草书字根的形成,可参见“今”字根演变过程。当其草法固定后,即几乎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行用法。比如皇象《急就章》中“苓”,张旭《肚痛帖》中“冷”,怀素《自叙帖》中“零”“聆”字,无一不是坚持此标准。甚至在王羲之《游目帖》中,“領”字左边尽管有些笔画萦带上的方向变化,但其草法确实是一以贯之的(见附图)。根据此种规律,玲、鈴、伶、泠、坽、秢、翎、袊、羚等字的草法也就不需死记硬背了。
  龙(龍)
  草书字根:“”,这是一个常见的草书字根,草化非常明显,但左下角依然能见到“月”的草书符号“”,快写痕迹依然存在于字形中。作为可以生发汉字的字根,其稳定应用常见于古人法帖。如怀素《小草千字文》中“宠”,康里巎巎《梓人传》中“砻”等字。据此法则,结合草书偏旁符号,我们可以轻松写出聋、珑、拢、眬、陇、垄、泷、垅、栊等字,即使是儱、鸗、躘、蠪、礲这样的冷僻字,其草法也可照此拟出。
  卢(盧)
  草书字根:“”,这个字根的的形成,可以综合“虍”“皿”两个偏旁部件的草法来考察,从王羲之《十七帖》中“虚”的字头以及秦汉古隶中皿“”到皇象《急就章》中的“”的形成,可以把“盧”的草法看成是這两个部件综合的结果,这一过程中,“田”部件因为快写而被减省了,但并不影响“盧”作为草书字根的唯一性与辨识度。当然,其稳定的散发性我们同样可以在古人作品中得到验证(见附图)。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据此将臚、顱、瓐、蘆、鸕、鱸的草法演绎出来。
  矛
  草书字根:“”,小篆作“” ,这个字根的形成分解过程目前还缺少更多字例来演示说明。把皇象《急就章》中“茅 ”的下部作连笔快写,就形成了“矛”的草书字根。如孙过庭《书谱》中 “矜、務”二字左边的草法以及日本空海《新撰类林抄》中“茅”字的草法。“矛”与反文旁组合成一个二级字根“敄”,参考《书谱》中“骛”的草法(见附图),可以正确写出楘、鞪、婺、鶩、熃、堥、愗、蝥、柕、髳等字的草书。“矛“和“木”组合成二级字根“柔”(见附图),据此我们还可以写出蹂、揉、鞣、鍒、瑈、媃、葇、煣、楺、腬、鰇、騥、蝚、渘、鶔等字的草书。
  鸟(鳥)
  草书字根:“” ,从汉简“银863、居387.19、武3、西汉《神乌传》”的演变中,可以看出草法“”的形成过程,书写速度变快加速字形解散、连笔趋简,最终约在魏晋时期形成此字的固定草法,如皇象《急就章》中“鹑”字右部。作为草书字根,其使用亦非常稳定,见附图。
  注释:
  ①转引自梁春胜《楷书部件演变研究》,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论文,2009年,第13页 。
  (责任编辑 雷平)
其他文献
镜头    都是为了拍人像而制造出了各种形式的以拍摄人像为主要目的的专用镜头。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人像镜头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对所拍影象起到柔化作用的所谓“柔焦镜头”(SOFT FOCUS),它们又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如美能达AF100mm1∶2.8SOFT FOCUS,佳能EF135mm1∶2.8SOFT FOCUS等等。这类镜头是以加大镜头光学系统的像差为代价,“迫使”影象产生虚化效果
期刊
石人山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西部,800里伏牛山东段,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处以自然山水为主的风景名胜区。主峰玉皇顶海拔2153.1米,总面积268平方公里,主要景观240多处,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60座,2000米以上的山峰30座。  石人山可拍摄的景物较多,奇峰怪石、山花红叶,飞瀑云海、温泉湖泊、古木奇松皆可成画。奇峰怪石中尤以象形山石著称,像人像兽的山石美不胜收,如石人、大将军、送子观音
期刊
利用逆光拍摄可获得特殊效果的摄影作品,镜头上的遮光罩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遮光罩可以有效避免照片眩光的产生。但是有时因光线方向的变化,即使有了遮光罩眩光仍有可能产生。  笔者参考了别人的构思,用一些材料制作了一个“通用遮光器”,方法如下:  取厚约2mm的铜片,截成与相机热靴内径大小一样的方块;另截取内径为5mm长约30mm的一段铜管垂直焊接在铜片的中央处。再截取一段长约300-400mm、直径约为
期刊
8月18日,我得到了由《大众摄影》编辑部、河南省摄影家协会、河南省石人山风景名胜管理处在石人山风景名胜区联合举办“人与市场”摄影作品公开评奖的消息。我是河南新乡一家报社的记者,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最大的希望是自己较满意的作品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好的摄影作品如何通过评选最终获得各自的归宿,评选的标准是什么,评选有哪些程序等等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问号。  这次石人山风景区公开评奖的亲身参与给了我了解全过程
期刊
认识谢云的书法有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下子能够接受,但一旦接受,你就会觉得特别的好,特别的生动,仿佛它的力度穿越了你的身心一样。  在中国书坛中,谢云的字都是独特的,甚至找不到更多的参照物。他始终一贯地坚持着自己的创作,不知疲倦,缓步悠扬,他的书法极少有很快一挥而就的,而总是一波三折,回环往复,仿佛有某种天意一般。《水浒传》第一回中有“龙章凤篆,天书符箓,人皆不识”的篆书,谢云先生书写的正是“龙章凤篆
期刊
创新是一切艺术发展的动力,书法也不例外,只有脱古出新,才能笃行致远。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冒荒声发野腔者不少,甚至说“书法创新本身就是无知者的恶搞”,主张“好书法要多在传统书法上多下功夫”。  当代书法,植根经典,在传统上多下功夫,无可厚非。不过,这只说到了一半,还有另一半,那就是脱古出新。如果丢掉了后一半,书法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把创新视作“恶搞”,是泥古不化的突出表现,到头来只能是抱残守缺,故步
期刊
王亚洲先生近照  王亚洲 1965年生,安徽合肥人,字臻一,号雅舟,别署竹音阁主人。国家一级美术师,艺术策展人。中国书协第六届、第七届理事,第六届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六次全国书代会代表,第九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安徽省书协第四届副主席兼秘书长、第五届副主席,安徽省青年书协第三届主席、第四届名誉主席。多次担任中国书协主办全国展评委。  我喜欢诗,无论古体诗还是
期刊
曾明,笔名了云、寄堂。1956年生于上海,祖籍湖南长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幼承家训,学习书法篆刻诗词。书法初学碑,以《石鼓》《石门颂》《石门铭》为范,后从苏轼入帖。中学时与吴长邺先生邻,得亲近金石。篆刻初学汉印、封泥、吴昌硕。三十岁后息刀,退休后又复操刀,参胡匊邻法,尚简靜古质。曾为上海书画出版社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白蕉》撰写《一代名士 旷世才情》,为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赵叔孺》撰写《规
期刊
刘思源同学的这幅行书作品一眼就认出是学的《兰亭序》。细看思源同学的用笔,小小年纪对于《兰亭序》的笔法理解得还是很充分的,也能通过理解转化到手上表现出来。看得出已经有相当临帖功夫。从临摹的角度看,单字的字形是比较准确的,而单字笔画的连接关系也是处理得比较好的。《兰亭序》是小字作品,思源同学把它放大到四尺对开来写成一件条幅作品,不足之处是缺少了字与字之间的映带关连和墨色上的变化处理。当然,这个标准对一
期刊
印章在中国古代用材,除官印外,民间私印不受限制,金、银、铜、玉、象牙,玛瑙、水晶、瓷、石、木、竹等取材均有。竹根印是流派篆刻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一度成为雅玩。文人雅士喜欢竹根印这一艺术,是因为竹根印天然形成,造型美观、轻巧方便,易于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  竹根入印古已有之,在明清时期,文人间尤为盛行,近些年书画艺术品随着收藏逐渐升温,存世量已稀少的竹根古印,成了藏印家搜求的重要目标。  竹根做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