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
5画:包、处、尔、尒、戋、巨、令、龙、卢、矛、鸟、皮、疋、且、台、夗、乍
包
草书字根:“ ”,这个草书字根的形成过程由于缺少详细的图片资料,暂无法详列。但据草法生成规律,可以结合草书偏旁符号,参考(附图),将跑、咆、鲍、胞、抱、佨、苞、孢、刨、枹、怉、砲、鉋、炮、笣、蚫、袍等字的草书一并写出。
处(豦)
草书字根:“ ”,小篆作“”,这个草书字根上部为“虍”的草书符号,而下部的“豕”的演变过程目前还缺少更多字例来演示说明,但少不了减省、连笔、快写几个步骤。这个复杂的草书字根在搭配使用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扩散性。如法帖中的據、遽、劇等字(见附图),据此规律,结合草书偏旁,尝试将醵、躆、籧、蘧、壉、鐻、勮等字的草书写出来。
尔(爾)尒
草书字根:“ ”,我们从怀素《小草千字文》中“迩”与“珍”的草法可以看出,“尔”和“尒(即珍的右边)”的草法基本相同(见附图1),二字的篆书分别作“ ”和“ ”,似乎并无相同之处,但它们之间必然有着文字学上的联系,比如“珍”“珎” 其实就是同一个字,再比如“趁”“趂”也是如此。
有关“尔”“尒”互用的现象,文字学界已有揭示。比如蔡忠霖认为在隶书中,二字已互用,刘钊则认为尔、尒均是从“爾”的分化而来,最早可追溯至战国,“尒”取金文“ ”中“ ”之形①从字形演变角度来看,刘钊的观点应该是较为可信的。不管怎样,作为草法的探讨,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事实,即“尔”“尒”两个字根出现在草书中时,它们的草法是可以互用的。另外,从音韵学的角度也可做一些解释,因为二字有着相同的读音,均念ěr。根据以上规律,尝试书写薾、嬭、 璽、 診、疹、畛、駗 等字的草书。
拓展:
“尒”一个独体字,在它与其他偏旁或部件组合后,可以形成一个二级字根,如“翏”,而“翏”的散发功能则更强,如漻、繆、摎、膠、賿、蓼、轇、廖等字就是例证。细看索靖草书“戮”的左下部、欧阳询《草书千字文》中“寥”以及赵构《真草养生论》中“醪”的下部,可以看出其草法皆来源于“尒”(见附图2)。
思考:
“稱”的草法,应是根据当时俗书“称”而来。从李怀琳以及孙过庭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而在张瑞图的草书中则尤为清晰,其右边草法均是“尔”的快写。
戋(戔)
草书字根:“”,小篆作“ ”目前还缺少更多字例来演示说明此字根的演变过程,但依然少不了减省、连笔、快写几个步骤。结合传世作品来看,其使用标准是统一的(见附图),尤其要注意右上部的点画需要保留。怀素《小草千字文》中,“践”写作“”,右部起笔有一小短竖似乎和标准略有差异,需要注意。为什么没有采用怀素的标准,从附图中可以看出,在王羲之、智永、虞世南、怀素和祝允明、唐寅六人都使用同一标准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暂时将怀素这一个案置于旁边供参考。“戔”作为一个重要字根,有很强的扩散性,结合草书偏旁,我们可以尝试将箋、俴、碊、篯、諓、菚、棧、碊、剗、盞、馢、琖、濺、帴、輚等字的草书写出。
巨
草书字根:“”,小篆作“”,在敦煌马圈湾木简中可以看见快写带来的字形解散,写作“”,从居延汉简中,又看到了笔画间有连笔增加,写作“居332.5”,最终形成固定的草书字根“”,在怀素《小草千字文》和孙过庭《书谱》中可以看到其稳定应用。这个字根具有强大的构字功能,我们可以据此拟出距、拒、炬、苣、岠、姖、洰、蚷、秬、磲、榘、蕖等字的草法。
令
草书字根:“”,这个草书字根的形成,可参见“今”字根演变过程。当其草法固定后,即几乎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行用法。比如皇象《急就章》中“苓”,张旭《肚痛帖》中“冷”,怀素《自叙帖》中“零”“聆”字,无一不是坚持此标准。甚至在王羲之《游目帖》中,“領”字左边尽管有些笔画萦带上的方向变化,但其草法确实是一以贯之的(见附图)。根据此种规律,玲、鈴、伶、泠、坽、秢、翎、袊、羚等字的草法也就不需死记硬背了。
龙(龍)
草书字根:“”,这是一个常见的草书字根,草化非常明显,但左下角依然能见到“月”的草书符号“”,快写痕迹依然存在于字形中。作为可以生发汉字的字根,其稳定应用常见于古人法帖。如怀素《小草千字文》中“宠”,康里巎巎《梓人传》中“砻”等字。据此法则,结合草书偏旁符号,我们可以轻松写出聋、珑、拢、眬、陇、垄、泷、垅、栊等字,即使是儱、鸗、躘、蠪、礲这样的冷僻字,其草法也可照此拟出。
卢(盧)
草书字根:“”,这个字根的的形成,可以综合“虍”“皿”两个偏旁部件的草法来考察,从王羲之《十七帖》中“虚”的字头以及秦汉古隶中皿“”到皇象《急就章》中的“”的形成,可以把“盧”的草法看成是這两个部件综合的结果,这一过程中,“田”部件因为快写而被减省了,但并不影响“盧”作为草书字根的唯一性与辨识度。当然,其稳定的散发性我们同样可以在古人作品中得到验证(见附图)。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据此将臚、顱、瓐、蘆、鸕、鱸的草法演绎出来。
矛
草书字根:“”,小篆作“” ,这个字根的形成分解过程目前还缺少更多字例来演示说明。把皇象《急就章》中“茅 ”的下部作连笔快写,就形成了“矛”的草书字根。如孙过庭《书谱》中 “矜、務”二字左边的草法以及日本空海《新撰类林抄》中“茅”字的草法。“矛”与反文旁组合成一个二级字根“敄”,参考《书谱》中“骛”的草法(见附图),可以正确写出楘、鞪、婺、鶩、熃、堥、愗、蝥、柕、髳等字的草书。“矛“和“木”组合成二级字根“柔”(见附图),据此我们还可以写出蹂、揉、鞣、鍒、瑈、媃、葇、煣、楺、腬、鰇、騥、蝚、渘、鶔等字的草书。
鸟(鳥)
草书字根:“” ,从汉简“银863、居387.19、武3、西汉《神乌传》”的演变中,可以看出草法“”的形成过程,书写速度变快加速字形解散、连笔趋简,最终约在魏晋时期形成此字的固定草法,如皇象《急就章》中“鹑”字右部。作为草书字根,其使用亦非常稳定,见附图。
注释:
①转引自梁春胜《楷书部件演变研究》,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论文,2009年,第13页 。
(责任编辑 雷平)
5画:包、处、尔、尒、戋、巨、令、龙、卢、矛、鸟、皮、疋、且、台、夗、乍
包
草书字根:“ ”,这个草书字根的形成过程由于缺少详细的图片资料,暂无法详列。但据草法生成规律,可以结合草书偏旁符号,参考(附图),将跑、咆、鲍、胞、抱、佨、苞、孢、刨、枹、怉、砲、鉋、炮、笣、蚫、袍等字的草书一并写出。
处(豦)
草书字根:“ ”,小篆作“”,这个草书字根上部为“虍”的草书符号,而下部的“豕”的演变过程目前还缺少更多字例来演示说明,但少不了减省、连笔、快写几个步骤。这个复杂的草书字根在搭配使用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扩散性。如法帖中的據、遽、劇等字(见附图),据此规律,结合草书偏旁,尝试将醵、躆、籧、蘧、壉、鐻、勮等字的草书写出来。
尔(爾)尒
草书字根:“ ”,我们从怀素《小草千字文》中“迩”与“珍”的草法可以看出,“尔”和“尒(即珍的右边)”的草法基本相同(见附图1),二字的篆书分别作“ ”和“ ”,似乎并无相同之处,但它们之间必然有着文字学上的联系,比如“珍”“珎” 其实就是同一个字,再比如“趁”“趂”也是如此。
有关“尔”“尒”互用的现象,文字学界已有揭示。比如蔡忠霖认为在隶书中,二字已互用,刘钊则认为尔、尒均是从“爾”的分化而来,最早可追溯至战国,“尒”取金文“ ”中“ ”之形①从字形演变角度来看,刘钊的观点应该是较为可信的。不管怎样,作为草法的探讨,我们应该接受这个事实,即“尔”“尒”两个字根出现在草书中时,它们的草法是可以互用的。另外,从音韵学的角度也可做一些解释,因为二字有着相同的读音,均念ěr。根据以上规律,尝试书写薾、嬭、 璽、 診、疹、畛、駗 等字的草书。
拓展:
“尒”一个独体字,在它与其他偏旁或部件组合后,可以形成一个二级字根,如“翏”,而“翏”的散发功能则更强,如漻、繆、摎、膠、賿、蓼、轇、廖等字就是例证。细看索靖草书“戮”的左下部、欧阳询《草书千字文》中“寥”以及赵构《真草养生论》中“醪”的下部,可以看出其草法皆来源于“尒”(见附图2)。
思考:
“稱”的草法,应是根据当时俗书“称”而来。从李怀琳以及孙过庭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而在张瑞图的草书中则尤为清晰,其右边草法均是“尔”的快写。
戋(戔)
草书字根:“”,小篆作“ ”目前还缺少更多字例来演示说明此字根的演变过程,但依然少不了减省、连笔、快写几个步骤。结合传世作品来看,其使用标准是统一的(见附图),尤其要注意右上部的点画需要保留。怀素《小草千字文》中,“践”写作“”,右部起笔有一小短竖似乎和标准略有差异,需要注意。为什么没有采用怀素的标准,从附图中可以看出,在王羲之、智永、虞世南、怀素和祝允明、唐寅六人都使用同一标准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暂时将怀素这一个案置于旁边供参考。“戔”作为一个重要字根,有很强的扩散性,结合草书偏旁,我们可以尝试将箋、俴、碊、篯、諓、菚、棧、碊、剗、盞、馢、琖、濺、帴、輚等字的草书写出。
巨
草书字根:“”,小篆作“”,在敦煌马圈湾木简中可以看见快写带来的字形解散,写作“”,从居延汉简中,又看到了笔画间有连笔增加,写作“居332.5”,最终形成固定的草书字根“”,在怀素《小草千字文》和孙过庭《书谱》中可以看到其稳定应用。这个字根具有强大的构字功能,我们可以据此拟出距、拒、炬、苣、岠、姖、洰、蚷、秬、磲、榘、蕖等字的草法。
令
草书字根:“”,这个草书字根的形成,可参见“今”字根演变过程。当其草法固定后,即几乎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行用法。比如皇象《急就章》中“苓”,张旭《肚痛帖》中“冷”,怀素《自叙帖》中“零”“聆”字,无一不是坚持此标准。甚至在王羲之《游目帖》中,“領”字左边尽管有些笔画萦带上的方向变化,但其草法确实是一以贯之的(见附图)。根据此种规律,玲、鈴、伶、泠、坽、秢、翎、袊、羚等字的草法也就不需死记硬背了。
龙(龍)
草书字根:“”,这是一个常见的草书字根,草化非常明显,但左下角依然能见到“月”的草书符号“”,快写痕迹依然存在于字形中。作为可以生发汉字的字根,其稳定应用常见于古人法帖。如怀素《小草千字文》中“宠”,康里巎巎《梓人传》中“砻”等字。据此法则,结合草书偏旁符号,我们可以轻松写出聋、珑、拢、眬、陇、垄、泷、垅、栊等字,即使是儱、鸗、躘、蠪、礲这样的冷僻字,其草法也可照此拟出。
卢(盧)
草书字根:“”,这个字根的的形成,可以综合“虍”“皿”两个偏旁部件的草法来考察,从王羲之《十七帖》中“虚”的字头以及秦汉古隶中皿“”到皇象《急就章》中的“”的形成,可以把“盧”的草法看成是這两个部件综合的结果,这一过程中,“田”部件因为快写而被减省了,但并不影响“盧”作为草书字根的唯一性与辨识度。当然,其稳定的散发性我们同样可以在古人作品中得到验证(见附图)。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据此将臚、顱、瓐、蘆、鸕、鱸的草法演绎出来。
矛
草书字根:“”,小篆作“” ,这个字根的形成分解过程目前还缺少更多字例来演示说明。把皇象《急就章》中“茅 ”的下部作连笔快写,就形成了“矛”的草书字根。如孙过庭《书谱》中 “矜、務”二字左边的草法以及日本空海《新撰类林抄》中“茅”字的草法。“矛”与反文旁组合成一个二级字根“敄”,参考《书谱》中“骛”的草法(见附图),可以正确写出楘、鞪、婺、鶩、熃、堥、愗、蝥、柕、髳等字的草书。“矛“和“木”组合成二级字根“柔”(见附图),据此我们还可以写出蹂、揉、鞣、鍒、瑈、媃、葇、煣、楺、腬、鰇、騥、蝚、渘、鶔等字的草书。
鸟(鳥)
草书字根:“” ,从汉简“银863、居387.19、武3、西汉《神乌传》”的演变中,可以看出草法“”的形成过程,书写速度变快加速字形解散、连笔趋简,最终约在魏晋时期形成此字的固定草法,如皇象《急就章》中“鹑”字右部。作为草书字根,其使用亦非常稳定,见附图。
注释:
①转引自梁春胜《楷书部件演变研究》,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论文,2009年,第13页 。
(责任编辑 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