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疑难易错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研究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小学教师对疑难易错问题进行有效教学,消除其在数学教学方面的某些困惑,解决疑难易错问题,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疑难易错;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61-01
实施新课标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用当前的教学,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方法先进、质量过硬的教学手段。在小学阶段,数学教材呈螺旋式上升排列,如果小学生不掌握解题技巧和思路,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疑难易错问题,影响数学成绩。笔者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摸索,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疑难易错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一些教学方法,与老师们共同探讨。一、数学疑难易错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数学疑难易错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学生理解不透、看错题目、画错图形、抄错数据、遗漏单位、漏写答案等等,这都是我们教师最头痛的问题。针对日常教学中疑难易错问题产生原因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方面的因素。
(1础知识薄弱。基础知识薄弱是导致易错题出现的重要原因。由于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上课不认真,注意力不稳定,记忆力有限,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基础知识不能做到及时全面的掌握,导致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在做题时就比较容易产生错误。
(2)思维僵化呆板。部分学生面对难题情绪急躁,学习思维僵化,碰到灵活多变得问题不知如何下手。
(3)对关键词感知能力差。有些学生在读题时粗心大意,不认真审题,对题中的关键词感知能力差,从而产生盲目解题的现象。例如:若制作一个高为18厘米、底面半径为6厘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不少学生受日常生活经验中接触的有盖水桶干扰,忽略了此题中的“无盖”这个关键词,从而导致错误解题。
(4)思维定式对知识运用的干扰。积极的思维定式有利于学生正确解题,但消极的思维定式容易让人产生错解。例如:在混合运算中,针对“125-125÷5”和“7×5÷7×5”两道习题,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125-125÷5=0”和“7×5÷7×5=1”,究其原因是受到简便运算这一思维定式的影响,乱做一气,毫无数学道理可言。
2.教师方面的因素。
(1)忽视学生发展特征,教师对数学问题感知能力缺乏培养。有些教师却忽视学生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只是一味空洞、乏味的说教、练习,认为多重复几遍,学生自然会记住,却不知适得其反,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2)课堂教学教师唱主角,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一上讲台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讲师”,一堂课从头上到尾,唯恐讲不够,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养成坐享其成、不愿独立思考的惰性心理。
(3)課业负担偏重,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未把知识讲透,使数学课上的枯燥无味,下课后又超量布置作业,学生疲惫不堪,穷于应付。有些教师任意拔高教学难度,加大了学生的负担。二、数学疑难易错问题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倡导“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审视和决定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合理组织、驾驭课堂,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更新教学观念,体现新课程理念。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改革创新精神,突破传统教学,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理念。
2.活跃教学思维,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师要较好地理解教材的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制的意识,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对教育过程进行高超把握。如:我在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中,重新整合资源,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把百羊图摒弃,通过3次找规律进行教学,真正实现了:正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内容+好的呈现方式+好的教学方法。
3.改变学习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我经过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其学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学生产生数学错题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具体教学:一是要求学生找到“粗心点”,自主订正错题;二是让学生圈出关键词,反复推敲;三是对学生要求作业格式规范、字迹工整;四是让孩子建立错题本,收集错题、分析错因,“变废为宝”;五是把孩子做功课的时间化成“功课量”。
(2)巧用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在六年级百分数应用题的学习中,我就是运用知识的迁移、对比、类似问题的“定势”进行具体教学,让学生从旧知自我发现,分析总结,把课堂变成生成性课堂。例如:把“杨树有600棵,柳树占杨树的3/5,柳树有多少棵?”和 “杨树有600棵,柳树占杨树的60%,柳树有多少棵?”这两道题左右板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学习百分数应用题。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疑难易错;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61-01
实施新课标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用当前的教学,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方法先进、质量过硬的教学手段。在小学阶段,数学教材呈螺旋式上升排列,如果小学生不掌握解题技巧和思路,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疑难易错问题,影响数学成绩。笔者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摸索,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疑难易错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一些教学方法,与老师们共同探讨。一、数学疑难易错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数学疑难易错问题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如学生理解不透、看错题目、画错图形、抄错数据、遗漏单位、漏写答案等等,这都是我们教师最头痛的问题。针对日常教学中疑难易错问题产生原因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方面的因素。
(1础知识薄弱。基础知识薄弱是导致易错题出现的重要原因。由于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上课不认真,注意力不稳定,记忆力有限,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基础知识不能做到及时全面的掌握,导致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在做题时就比较容易产生错误。
(2)思维僵化呆板。部分学生面对难题情绪急躁,学习思维僵化,碰到灵活多变得问题不知如何下手。
(3)对关键词感知能力差。有些学生在读题时粗心大意,不认真审题,对题中的关键词感知能力差,从而产生盲目解题的现象。例如:若制作一个高为18厘米、底面半径为6厘米的无盖圆柱形铁皮水桶,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铁皮?不少学生受日常生活经验中接触的有盖水桶干扰,忽略了此题中的“无盖”这个关键词,从而导致错误解题。
(4)思维定式对知识运用的干扰。积极的思维定式有利于学生正确解题,但消极的思维定式容易让人产生错解。例如:在混合运算中,针对“125-125÷5”和“7×5÷7×5”两道习题,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125-125÷5=0”和“7×5÷7×5=1”,究其原因是受到简便运算这一思维定式的影响,乱做一气,毫无数学道理可言。
2.教师方面的因素。
(1)忽视学生发展特征,教师对数学问题感知能力缺乏培养。有些教师却忽视学生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只是一味空洞、乏味的说教、练习,认为多重复几遍,学生自然会记住,却不知适得其反,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2)课堂教学教师唱主角,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性。一上讲台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讲师”,一堂课从头上到尾,唯恐讲不够,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养成坐享其成、不愿独立思考的惰性心理。
(3)課业负担偏重,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未把知识讲透,使数学课上的枯燥无味,下课后又超量布置作业,学生疲惫不堪,穷于应付。有些教师任意拔高教学难度,加大了学生的负担。二、数学疑难易错问题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倡导“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审视和决定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合理组织、驾驭课堂,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更新教学观念,体现新课程理念。
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改革创新精神,突破传统教学,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理念。
2.活跃教学思维,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师要较好地理解教材的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制的意识,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对教育过程进行高超把握。如:我在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中,重新整合资源,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把百羊图摒弃,通过3次找规律进行教学,真正实现了:正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内容+好的呈现方式+好的教学方法。
3.改变学习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去解决数学问题,如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我经过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以下三种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其学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学生产生数学错题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具体教学:一是要求学生找到“粗心点”,自主订正错题;二是让学生圈出关键词,反复推敲;三是对学生要求作业格式规范、字迹工整;四是让孩子建立错题本,收集错题、分析错因,“变废为宝”;五是把孩子做功课的时间化成“功课量”。
(2)巧用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在六年级百分数应用题的学习中,我就是运用知识的迁移、对比、类似问题的“定势”进行具体教学,让学生从旧知自我发现,分析总结,把课堂变成生成性课堂。例如:把“杨树有600棵,柳树占杨树的3/5,柳树有多少棵?”和 “杨树有600棵,柳树占杨树的60%,柳树有多少棵?”这两道题左右板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找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学习百分数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