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vy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真正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方面,理应成为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的注意点。
  关键词: 《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生活化 回归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恰当的表述:“本课程是为了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课程主要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学中不能单纯依靠课堂的书本知识教学,必须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的整合;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些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树立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的单向灌输,而应更多地由学生自主建构,自主体验。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让课程回归生活,让课程联系生活,让课程关怀学生,让课程走近学生。这些为教师有效进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供了工作平台。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思想品德课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
  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思想品德》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提高课堂的生活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一、教师定位:傾听与共舞。
  
  从本质来看,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间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由于对教师“权威”的过分强调,通常只有教师对学生说“不”。因此朱永新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中把“缺服务意识”列为第一。可见,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的首要前提是教师的正确定位,即按照现代生活教育理论建立“倾听与共舞”式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例如,在讲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时,如果仅是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应该怎么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借助电脑课件,把社会生活中人们缺乏社会公德、不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反面材料以图片或录像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让学生看电视中的公益广告,不用教师灌输,学生的头脑就会主动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二、教学目标:从偏重于认知目标向“生活化”的多维目标转变。
  
  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以知识为本位,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时虽然在教学目标上也注重能力的培养,但注重的仍是掌握、理解、分析书本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生活化的理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一维转向多维,应该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方面。尽管新课程改革要求淡化学科知识体系,但决不意味着可以忽略这些基本知识。在《思想品德》课的目标分类中,基础性的应该是了解社会基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知识和要求,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获得对这些知识的分析、选择、判断和决策能力,提高主动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探索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课堂各种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关注社会发展,乐于学习,热爱生活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
  
  三、教学内容:回归生活,联系时政,正面引导。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下面是摘自衢州市一次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与人为善》的一个教学片段:
  “近来衢州市开展‘学习《论语》,弘扬儒学’活动,同学们知道《论语》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所谓仁者,爱人也’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位歌手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孔子‘仁者爱人’的伟大思想,他就是丛飞。请大家观看录像《好人丛飞1》并注意其中哪些数据体现了丛飞的哪些善举?”学生看后回答:“丛飞先后捐赠300万元帮助了178位失学儿童,先后义演400多场,却又欠着十几万元的债务。这说明丛飞很善良、有爱心,无私、博大……”这是当代“善”的深刻内涵。接着教师继续播放《好人丛飞2》——主要是讲胃癌晚期住院治疗的丛飞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此时他的女儿诞生了。教师再次设问:“请同学们想象病中的丛飞会对女儿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非常具有开放性,答案五花八门,教师特别强调:“爱是相互的,善心、爱心需要延续。那么中学生应怎样与人为善、关爱他人呢?”学生回答:“要从生活小事做起,尽己所能,助人为乐,把善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最后是爱心行动环节。
  这样的课堂教学密切联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材料引用贴切,正面教育为主,思想性、人文性、时代感强,教学效果好,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其实,与人为善的道理学生是知道的,而怎样把学生知道的知识教得使学生感动而信服呢?本课启示我们:提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以感人的善人善事激起学生的善心是个好办法。
  
  四、教学策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
  [案例]美国孩子的一节历史课
  一天上课,达塔老师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后5分钱一张。现在,大家拿钱来领纸,准备小测验。”教室里一片喧哗,孩子们纷纷嚷嚷:“这不太公平,为什么事先不通知我们?”“为什么要5分钱一张?商店里真的不是这个价钱啊!”“我的钱买了纸就不够午饭了,怎么办?”“怎么别的老师不收我们的钱?”看着孩子们的各种表情:沮丧、吃惊、生气、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小脸都憋得通红,达塔老师低下头,说:“对不起,可是我不得不这样办。”孩子们持续不安,达塔老师坚持要收钱再发纸测验。一些孩子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取了纸……达塔老师发了试题,孩子们闷头解答。只见最后一题写道:“关于花钱买纸的事,不是真的。请写出你当时的感受。”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里学习主体应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静练来接受现有知识的过程。上述案例中,达塔老师不是按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讲授学习内容,而是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看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
  
  五、教学环境:从封闭、专制向开放、民主转化。
  
  1.教学时空方面。以往的教学一般局限于书本和教室,教学空间单一、封闭,教学时间固定。随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间,教学时间也并不一定要固定为每周两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走进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去获得信息,也可以利用网络或利用图书报刊资料,比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使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有更新更深的认识。
  2.教学语言运用方面。教师应合理运用语言,使知识生动起来,激发学生兴趣。首先要讲究民主性。教师与学生是民主平等的双方,教师在传达信息时要使用民主化的语言,而不能使用居高临下的指令性的语言。其次要讲究时代性。当今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这些丰富的、全新的语言作为媒介,能拉近《思想品德》课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就是来源于生活当中的,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最后要还应讲究生活性。教师的语言要从过去偏重从文本中采词摘句转变为注重到学生生活中去提取语言,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范围内与学生对话,从而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共鸣。
  3.师生关系方面。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迁移,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内容。
  
  六、教學手段:由单一向多元转化。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情况下使用陈旧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样,虽然教学内容很丰富,素材也来源于生活,但长此以往,很难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生动的素材有时用简单的语言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教师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因此,笔者在设计课件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同时抛出多层次的问题,由此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如讲“法律雷池不可越”这一知识时,在播放Flash制作的《铁窗泪》前,笔者先提出两个问题:(1)听这首歌时,你会联想到什么?(2)听完歌后谈谈你对犯罪的感受和认识。目的是锁定当前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欣赏集娱乐性、幽默性、知识性于一体的Flash动画音乐。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被调动起来,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的境界。
  又如在讲“不良诱惑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时,笔者根据课本中四种不良诱惑对未成年人的危害的表现,以“动画故事”、“漫画欣赏”、“文字书信”等课件素材,使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活跃了思维,教学重难点也迎刃而解。
  总之,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克隆,也不仅仅是能力的强化,教育的目标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是让人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因此,让教师更正确定位,让教学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是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蓝美雄.试论课堂教学效益及其提高策略.中山教育研究,2000,(6).
  [2]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7).
  [3]郑金洲.关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4]宋秋前.课堂教学问题问诊与矫治.教育研究,2001,(4).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针对高职语文日益边缘化的学科处境,从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高职语文课程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 高职语文课程教材教学方法    高职语文课程日益边缘化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认识问题。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这使许多院校片面强调专业技术应用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基础能力的培养。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包括在校的一些领导
在中学教学中,最易教的是语文,最难教的也是语文。语文教学在中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教好语文课,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快掌握课文的内容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一些感受与认识。    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把握    1.现代文阅读教学。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同行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他们认为现代文
摘要: 语文学科是有灵魂、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科,如何让这种富有活力的学科展示出它的特点,是语文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本文作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从活用教材、活用教学方法、活用教学语言三方面阐述如何使语文课“活”起来,展现语文课的活力与魅力。  关键词: 语文课活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语言    语文学科是有灵魂、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科,因而语文教学也应该是灵活机智、丰富多彩的,不应是僵化保守、一成不变的。吕叔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任务确定之后,教师就应当选择最合理的课堂结构。因此,探索确定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对于搞好目标教学极为重要。  构建课堂目标教学模式,必须按照素质教育总的要求。根据教育控制论、教学最优化原理和掌握学习策略,一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即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期望又是教学的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目标进行,为实现目标服务;二要遵循学生参与原则,即教学过程是在
摘要: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本文简要地阐述了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艺术及常见的几种提问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双边活动,完成这一双边活动,很大程度上是靠设疑提问来实现的。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语言活动
目前我国火电机组普遍绝大部分机组仍然实行传统的计划检修,导致检修无法涵盖机组存在风险的部位、部分位置重复过度检修,影响机组的运行可靠性并造成检修经费的浪费.对此,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