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德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理念,以“推荐校花校树”的任务驱动班本课程为例,论述“任务驱动型”德育模式的实施策略,提出结合环境引出任务、自主选择分解任务、合作探究完成任务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任务驱动 道德生长 德育 班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086-02
道德生长是指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自身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反观我们现在的德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灌输的情况,往往将学生看作直接吸收知识的人,而不是获得有效经验的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尊重学生道德发展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经历鲜活的生活,注重让学生“从经验中生成德性”,在学生的作为、思维与学生所体验到的快乐或痛苦结果之间建立联结。只有在他们的经验积累中进行,道德生长才能真正地发生。
鲁洁教授指出,人、道德、课程是构成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是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我们必须心中有“人”——学生,结合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道德发展的需要;心中有“德”,采用合适的任务驱动,让学生围绕主题活动,去经历真实的德育实践,做出道德抉择并思考其后果,才能促使儿童道德发展与完善,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心中有“课程”,这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的,而是有规划、有步骤地去进行的。
一、引出任务,激发情感
任务驱动从何处而来?当然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激发他们的道德认同感。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风、校训,它们凝练着一所学校对其培养的学生道德成长的目标和要求。怎样让学校的文化精神深入学生的心中,从而开展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我校的校训是“笃学善创 宁静致远”,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笔者尝试给学生布置真实可行的任务——“向( )推荐校花/校树”,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从而真正领会校花或校树的内涵。笔者利用班会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请向校長、老师、同学、来参观的老师推荐校花或校树,能够写出校花或校树的特征,并能体现致远的校风、校训等精神。
学生的情感大门打开了,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此时并不着急得到最终的答案,而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选择的植物的外形、习性、品质能否与学校的精神契合起来,能否得到广大老师、同学、家长的支持,怎样才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二、分解任务,强化认知
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之下,学生直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主动地思考并积极展开行动。在这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厘清自己对道德的认识。
针对本任务,学生要去弄清楚校风、校训的内涵,同时也要去了解花木的物性精神。任务驱动的形式,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主动要求了解相关知识,即中国传统的以花草树木比喻君子美德的“比德”传统知识。于是,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并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讨论组员的分工,教师也加入其中相机指导。每个小组都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工:(1)在网上查找植物的资料,翻阅植物的书籍;(2)去参观植物园,观察各种植物;(3)询问花匠工人,了解校园的花和树的种植情况;(4)调查学校现有的树和花;(5)调查同学们认为本组选定的花和树能否代表学校精神;(6)向校长或老师请教校风、校训的含义。
在调查访问的这个阶段,学生与身边的人展开对话,引发他们对植物的物性精神以及校训的内涵的思考,学生通过不懈地探求,厘清了自己的道德认识,加深了对校训的体会,更逐渐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身的德性成长。
三、完成任务,锻炼意志
经过充分调查访问,学生对自己要推荐的校花或校树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学生通过向他人推荐校花或校树这个任务获得道德的真正生长。
推荐时,有的学生推荐蝴蝶兰,认为它象征着高雅、博学、宁静,和“宁静致远”的校训相匹配;有的学生推荐青松,认为它高大挺拔,能够抵抗大风大雪,四季常青,代表着坚毅与宁静,符合“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精神;也有学生推荐梅花,认为它凌寒傲芳,千姿百态,不与百花争艳,真正体现了“笃学善创”的情怀……将植物的品性和学校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推荐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有的制作宣传海报,有的写倡议书,有的演童话剧……在班会课时,他们敢于走到各个班级进行宣传推荐,同时还通过微信平台推出专题活动,吸引广大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并加入活动。这个过程是艰辛而充满挑战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对他人的德育宣讲,学生经历了由胆怯到勇敢的转变,体验了成功与失败,经历了自我认同与认同他人的过程,更锻炼了自身的道德意志。
四、超越任务,收获成长
任务驱动的主题活动,点燃了儿童道德生长的自我需求,引领儿童经历生命的成长,也指引着儿童自我成长的方向。
推荐校花或校树的活动并没有在学生完成推荐后就结束,有了这样的体验之后,学生对自我德性的生长的渴望远远没有停止。春去秋来,学生一直关注着校园植物,他们已经将自己当作校园的主人,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当作自己亲密的伙伴。他们捡起了落叶,绘制出一张张“秋的书签”,题上一首首温暖的小诗:有关于友谊的,有关于奉献的……他们将书签放到网上售卖,用收入买书并捐赠给山区的孩子……这已经成为了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已经超越了当初的任务目的。
道德教育不再等同于“思想的改造”或“行为的养成”,而是引领儿童走向美好的生活与未来。教师通过设计切实可行的任务,为学生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对这个世界有所作为,而这些作为又反过来影响学生,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进而获得道德生长。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课题“支持儿童创意学习的学校课程变革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BHA160145)阶段成果。
(责编 刘小瑗)
【关键词】任务驱动 道德生长 德育 班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086-02
道德生长是指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自身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反观我们现在的德育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灌输的情况,往往将学生看作直接吸收知识的人,而不是获得有效经验的人。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尊重学生道德发展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经历鲜活的生活,注重让学生“从经验中生成德性”,在学生的作为、思维与学生所体验到的快乐或痛苦结果之间建立联结。只有在他们的经验积累中进行,道德生长才能真正地发生。
鲁洁教授指出,人、道德、课程是构成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是道德教育理论的核心概念。我们必须心中有“人”——学生,结合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道德发展的需要;心中有“德”,采用合适的任务驱动,让学生围绕主题活动,去经历真实的德育实践,做出道德抉择并思考其后果,才能促使儿童道德发展与完善,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心中有“课程”,这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的,而是有规划、有步骤地去进行的。
一、引出任务,激发情感
任务驱动从何处而来?当然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激发他们的道德认同感。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风、校训,它们凝练着一所学校对其培养的学生道德成长的目标和要求。怎样让学校的文化精神深入学生的心中,从而开展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
我校的校训是“笃学善创 宁静致远”,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笔者尝试给学生布置真实可行的任务——“向( )推荐校花/校树”,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从而真正领会校花或校树的内涵。笔者利用班会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请向校長、老师、同学、来参观的老师推荐校花或校树,能够写出校花或校树的特征,并能体现致远的校风、校训等精神。
学生的情感大门打开了,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此时并不着急得到最终的答案,而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选择的植物的外形、习性、品质能否与学校的精神契合起来,能否得到广大老师、同学、家长的支持,怎样才能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二、分解任务,强化认知
在真实的任务驱动之下,学生直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主动地思考并积极展开行动。在这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厘清自己对道德的认识。
针对本任务,学生要去弄清楚校风、校训的内涵,同时也要去了解花木的物性精神。任务驱动的形式,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主动要求了解相关知识,即中国传统的以花草树木比喻君子美德的“比德”传统知识。于是,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组并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讨论组员的分工,教师也加入其中相机指导。每个小组都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分工:(1)在网上查找植物的资料,翻阅植物的书籍;(2)去参观植物园,观察各种植物;(3)询问花匠工人,了解校园的花和树的种植情况;(4)调查学校现有的树和花;(5)调查同学们认为本组选定的花和树能否代表学校精神;(6)向校长或老师请教校风、校训的含义。
在调查访问的这个阶段,学生与身边的人展开对话,引发他们对植物的物性精神以及校训的内涵的思考,学生通过不懈地探求,厘清了自己的道德认识,加深了对校训的体会,更逐渐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身的德性成长。
三、完成任务,锻炼意志
经过充分调查访问,学生对自己要推荐的校花或校树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学生通过向他人推荐校花或校树这个任务获得道德的真正生长。
推荐时,有的学生推荐蝴蝶兰,认为它象征着高雅、博学、宁静,和“宁静致远”的校训相匹配;有的学生推荐青松,认为它高大挺拔,能够抵抗大风大雪,四季常青,代表着坚毅与宁静,符合“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精神;也有学生推荐梅花,认为它凌寒傲芳,千姿百态,不与百花争艳,真正体现了“笃学善创”的情怀……将植物的品性和学校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推荐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有的制作宣传海报,有的写倡议书,有的演童话剧……在班会课时,他们敢于走到各个班级进行宣传推荐,同时还通过微信平台推出专题活动,吸引广大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并加入活动。这个过程是艰辛而充满挑战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对他人的德育宣讲,学生经历了由胆怯到勇敢的转变,体验了成功与失败,经历了自我认同与认同他人的过程,更锻炼了自身的道德意志。
四、超越任务,收获成长
任务驱动的主题活动,点燃了儿童道德生长的自我需求,引领儿童经历生命的成长,也指引着儿童自我成长的方向。
推荐校花或校树的活动并没有在学生完成推荐后就结束,有了这样的体验之后,学生对自我德性的生长的渴望远远没有停止。春去秋来,学生一直关注着校园植物,他们已经将自己当作校园的主人,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当作自己亲密的伙伴。他们捡起了落叶,绘制出一张张“秋的书签”,题上一首首温暖的小诗:有关于友谊的,有关于奉献的……他们将书签放到网上售卖,用收入买书并捐赠给山区的孩子……这已经成为了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已经超越了当初的任务目的。
道德教育不再等同于“思想的改造”或“行为的养成”,而是引领儿童走向美好的生活与未来。教师通过设计切实可行的任务,为学生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对这个世界有所作为,而这些作为又反过来影响学生,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进而获得道德生长。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课题“支持儿童创意学习的学校课程变革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BHA160145)阶段成果。
(责编 刘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