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我国、我市、我校大专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调查,达成共识,必须提高大专院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试探了相关教学新模式,取得了初期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教学现状 价值取向 教学模式 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08—0057—04
1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有强烈交往意识,信息万变的世纪。
21世纪国际竞争的特点是在交际中竞争,在竞争中交际。
在中国彻底融入国际大家庭的今天,在地球村的时代,如何培养和提高大批具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能适应国际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大课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2 试探英语教学新模式,提高大专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1 我国大专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2.1.1 生源英语水平偏低
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大专学生英语基础普通较差,2005年进入我校的570位大专生中,高考英语(总分150分),60分以下者共160人,占总人数的28%,60—89分者共343人,占总人数的60%;90-150分者共67人,占总人数的12%。
2.1.2 教材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都使用统一的教科书,教师围着教材转,学生抱着课本听,他们只能接触课本上的英语知识,缺乏真实的语言材料和语境。
外语教学的模式是“书本+粉笔+黑板”。讲授的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由教师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机械地和被动地接受。
2.1.3 应试教育现象严重
传统的外语教学为了追求过级率,升学率,过于强调知识本位,而不是以人为本,过于注重外在的机械操练,而忽视了内在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任务是阅读为主,听说很少。
学习方式以课堂为主,教学缺乏个性。学生没有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老师和学生只在乎答案的对错,不关心英语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2.1.4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低下。
所谓应用能力,既指应用语言基本功的能力,更指把这些基本功运用到实际涉外交际中的能力,
根据统计:2005年——2006年,大专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
2.1.4.1 笔试情况
2.1.4.2 口试情况
2005—2006年,全国14569人报名参加4次试点考试,通过率仅为58.59%。
2.2 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价值取向
2.2.1 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任何历史阶段,任何形态的社会都是如此。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就有着不同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中强调: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或者说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强调:加强听说、加强表达、加强实用。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是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竞争。众所周知,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育正是完成培养能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的主要渠道及基本途径之一。
上述现状说明,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势在必行。
2.2.2 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2003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英语教改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改到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学校要“打破沉默,开口说话。”
沈阳工程学院调整了培养目标,改变了教学模式,改革了课程结构,重点突出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英语产出技巧的实践,全面提高了学生以听说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效果:
2.2.2.1 参加“高等学生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通过率;74%-85%
2.2.2.2 2300名学生参加口语考试,平均通过率为60%。
2.2.2.3 4名学生三次参加全国英语应用能力口语大赛。
上述教学效果表明: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是完成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条件,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值得探讨。
2.2.3 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
21世纪的人才应是能走向世界并能熟练应用,使用英语获得信息进行各种手段及方式交流的必备之一,而且具备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及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2.3.1 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利于受教育者、肩负历史使命
2.2.3.2 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利于受教育者发挥个的本位价值。
英语应用能力就是实力的表现,它将助使众多年轻人学业有成,事业成功。
现实社会证明:提高大专学生应用能力能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与整合。”成功的教育不仅促进社会进步,同时更能展示个人本位价值。
2.3 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改革目标
2.3.1 改革的指导思想:
加强英语综合应用互动的训练,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个化性人才培养模式。
2.3.2 改革的目标:
利用网络化教学平台和新的教学模式,在正常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之内,用现有的资源,现有的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语言产出技能的实践,全面提高学生以听说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
2.4 主要研究内容
2.4.1 将信息技术引入大学英语教学
现代外语的教学特色就在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要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代替传统的“书本+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是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专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计算机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直观、形象、生动的,融声、光、色、语言、文字、图象于一体的语言学习的“真实”情景,使课堂教学,特别是听说课既直观生动又具有交互性,学生可以进行人人对话和人机对话,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语言实践,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2.4.2 创建英语教学新模式,提高大专学生英 语应用能力
2.4.2.1 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校采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
根据调查,我校2005级大专班570人,对《新编实用英语》这一教材表示满意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3%。
2.4.2.2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模式改革:课内
过去:单纯知识传授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为主课本+粉笔+黑板
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授为主
现在;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听说能力。读写译课程的多媒体化+听说课程的计算机网络化
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启发式+研讨式+交互式
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基本的语言技能,突出听力技能与口语技能的培养。 教学重点放在每单元的Section I:Talking Face to Face&SectionⅡ:Being All Your Ears,注重听说技能训练,从一开始将打好语言基础与培养实用能力相结合,并贯彻始终。
第二阶段: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突出实用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放在每单元的SedtoⅢ:Maintaininga Sharp Eye,注重对实用文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培养写作和翻译能力,突出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放在每单元的SeconⅣ,Trying Your Hand,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模拟套写常用应用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模式改革:课外
课外:积极营造学习英语的语境与氛围
1)每天定时校内英语无线广播。
2)英语口语比赛。
3)英语演讲比赛。
4)英语戏剧表演。
5)/b组课外活动。
6)定期开放语音室、电子阅览室。
7)教师指导的英语协会的英语兴趣活动。
2.5 实施效果
到目前为止,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在我校全面应用2年,受益学生人数1700余人。
教改后学生的变化:
过去:英语学习被动,被迫围绕应付考试学习,关注课堂学习。
现在:英语学习主动,自觉围绕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尤其听说能力,关注课堂学习活动+课外英语学习活动。
学生反馈:
①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100%)
②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83,5%)
③提高英语交际能力(69%)
④对授得方式十分感兴趣。(75%)
⑤英语应用能力有明显的提高(72%)
教师反馈:
①英语教学从静态走向动态,面貌焕然一新。
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更公平、及时、全面、合理。
③教师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④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发展。
⑤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构成挑战。
2004级(非试点班)大专班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与2005级(试点班)大专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平均分值对比。
2005级与2006级试点班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通过率”比2004级非试点班高出17.81%。
上述教学效果表明: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是完成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条件,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值得实施与推广。
3 结语
通过新模式的实施,我校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需进一步探讨、完善。还有许多尚等解决的问题,仍需进一步努力。值得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教学现状 价值取向 教学模式 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08—0057—04
1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有强烈交往意识,信息万变的世纪。
21世纪国际竞争的特点是在交际中竞争,在竞争中交际。
在中国彻底融入国际大家庭的今天,在地球村的时代,如何培养和提高大批具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能适应国际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大课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2 试探英语教学新模式,提高大专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1 我国大专院校英语教学现状
2.1.1 生源英语水平偏低
近几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大专学生英语基础普通较差,2005年进入我校的570位大专生中,高考英语(总分150分),60分以下者共160人,占总人数的28%,60—89分者共343人,占总人数的60%;90-150分者共67人,占总人数的12%。
2.1.2 教材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都使用统一的教科书,教师围着教材转,学生抱着课本听,他们只能接触课本上的英语知识,缺乏真实的语言材料和语境。
外语教学的模式是“书本+粉笔+黑板”。讲授的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由教师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机械地和被动地接受。
2.1.3 应试教育现象严重
传统的外语教学为了追求过级率,升学率,过于强调知识本位,而不是以人为本,过于注重外在的机械操练,而忽视了内在信息加工过程。
学习任务是阅读为主,听说很少。
学习方式以课堂为主,教学缺乏个性。学生没有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老师和学生只在乎答案的对错,不关心英语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2.1.4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低下。
所谓应用能力,既指应用语言基本功的能力,更指把这些基本功运用到实际涉外交际中的能力,
根据统计:2005年——2006年,大专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
2.1.4.1 笔试情况
2.1.4.2 口试情况
2005—2006年,全国14569人报名参加4次试点考试,通过率仅为58.59%。
2.2 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价值取向
2.2.1 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任何历史阶段,任何形态的社会都是如此。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就有着不同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中强调: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或者说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强调:加强听说、加强表达、加强实用。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是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竞争。众所周知,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育正是完成培养能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的主要渠道及基本途径之一。
上述现状说明,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势在必行。
2.2.2 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2003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英语教改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改到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学校要“打破沉默,开口说话。”
沈阳工程学院调整了培养目标,改变了教学模式,改革了课程结构,重点突出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英语产出技巧的实践,全面提高了学生以听说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效果:
2.2.2.1 参加“高等学生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通过率;74%-85%
2.2.2.2 2300名学生参加口语考试,平均通过率为60%。
2.2.2.3 4名学生三次参加全国英语应用能力口语大赛。
上述教学效果表明: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是完成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条件,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值得探讨。
2.2.3 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
21世纪的人才应是能走向世界并能熟练应用,使用英语获得信息进行各种手段及方式交流的必备之一,而且具备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及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2.3.1 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利于受教育者、肩负历史使命
2.2.3.2 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利于受教育者发挥个的本位价值。
英语应用能力就是实力的表现,它将助使众多年轻人学业有成,事业成功。
现实社会证明:提高大专学生应用能力能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与整合。”成功的教育不仅促进社会进步,同时更能展示个人本位价值。
2.3 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改革目标
2.3.1 改革的指导思想:
加强英语综合应用互动的训练,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个化性人才培养模式。
2.3.2 改革的目标:
利用网络化教学平台和新的教学模式,在正常教学活动和教学环境之内,用现有的资源,现有的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语言产出技能的实践,全面提高学生以听说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


2.4 主要研究内容
2.4.1 将信息技术引入大学英语教学
现代外语的教学特色就在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要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代替传统的“书本+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是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专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网络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计算机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直观、形象、生动的,融声、光、色、语言、文字、图象于一体的语言学习的“真实”情景,使课堂教学,特别是听说课既直观生动又具有交互性,学生可以进行人人对话和人机对话,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语言实践,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2.4.2 创建英语教学新模式,提高大专学生英 语应用能力
2.4.2.1 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校采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
根据调查,我校2005级大专班570人,对《新编实用英语》这一教材表示满意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3%。
2.4.2.2 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模式改革:课内
过去:单纯知识传授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为主课本+粉笔+黑板
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授为主
现在;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听说能力。读写译课程的多媒体化+听说课程的计算机网络化
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启发式+研讨式+交互式
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基本的语言技能,突出听力技能与口语技能的培养。 教学重点放在每单元的Section I:Talking Face to Face&SectionⅡ:Being All Your Ears,注重听说技能训练,从一开始将打好语言基础与培养实用能力相结合,并贯彻始终。
第二阶段: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突出实用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放在每单元的SedtoⅢ:Maintaininga Sharp Eye,注重对实用文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培养写作和翻译能力,突出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放在每单元的SeconⅣ,Trying Your Hand,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模拟套写常用应用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模式改革:课外
课外:积极营造学习英语的语境与氛围
1)每天定时校内英语无线广播。
2)英语口语比赛。
3)英语演讲比赛。
4)英语戏剧表演。
5)/b组课外活动。
6)定期开放语音室、电子阅览室。
7)教师指导的英语协会的英语兴趣活动。
2.5 实施效果
到目前为止,新的教学模式已经在我校全面应用2年,受益学生人数1700余人。
教改后学生的变化:
过去:英语学习被动,被迫围绕应付考试学习,关注课堂学习。
现在:英语学习主动,自觉围绕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尤其听说能力,关注课堂学习活动+课外英语学习活动。
学生反馈:
①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100%)
②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83,5%)
③提高英语交际能力(69%)
④对授得方式十分感兴趣。(75%)
⑤英语应用能力有明显的提高(72%)
教师反馈:
①英语教学从静态走向动态,面貌焕然一新。
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更公平、及时、全面、合理。
③教师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④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发展。
⑤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构成挑战。
2004级(非试点班)大专班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与2005级(试点班)大专学生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平均分值对比。
2005级与2006级试点班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通过率”比2004级非试点班高出17.81%。
上述教学效果表明:提高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是完成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条件,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在要求。值得实施与推广。
3 结语
通过新模式的实施,我校大专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需进一步探讨、完善。还有许多尚等解决的问题,仍需进一步努力。值得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