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步入市场化,科研单位的食堂管理改革也势在必行,只有建立起符合时代特征、符合单位实际情况的食堂管理体系和后勤保障制度,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单位的存在价值。笔者从目前科研单位食堂管理的现状出发,根据当前科研单位食堂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新思路,为建立新型后勤保障体系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科研单位 食堂改革 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一、引言
科研单位是我国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升科技实力有着重要作用。一个完善的科研单位,不仅仅要具备大量的高素质、高学历人才,还要有完备的制度作为保障,例如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以便对单位的科研经费进行管理,为单位的正常运作提供服务和方便。科研单位的后勤管理与普通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科研单位对后勤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的事业单位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含事业单位的食堂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摸索,很多单位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食堂管理体制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某些程度上阻碍了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只有立足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强制度建,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和思路,才能建立完善的科研单位后勤保障体系。
二、几种科研单位食堂的管理模式及优劣势剖析
由于科研单位的规模不同,在食堂管理模式上采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很多单位过分追求科研结果,在后勤食堂管理方面很多单位都没有下拨足够的资金,导致食堂工作人员工资水平较低,在工作上没有积极性,做好食堂工作也是困难重重;除此之外,食堂员工服务态度差,菜品单一化,没有现代化信息一卡通系统,对更高的生活要求和需求也难以满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了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给日常行动带来诸多的不便。以上这些问题是目前科研单位食堂管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但是由于经营模式的不同,还存在一些个性化的问题。
1.自主经营管理模式。单位食堂自主经营管理是当前科研单位最为常用管理模式,也称为“福利型”食堂。食堂的所有建设例如改造和装修等都是由单位行政部负责计划,由财政部门提供资金进行自主化管理。食堂的厨师等工作人员都是聘用外来人员,采用合同制每月发放一定数量的工资和补贴。科研单位每月向科研人员发放一定数量的饮食补助,凭饭票或者饭卡进行消费。这种非盈利性质食堂经营模式被大部分科研人员所接受,食堂运作成本由单位全部承担,由国家全额补助。由于不存在盈利行为,食堂的主要目标就是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但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食堂饭菜质量的高低受到单位效益及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的影响,如果近一段时间单位成果显著,单位收入增加,或单位领导重视,在饭菜质量上会有明显的提升,如果单位长时间没有成果或单位领导的不重视,国家的资助将会大大降低,单位对食堂资金投入不足,饭菜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二,这种自主经营模式由于缺乏竞争,如果食堂管理不善,很容易导致食堂员工缺乏积极性,造成工作懈怠,食堂卫生也存在极大安全隐患,让用餐员工意见增多,从而影响工作质量。
2.对外租赁承包模式。目前管理者往往将绝大部分精力和经费放在了科研项目上,对于食堂等后勤单位采用放养式管理。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迈入市场化,一些科研单位在食堂管理模式上也逐渐实现市场化,将食堂承包租赁给个体户或餐饮服务公司,具体操作是将单位食堂分为多个窗口,将每个窗口承包给不同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管理,单位只是收取租金,作为管理主体几乎不干涉租赁者的决策。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好处也有一定的坏处。首先承包出去后科研单位会有一定收入,并且后勤部门也不必再为食堂的管理问题而苦恼。但问题是由于承包主体自由化权力较高,一旦单位职工在就餐过程中遇到某些问题,在情况的反映和处理上与单位自主经营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建议的落实方面主观能动性不够,从而出现管理监管被动的局面。
3.服务经营式模式。在经济快速发展,各行业都实现产业化得同时,很多科研单位摆脱了以往那种传统的食堂管理模式,不只是在单位内部设立食堂,一些单位管理者具有一定的盈利思维,将食堂摆在了大街上,在对内服务的同时也对外开放餐饮盈利。本单位的人员就餐,以成本价出售饭菜,非本单位的人员就餐,一般在成本价的基础上加30%的利润销售,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内部人员的用餐需求,又能够盈利从而降低成本,凭借着这种盈利式经营,很多食堂便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可谓一举两得。但是这样一来存在的问题是对食堂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能够及时分清就餐对象,从而建立不同的预算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体制,保障账目清晰,不会出现错记漏记及腐败等情况。
三、当前科研单位食堂改革创新思路
现如今绝大多数科研单位食堂采用的是自主管理模式,即计划经济时代下的食堂管理办法,这种旧有的管理模式在当前市场化经济体制下显得格格不入。首先在饭菜的质量方面,由于属于内部食堂,缺乏竞争力,食堂管理人员在菜品的准备上基本就本着凑合的原则,每天饭菜不换样,饭菜质量也难以保证,很多职工在吃腻了食堂的饭菜后选择回家吃饭或者叫外卖而避免在食堂就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科研单位应该跟紧时代发展的潮流,将单位的食堂推向市场,实现盈利发展。应该采用上述第二、三种管理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够满足單位内部人员的饮食需要,又能够对外开放,实现一定的收益,缓解食堂经费不足的现状。上述也提到这一模式存在一定的资产管理难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为实现对内服务和对外盈利的有效划分,单位应该拿出一定的资金,采用先进的智能IC卡管理技术,对内对外采用不同的系统终端,这样既能够加快点菜和结账的速度,又能够实现不同就餐群体账目的有效划分,提升效益。同时食堂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个效益:分别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如何在有限的窗口数下、保证饭菜质量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创收,为了达到这一点,建议引入竞争机制,在对外承包后,单位要加强对不同承包个体的绩效考核,考核的内容分为:饭菜质量水平、营养价值水平、年度收益水平等几个方面,对于在考核中获优的承包个体,则在下一阶段的承包中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一来承包个体之间的竞争力增加,为了能够获得较好的口碑,承包者只能加强饭菜种类和质量,提升卫生水平,最终受益者则为广大的就餐群众。
2.社会效益。随着这种管理模式对外开放经营,但是要注意食堂服务的主体是单位职工,与盈利相比,食堂的服务职能显得更为重要一些,因此在经营上应该本着“经济实惠,方便质优”的原则,只有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可,食堂办的才算的上成功。
四、由食堂改革促进科研单位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
食堂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打破旧有的管理体制,用新的思维和方法实现改革与创新。作为后勤保证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我们可以通过食堂管理体制的改革将目光转向单位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上。要建立新型的后勤保障制度,首先要在管理机制上优于组织结构,针对目前后勤部门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不规范以及管理责权相脱节等情况,应该根据单位的后勤保障服务内容规范后勤单位职能,确立规范岗位责任制,科学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明确工作流程,强化职级管理。第二,从上文中的引入竞争机构可以联想到在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应该施行竞争上岗的人才管理制度,摒弃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后勤保障是个筐,什么人都能装“的落后思想,施行竞争聘用制度,只有通过合理的招聘,才能够让那些有才能,有素养的人员得到应有的岗位。第三,后勤保障部门也要加强绩效考核,实行按岗位定酬,多劳多得。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和目标责任管理,加强对后勤职工绩效的考核,将绩效和工资挂钩,这样有助于提升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后勤部门的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浅谈承包制下的医院食堂风险管理及措施[J]. 张玉龙,张靖博.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5(06).
[2]如何提高职工食堂管理水平经验谈[J]. 顾占涛.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4(11).
[3]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做好局职工食堂管理工作之浅见[J]. 符方宁. 经营管理者. 2014(15).
关键词:科研单位 食堂改革 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一、引言
科研单位是我国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升科技实力有着重要作用。一个完善的科研单位,不仅仅要具备大量的高素质、高学历人才,还要有完备的制度作为保障,例如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以便对单位的科研经费进行管理,为单位的正常运作提供服务和方便。科研单位的后勤管理与普通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科研单位对后勤工作有着更高的要求。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的事业单位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含事业单位的食堂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摸索,很多单位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食堂管理体制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某些程度上阻碍了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只有立足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加强制度建,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和思路,才能建立完善的科研单位后勤保障体系。
二、几种科研单位食堂的管理模式及优劣势剖析
由于科研单位的规模不同,在食堂管理模式上采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很多单位过分追求科研结果,在后勤食堂管理方面很多单位都没有下拨足够的资金,导致食堂工作人员工资水平较低,在工作上没有积极性,做好食堂工作也是困难重重;除此之外,食堂员工服务态度差,菜品单一化,没有现代化信息一卡通系统,对更高的生活要求和需求也难以满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影响了科研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给日常行动带来诸多的不便。以上这些问题是目前科研单位食堂管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但是由于经营模式的不同,还存在一些个性化的问题。
1.自主经营管理模式。单位食堂自主经营管理是当前科研单位最为常用管理模式,也称为“福利型”食堂。食堂的所有建设例如改造和装修等都是由单位行政部负责计划,由财政部门提供资金进行自主化管理。食堂的厨师等工作人员都是聘用外来人员,采用合同制每月发放一定数量的工资和补贴。科研单位每月向科研人员发放一定数量的饮食补助,凭饭票或者饭卡进行消费。这种非盈利性质食堂经营模式被大部分科研人员所接受,食堂运作成本由单位全部承担,由国家全额补助。由于不存在盈利行为,食堂的主要目标就是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但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食堂饭菜质量的高低受到单位效益及单位领导的重视程度的影响,如果近一段时间单位成果显著,单位收入增加,或单位领导重视,在饭菜质量上会有明显的提升,如果单位长时间没有成果或单位领导的不重视,国家的资助将会大大降低,单位对食堂资金投入不足,饭菜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二,这种自主经营模式由于缺乏竞争,如果食堂管理不善,很容易导致食堂员工缺乏积极性,造成工作懈怠,食堂卫生也存在极大安全隐患,让用餐员工意见增多,从而影响工作质量。
2.对外租赁承包模式。目前管理者往往将绝大部分精力和经费放在了科研项目上,对于食堂等后勤单位采用放养式管理。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迈入市场化,一些科研单位在食堂管理模式上也逐渐实现市场化,将食堂承包租赁给个体户或餐饮服务公司,具体操作是将单位食堂分为多个窗口,将每个窗口承包给不同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管理,单位只是收取租金,作为管理主体几乎不干涉租赁者的决策。这样的管理模式有好处也有一定的坏处。首先承包出去后科研单位会有一定收入,并且后勤部门也不必再为食堂的管理问题而苦恼。但问题是由于承包主体自由化权力较高,一旦单位职工在就餐过程中遇到某些问题,在情况的反映和处理上与单位自主经营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在建议的落实方面主观能动性不够,从而出现管理监管被动的局面。
3.服务经营式模式。在经济快速发展,各行业都实现产业化得同时,很多科研单位摆脱了以往那种传统的食堂管理模式,不只是在单位内部设立食堂,一些单位管理者具有一定的盈利思维,将食堂摆在了大街上,在对内服务的同时也对外开放餐饮盈利。本单位的人员就餐,以成本价出售饭菜,非本单位的人员就餐,一般在成本价的基础上加30%的利润销售,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内部人员的用餐需求,又能够盈利从而降低成本,凭借着这种盈利式经营,很多食堂便能够实现自给自足,可谓一举两得。但是这样一来存在的问题是对食堂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能够及时分清就餐对象,从而建立不同的预算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体制,保障账目清晰,不会出现错记漏记及腐败等情况。
三、当前科研单位食堂改革创新思路
现如今绝大多数科研单位食堂采用的是自主管理模式,即计划经济时代下的食堂管理办法,这种旧有的管理模式在当前市场化经济体制下显得格格不入。首先在饭菜的质量方面,由于属于内部食堂,缺乏竞争力,食堂管理人员在菜品的准备上基本就本着凑合的原则,每天饭菜不换样,饭菜质量也难以保证,很多职工在吃腻了食堂的饭菜后选择回家吃饭或者叫外卖而避免在食堂就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科研单位应该跟紧时代发展的潮流,将单位的食堂推向市场,实现盈利发展。应该采用上述第二、三种管理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既能够满足單位内部人员的饮食需要,又能够对外开放,实现一定的收益,缓解食堂经费不足的现状。上述也提到这一模式存在一定的资产管理难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为实现对内服务和对外盈利的有效划分,单位应该拿出一定的资金,采用先进的智能IC卡管理技术,对内对外采用不同的系统终端,这样既能够加快点菜和结账的速度,又能够实现不同就餐群体账目的有效划分,提升效益。同时食堂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个效益:分别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如何在有限的窗口数下、保证饭菜质量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创收,为了达到这一点,建议引入竞争机制,在对外承包后,单位要加强对不同承包个体的绩效考核,考核的内容分为:饭菜质量水平、营养价值水平、年度收益水平等几个方面,对于在考核中获优的承包个体,则在下一阶段的承包中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一来承包个体之间的竞争力增加,为了能够获得较好的口碑,承包者只能加强饭菜种类和质量,提升卫生水平,最终受益者则为广大的就餐群众。
2.社会效益。随着这种管理模式对外开放经营,但是要注意食堂服务的主体是单位职工,与盈利相比,食堂的服务职能显得更为重要一些,因此在经营上应该本着“经济实惠,方便质优”的原则,只有得到全体职工的认可,食堂办的才算的上成功。
四、由食堂改革促进科研单位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
食堂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打破旧有的管理体制,用新的思维和方法实现改革与创新。作为后勤保证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我们可以通过食堂管理体制的改革将目光转向单位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上。要建立新型的后勤保障制度,首先要在管理机制上优于组织结构,针对目前后勤部门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不规范以及管理责权相脱节等情况,应该根据单位的后勤保障服务内容规范后勤单位职能,确立规范岗位责任制,科学设置不同的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明确工作流程,强化职级管理。第二,从上文中的引入竞争机构可以联想到在后勤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应该施行竞争上岗的人才管理制度,摒弃计划经济时期那种“后勤保障是个筐,什么人都能装“的落后思想,施行竞争聘用制度,只有通过合理的招聘,才能够让那些有才能,有素养的人员得到应有的岗位。第三,后勤保障部门也要加强绩效考核,实行按岗位定酬,多劳多得。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和目标责任管理,加强对后勤职工绩效的考核,将绩效和工资挂钩,这样有助于提升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后勤部门的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浅谈承包制下的医院食堂风险管理及措施[J]. 张玉龙,张靖博.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5(06).
[2]如何提高职工食堂管理水平经验谈[J]. 顾占涛.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4(11).
[3]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做好局职工食堂管理工作之浅见[J]. 符方宁. 经营管理者. 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