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民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音乐文化世界上发展较早。从远古社会开始直至今日,中国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乐舞时代、歌舞伎乐时代、民间音乐时代、专业音乐创作时代这四个阶段。在不断的进化和发展中,产生多种形态的民族器乐合奏形式,极具历史代表性和地域代表性。
【关键词】:器乐合奏;形态;文化
一、乐舞时代的器乐合奏
乐舞时代的音乐形式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即乐器演奏,乐器从人民的劳动、巫术祭祀活动和集体生活中产生。随后逐渐发展,到西周时期产生了器乐合奏的形式。大射仪的乐队排列:这种排列方式以听众席为中心,将丝竹琴瑟类声音相对较弱的排在距离近的地方,声音大的敲击乐放在远处。这样在表演时,各种乐器的声音听众席都能听到且相互交融和谐。
周灭商以后进入了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建立了礼乐制度,以音乐为统治工具,划分享乐的规格和等级、建立音乐机构、开展音乐教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周代雅乐包括了宗庙、军事大典、郊社、乡射等音乐。音乐风格庄严肃穆,曲调单一,节奏平缓,主要为齐奏的形式,具有“乐教”功能。器乐合奏形式简单,常与歌舞相结合,做为活动、仪式的背景音乐。
二、歌舞伎乐时代的器乐合奏
秦汉时期鼓吹乐兴起,以打击乐和吹奏乐器为主。乐器主要有鼓和排箫、横笛、笳、角等吹奏乐器。后来因为应用场合的不同,分为鼓吹和横吹两种形式。排箫和笳的乐器组合称为鼓吹,用于仪仗乐队行进中演奏;鼓和角的乐器组合称为横吹,出征前在马上演奏。但在音乐的不断发展和乐队的应用中,各种乐器之間的相互配合千变万化,并没有固定的器乐合奏模式。
隋唐九部乐和坐部伎、立部伎被称为宫廷燕乐,是宫廷宴请宾客的用乐。九部乐体现了各地域音乐的独特风貌和鲜明特点,区别在于表演人数:立部伎人数众多,乐队伴奏于堂下;坐部伎人数较少,歌舞与乐队均于堂上表演。
歌舞伎乐时代的音乐最突出的是宫廷燕乐,吸收融合了众多西域边境音乐风格,引进异域乐器,乐队主要为大曲的一部分,多为歌舞伴奏,气势恢宏,风格迥异又相互融合统一。
三、民间音乐时代
宋元时期民间音乐活动主要在瓦子、勾栏。瓦子为娱乐活动的重要集中地,众多歌舞、民间技艺的表演在这里有固定的场子,被划分开的一个个独立的演出场子成为勾栏。瓦子、勾栏中的器乐合奏形式大致为四种: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细乐以箫管、笙、筝、嵇琴、方响等乐器合奏;清乐以笙、笛、方响、筚篥、小提鼓、板等器乐合奏;小乐器一般是双人合奏形式,如嵇琴合箫管,多以一弦一管的形式;鼓板主要用拍板、鼓、笛等,三五人为一队。
宋代宫廷燕乐中,教坊大乐的器乐合奏规模庞大,增加了拉弦和弹弦乐器数量,其他乐器相对减少,吹、拉、弹、打模式的乐队形式初步形成。鼓吹乐一方面用于宫廷仪仗队,人数众多,为随军番部大乐;另一方面用于皇帝驾后的小型乐队,人数较少,为马后乐。
明清时期器乐合奏乐种发展了很多,如:陕西鼓乐、十番锣鼓、潮州音乐、福建南音、山西八大套、冀中管乐。
陕西鼓乐流行于陕西区域,形成社团进行演奏,击乐器用到的有鼓、锣、钹、铙。吹乐器主要是笛、笙。大型鼓乐套曲有法鼓段和八拍鼓段,两种形式结构相似,分为两部,每部都是以击乐器开始,中间为多段吹奏乐曲,再以击乐器结束。前段情绪激昂,后段较为细腻婉转。法鼓段和八拍鼓段的不同之处在于法鼓段较为复杂。鼓乐的曲调出于南北曲牌、民间歌舞或是戏曲音调。其乐谱用工尺谱记录。
十番锣鼓创于明代江苏,其中使用的管弦乐器被称为“丝竹”,有唢呐、笛、笙、箫、二胡、板胡、三弦、琵琶等。唢呐和笛为粗,其余为细。击乐器有同鼓、板鼓、大锣、中锣、春锣、喜锣、汤锣、七钹、大钹、小钹、云锣、小木鱼和双磬。
潮州音乐产生于广东潮州、汕头等地,曲调吸收了当地民歌、昆曲、法曲等音乐,有广场乐和室内乐两类。广场乐有潮州大鼓、八音锣鼓、花灯锣鼓、外江锣鼓、小锣鼓;室内乐有弦诗乐、笛套古乐、细乐、庙堂音乐。
福建南音流行于泉州、厦门、龙溪、台湾、晋江等地,乐队分为上四管与下四管两种编制。上四管音乐风格清丽淡雅,乐器包括二胡、琵琶、三弦、箫等;下四管音乐风格流畅活泼,乐器包括唢呐、笛以及打击乐器。器乐套曲《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被称为“四大名谱”。
山西八大套俗称八大套,流行于山西五台山。运用的乐器包括唢呐、笛、管、云锣、鼓、钹、板等。演奏的曲调源于民革、民间歌舞和民间戏曲。乐曲情绪多热情奔放。
冀中管乐流行于河北,由农民组成的表演团体,较为业余,称为“吹歌会”。所用乐器有笙、笛、胡琴、云锣、鼓、钹、铙、梆子等。曲调多源于近代民歌、民间歌舞、戏曲。
四、专业音乐创作时代的器乐合奏
专业音乐创作时代指的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阶段。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有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因为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建立了现代管弦乐队,改进传统民族器乐团。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的音乐,以弦乐、竹管乐为主。音乐风格轻快灵活。著名的江南丝竹八大名曲有:《熏风曲》、《欢乐歌》、《三六》、《行街》、《慢三六》、《慢六板》、《四合如意》、《云庆》。
广东音乐在广东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加入粤剧、粤曲、外甥的民间音乐曲调形成的。20年代以前多用二弦、三弦、月琴、箫、提琴,四城“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20年代用粤胡、扬琴、秦琴,俗称“三件头”,又叫“软弓组合”。50年代加入大阮、中阮,还吸收了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乐曲有《旱天雷》、《归来燕》(严老烈),《饿马摇铃》、《赛龙夺锦》(柳堂),《平湖秋月》、《步步高》(吕文成)等。
西洋音乐传入中国,引进西方的众多乐器,学习西方音乐理论,逐步开始将中西方的器乐相结合,作国乐改进。50年代前期,民族管弦乐队发展起来,提出了新型民族樂队编制,确立“吹、拉、弹、打”的器乐组合形式,并完备乐队的高低音域的编配。成功改变并演奏了传统的中国器乐曲《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等。
参考文献:
[1]宋蔓菲.浅析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6,(05):118.
[2]申璐.当代中国小型民族器乐组合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3]韩晓莉.中国民族器乐发展探究[J].音乐创作,2013,(03):144-145.
[4]周晓曼.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形成与发展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2.
[5]成晓.试论中国民乐合奏的色彩回归[D].温州大学,2011.
[6]钱建明.物语新声丝竹相和[D].南京艺术学院,2010.
[7]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8]张伯瑜.中国民族器乐概说之六——倾注心声的5首器乐合奏曲[J].乐器,2008,(03):54-56.
[9]梁茂春.当代民族器乐合奏创作四十年(1949—1989)[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2,(02):11-20+10.
[10]孔培培,米永盈.“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系列讨论之二十八论中国传统器乐合奏的“双中心组合”模式——兼评《中国打击乐与乐队——金沙滩》的传统继承及其创新特色[J].人民音乐,2000,(09):5-7.
[11]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摘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音乐文化世界上发展较早。从远古社会开始直至今日,中国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乐舞时代、歌舞伎乐时代、民间音乐时代、专业音乐创作时代这四个阶段。在不断的进化和发展中,产生多种形态的民族器乐合奏形式,极具历史代表性和地域代表性。
【关键词】:器乐合奏;形态;文化
一、乐舞时代的器乐合奏
乐舞时代的音乐形式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即乐器演奏,乐器从人民的劳动、巫术祭祀活动和集体生活中产生。随后逐渐发展,到西周时期产生了器乐合奏的形式。大射仪的乐队排列:这种排列方式以听众席为中心,将丝竹琴瑟类声音相对较弱的排在距离近的地方,声音大的敲击乐放在远处。这样在表演时,各种乐器的声音听众席都能听到且相互交融和谐。
周灭商以后进入了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建立了礼乐制度,以音乐为统治工具,划分享乐的规格和等级、建立音乐机构、开展音乐教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周代雅乐包括了宗庙、军事大典、郊社、乡射等音乐。音乐风格庄严肃穆,曲调单一,节奏平缓,主要为齐奏的形式,具有“乐教”功能。器乐合奏形式简单,常与歌舞相结合,做为活动、仪式的背景音乐。
二、歌舞伎乐时代的器乐合奏
秦汉时期鼓吹乐兴起,以打击乐和吹奏乐器为主。乐器主要有鼓和排箫、横笛、笳、角等吹奏乐器。后来因为应用场合的不同,分为鼓吹和横吹两种形式。排箫和笳的乐器组合称为鼓吹,用于仪仗乐队行进中演奏;鼓和角的乐器组合称为横吹,出征前在马上演奏。但在音乐的不断发展和乐队的应用中,各种乐器之間的相互配合千变万化,并没有固定的器乐合奏模式。
隋唐九部乐和坐部伎、立部伎被称为宫廷燕乐,是宫廷宴请宾客的用乐。九部乐体现了各地域音乐的独特风貌和鲜明特点,区别在于表演人数:立部伎人数众多,乐队伴奏于堂下;坐部伎人数较少,歌舞与乐队均于堂上表演。
歌舞伎乐时代的音乐最突出的是宫廷燕乐,吸收融合了众多西域边境音乐风格,引进异域乐器,乐队主要为大曲的一部分,多为歌舞伴奏,气势恢宏,风格迥异又相互融合统一。
三、民间音乐时代
宋元时期民间音乐活动主要在瓦子、勾栏。瓦子为娱乐活动的重要集中地,众多歌舞、民间技艺的表演在这里有固定的场子,被划分开的一个个独立的演出场子成为勾栏。瓦子、勾栏中的器乐合奏形式大致为四种: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板。细乐以箫管、笙、筝、嵇琴、方响等乐器合奏;清乐以笙、笛、方响、筚篥、小提鼓、板等器乐合奏;小乐器一般是双人合奏形式,如嵇琴合箫管,多以一弦一管的形式;鼓板主要用拍板、鼓、笛等,三五人为一队。
宋代宫廷燕乐中,教坊大乐的器乐合奏规模庞大,增加了拉弦和弹弦乐器数量,其他乐器相对减少,吹、拉、弹、打模式的乐队形式初步形成。鼓吹乐一方面用于宫廷仪仗队,人数众多,为随军番部大乐;另一方面用于皇帝驾后的小型乐队,人数较少,为马后乐。
明清时期器乐合奏乐种发展了很多,如:陕西鼓乐、十番锣鼓、潮州音乐、福建南音、山西八大套、冀中管乐。
陕西鼓乐流行于陕西区域,形成社团进行演奏,击乐器用到的有鼓、锣、钹、铙。吹乐器主要是笛、笙。大型鼓乐套曲有法鼓段和八拍鼓段,两种形式结构相似,分为两部,每部都是以击乐器开始,中间为多段吹奏乐曲,再以击乐器结束。前段情绪激昂,后段较为细腻婉转。法鼓段和八拍鼓段的不同之处在于法鼓段较为复杂。鼓乐的曲调出于南北曲牌、民间歌舞或是戏曲音调。其乐谱用工尺谱记录。
十番锣鼓创于明代江苏,其中使用的管弦乐器被称为“丝竹”,有唢呐、笛、笙、箫、二胡、板胡、三弦、琵琶等。唢呐和笛为粗,其余为细。击乐器有同鼓、板鼓、大锣、中锣、春锣、喜锣、汤锣、七钹、大钹、小钹、云锣、小木鱼和双磬。
潮州音乐产生于广东潮州、汕头等地,曲调吸收了当地民歌、昆曲、法曲等音乐,有广场乐和室内乐两类。广场乐有潮州大鼓、八音锣鼓、花灯锣鼓、外江锣鼓、小锣鼓;室内乐有弦诗乐、笛套古乐、细乐、庙堂音乐。
福建南音流行于泉州、厦门、龙溪、台湾、晋江等地,乐队分为上四管与下四管两种编制。上四管音乐风格清丽淡雅,乐器包括二胡、琵琶、三弦、箫等;下四管音乐风格流畅活泼,乐器包括唢呐、笛以及打击乐器。器乐套曲《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被称为“四大名谱”。
山西八大套俗称八大套,流行于山西五台山。运用的乐器包括唢呐、笛、管、云锣、鼓、钹、板等。演奏的曲调源于民革、民间歌舞和民间戏曲。乐曲情绪多热情奔放。
冀中管乐流行于河北,由农民组成的表演团体,较为业余,称为“吹歌会”。所用乐器有笙、笛、胡琴、云锣、鼓、钹、铙、梆子等。曲调多源于近代民歌、民间歌舞、戏曲。
四、专业音乐创作时代的器乐合奏
专业音乐创作时代指的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阶段。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有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因为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建立了现代管弦乐队,改进传统民族器乐团。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的音乐,以弦乐、竹管乐为主。音乐风格轻快灵活。著名的江南丝竹八大名曲有:《熏风曲》、《欢乐歌》、《三六》、《行街》、《慢三六》、《慢六板》、《四合如意》、《云庆》。
广东音乐在广东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加入粤剧、粤曲、外甥的民间音乐曲调形成的。20年代以前多用二弦、三弦、月琴、箫、提琴,四城“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20年代用粤胡、扬琴、秦琴,俗称“三件头”,又叫“软弓组合”。50年代加入大阮、中阮,还吸收了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乐曲有《旱天雷》、《归来燕》(严老烈),《饿马摇铃》、《赛龙夺锦》(柳堂),《平湖秋月》、《步步高》(吕文成)等。
西洋音乐传入中国,引进西方的众多乐器,学习西方音乐理论,逐步开始将中西方的器乐相结合,作国乐改进。50年代前期,民族管弦乐队发展起来,提出了新型民族樂队编制,确立“吹、拉、弹、打”的器乐组合形式,并完备乐队的高低音域的编配。成功改变并演奏了传统的中国器乐曲《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等。
参考文献:
[1]宋蔓菲.浅析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6,(05):118.
[2]申璐.当代中国小型民族器乐组合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3]韩晓莉.中国民族器乐发展探究[J].音乐创作,2013,(03):144-145.
[4]周晓曼.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形成与发展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2.
[5]成晓.试论中国民乐合奏的色彩回归[D].温州大学,2011.
[6]钱建明.物语新声丝竹相和[D].南京艺术学院,2010.
[7]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8]张伯瑜.中国民族器乐概说之六——倾注心声的5首器乐合奏曲[J].乐器,2008,(03):54-56.
[9]梁茂春.当代民族器乐合奏创作四十年(1949—1989)[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2,(02):11-20+10.
[10]孔培培,米永盈.“民族器乐的创作与发展”系列讨论之二十八论中国传统器乐合奏的“双中心组合”模式——兼评《中国打击乐与乐队——金沙滩》的传统继承及其创新特色[J].人民音乐,2000,(09):5-7.
[11]匡君.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