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了的童话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后传》在人物、叙事等方面均戏仿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他采用童话作为小说的框架,通过碎片和拼贴等手法,创作出反映现代人生存现状和现代人心声的作品。本文以解构主义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巴氏如何消解了童话故事的叙述结构、发展模式和主题,嘲弄了大众文学传统。
  关键词:解构主义 戏仿 拼贴 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唐纳德·巴塞尔姆是美国最重要的后现代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白雪公主后传》(Snow White)是后现代解构的一部经典之作,是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反叛。后现代主义作家偏爱解构主义,因为解构主义否定任何等级,结构,终极价值或意义的存在。巴氏主要通过戏仿、拼贴和互文性等手段,向读者展示了阅读该作品的方法,颠覆了童话故事的叙述结构和发展模式,嘲弄了大众文学传统。
  
  一
  
  解构主义的要义就是离经叛道,反传统,消解中心。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他这样描述解构的一个主要策略:“传统哲学的一个二元对立命题中,除了森严的等级高低,绝无两个对项的和平共处,一个单项在价值、逻辑等等方面统治着另一单项,高居发号施令的地位。解构这个对立命题归根到底,便是在一特定时机,把它的等级秩序颠倒过来。”
  巴氏的《白雪公主后传》运用了解构主义策略,解构了经典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他不再采用传统的写作结构,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进行线性的叙述,而是创造了一堆零碎的片断和互不相关的章节。王子在危急时刻拯救公主,两人终成眷属,从此过着幸福的日子这一发展模式在巴氏的笔下被消解。所有人物被巴氏领进现代都市,陷入了迷茫。白雪公主等待着王子将她从这种让人厌倦的困境中救出,而具有王子身份的保罗懦弱卑劣,害怕承担这种责任,只是远远地偷窥公主的裸体来满足自己的幻想,最后误饮毒酒而死。巴氏颠覆了美丽的童话,消解了童话的道德说教功能,在作品中展示了后现代主义的反经典,反崇高,反英雄的特征。
  巴塞尔姆虽采用童话故事的题材,但其写作方式和内容却与童话格格不入。原来的童话被他嘲弄,戏仿,和解构。童话从本质上是喜剧性的,结局圆满的。童话的主人公往往需要经历过一定的磨难,完成艰巨的任务,才得到幸福的生活。但他们在困难中往往能得到善良的仙子、精灵或小动物的帮助。童话传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这样一种道德价值观念。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就是一个范例。善良美丽的白雪公主与狠毒的后母是善与恶的两极,对比鲜明。白雪公主虽遭遇了后母的种种毒计,其间却因小矮人们的帮助,最终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恶的代表后母,得到的自然是恶报。
  若读者是抱着对童话的期待去读巴氏的小说《白雪公主后传》,他们很快就会感到震惊,继而失望。因为巴氏小说是反童话的。原来的童话在此已被变形,瓦解,变得支离破碎。白雪公主不再是美丽纯洁的化身,而是一个普通的现代女性,压抑,对生活失望和不满。王子保罗只是一个有着王室血统的观淫癖。七个小矮人变成了精神和身体上都矮小残缺的现代人。童话人物被置于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他们以社会问题分析专家或哲学家的腔调,搬用术语,谈论自己一知半解的话题和东拉西扯的事件。巴氏正是借助人们对童话故事的了解,从而颠覆大众文学传统,揭示当代生活的反童话本质,以及人们的焦虑,精神空虚和失望情绪。
  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简洁,活泼,准确,易懂。然而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语言符号不再具有指涉功能,只是自我指涉。在《白雪公主后传》中,巴氏的这种语言解构策略随处可见,如文中出现的不符合语法规范,让人觉得别扭的“累断脊梁的句子”,与叙述毫无联系或不相关的术语,陈词滥调。读者试图通过这些故意不流畅的语句来领悟小说的意义时,结果却是这些语句本身成了注意的焦点。
  
  二
  
  《白雪公主后传》对格林童话《白雪公主》解构的手段之一就是戏仿。戏仿(parody),又称戏拟,是对原文进行转换。其目的“或是出于玩味和逆反,或是出于欣赏;戏拟几乎总是从经典文本或是教科书里的素材下手。”通过运用戏仿,巴氏对原来的童话进行了讽刺和嘲弄,解构了童话故事的叙事模式,人物角色和主题。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故事模式是非线性的,巴塞尔姆也不例外。他“不再依靠常规的小说手法:冲突、发展和线性情节,而是为读者呈现丰富多彩的零碎片断。”从而也打破了大众文学写作传统。童话原型人物被巴氏在小说中彻底变形。除了名字被保留以外,原来的人物几乎面目全非。白雪公主变成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七情六欲的现代女性,跟七个侏儒住在一起,和他们在浴室发生性关系。她厌倦自己的生活状态,抱怨说“哎呀,除了我听厌的那些话,但愿世界上还有些其他的词语!”而自己对这一厌倦的改变也只是制造出了“一首四页长的伟大的下流诗”。白雪公主等待着王子的出现,却发现自己所处的世界连提供一个王子都做不到。她甚至期待一次带性冒险,来使自己的“性生活恢复活力。”她意识到现状令人不满,想摆脱庸俗和失望,寄希望于王子,结果却更加失望。具有王子身份的保罗根本无法实现白雪公主的期望。对白雪公主从窗口垂下的秀发,他感到紧张,“但它弄得我异常紧张。说不准某个无辜的人从旁经过,看到它,觉得有义务攀爬上去……。在上面,也许头发连着某个姑娘,肩负着她的各种各样的职责,”在童话中,王子保罗担任着拯救白雪公主的英雄角色,是他把公主从死亡中救出来,给公主带来了幸福。然而,对于童话设定的这一责任,现代社会中的保罗有的只是恐惧和焦虑。他怯于面对现实,而是选择了去修道院逃避。当他最终决定不再逃避命运时,也仅仅是在自己制造的掩体中偷窥白雪公主的身体。保罗只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有着王室血统的自命不凡的资产阶级分子而已,他缺乏行动能力。当危机时刻来临时,他也未能像童话中的王子那样战胜邪恶,而是误饮了女巫简给白雪公主的毒酒死去。而童话故事中七个善良可爱的小矮人在巴氏笔下成了七个侏儒,庸俗猥亵,做着清洗大楼和制作婴儿食品的工作。他们不再符合童话中善良,无私的角色,来保护白雪公主。而是把白雪公主当作一个家庭主妇,一个同居者,并不关心她真正的幸福。他们觉得如果白雪公主一个人在家里,感到不高兴的话,他们也无能为力。因为“如果男人没在账房里忙着,或在饮酒互祝健康,……那么他们,男人们,会设法去讨他们情妇的欢心。”七个侏儒之间也缺乏交流和爱心。他们甚至把对方的名字也会搞错。他们对领导比尔的工作不满,于是就将他送上法庭,绞死在绞刑架上。白雪公主对七个侏儒的评价是“他们七个加在一起大概只等于两个真正的男人。”巴氏通过戏仿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消解了童话。体现了人们对后现代生活的普遍失望。
  童话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愿望,《白雪公主》涉及的主题就是善者善报,恶者恶报。《白雪公主后传》从形式上是由松散的异质片段拼贴而成,每一个片断都独立成段或成章。呈现出一种零散,平面,无意义的状态。但只要我们将巴氏小说与原来的童话对照阅读,就会发现新的意义。巴氏向读者揭示了这样一个主题:“在后现代的世界中,爱、同情和完满性都已消失,道德甚至逻辑也同样不存在,无论人怎样努力,……得到的只是失败,彻底的失败。”
  
  三
  
  拼贴一词最先出现于绘画中。在绘画过程中,为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运用实物,根据设计意图剪裁成所需的形状,粘贴到画面上,具象或抽象地表达作者的意蕴。拼贴就是把“把各种差异性因素组织在一个文本的平面上。”《白雪公主后传》就是一副后现代的“拼贴画”。这些片断围绕着白雪公主童话松松散散地拼贴起来,事件的发展过程不断被一些毫无由来的题外话,目录和词藻的堆砌所打断。小说中夹杂着议论,叙述,信件,和文学批评史等不同异质片断。印刷字体在常规字和大号黑体字之间来回变换,加强了拼贴效果。小说第一部分结尾的问卷调查更是将拼贴发挥到了极致。读者的阅读经验受到不小的冲击,问卷形式不仅大大背离了传统小说的模式,也给读者阅读该小说提供了一些提示。读者只有将该小说与格林童话《白雪公主》进行互文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前者,体会到片断背后的意义。
  拼贴使童话故事的传统叙述模式和发展模式成了不可能。小说的中心被消解,小说不再是围绕某个中心人物展开,相反,中心被并置,因此也就没有了中心。文章的各个片断之间各自独立,没有联系。“每个片断有它自己的中心:一个特殊的行为,一个场景,或某人物的一番表白。”话题的转换也毫无逻辑可言。白雪公主不再是小说的中心。就如舞台表演,每个角色都有上台表现自己的机会。不同的表演者以不同的视角进行叙述,有时叙述者本身的角色也很难辨认,而且这些叙述也不时被打断。这种拼贴的手法,是对经典的解构,也可理解为作者对后现代主义世界的嘲讽:到处充满着混乱,人们现状感到不满,焦虑和失望。
  
  四
  
  巴氏小说《白雪公主后传》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互文性。互文性这个术语首先是由朱丽娅·克里斯特娃首次提出的。她认为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而热奈特则把互文性称为超文性。互文的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共存关系(甲文出现于乙文中),第二类是派生关系(甲文在乙文中被重复而后转换:热奈特将这种情况称为超文手法)。”巴氏小说属于后一种互文,即格林童话《白雪公主》被进行了转换变形,形成了一个新的文本。
  首先是题目的互文,读者一看到小说的题目,马上就会想到众所周知的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人们出于习惯,会带着对原来童话故事的记忆来阅读新的小说,在阅读中,下意识地会将原来童话故事的内容与新的文本进行比照。虽然文本进行转换,我们还是通过两个文本发现故事中人物的相互关系。童话中的公主依旧用着原来的名字,但却不再善良,单纯。童话故事中的七个小矮人在巴氏笔下变成了七个侏儒,他们出生于不同的国家森林。虽然有自己的名字——凯文,爱德华,赫伯特,亨利,克兰,丹尼,比尔,但七个侏儒之间有时也分不清对方身份。英俊勇敢的王子则是一个徒有高贵血统,却缺乏决策能力,犹豫不决的资产阶级——保罗。童话中的女巫在现代社会中有了一个名字——简。
  要试图理解巴氏的《白雪公主后传》,最终还是要从互文性入手。若离开互文性,读者看到的就仅是一对毫无关联的碎片和语言游戏。读者只有了解原来的格林童话故事,才有可能读懂巴氏的这篇小说。《白雪公主后传》由片断拼贴并置而成,没有中心和情节,片断中又穿插问卷调查,书信,文学评论,广告等体裁。从形式上看,文本完全是无目的,无意义的游戏。而这正是作者想要创造的效果。原来阅读童话故事的那种透明,愉悦的阅读体验不复存在,读者必须通过互文阅读逐渐参与到文本中来,才能在巴氏光怪陆离的后现代文本中领略到作者的用意。巴氏旨在通过这种形式来反叛经典童话,揭示童话故事的虚构性,表达自己对文学的新主张。
  《白雪公主后传》是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解构的经典之作。戏仿、拼贴,和互文是该小说最突出的特征。巴氏运用解构主义策略,以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为框架,从内部解构童话,颠覆了大众文学传统,并表现了作者对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人类精神和生存状态的态度。
  
  参考文献:
  [1] 陈世丹:《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论》,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蒂费纳·萨莫瓦约,邵炜译:《互文性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 乔纳森·卡勒,陆扬译:《论解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 唐纳德·巴塞尔姆,虞建华译:《白雪公主后传》,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严峰梅,女,1982—,陕西宝鸡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有关古希腊悲剧和哈代的关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简单的同意或否定都是错误的。事实是哈代确实受到了古希腊悲剧的影响,但仅限于写作模式。在作者的思想渊源,造成悲剧的具体原应和写作目的方面,两者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古希腊悲剧里的神秘,复仇和惩恶扬善的精神,发展到哈代这里已经变成了进化论和不可知论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人的性格和环境的冲突,以及作者对社会和人的改造的倡导和希望。  关键词:古希腊悲剧 哈代
期刊
摘要社会环境、命运和人物自身的性格因素等综合作用,为哈代短篇小说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提供了缘由。这些因素也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推进了作品的发展,共同造就了哈代小说中小人物离奇丰富的悲喜人生。  关键词:哈代 短篇小说 小人物 剖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哈代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把决定人物形象的因素归纳为三个部分,即社会环境的影响、命运的捉弄和人物自身的性格因素。它
期刊
摘要在研究初唐宫廷文人的诗和五七言律体诗定型上,沈期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他的诗充满主体缺失与字面光明以及文化普及作用,当然也有诗情的复活及其光芒四射的篇什,但随后又生而复死。探究其创作流变不无启迪。  关键词:沈期诗 悲哀 亮点 光芒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沈期的诗,总体上如同文学史中的“鸡肋”,处于一个尴尬位子。在历代评论者眼中有种“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可惜,却又不免
期刊
摘要《觉醒》是美国作家凯特·肖班的代表作品,它真实地揭露了19世纪女性的生存状态,是美国文学史上反抗意识最强的一部经典之作。20世纪中叶后,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涨,《觉醒》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人们重新认识了其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确认了肖班的文学地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本文试用精神分析女权主义理论解释美国中产阶级妇女埃德娜的精神困境,并探讨在父权制度压迫统治下其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成长
期刊
摘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一部在文学史上引起巨大争论的文学名著,由于里面的性描写和禁忌语的使用而数次被控淫秽。本文试就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大量重复使用禁忌语的语言特色作以分析和解释,旨在说明劳伦斯把这些字从低级、粗俗的联想中提升了出来,重新划定意义,而使我们觉得这些字才是书中人物唯一可用的语言,要找任何其它的字眼来代替,都是不可能的。  关键词:《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禁忌语 语用功能  中图
期刊
摘要《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这部作品以其恐怖、阴森和充满感伤而倍受读者青睐。主人公爱米丽那令人值得同情的一生向我们呈现出内战前美国南方社会文化的不同侧面,预示着南北冲突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对作品表现出的丰富内涵进行探究,也可以找到造成爱米丽悲剧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关键词:福克纳 旧南方文化 南北冲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献
期刊
摘要本文以《〈西汉通俗演义〉序》为文本依据,从“通俗演义”的宗旨:发明楚汉故事,考史以广义;史实与虚构辩证关系论;审美心理接受层次说;历史演义的语言论等方面对甄伟的小说理论进行解读。从而为明中叶历史演义小说理论全面繁荣时期的二、三流作家的小说理论研究提供个案。  关键词:创作 演义 审美 历史演义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明中叶,即隆庆至万历的五十余年间,随着历史演义小说
期刊
摘要黑色幽默文学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影响绝非只是艺术上的突破,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上讲也是一次重要的反思。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因其反战题材作品《第二十二军规》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备受关注,从而成为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人物,本文将从约瑟夫·海勒本人及其作品的艺术特点出发,探讨和分析美国幽默文学的成因、艺术特征及其重大贡献。  关键词:约瑟夫·海勒 黑色幽默 成因 艺术特征 意义  中
期刊
摘要流人的诗歌创作是中国封建时代一批遭贬谪而中断了仕途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心灵世界的剖白与写照,它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出一批具有特殊经历的中国封建文人复杂多样、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本文通过对流人诗词的创作背景,历史成因、思想内容等方面的探究,对流人诗词这一特殊文化现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东北流人 诗词 内容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流寓”
期刊
摘要经典名著《简·爱》中的“疯女人”在西方女性主义的话语场下是“失语”的。而简·里斯这位来自第三世界的妇女则通过她自己那特有的文学经验在《藻海无边》中帮助这个“失语”的“疯女人”恢复了她的“历史记忆”,从而发出自己的声音。本文将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藻海无边》对经典著作《简·爱》中“疯女人”的解构与颠覆。  关键词:后殖民女性主义 疯女人 历史记忆 身份认同危机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